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渦蟲遊太空後……

2020-12-05 大科技雜誌社

三角渦蟲遊太空後……

一群三角渦蟲被送上了太空,有的是軀體完整的,有的是被截斷的。它們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為期5周的觀光旅程,之後返回地球,進入了實驗室。

三角渦蟲是一種小型扁形蟲,生活在潔淨富氧的海水或淡水中,通常長0.5~1釐米。它們有一個神奇的特點——能夠自我再生。抓來一隻三角渦蟲,從中截成兩段,不久後,這兩段會長出新的頭或尾巴,成為兩條獨立的三角渦蟲。

那麼太空旅行過後的三角渦蟲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將它們放入乾淨的泉水中,平時生活在水中的生物竟然怕水了!肢體僵硬,動彈不得,過了兩小時後才恢復正常。此外,與一直生活在地球上的三角渦蟲相比,有太空旅遊經歷的三角渦蟲更喜歡黑暗的環境。更令人震驚的是,那些被截去尾部的太空旅行者長出的不是尾巴而是頭,長成了雙頭三角渦蟲。在實驗室裡,研究者切去雙頭三角渦蟲的兩個頭,不久之後,中間那無頭無尾的部分又長出了兩個頭!

與三角渦蟲相比,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似乎沒什麼變化,但三角渦蟲的遭遇提醒著科學家,也許太空環境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太空人的細胞以及生物群落,而我們卻毫不知情。

