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3個扶貧幹部,公公工作多年、群眾經驗豐富,兒子兩口子雖然年輕,但想法多、有闖勁。三人難得聚在一起,一見面,聊得最多的便是扶貧。
■為了不讓雙安村第一書記的崗位長時間空缺,任彩英主動提前半個月結束了產假,到村裡報到。她帶著母親和哺乳期的奶娃下村扶貧,贏得了村民的心。
4月3日一大早,巫溪縣蒲蓮鎮雙安村駐村第一書記任彩英吃過早飯,為8個月大的孩子哺過乳後,便帶著母親和娃兒出了門,到村裡的貧困戶廖書國家去。
廖書國老兩口70多歲,兒女在外打工,兩個老的在家帶兩個孫子。年前,廖家房頂漏水無力維修,任彩英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幫他爭取了縣裡的扶貧「補丁」政策,修好了房屋。前幾天下了雨,任彩英便想去看看老人家裡還漏雨不。
一見到任彩英懷中的娃,廖書國的老伴便笑開了花,伸手要抱抱孩子,小孩也伸出雙臂迎上去,顯然跟廖家人十分熟絡。
在雙安村,任彩英的奶娃是不折不扣的小明星,村民都管她叫「扶貧娃娃」。
「一開始,抱著娃兒去扶貧實屬無奈,可慢慢地,我發現,這對我開展扶貧工作非常有利,我也順帶照顧了孩子。」任彩英笑著說。
這一切,還要從她的家庭說起。
一家出了3個扶貧幹部
34歲的任彩英大學畢業後當過村幹部、社區書記,2016年她通過公務員考試後到紅池壩鎮(當時叫中崗鄉)漁沙村專職搞扶貧。
紅池壩鎮位於巫溪縣西部,距縣城120公裡,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任彩英的家在巫溪縣城,離紅池壩鎮政府車程近4個小時。她的愛人遊發是巫溪縣司法局幹部,自2015年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就一直在位於該縣東北部的徐家鎮棗樹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夫妻倆一個在西,一個在東,一個月也難得見一次面,讀小學的女兒便留在縣城由外婆照顧。
2016年,任彩英的公公遊天明也從之前的巫溪縣塘坊鎮安監辦主任職務調整為鎮扶貧辦主任。一家人竟有3個專職扶貧幹部,且全部戰鬥在扶貧一線。
2017年10月,早出晚歸的任彩英發現自己意外懷孕已兩個月,便決定將孩子生下來。仗著年輕身體好,她並沒因此減輕工作強度。
任彩英的預產期是2018年7月9日,當時正值漁沙村大棚蔬菜產業起步,所有駐村幹部都在村裡動員農戶發展產業,她也一直忙到7月1日,才在領導和家人再三催促下請了產假。
家庭會議後,她帶著奶娃和母親到村裡扶貧
休完產假後,任彩英被借調到縣農綜辦,暫時脫離艱苦的扶貧一線工作。可頗具戲劇性的是,產假期間出了一件事,讓她又主動申請回到了扶貧一線。
當年9月,縣農綜辦派駐蒲蓮鎮雙安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患病住院,該村第一書記的職務出現空缺。而當時,縣農綜辦其他人要麼不符合條件,要么正在其他崗位上忙得不可開交,一時間竟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接替。
任彩英是當時符合條件的少數人之一,考慮再三,她覺得自己應該挑起這個擔子,但剛生下的小女兒怎麼辦?
一家人專門為此開了個家庭會議。婆婆譚孝彩的意見是:自己在鄉鎮上班,一大家子人中唯一有空的外婆在縣城幫任彩英帶大女兒,若任彩英去當這第一書記,誰來帶小女兒?
