《狗13》:每個人的心靈都是一個孤獨的宇宙

2021-01-08 墨染紫衣醉浮一生

《狗十三》,這部以西安為背景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少女成長的故事。

一、平行宇宙——每個人的心靈都是一個宇宙

在電影開始時,一個帶著牙套的女孩對著鏡頭講述自己對「平行宇宙」的理解,「在宇宙中,一定還有一個和我們這個宇宙一樣的宇宙,在那裡發生著和我們這裡一樣的事情。」稚嫩的臉龐上有著少女特有的純真和明媚,只是雙眼流露出淡淡的憂傷。

在電影結束時,一個小男孩扶著凳子練習滑冰,還沒走兩步就摔倒在地,又被大人要求著爬起來繼續滑,小男孩嘴裡哭喊著,「我不想滑了……我要休息……」他伸出手祈求大人能拉他一把。但教練不理會他的苦痛,把手背在身後。他自己艱難地站起……滑倒……站起……

女孩倚靠著圍欄審視著在溜冰場上的男孩,看著男孩哭喊著摔倒又爬起,爬起又摔倒。她表情淡然,慢慢流露出理解的微笑。

男孩是女孩的弟弟,他們表情之間的距離就是成長。

成長的歷程中要經歷多少次那樣的摔倒和站起,要經歷多少身體和心靈的痛楚,才能最終淡然一笑?

這個女孩叫李玩,而那個在溜冰場上摔倒的男孩就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李昭。電影通過平行剪輯,有意營造了一種錯覺,讓觀眾誤以為這個女孩就是長大後的嬰兒。他們都被大人慣著,也都被大人在宴會上向親朋展示著。沒有人去問他們真的想要什麼,提供給他們的都是大人們認為重要的東西。他們內心真切的需要,被理所當然地忽視了。

人與人是不同的,但人與人又何其相似。每個人從受精卵到出生,期間都把人類從海洋到陸地,從「魚」到「人」的進化過程重演了一遍。每個人的境遇都是不同的,但又往往經歷過相像的成長過程。

電影中反覆出現了很多次「平行宇宙」的概念,在我們生活的宇宙之外有沒有另一個宇宙我們不得而知,但每個人的心靈都是一個孤獨宇宙,人與人之間就是平行宇宙。

在電影中,有很多這樣的平行的對應關係:

第一隻「愛因斯坦」和第二隻「愛因斯坦」的對應。當李玩聽爺爺說,這是爸爸送給她的後,她立馬將欣喜轉變成厭棄。而當晚上,自己在房間吃著自己煮的泡麵,享受著那一份自己創造的快樂時光,聽著門外狗有些悽慘的叫聲,她心軟了,把狗連箱子搬進了房子,甚至還把狗抱上了床。

後來,她還給狗餵牛奶、做豬肝飯。其實,她一開始討厭狗,是討厭父親,而抱著這隻狗,其實是是抱住孤獨的自己。她討厭第二隻狗,拒絕叫它「愛因斯坦」,她其實是拒絕自己的繼母(李玩稱呼其「阿姨」);而當這隻狗被父親打罵時,她反而走上前去,把它叫做「愛因斯坦」,她也是從狗身上看到了自己。

李玩找愛因斯坦和奶奶找李玩的對應。當愛因斯坦走失後,李玩瘋狂地在街上尋找,因為在李玩的心裡愛因斯坦是最重要的;當李玩深夜沒回來,從來不出家門的奶奶上街去找李玩,因為在在奶奶心裡李玩是最重要的。

樓上男子和李玩的對應。李玩一直以為樓上有人養鳥,才會在晚上發出鳥叫。直到一天晚上在樓道口,看到用擔架抬往急救車的男子發出鳥叫聲,才知道自己以為的鳥叫是這個男子發出的。這個男子是精神病嗎?為什麼要學鳥叫?他經歷了什麼?李玩不知道,我們也無從得知。我們只知道,他的心靈也是一個運行著的宇宙。

