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三門,浙南沿海的一個小城,隨著《舌尖2》的播出,三門美食變得炙手可熱,望潮、跳跳魚……鮮美到讓人垂涎欲滴。不過你可知道三門人除了這些海鮮,還藏著更多的小吃,那些從漁家小廚房裡傳出來的煙火氣息,那些帶著濃濃人情味的小吃,才是三門人的摯愛。
青蟹,學名鋸緣青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三門縣是浙江省青蟹產地,素有「青蟹之鄉」之稱。沿海一帶均產,尤以海遊港至蛇蟠水道最多。健跳一帶沿海漁民歷來採用網捕,當地人稱「放蟹拎」;六敖一帶則彩用做「蟹洞」引誘青蟹入洞蛻殼捕之,特別肥壯。
怎麼吃三門青蟹也是一門學問,食用前先用清水衝洗,再殺之(可用筷子從其雙眼刺入破壞中樞神經使其螯足放鬆),而後去掉繩子、刷洗、挖內臟(註:清蒸、清煮時不挖洗內臟)。三門灣鋸緣青蟹的烹飪方法約二十餘種,最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 芙蓉青蟹 原料:青蟹500克; 方法:清蒸;配料:雞蛋2隻,黃酒1兩,鹽10克,味精,水。
2. 姜蔥青蟹 原料:青蟹500克;方法:清炒;配料:生薑,蔥,黃酒1兩,鹽10克,味精,糖,油。
3. 青蟹豆腐煲 原料:青蟹500克;方法:清燉;配料:豆腐250克,香菇,筍,肉絲,生薑片,蔥,大蒜,黃酒,鹽10克,味精,糖,油。
4. 百花青蟹丸 原料:青蟹500克;方法:清煮;配料:澱粉50克,蛋清,香菇,筍,黃酒,鹽,味精,糖,油。
5. 醉酒青蟹 原料:青蟹500克;方法:清煮;配料:黃酒1000克煮至青蟹熟透即可
跳跳魚,又叫彈塗魚、花魚,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南沿海的一些灘涂上,棲息於河口鹹淡水水域和近岸灘涂的低潮區,是一種珍貴的魚種。
浙江三門當地人叫它「彈胡」。無論是《舌尖上的中國2》中老楊在夕陽下甩著5米釣竿釣跳跳魚的情景,還是楊世櫓和妻子烹製的清燉跳跳魚,都令人記憶深刻。新鮮的跳跳魚,在砂鍋裡放點鹹肉 、水、蔥姜蒜加些料酒,就可以燉成魚煲,鮮甜可口。
在沒有跳跳魚的時節,漁民們會把跳跳魚製成魚乾。制魚乾,也是門技術,傳統「彈胡幹」製作方法要用蘆葦稈先串起來,再放到麥稈上烤,燻好後再曬乾。如果選用稻草,就少了麥稈的清香。
在三門民間,跳跳魚的更經典吃法是炒米麵。取10來條「彈胡幹」,放在清水裡浸泡10到15分鐘,最好是20到30攝氏度的溫水 。然後撥開去刺,在油鍋裡熗炒一會,起鍋。米麵炒好後,再加入「彈胡幹」,翻炒出鍋 。
但是俞大哥說跳跳魚並不是他記憶裡的三門特色美食,而且除了5米釣竿這樣的高難度捕捉方法,當地人還會用竹籠守株待兔,跳跳魚一旦進入竹籠就出不去了,所以這種難得的食材在三門的市場上也不是很稀有。當然,從這一代開始,跳跳魚會變成新的三門特色,也會變成食客們念念不忘的美味。
如果不是生活在海邊,你絕對想像不出,諸如望潮、水潺、梅童這些曼妙的名字,竟然都是用來稱呼海鮮的。不過,水潺、梅童的長相,還算對得起它們的名字,望潮可就名不副實了。
在浙東一帶,它被叫做望潮,名字很美,甚至有人把它與一個叫「望海潮」的詞牌名聯繫起來。據說潮汛來臨時,它的觸手會上下搖動,漁民可因此判斷潮水的漲落,大概這就是望潮得名的由來。可是,在其它地方,它一概被叫做章魚或者八爪魚,聽起來就有點張牙舞爪的味道。
