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最早出現在侏羅紀時期,經過1.3億年的演化,現在已經進化成自然界最成功的食肉動物群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發現蛇的種類有3000多種,其中毒蛇大約佔了1/5。在眾多蛇類捕食獵物時,毒蛇會把自己的毒性發揮到極致,而無毒蛇類則一般靠體型去碾壓,但那些毒性和體型均處於劣勢的時候,它們打起了尾巴的主意——以「尾」作誘、以「尾」防禦,可謂是攻防一體呀!
在蛇類家族中,以「尾」作誘餌最為出名的應該是響尾蛇了吧。響尾蛇的尾部的響環是一個雙層的角質結構,在擺動時會發出響聲,以便警告敵人和引誘小動物,不過響尾蛇的毒性可不弱哦。但有些蛇類的尾巴和響尾蛇相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蛛尾擬角蝰
這種蛇是2006年在伊朗西部發現的蝰蛇新種,名字源於其形似蜘蛛或避日蛛的尾部。全身粗糙,體長在50-80釐米左右。主要用蜘蛛狀的尾巴偽裝成誘餌,吸引到獵物後再突然襲擊。
蛛尾擬角蝰屬於毒蛇,至於是否是劇毒還是弱毒不清楚,但是看起來像不好惹的傢伙。
二、環箍蛇
屬於遊蛇科的一種弱毒性蛇類,體型較小,體長約為半米,常見於美國西部的木料和巖石下及整個墨西哥的高原。不知道大家在看到這蛇的尾巴後,是不是覺得它會魔力轉圈圈呢?據說它是為了恐嚇敵人而尾巴捲起來,還上了色。另外也有「第二個頭」的意思,誤導敵人。
環箍蛇家族中還有一種泥蛇,會吞食自己的尾巴,自食其尾。就問你見過沒見過餓了連自己都吃的蛇?
三、卡拉巴橡皮蚺
為蚺科沙蟒亞科橡皮蚺屬一種半穴居蛇類,全長70-100釐米,主要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熱帶雨林地帶,以小型嚙齒類動物的幼體為食。這種蛇的頭部和尾部非常相似,若遇到敵人或受到威脅時就會將尾巴豎起、打擊地面,然後頭部則迅速鑽到地下。
但如果被敵人識破,它們就會將自己捲成一團,寄望敵人會覺得無從下口從而退開。聽說這蛇曾運到國內,但因顏值過低鮮有問津。
四、盾尾蛇
盾尾蛇是盾尾蛇科的穴棲蛇類的統稱,目前已發現有40多種,主要分布於印度及斯裡蘭卡一帶,屬於無毒蛇。它們體長通常不超過50釐米,因其尾部有明顯的角質盾狀物而得名。
盾尾蛇都是洞棲習性,以蚯蚓。它們在受到威脅時,用其盾尾反擊,將頭藏在盤曲的身體下。
總而言之,無毒蛇一般在遭受威脅時,都會選擇逃跑,很少有留著原地對抗(豬鼻蛇比較奇葩,立馬原地裝死並發出腐臭味,從而逃過一劫)。但不管咋說,碰到蛇類最好立刻走開或通知專業人士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