蝙蝠和狗的對應。教室裡突然闖進來一隻蝙蝠,引起同學們的騷動。老師一書就打了下來,扔出了窗外,教室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在李玩的世界裡,一隻狗也打破了寧靜,而這隻狗也註定要被人「打下來」扔出她的世界。

李玩的青春和父親的青春的對應。父親在車裡哼起了他兒時的歌曲,李玩好奇地讓父親唱出來。父親說,我們那時的歌歌詞乏味得很,「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好!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 」父親的青春是什麼樣子,電影沒有講述。當我們看著父親淚流滿面的面龐,就知道儘管經歷不同,但也有著相似的陣痛。

高放和李玩父親的對應。高放喜歡李堂,就在胳膊上紋上了「堂」;後來喜歡上李玩,又在脖子後面紋上「WAN」。這並不是虛假,兩次喜歡都很真誠,我們看著高放在忍受紋身疼痛的表情,在注視李玩時的眼神,裡面沒有虛假。而當李玩在車裡問父親,「你和媽媽是怎樣開始的?」父親沒有講述自己和前妻的愛情故事,泣不成聲,還捂上了女兒的眼睛。

「再回首,雲遮斷歸途;再回首,淚眼朦朧……」有時候,以為愛是很簡單的一個字,愛就在一起,不愛就分開。但真正的愛是什麼呢?可能只有回憶過去時的眼淚能夠說明一切吧。

當時的愛是真誠地,現在的淚也同樣真誠。只是過去的永遠過去了。

二、「你長大了!」」你要懂事!」

「你要懂事!」在生活中,大人總是這樣對小孩說。而什麼叫懂事呢?大人們就真的懂事嗎?

電影中爺爺給嬰兒起名,「李玩是個女孩,當時是你瞎起的名字。現在這是個男孩,得好好得起一個名字,那就叫『昭昭』,『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嘛。」「以其昭昭使人昭昭」這句話是孟子說的,意思是賢者先使自己明白,再使他人明白。

但在生活中,人卻總是「好為人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每個人總以為自己洞悉了人生的奧秘,卻不過是人生戲臺上的一個演員,只看到自己視野的燈光照亮的地方。

大人總是以所謂的「懂事」來壓制孩子的情緒和訴求,用不斷重複的虛假來掩蓋真實。在參加宴會時,她對父親說,「你不該用一個謊言來彌補另一個謊言。」父親自然而然地說,「這是哄孩子,你懂什麼?」

父母對孩子「懂事」的要求,往往就是要孩子無條件相信他們編織的謊言。以愛的名義實施的暴力,讓孩子形成自虐和暴戾的人格。以愛的名義實行的專制,讓人無力辯駁,窒息而無處可逃。

「愛因斯坦」走失後,一家人看著李玩執著尋找而無可奈何,阿姨出主意買來一隻想像的狗來替代。大家都知道這不是真的「愛因斯坦」,但都選擇了說謊,然後義正辭嚴地對李玩說,「這就是你要找的愛因斯坦!」

李玩固執地堅守真實,她摔了碗,她深夜不歸。

從未出過家門的奶奶去上街去找她。而她也為這種堅守付出了代價——她被父親揍了一頓。

她只能選擇屈服。

電影中用了較長的篇幅來表達少女內心的痛苦:在衛生間裡,女孩瘦削的身體在蓬頭下面抽搐著,眼中的淚伴著淋浴的水衝刷著痛苦的心靈,朦朧的水汽中她自己抱著自己無聲哭泣,手上的血慢慢流著。

對於女性來說,身體長大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月經初潮。電影裡流血其實就隱喻著女孩的初潮,她開始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開始覺察到來自異性的情愫。和身體的初潮一樣,在慌亂迷茫中精神上也終於在掙扎的苦痛中就長大了,她注視著父親縱橫的淚水,她知道自己應該學會「懂事」了!