相關焦點

  • 三角渦蟲切斷身體後在太空變成兩個頭
    發送至國際空間站的三角渦蟲是切除頭部或者切斷部分身體,它們密封在一半是水和一半是空氣的試管中,同時,研究人員將這些三角渦蟲分成兩組,一組發送至太空,另一組是在地面以太空實驗的方式將活體三角渦蟲密封在泉水試管中,將它們同時放在20攝氏度溫度的黑暗環境。
  • 三角渦蟲切斷身體在太空再生形成兩個頭部
    發送至國際空間站的三角渦蟲是切除頭部或者切斷部分身體,它們密封在一半是水和一半是空氣的試管中,同時,研究人員將這些三角渦蟲分成兩組,一組發送至太空,另一組是在地面以太空實驗的方式將活體三角渦蟲密封在泉水試管中,將它們同時放在20攝氏度溫度的黑暗環境。
  • 三角渦蟲太空之旅引發身體變異 研究人員:可能和太空環境溫度相關
    在太空中待久了,人會肌肉萎縮,回到地球後還會四肢不協調,太空旅行還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這些都在我們的理解範圍之內吧? 但是,多長一個頭?這個真是另一個境界的了。,它們在培養皿液體中充分伸展,並且活動迅速;圖B是近距離放大的地面控制三角渦蟲組;圖C是暴露在太空環境中的三角渦蟲組,它們腹側捲曲,很少活動;圖D是近距離放大太空環境的三角渦蟲組。
  • 三角渦蟲切斷身體在太空變雙頭部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將三角渦蟲(Dugesia japonica)發送至國際空間站,在5個星期裡觀察研究了微重力環境對三角渦蟲結構和行為的影響,尤其是它們能夠重生身體缺失部分。
  • 真渦蟲與葡萄蝸牛作客國際空間站
    俄羅斯生物醫學研究所專家稱,真渦蟲是扁形動物門渦蟲綱的典型動物,自身可以進行無性生殖。當成蟲生長到一定長度後就會斷裂成兩部分,斷裂後,蟲體前端即可匍行離去,並在一天之內長出新的尾巴;蟲體後端在蜷縮數日後則會長出新的頭和頸。真渦蟲頭部被切除後,其剩餘蟲體的任何片斷都能夠再生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其極強的再生能力引起了俄羅斯生物學家的關注。
  • 無與倫比的再生能力切成碎片還能復活,生物界的「死侍」—渦蟲
    但自然界確實存在一種生物具有幾乎無限的再生能力,它就是渦蟲。無論是橫切、縱切還是斜切,又或是切掉肌肉、皮膚、腸道生殖系統乃至「大腦」...渦蟲的這些若干體段,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內就能重新長成若干條渦蟲。據報導日本三角渦蟲甚至被切割成279~1500段以後,經過再生每一段都可以再生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別說是切出一場足球賽了,就是賽場的觀眾都能靠切自己來湊齊。
  • 日本研究:渦蟲被切斷後有趣的再生
    新華網東京7月26日電(記者藍建中)一種名叫「渦蟲」的扁形蟲即使被切成百段,一兩周後每段都會再生出完整的渦蟲。渦蟲這種超強再生能力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的目光。此前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對渦蟲的再生能力有關鍵調節作用的蛋白質,而日本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德國研究人員曾發現,渦蟲再生的奧秘在於其體內有一種散布全身的全能幹細胞。
  • 一隻被送上太空的扁蟲長出倆頭 刷新科學家認知
    而這些因素是未來生物進行太空旅行所必需面對的考驗。」這隻其貌不揚的扁蟲做了一次太空之旅,回到地球後它升級成了雙頭蟲。科學家將一些扁蟲送上太空,原本是想觀察微重力和地磁波動對這種蟲子再生能力有何影響,研究宇宙空間環境下生物細胞的生活情況。與那些從未離開地球的同類相比,這些宇航扁蟲獲得了某些令人意外的習性和能力。
  • 不老的渦蟲|來實驗室上科學課
    大卸七塊的渦蟲:渦蟲切割前(左)和切割後(中);切割傷口再生頭部的過程(右;Newmark,2002) 渦蟲的再生及「永生」斑馬魚心臟損傷後心肌細胞會再次啟動分裂和增殖,修復缺失的器官。而被切成微小片段的渦蟲,利用組織內幹細胞的增殖,參與損傷器官和組織的修復。 渦蟲是少數幾種能在胚胎發生後仍能維持體內多能幹細胞的生物之一,這個多能幹細胞群能不斷分化成所有三胚層來源的細胞類型,用於生長、再生和替換凋亡細胞。
  • 渦蟲大概長2到3釐米
    渦蟲有一個特異功能,就是超強的再生能力。它的身體兩側對稱,其體型有前後、左右、背腹之分。令人驚嘆的是,切割的渦蟲組織塊失去這些特徵後仍然能夠重新形成這種體型。例如,一條渦蟲的兩端被切去後,軀幹的前部分仍然形成頭部,後部分形成尾部;如果從中軸線切開,兩部分會重新確立中軸線,各自再生出一條小渦蟲。
  • 【有魚社區】DIY渦蟲誘捕器
    正是這簡單的處理導致了現在缸裡的渦蟲泛濫。現在市面上也有不少治渦蟲的藥,但是我覺的是藥三分毒,如果沒有經驗的話還是儘量不用藥物。我現在的辦法就是誘捕,誘捕只能控制但不能徹底滅絕渦蟲。市面也有不少渦蟲誘捕器,價格一般10多元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都有。其實誘捕器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渦蟲喜歡的食物放到誘捕器裡,誘捕器的進口相對大一些直到裡面那個口非常小,以防止渦蟲吃飽以後再爬出去。
  • 科學家調控真渦蟲頭部再生
    這種蠕蟲被稱為真渦蟲,通常約1釐米長,生活在像溪流和池塘等淡水生態系統中的巖石下面。為何一些真渦蟲可以很容易地再生出頭部而另一些卻不能,是一個長期使科學家感到疑惑的問題。「這真的是該領域中的一個經典難題。」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Phillip Newmark如是說。
  • 不老之謎 藏在渦蟲裡?
    不老之謎 藏在渦蟲裡?02月29日 16:23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   英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無性生殖的渦蟲能克服老化
  • 魚缸中的夜行性殺手,渦蟲,悄無聲息的侵略你的寶貝魚缸
    渦蟲是夜行性生物,通常只有在關燈以後才會出來活動,所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關燈一段時間後,觀察魚缸,如果發現缸壁上有白色或者黃色棕色類似蠕蟲一般的蟲子在滑行,一般就確定是渦蟲了。另外就是,渦蟲滑行過後的地方,有時候會留下明顯的類似鼻涕蟲爬過一樣的痕跡,如果你發現缸壁上出現了這樣的痕跡,就要檢查是否爆發渦蟲了。
  • 科學家找到真渦蟲再生能力的關鍵細胞
    據外媒報導,《細胞》(Cell)昨日發文稱科學家確定了主導真渦蟲再生能力的幹細胞,這種幹細胞被稱為Nb2細胞。真渦蟲個頭不大,但名號不小,因為它們被切成好幾段後,每段又能長成一隻完整的新蟲。這種再生能力令其他多數動物望塵莫及。現在,研究人員準確的找到了啟動真渦蟲再生過程的關鍵蛋白質。
  • 弄斷下半身,克隆一個我:渦蟲是怎麼做到的?
    渦蟲同時具有自我切割的功能,被稱為裂殖,它們延展身體並縮小尾部組織,使身體後部斷裂並成長出克隆。裂殖發生與否取決於親蟲的大小,但其中的分子和細胞過程尚不明朗。Arnold等人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建立了一種可靠的可以誘導渦蟲Schmidtea mediterranea裂殖的方法,並且表明涉及Wnt和轉化生長因子β (TGF-β)蛋白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是調節這一過程的關鍵。
  • 魚缸裡生渦蟲,能不能除乾淨
    他們可能是蛋白蟲、錨頭鰠、渦蟲等。渦蟲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繁殖速度超級快的小蟲子。一旦魚缸裡有了渦蟲,而且沒有及時控制任其擴散,後期會很難處理,有的魚友都被逼翻缸。渦蟲是一種生活在溫暖水域裡的小蟲子,野外常見於溪流石頭底部。它的一端呈三角形,兩側微微有點突起。魚缸中的渦蟲比較小,很難發現這些細節,所以有的魚友容易把它看成外形類似的蛋白蟲。
  • 我渦蟲可以一分為二百七十九!
    他發現,當一條渦蟲被切得只剩原本的1/279的時候,這所剩無幾的渦蟲組織竟然還能再生成一條完整的渦蟲。換句話說,理論上渦蟲可以在被切成279份之後,變成279條新的渦蟲!除了這種「正常」的分割方式,生物學家們還嘗試過一些奇怪的分割方法。
  • 上海一科學家發現渦蟲再生基因 或使人類永葆青春
    渦蟲體長不到2釐米,大多生長在潔淨水質的池塘和溪流中,是一種令科學家感到驚奇的低等動物。自然界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不在少數,如蜥蜴、蚯蚓、海星、蝸牛,但它們和渦蟲比起來,都算是 「小巫見大巫」。遺傳學之父摩爾根發現,將渦蟲切割到身體大小的1/279時,切下的每一塊都能再生出全新的組織,並成長為完整的渦蟲。
  • 我渦蟲可以一分為二百七十九
    被切斷的渦蟲遺傳學家摩爾根(就是飼養果蠅那位)曾經在實驗中將渦蟲「碎屍萬段」。他發現,當一條渦蟲被切得只剩原本的1/279的時候,這所剩無幾的渦蟲組織竟然還能再生成一條完整的渦蟲。被切割後變為多頭部的渦蟲及其神經的變化「機智」渦蟲不機智,甚至都沒有腦子有一種看上去非常魔幻的扁形動物,它長著一個酷似雙髻鯊的腦袋【點擊回顧雙髻鯊】,身上還有色彩鮮豔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