公公遊天明沉默片刻,說:「脫貧一線需要有經驗的人,彩英是黨員,得頂上去,困難咱們自己克服。」
丈夫遊發也說:「彩英還年輕,應該多點經歷。我支持她去!」
家庭會議的結果是全家總動員——任彩英帶著襁褓中的小女兒一起到雙安村「住讀」,母親跟著到村裡幫她帶小女兒;大女兒則改由婆婆譚孝彩照顧,譚孝彩每天早上提前送孩子上學後,再乘公交車到鎮裡上班,下班後再回縣城接孩子。
為了不讓雙安村第一書記的崗位長時間空缺,10月30日,任彩英主動提前半個月結束了產假,到村裡報到。
無意間的「奶娃外交」助她贏得了村民們的心
雙安村308戶1046人中,有貧困戶40戶166人,主要產業是2000畝蜜柚,剛剛才起步。而蜜柚3年才初掛果,6年才豐產,因此,任彩英駐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群眾,在蜜柚產生效益前幫貧困群眾解決燃眉之急。
下一次村,少則半天、多則一日,襁褓中的娃娃要哺乳,怎麼辦?她把心一橫,試著帶著母親和娃娃一起下村。
沒想到這奶娃一到村裡,反倒幫助了任彩英開展扶貧工作。
村民們有的固執、有的豁達,要跟他們交上朋友需要很長時間。但性格各不相同的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都喜歡小孩。任彩英的娃娃乖巧,見到生人也不哭鬧,誰都忍不住抱一抱。這一抱,原本因生疏而帶來的隔閡便消除了許多。
「這本是無奈之舉,也很不方便,一開始也擔心影響工作,卻沒想到會有這種作用,我便時常帶著娃兒和母親下村。」任彩英說,農村娃就是要帶得糙。而孩子也爭氣,跟著媽媽和外婆東奔西跑,不但沒生什麼病,還長得壯壯的。
走訪時,有的村民正在幹農活,想抱抱孩子又擔心自己衣服髒,任彩英就主動將孩子遞過去,「大家喜歡這娃娃,是她的福氣哩。」孩子的外婆也來自農村,性格豁達,經常跟村民們聊天。一老一小,竟成了任彩英扶貧工作的「敲門磚」。
無意中的「奶娃外交」竟助任彩英贏得了大家的心,短短一個月,村裡人都知道了這個抱娃扶貧的新任第一書記,不少人還經常串門來看望這祖孫三人,原本冷清清的村辦公室漸漸熱鬧起來。
人熟好辦事,大家都樂意把自家的煩心事講給這個新來的第一書記聽。一組貧困戶龔益均患病不能出門打工,兒子又沒找到工作。任彩英便按政策為他申請了每年6000元補貼的公益崗位,解了他家燃眉之急。
也正是在聊天過程中,任彩英的母親聽廖書國的老伴提到屋頂漏水,便告訴了女兒,任彩英立刻組織駐村工作隊申請補助政策、找工人,幫老兩口解決了房屋漏水的問題。
這些天,任彩英正忙著在村裡成立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蜜柚產業,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因為群眾大多信任她,目前合作社的組建非常順利。「產業搞起來,我們還要藉機發展鄉村旅遊。」任彩英說。
一家人聊天,說得最多的便是扶貧
一家子3個扶貧幹部,公公工作多年、群眾經驗豐富,兩口子雖然年輕,但想法多有闖勁。3個人難得聚在一起,一見面,聊得最多的便是扶貧。譚孝彩管他們叫「三個臭皮匠」。
這「三個臭皮匠」有時還真能「頂個諸葛亮」。遊發所在的棗樹村有個貧困戶是出了名的不講理,有次她請大工(技術工人)改造房屋,一個月下來,她不但不肯給對方工錢,還讓大工倒貼她家飯錢。駐村工作隊隊員輪流上門做工作,反倒被她罵了回來。遊發很是頭疼,便在家談起這事。
「她養成這樣的性格,家裡肯定有為難的事。」遊天明說,「不要只跟她講道理,要儘量幫她解決實際問題,以心換心。」
遊發便按照父親的建議改變了工作方式。原來,這人的丈夫在外打工多年未歸,大兒子分家,只有生病的小兒子跟著她,家庭十分困難,心中有怨氣。遊發就幫她的小兒子申請了貧困戶醫療救助,還幫她賣雞、賣雞蛋。慢慢地,這名婦女思想發生了轉變。去年,棗樹村在村民中進行非全日制公益性崗位民主測評,這個原本大家都不喜歡的婦女順利通過了測評,獲得了每月500元的保潔公益崗位。
來到雙安村工作後,任彩英發現村民們喜歡話東家長、聊西家短,很不利於團結。遊發就結合棗樹村通過扶貧宣講轉變村民觀念的經驗,建議她多組織活動。於是,今年3月8日,任彩英組織了一次「三八節」茶話會,邀請村裡80多名婦女參加,其中有80多歲的老人,也有20多歲的年輕姑娘。大家聚到一起,又忍不住爭著逗逗任彩英的小女兒,現場瞬間歡樂了。
「沒想到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婦女有自己的節日。」任彩英很是感慨,她藉機鼓勵大夥多開展活動,豐富精神生活。當天,大家在一起聊得很開心,還商量著要在村委會廣場安路燈,搞個壩壩舞隊,像城裡人一樣鍛鍊身體。
如今的雙安村,蜜柚產業已初具規模,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人居環境明顯提升,鄉村旅遊也悄然起步……
文/本報記者 周立 龍丹梅 圖/通訊員 冉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