因而後來在街上遇到真的「愛因斯坦」時,她竟然若無其事像沒有發現一樣,當李堂追上去想從那個女人手中要回這隻狗時,她說,「不好意思,我們認錯了。」語氣從容平和,只是在走遠以後淡淡地說,「我真怕它認出我,撲到我面前來。」

是啊,認出後,又能怎樣呢?帶回去嗎?帶回去又要重複第二隻「愛因斯坦」被送到狗肉店的命運嗎?

在一開始,她連一口奶都喝不下去,到後來哪怕後來吐也要喝下去;在飯局上,將飲料換成紅酒,在成人的注視下一飲而盡;甚至,明知是狗肉,也要微笑著說聲「謝謝」,然後吃下去——正如父親所言,她長大了。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是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既指電影中出現的兩隻狗,也包含著人性的「相對論」。李玩以前只會為自己著想,後來她知道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自己內心的痛苦並不應該展示給他人,自己不光為自己而活,也為愛著自己的親人而活,就算是苦藥也得含著笑吞下。

青春是一場沒有勝利的戰鬥,真正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每個人都得義無反顧地投入戰鬥,用盡全身力氣。縱然遍體鱗傷,也得含淚微笑。李玩經歷了這場戰鬥,她由從一個局限在自我的小女孩走了出來,成了一個「長大的」「懂事的」李玩。

只是,她背過人群,任委屈的淚水悄無聲息地肆意流淌。

三、曹保平夫人的成長史?

在整個電影中,沒有一個反派,但依然上演了一幕生活的悲喜劇。這部堪稱當代中國少女心靈成長史詩的電影,細膩深刻,對人性的把握極具洞察力,且充滿著悲憫情懷。

除了導演曹保平之外,還得歸功於該電影的編劇焦華靜,她是曹導演的夫人。據相關資料顯示,焦華靜是西安人,出生於1988年,曾獲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北京電影學院畢業。

電影展現的年代也正是焦華靜的中學時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這部電影看成是焦華靜的心靈成長史,也就是那一代人的心靈成長史。

