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知名抗疫醫生術後視網膜脫落 愛爾眼科股價恐遭「開年劫」
新年伊始,3000億市值白馬股愛爾眼科(300015.SZ)遭遇「黑天鵝」。
知名抗疫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稱,在武漢愛爾眼科治療白內障,致右眼視網膜脫落。其質疑武漢愛爾眼科治療不當,「沒有檢查眼底,就做晶體植入,延誤了治療時間」。術後艾芬曾向醫院反映視力模糊但未引起重視,錯過補救機會。
事情曝光之後,面對艾芬的質疑,12月31日晚間,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在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艾芬的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而患者自主提供的三甲醫院術前B超和OCT檢查結果,均顯示眼底視網膜平復;術後複診結果也顯示,患者視力較術前明顯提升,眼底視網膜平復。
然而愛爾眼科的澄清並未讓事件平息,輿論持續發酵。
1月2日凌晨,愛爾眼科微信公眾號發布通告稱,對於艾芬女士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眼病診治事件,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高度重視,迅即成立集團調查工作組,已於2021年1月1日連夜趕赴武漢進行調查。
作為一隻機構抱團股,愛爾眼科一向被認為是A股白馬股的增長典範。上市以來,市值從69億元增長到3000億元。而如今遭遇黑天鵝,市場人士預期其股價可能會遭遇「開年大劫」。
白內障手術為其重要業務板塊
「愛爾眼科的這個事情,可以類比白酒塑化劑事件的衝擊。白內障是愛爾眼科的重要業務板塊,如果業務遭受打擊,對公司的影響會比較大。而且這個事件又涉及到社會知名人士,輿論壓力很大,相當於一個巨大的負面廣告,對於醫院的聲譽有極大的損害。雖然最後調查結果還沒出來,但對公司絕對是一個大利空。」一位華南地區私募人士表示。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愛爾眼科白內障手術項目營收為17.14億元,佔比為23.77%,2018年營收為15. 44億元,佔比為19.29%,2019年營收為17 .6億元,佔比為17.62%。從增速來看,2018年同比增長為9.01%,而2019年同比增長則達到了 13.97%。
2019年報顯示,白內障手術項目為其第三大業務板塊,而2017和2018年,則為第二大業務板塊。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和2019年報中,愛爾眼科均提到了白內障業務轉型的貢獻。
2018年年報稱,報告期內白內障項目服務收入同比增長 9.01%,主要是受高端多焦晶體、飛秒白內障 術式等應用增加所致。受國家實施城鎮居民與農村合作醫療的醫保政策整合調整過渡,以及 部分省區醫保優化調整支出結構影響,白內障業務手術量增長率出現階段性放緩。
2019年報則稱,近兩年,白內障項目受醫保政策的控制,手術量的增速階段性放緩,隨著消費轉型升級,白內障業務轉型升級取得突破,復明性白內障向屈光性白內障升級,如高端多焦晶體、飛秒白內障術式等應用增加,確保了該項目的穩定增長。
而根據艾芬所述,在愛爾眼科檢查完後,醫生表示她的右眼患上白內障,建議換高檔人工晶體。
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愛爾眼科白內障手術項目毛利率為40.10%,2018年則為37.69%,高端轉型顯然取得了效果。
「愛爾眼科的白內障業務轉型做高端手術,2019年增長得比較好。對於商業機構來說,這是一個比較正確的決定。不過這也是當前輿論質疑的點,就是在這種轉型過程中,是否存在為了商業利益,而罔顧患者利益的事情?這對民營醫院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帽子。這個得等調查結果出來才比較清楚,但對市場情緒會有影響。」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3000億大白馬邏輯會生變嗎?
作為A股知名大白馬,愛爾眼科是眾多機構的抱團股,今年以來股價已經翻倍有餘,總市值已超過3000億,市盈率高達149.7倍。
儘管受疫情影響,但愛爾眼科三季報顯示,淨利為15.46億,同比仍增長25.6%。而近年來,其業績增速均保持在30%左右。
三季報顯示,共有208家機構持有愛爾眼科股票,佔其流通股比高達56.26%。
「都說愛爾眼科是眼科中的茅臺,雖然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也有商譽等質疑。但從企業的發展和業績來看,還是比較穩健的,而且像茅臺一樣,有一批死忠粉,確實也從它那裡賺了不少錢。」一位長期持有愛爾眼科的投資者對記者表示。「這個事件肯定會讓股價有波動。至於跌多少,這個就看市場博弈了。」
在股票論壇中,抄底和割肉的投資者均有。有投資者認為,需要短期規避風險,周一會割肉。不過,也有投資者表示,如果跌停,一定會抄底。
而機構對此也存在分歧。
「短期影響會有,但這個事件我認為不會對公司的增長邏輯產生顛覆性的影響。愛爾眼科發展至今,有比較成熟的應對這類事故的經驗,除非國家對該業務的發展政策有根本改變,否則我認為不會有很大影響。至於抄不抄底,要看市場情緒。作為配置,我認為是沒有問題的。」一位深圳私募人士表示。
而在去年12月29日的調研中,愛爾眼科在回答「醫療事故愛爾怎麼去把控的」的問題時稱,「醫療質量是愛爾的生命線,是患者和家人的信任和託付。公司醫療質量一直把控得很好,一些標準高於國家標準,並落實到位,所以事故率和糾紛率極低,風險控制體系不斷完善,公司也投保了醫療責任險,任何時間都要有底線思維。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醫療糾紛並非醫療事故,糾紛是溝通問題或服務質量引起的,可能態度好一些就沒事,所以服務無止境。」
不過上述華南地區私募人士則表示。「這件事情涉及到知名人士,社會效應還是挺大的。現在的問題是要事件的調查結果如何,以及會發酵到什麼程度,會否引起業務整改,對醫院處罰等。如果白內障業務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那對公司業績影響就會比較大,估值邏輯要重新思考。所以在事情結果出來之前,我認為抄底還是應該謹慎。」
(作者:龐華瑋 編輯:巫燕玲)
(責任編輯:田雲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