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訊(ZAKER吉林記者 謝超)9日是端午節的最後一天假期,長春6歲男孩童童(化名)與家人一起到某公園痛快地玩了一趟,沒想到回家後童童就開始頭疼了……
男孩頭頂鑽進一隻蟲
童童媽媽一聽孩子頭疼,趕緊給孩子看了看,發現孩子的頭頂有一隻蟲子,而且已經鑽入了頭皮中,她嘗試著取了好久也沒取出來。結果帶孩子醫院一看,醫生稱需要做手術來取出蟲子。但是孩子才6歲,一聽要做手術家人都不同意,就帶著孩子來到了長春市兒童醫院皮膚科就診。
一個多小時蟲子被完整拔出
9日下午,長春市兒童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永平接待了童童,經檢查發現,蜱蟲仍存活著,馬上決定採取非創傷物理方法,將蟲體完全取出,儘量減少患兒痛苦。經過醫護人員一個多小時的操作,終於將童童頭頂的蟲子成功完整拔出,並給孩子的創口進行了清創消毒處理。
王永平介紹,從孩子頭頂取出的蟲子是蜱蟲,每年夏季門診時會偶爾接診到這類的患者。「蜱蟲是一種寄生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裡,或寄宿在貓、狗、牛、羊等動物身上。春夏季正是蜱蟲的繁殖季節,蜱蟲攜帶的致病微生物種類眾多,目前已知蜱蟲可攜帶83種病毒、31種細菌、32種原蟲。」
提醒:蜱蟲叮咬勿生拉硬拽
王永平提醒,如果市民被蜱蟲叮咬了,不能用手直接拔取,更不要捏碎它。正確的方法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無酒精時,也可用乙醚、煤油、松節油等代替),使它頭部放鬆,然後再用尖頭鑷子取下蜱蟲。切勿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將蜱蟲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如果出現發熱、局部傷口感染等症狀,要及時就診。
看看蜱蟲的
特性、預防和應對
蜱(p�),也叫壁蝨,俗稱草扒子、狗鱉、草別子、牛蝨等。不吸血時,小的乾癟如綠豆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有指甲蓋大。蜱一般多在山區、林區比較常見,尤其是草木茂盛、潮溼的地方。
蜱不會飛,可以隨風飄,飄到有人和動物的地方,直接附著叮咬。城市的綠地或草坪有蜱蟲生存的條件,養寵物的家庭要注意,蜱蟲不但咬人,也咬貓、狗,所以它們進綠地或草坪也有被咬的可能。
活躍時間:
春秋季是蜱的活動高峰,夏天較活躍,冬天基本不活動。
活躍地點:主要棲息地為草地、樹林等環境。都市中除大型公園、植被茂盛地區外,一般社區內極少有蜱類生存,無需過分擔心。
攜帶病毒:已知蜱可攜帶83種病毒、14種細菌、17種回歸熱螺旋體、32種原蟲。
傳播疾病:包括森林腦炎、出血熱、Q熱、蜱傳斑疹傷寒、野兔熱等。
防護手段:應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需進入此類地區,提倡穿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爬上;針織衣物表面儘量光滑。
處理辦法: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或用菸頭、香頭輕輕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
■新聞連結
近年我省被蜱蟲叮咬案例
新文化報之前曾做過蜱蟲的相關報導:2010年7月末和8月初,一50多歲汪清縣男子和一20多歲敦化市男青年因遭蜱蟲叮咬患森林腦炎死亡。
2011年6月13日,白山市江源區47歲朱某經醫生搶救無效後死亡。他是上山採野菜時被蜱蟲咬了,後被確診患上森林腦炎。
2014年4月中旬,長春市民吳某帶著4歲大的女兒到長春一公園挖野菜。孩子回來後
被發現頭頂有一個帶著觸角的「肉瘤」,經過醫生檢查後發現 竟 是 蜱蟲,所幸被成功取出。森林腦炎潛伏期長的可達35天
森林腦炎是由黃病毒屬中蜱傳腦炎病毒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蜱為其傳播媒介。
潛伏期: 一般為10~15天,最短2天,長者可達35天。症狀: 前驅期主要表現為低熱、頭昏、乏力、全身不適、四肢酸痛。大多數患者為急性發病。後期會有高熱伴頭痛、全身肌肉痛、無力、食慾缺乏、噁心、嘔吐等。約半數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神志、意識變化,如昏睡、表情淡漠、意識模糊、昏迷,亦會出現精神錯亂。
後遺症: 少數患者可留有後遺症,如失語、痴呆、吞咽困難、不自主運動,還有少數患者表現為弛緩性癱瘓、癲癇及精神障礙。
預防森林腦炎
可接種疫苗
長春市疾控中心預防醫學門診的專家介紹,預防森林腦炎的疫苗一般在進入森林前接種。初次免疫要接種兩針,兩針間隔14天。接種後,可以預防患上被蜱蟲咬傷引發森林腦炎。一旦被蜱蟲咬傷,再接種疫苗,就不起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