相關焦點

  • 一條發出52赫茲的鯨魚,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Alice
    沃特金斯博士是發現並跟蹤Alice長達12年的海洋學家,當他逝世以後,他的同事陸續收到了關於他們發表的論文的信;這些信件與過去的學術信件截然不同,都是來自普通人:有悲傷的人、心碎的人、孤獨的人,他們在52Hz的歌裡聽見了自己的聲音,Alice發出了人們共同的孤獨頻率,我們每個人都是Alice。
  • 李滄東: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對中國電影充滿期望
    李滄東談北京:曾在學院路租房想開餐館  幾乎所有的外國藝人來中國,總會被問及對北京的印象,而除了對大家的熱情表示感謝意外,李滄東導演更是「爆」出了一個驚人的「小八卦」:「我第一次來北京是在1994年,到現在過去了13年,覺得北京變化太大了,並且還在繼續發生著變化。
  • 每個想前去挽留的人,都撲了個空,因為每個人都擁有孤獨的自由
    沒有要對路邊風景微笑的跡象,也沒有要為什麼而駐足的感覺,只是似乎被什麼牽引著要去到什麼地方,可結果卻是連自己都迷茫的遠方。永遠有多遠?曾經聽人低聲地唱著說他將答案拋在藍天之外落在他的愛人心上。可是,我依然看見女主角停不了的淚在她精緻的容顏上流淌。這樣的迷茫究竟要持續多久多遠?每個路人都看到了他冷漠的表情,卻不知道他深不見底的眸子深處封印的是讓他最疼痛卻依然還要拼命掩飾的被牽引的不甘和迷茫。
  • 我們做的夢與平行宇宙有神秘關係,每個人都是主宰者?
    相信未來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遲早有一天可以完全破解,如果到時被證明,夢中所經歷的事情真是發生在平行宇宙,那對人類的意義就不一樣了。今天就來看看科學家對夢的解釋吧。 有人猜測夢的出現是因為平行宇宙的存在,聽起來令人詫異,但似乎也不是並無道理。
  • 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個桃姐
    人們常常會把生活比作電影,因為,每個人在潛意識中,都想像導演那般,主宰著自己的命運,然後,沿著早已設定好的故事情節,完成既在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完美結局。可惜,生活終究不是電影,它同樣沒有電影那般隨心所欲的精彩劇情,淡如水的生活中,百分之九十的平淡,總會顯得枯燥無味。
  • 一首詩讀懂一個人:受困於現實的無奈者,都有一個孤獨的內心
    文‖張凡如果說一個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一個詩人所寫的詩作,應該就是他內心世界最真實的寫照。有些人不喜歡把自己的心事,說出來去給別人評論,因為世人大多不理解他們的心態。而這種現象也造就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都有一個孤獨的內心。
  • 世界級名著《百年孤獨》:大多數人都讀不懂,憑什麼成為經典?
    即便你沒有看過這本世界名著,也一定聽過這本《百年孤獨》,據說大多數人沒能順利讀完這本書,都是在第一頁就卡住了!翻開書就被眼花繚亂的人名嚇退了,但是讀完的人,卻又把這本書說的特別好。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他們每個人和我們一樣,生來獨立,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並不屬於家族,他們區別明顯,卻如此相似,而他們最大的相似點——孤獨,似乎自打這個家族誕生在這世界上,就與他們緊密相連,他們生來孤獨,死後也無法倖免。」
  • 那些把人生過得精彩絕倫的人,都與孤獨有著「勾肩搭背」的交情
    德國作家黑塞說:「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歷經歲月的洗禮和生活的歷練,我們越來越認同了這樣的觀點,或許,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因為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孤獨,始終都像空氣一樣伴隨左右,然後在某個時間點突然變得清晰明了。
  • 貓咪治癒心靈,當你覺得孤獨的時候,養只小寵物也是一種選擇
    而對她來說真正讓人難過的往往都是一些小事,就像下雨天,別人在等傘,而她在等雨停。 一個人,怎麼都好,她的生活起居都是十分有規律的,只不過有時候晚上在空蕩蕩的房子裡,她會覺得缺少點什麼。 當一個人面對生活,明明什麼都不缺,可又感覺就是總少了一些什麼,那麼便是孤獨。
  • 選擇獨處不是熱衷於孤獨,而是喜歡與自己的心靈為伴
    人在孤獨的時候才會向內地尋找自己的不足,然後通過自我去完善它,從而成為一個自己相對滿意的人。孤獨者的自由與快樂是最真實的,因為不用做任何的修飾和偽裝,一切都是自己自然而然從內向外散發的。
  • 李零說孔子:孤獨的人,孤獨的喪家狗
