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和長生掛鈎的生物——渦蟲
渦蟲大概長2到3釐米,是扁形動物門,生活在水裡。有頭有身體,是的,它是有腦子的,只不過比較原始,是U型的,並且具有完整的消化系統,但沒有肛門。有一對眼睛,但是基本上是看不見的,只是可以感受光線。兩側各有一發達的耳突,這是它的感覺器官,有許多感覺細胞處理味覺和嗅覺。在體表內還分布著許多觸覺細胞。
渦蟲有一個特異功能,就是超強的再生能力。它的身體兩側對稱,其體型有前後、左右、背腹之分。令人驚嘆的是,切割的渦蟲組織塊失去這些特徵後仍然能夠重新形成這種體型。例如,一條渦蟲的兩端被切去後,軀幹的前部分仍然形成頭部,後部分形成尾部;如果從中軸線切開,兩部分會重新確立中軸線,各自再生出一條小渦蟲。眾多的研究表明,無論是縱切、橫切、還是斜切,切割的渦蟲片段總能重新調整體型、再生出失去的部分。
渦蟲的再生能力十分驚人,即使是小到蟲體1/279的渦蟲組織仍然能夠再生出一個完整個體.這個數字怎麼來的呢?美國遺傳學家託馬斯將渦蟲切成了279份,每一份都小於1毫米。結果大部分都長成了新的。這是渦蟲切割的最高記錄了。這種超強的再生力與其體內具有neoblasts有關,neoblasts是渦蟲成體內唯一具有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體細胞,也是體內能找到的唯一能分化成神經細胞和生殖系細胞在內的近40種類型細胞的細胞。渦蟲的neoblasts主要分布在其皮肌囊下身體兩側的實質組織內,中線附近分布較少,眼點前端和咽外沒有分布。
渦蟲受到切割刺激後,渦蟲表皮內的杆狀體(表皮內的一種特化細胞)立即釋放內含物,在創傷面形成一層保護性黏膜同時,創傷面肌肉劇烈收縮,使傷口縮小,數小時後即可觀察到傷口處增殖活躍的細胞在傷口下面,neoblasts開始聚集,並持續不斷地分裂、遷移,形成白色的再生組織,稱為「胚基」(blastema),胚基再生出渦蟲失去的部分。再生胚基的形成是細胞分裂和neoblasts細胞遷移共同作用的結果。機體不同部位的再生能力和再生速度不同,由前向後,再生速度遞減。
再生能力這麼強大的渦蟲也怕研X射線,究發現,用一定劑量的 X射線輻照蟲體便可將渦蟲體內的neoblasts 全部殺死。一般認為15 Gy的輻照劑量是最小致死劑量。(這個強度,人是會很快死亡的。)但其實想殺掉它還有更簡單的,只要把它拍扁了就可以了。而且周圍環境不好的話它也會死。如果在它吃東西的時候把它切開,它的身體裡分泌的消化液就會把自己腐蝕掉,把自己燒死。所以在給它做切斷實驗的時候,要把它先餓一周,保證身體裡沒有食物的情況之下再把它切斷。
說道應對飢餓,渦蟲可以說是十分拿手。當食物豐富的時候渦蟲生長到最大體長,然而當長時間飢餓的時候,一條長2cm的成體渦蟲猥瑣到孵化時候的大小(約1mm),一旦獲取食物,又恢復生長。在這個過程中變化的不是它細胞的大小而是細胞的數量。這也是一種再生的方式。
那麼你是不是好奇它的壽命究竟有多長?它比水熊蟲要厲害一些,跟燈塔水母有點類似,壽命可以是無限的。每當它快要死的時候就把自己切成兩段,然後變成兩個小的。兩個小的又重新生長,長大之後再把自己切斷,周而復始。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它的壽命有多長。這其實是它的一種繁殖方式,叫做斷裂繁殖。通過斷裂自己,把1個變成2個,2個變成4個。除了斷裂繁殖之外,它還可以有性繁殖。它是雌雄同體,自己就可以進行有性繁殖、產卵。然後卵也可以長成自己。一般來說只要是食物充足,渦蟲是會發育出性器官進行有性繁殖的,環境確實很惡劣,本身又飢又餓無性繁殖是首選。
它還有一個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把它切成很多段,然後長出新的之後還會有原來身體的記憶。不但身體完全一樣,而且記憶也完全一樣。波士頓塔夫斯大學研究人員做了一個關於渦蟲的記憶的實驗。他們訓練渦蟲忽略實驗室內的亮光,使它們在集中注意力下找到食物。這些科學家發現,即使渦蟲被斬首,依然記得這個訓練。這意味著這些蠕蟲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克服光的恐懼找到食物。一旦它們學會這個技能,就被斬首。兩周後,也就是大多數渦蟲重新長出頭來的時候,科研組把這些蠕蟲放回培養皿中。這些科學家用視頻跟蹤技術發現,接受訓練的真渦蟲比普通真渦蟲更快找到被亮光照射的食物。儘管它們在第一次嘗試中未能找到食物,但經過一次訓練後立即恢復以前學到的技能,將亮光忽略。它們的動作比失去頭前沒有接受訓練的斬首真渦蟲快得多。
它身上的寶藏真的很多,人們嚮往著像它一樣可以長生,即使一分為二也可以保持相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