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倘若執著於完美道德人設的樹立以及維護,就難免有意無意去「修剪事實」,來服務於自我人設,最終將慈善扭曲為對弱者的消費。
8月14日,眼癌去世女童王鳳雅家屬起訴陳嵐名譽侵權案在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當庭並未宣判。
據報導,王鳳雅家屬的訴訟請求,包括判令被告陳嵐在媒體和自媒體上公開向原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同時賠償損失。而陳嵐一方則堅持認為,發微博主觀上是善意的,目的是督促監護人進行救治,而報警也是在行使公民監督權。雙方均拒絕調解。
小鳳雅的事情本是個尋常的重疾求助。事情的拐點,出現在大V「作家陳嵐」發微博「實名報警」後。她質疑女童王鳳雅家長,認為他們利用孩子病情籌款後卻消極治療,還疑似把善款挪用來給王鳳雅弟弟治唇裂,重男輕女,涉嫌詐捐。
一石激起千層浪,「詐捐」「消極治療」「重男輕女」,精準地煽動起了網絡情緒。幾天後,陳嵐繼續發布微博,稱前去救助的公益工作人員遭王鳳雅家屬「毆打、暴打、搶奪手機、失聯」。此後陳嵐本人退出,但她留下的一地雞毛,讓網際網路的「流量小賊」們如獲至寶,最終引發出失實的爆款文章,讓小鳳雅家人苦不堪言。
陳嵐做出的指控,其中一小部分信息來自她獲取的一面之詞。更多則是她根據自己的想像和臆斷添油加醋,然後邏輯圓滿地梳理出一整套指控。事後,詐捐的指控被警方否定,「重男輕女」的指控也不屬實。
孩子重疾身亡已令人心碎,還因虛假指控背負輿論指責,更讓家人飽受煎熬。引發事端的肇事者卻高高掛起,已完全忘了最初用名人打著慈善的名義,做著高高在上對弱者指手畫腳的事情,享受了道德制高點,拒絕對錯誤負責。這種看似「好心」的行為,本質是高高在上的聖母情結,是「假面慈善」。
其實,在當下的所謂「公益圈」,這種「聖母慈善」並不鮮見。再加上社交媒體的加持,對一些個人和組織而言,「慈善」變成手段,「人設」才是目的。
這麼說並非誅心之論,只是如果原本有志於慈善者,執著於完美道德人設的樹立以及維護,就難免有意無意去「修剪事實」來服務於自我人設。而陳嵐一事,即是典型。
第一,單方信源加上想像,便在道德衝動下做出嚴厲但不實指控。陳嵐一方強調初衷是關心女孩,但其前提應是了解基本事實。陳嵐所關心的,與其說是病床上的小鳳雅,倒不如說是需要她的道德光環照耀的無聲弱者。
第二,小鳳雅當時的真實處境,核心就是病重缺錢。繞過這個事實,莫名對其親人燃起巨大惡意,如此轉移視線,讓原本的慈善救助行為偏離了軌道。既然強調小鳳雅應去大醫院看病,哪怕為其做出些許努力,也好過一味道德指責。
第三,當不實指控和傷害成為既成事實以後,當事人輕飄飄地走開了,受害者感受不到真誠的歉意,看不到對過往行徑有實際的補救。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對自己在輿論場上得到聚光燈的興奮,以及為了維持道德優越感而拒絕認錯——而這種興奮和倔強,建立在對弱者的傷害之上。
慈善的靈魂是「共情」而非「做聖母」。不能用平等和共情心面對弱者,就無法真實地幫助到弱者。而高高在上俯視弱者,對實際幫助弱者並沒有興趣,卻享受著聖母的光環,變成對弱者的消費,這樣的結果,根本不是慈善,而是另一種惡。
□姚遙(公益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