    我教其中的一個班。二○○四年的下半年和二○○五年的上半年,我花了兩個學期,一學期講半部,把《論語》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借這個機會,我把《論語》系統讀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什麼叫「喪家狗」?「喪家狗」是無家可歸的狗,現在叫流浪狗。無家可歸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讀《論語》,我的感受,兩個字:孤獨。孔子很孤獨。現在,有人請他當心理醫生,其實,他自己的心病都沒人醫。 我想告訴大家,孔子並不是聖人。歷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 尼採:哪怕全世界都與你為敵,只要擁有真正的朋友,你就不孤獨
    尼採:哪怕全世界都與你為敵,只要擁有真正的朋友,你就不孤獨德國思想家、哲學家、作家、作曲家、文化評論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採有句關於朋友的名言很是「霸氣」,這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只要擁有真正的朋友,哪怕全世界都與他為敵,他也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孤獨。」
  • 每個超大質量黑洞裡,都可能藏著多重宇宙中的一個
    科學家最近發現,早期宇宙中一些奇異的時空現象會帶來短壽命的蟲洞,讓我們與數量繁多的多重宇宙相連。如果該理論得到證實,它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長到這麼大。多重宇宙(multiverse)就是說我們所在的宇宙只是數量巨大的眾多宇宙中的一個。
  • 拾狗糞,是養狗人的義務,是每個養狗人都應培養並應具有的好習慣
    我認為,養狗人有養狗的權利,但同時也應儘自己養狗義務。但現在有很多養狗人,只享受狗給自己帶的樂趣,卻不想盡什麼義務的。我觀察,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養狗人是不清狗糞的。非養狗人沒有享受到養狗的樂趣,卻也得接受由養狗人所造成的人行道上有狗屎的生活環境,這對非養狗人來說,是不公平的。所以懇請養狗人盡到養狗義務,養成撿拾狗糞的好習慣。假如你做不到這一點,那就一定不要去養狗。
  • 朋友家的狗生狗崽了,一窩生下13隻,都是一個顏色讓人看著欣喜
    很少會見到狗狗生出的小寶寶不管體型還是身體顏色都是一樣的。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喜歡純顏色狗狗的人比較多,很少有人喜歡身體顏色太多的狗狗。所以遇到生了一窩都是純色狗狗的情況還是很讓人驚喜的。我的一個朋友可謂是走運了,他家狗狗竟然一下子生了13個小狗仔,而且,這幾個小狗仔基本上都是純黑色,,視覺上讓人看起來還是蠻舒服的那種。當時狗媽媽懷孕也沒想到會生這麼多小狗仔,真是讓我朋友措手不及。當時我也去照顧小狗仔,一個個真的很可愛。
  • 每個人都是一隻孤獨的「刺蝟」,卸下那些刺,勇敢追求夢想與愛吧
    當一個想自殺的小女孩,遇上一個女看門人,她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很多電影作品其實都是小說改編而來,雖會做一些改動,但大體上是潤色了。今天要說的電影也是由小說改編,治癒了不少人。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刺蝟吧。
  • 漫威電影5個動物,火箭浣熊嘴臭,狗狗暖心,最後一個宇宙無敵!
    在漫威的電影中,出現了不少的角色,其中有的是人,也有一些不是人,其中就有非常可愛的小動物。漫威電影5個動物,火箭浣熊嘴臭,狗狗暖心,最後一個宇宙無敵!這個角色的身世非常慘,所以也就變得這麼嘴臭了,用這樣的方式趕走所有人,封閉自己的內心。實際上火箭浣熊的內心非常孤獨,也只有格魯特才能打開他的內心,和他成為生死不離的兄弟了。
  • 《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8個字,戳痛無數人
    封閉、落後、貧窮,這些是百年來拉丁美洲的代名詞,作為世界上最晚開發的地區之一,"孤獨"也是這裡很多民眾的常態。《百年孤獨》以這裡為背景,將現實與虛幻結合,構建了一個獨立的"宇宙"。從書名可以看出,這本書中寫了大量關於孤獨的故事。例:布恩迪亞"不管那姑娘怎樣努力,他都愈加沒有反應,愈覺孤獨異常";梅爾基亞德斯"隨著時間流逝,兩人之間的交流日益困難,他最終被丟下孤獨一人"。
  • 狗孤獨呀人寂寞
    泰迪粘人,每晚入眠時總會相伴同寢,依依不捨,人狗情未了。 入伏,熱氣瀰漫,但泰迪的粘膩卻降了溫:明明入睡時還在耳畔放著鼾聲,起夜時卻發現她在客廳地板上恬靜安然。輕喚,她只睜一眼;再喚,翻了個身,亮給你一個白條。為啥不回到床上?妻說:她想靜靜,在享受孤獨。 難道狗也有心事兒?妻說,不但有,隨著一天天長大,她會更喜歡獨處的時光。
  • 你為什麼會養狗?養狗對人的好處你都知道嗎?
    「我養的不是狗,是一個親人。」想必養著狗狗的人家都是這樣的一個想法,就算是現在沒有狗狗,或者說沒有能力去養一個狗狗的,也是在想著有能力了去養一隻自己喜歡的狗狗。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養狗?狗狗一般性格都格外溫順,對自己的主人更是不用多說,無比信任。所以在很多人家選擇養寵物的時候,基本都是在貓狗之間選擇,最後大部分的人也會選擇狗狗,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狗狗對一個主人或者說是家庭的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