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網友「豆豆熊」去南宋官窯博物館參觀,結果被趕了出來。
她很委屈,就是因為她穿了一雙拖鞋,保安就是不讓進。她帶孩子受教育的想法泡湯了。細問之下,「豆豆熊」說她穿的可是時尚拖鞋,「在商場裡買的,老貴了。」但是保安說鞋後跟沒帶子的一律不許進。
「有這樣『一刀切』的規定?」「存在即合理。」「現在博物館都有這規定。」網上對此事有不同聲音。
為了拖鞋,吵了不少
南宋官窯博物館大門前,立了一塊「參觀須知」,其中第一條就是:衣冠不整者謝絕入館區。館區內有四五個保安在展區值勤。
提起「拖鞋」的事,一位姓邢的保安說:原則上是這樣,但在執行的時候還是比較靈活的。「現在拖鞋的種類有很多,有些拖鞋也很時尚。看上去穿得過得去的,我們也就不攔了。」「但是那些大頭家用拖鞋、汗背心的打扮是肯定不能進的。要是碰上了新保安可能就嚴格些。」保安說他們只是「奉命」管事,有很多無奈。
位於城北的運河博物館也大同小異。門口的「參觀注意事項」第四條寫得很詳細:博物館為高雅的公共場所,謹希望觀眾衣冠整齊(穿拖鞋、赤腳、赤膊或穿背心的觀眾請勿進館)、文明參觀。
裡面一位姓甘的保安一肚子苦水:「為了這事,我們和遊客吵了好幾次。」有些遊客穿拖鞋就大搖大擺地進來了,保安想攔都攔不住。
但是,那些拗不過的遊客,穿得再邋遢也只能讓他們進,就是在進館前告訴他們把衣服整好了。「否則我們被人指責對人群有歧視。」
最後這位保安說:「我們做保安只能按規定來,有時候也為難。」
門檻降了,要求高了
敲開南宋官窯博物館館長辦公室,館長鄧禾穎對記者的來訪沒什麼準備,但說起「拖鞋規定」,她說上星期就已經發現有人討論這個話題了,一直在關注。
鄧禾穎說:「這個規定其實很早就有,而且杭城幾乎每個博物館都寫了,包括劇院等公共場合。」
是死摳這條不放,還是有所放寬?鄧禾穎說,她的初衷是希望來這參觀的人都能夠穿戴整齊,互相尊重。「展覽的都是藝術品,來這裡是受教育的。」就像學校一樣。「觀眾裡有不少孩子和國外遊客,如果穿著不得體,或者太暴露,對藝術和周圍人群都是褻瀆。」
「這裡不是公園,可以讓人隨心所欲地閒逛。即使去超市,穿著睡袍進去,對周圍人也不太禮貌。」鄧禾穎覺得「細節決定全貌」,「都說要倡導文明禮貌,還是要從這些小處入手。」
當然,也不是對「衣冠不整者」一概拒之門外。就當前的情況看,「穿拖鞋、吊帶裝也不失是一種時尚,因為時尚的定義也在不斷改變。我們不能很死地規定他們一定不能進,只能從教育的角度告知:您這樣穿不是太好,希望下次能注意。」鄧禾穎說,具體的把握還得看保安自己拿捏。
「現在博物館門檻降低了,給每個人平等的權利。在穿著方面還是要靠人們自覺。我們在執行規定時也是儘量從『人性』的角度出發。」
穿戴整齊其實不為過
這麼說來,博物館的規定不見得那麼死板。
在廣州等國內的大城市,這條規定也遍布各種高雅場合。此規定不僅僅是告示,也是一種教育和警示。
而在國外,無論是博物館還是歌劇院,甚至是四星級以上酒店,都有此條規定。在一些國家,「禁止衣冠不整者入內」已經成了慣例,人們對此已沒有異議,並且自覺遵守。
有些國家的市民已經自覺形成「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的意識,而且規定得極其細緻。像在德國,人們在工作時穿乾淨整潔的工作服;下班後,就連上街也非要穿戴得整整齊齊。去做客,穿戴則更要講究些;去看戲,尤其是看歌劇,女士穿長裙,男士穿禮服。如不穿禮服,至少穿深色服裝;而上層社會或社交界的正式宴會等活動,著裝上更講究。德國的大城市,婦女們參加婚禮、葬禮、宴會、舞會時要戴手套;參加正式的午餐或招待會要戴帽子;晚宴要穿晚禮服,而且不論是服裝、鞋帽,還是手套,手包都要求在樣式顏色上搭配。
雖然服飾的禮節很多,但他們並不覺得繁瑣,相反倒非常願意按著規範去做,因為人們認為這是有關教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