除瞭望潮,章魚類的海產品還有很多,比如魷魚、墨魚、蜞蛄等。它們雖然均與望潮沾親帶故,模樣也有幾分相似,其實區別很大。望潮的個頭適中,不及墨魚與魷魚,但比蜞蛄大得多,那個圓乎乎的腦袋,鵪鶉蛋一般。望潮的觸手最為粗長有力,爪子上布滿吸盤,一旦吸住就牢不可脫,只有放入水中,才會自動鬆開。論起味道,也以望潮為上,魷魚次之,墨魚第三,蜞蛄居後,價格也因此大為不同。如果去菜場買菜,望潮往往是論個賣,高的時候需要二十幾塊錢一個,而魷魚與墨魚是論斤賣,蜞蛄往往是估個價看著給。
望潮的烹調方法比較多。有清湯燒煮的,味道最為原始,肉質稍顯白皙,熟透的望潮好像一朵盛開的花,八個爪子變成了八個大小一致的花瓣。有用來燒烤的,剁頭去腳,用竹籤串起來,尤其是那個頭部,咬出來是黑乎乎的,但是香氣特別足。據說還有生吞活吃的,先蘸點芥末什麼的,然後讓它往喉嚨裡爬,這種吃法有點嚇人,我沒見過。
我見過最好吃的一道菜,叫做「三套龍」,是三門鄉下最常見的做法,以望潮為主料,也有用墨魚的,還有兩種是豬肉和雞肉,據說是一種大補之物,有益氣養顏只功效。但是,這種燒法比較複雜,先是水氽,再是油炒,然後烹入料酒,佐之姜、蔥、蒜,長時間紅燜。如此一來,肉雖老但韌勁更足,味雖重但香氣撲鼻。這樣的好菜,鄉人一般不輕易燒,一些檔次高的大酒店是不會燒,因此很少有機會吃到。我原先在中心花壇邊上的一條小巷子裡吃到過,後來這個大排檔不知搬到哪裡去了,那種獨特的味道也就成了揮之不去的記憶。
其實,望潮味美,但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燒的,要想燒出那種鬆脆鮮嫩的感覺,必須了解其中的竅門。燒望潮之前,一定要把它使勁地往地下摔,而且摔得越狠,肉質就越鬆脆,味道就越好,雖然這樣有點殘忍,但據說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
台州各地的叫法不太一樣,三門人叫它「麥焦」,臨海人叫它「麥油脂」,椒江、黃巖、路橋三區的人叫它「食餅桶」,天台人也這麼叫,溫嶺那邊的人叫它「食餅」,這個只是大致的分類,台州本來就不太,隨著人口的流動,怎麼叫都有,反正大家都知道是那種吃的東西。一般食餅筒都是在清明時節吃的,或者作為立夏以及古歷年關時的主食,後來嘛,大家想吃就吃了,只是做起來確實有點麻煩。
麥焦皮薄如蠶翼,能幹的農婦甚至可以將皮擀得在燈光照耀下透明發亮。麥焦的佐料多至十幾種,通常,米麵、豆面、豆芽、白煮肉片、豆腐乾是少不了的,其他的應時選擇,多多益善,炒製成菜,例如雞蛋絲,蘿蔔絲,少則七八盆,多者十數,只要包的下。菜品越多,味道越好,大雜燴便是如此,菜一定要炒的淡淡的,不然整個就鹹了,如果加入一兩種小海鮮,味道就更上一層樓了。也不能有太多湯,不然湯水一多,餅皮容易破。餅皮是粉漿在平底鍋上抹出來的,大扣銅鑼薄扣紙,所以熟皮卷熟菜,卷了就好吃。
包麥焦也有很多的講究,包得好的麥焦,一口咬下去,各種佐料都應該有,那麼色香味俱集於口中,那才真叫美味。有時候包多了,手臂粗的麥焦須用雙手捧著,做狼吞虎咽之狀,吃相極其狼狽,有「綠殼」(臨海話,即強盜)相。
■ 來源:大浙美食
■ 微信編輯:王熙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