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僧侶著裝顏色有規定,僧侶分為三類,服裝樣式顏色規定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佛教僧侶服飾規定的特殊顏色。佛教教規對僧侶著裝的顏色有特殊的規定。僧尼的法衣稱袈裟,為梵語音譯,意為「壞色」。《大智度論》說:「剃頭著染衣,持缽乞食,此是破驕慢法。」故僧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佛教認為,一般的正色如青、黃、紅、白、藍、黑、紫等色,可以令人目眩,生出貪嗔之心。出家人的衣服不能用這些鮮豔正色,如,黑色要淡如泥土,青色要淡如古銅,赤色要淡如褐色,黃色要淡如土色,紫色要深如赤黑色。總之,要將七正色變壞成不鮮麗之色。
佛教《四分律》卷16和《十誦律》卷15,都記有僧服用「三如法色」:若青(銅青色)、若黑(淤泥包)、若木蘭(亦稱茜色,赤中帶黑),嚴格禁用正色。《毗尼母經》說:「諸比丘衣色脫,佛聽用十種色。」十種顏色主要是泥、青、茜、黃、赤、白等。《摩訶僧祗律》規定「比丘不聽著上色衣。」不準使用純色,即是一件衣服不能只用一種顏8色,在製作時,必須在某一處縫級上另一種顏色,藉以破壞衣服顏色的整齊,名叫壞色。制真正的壞色衣,佛陀教導弟子們用樹皮煮汁,或用汙泥汙;並在新衣之上另加舊衣的「貼淨」,即用舊衣的舊布,在新衣上加貼一塊以示壞「式」。所以,中國佛教比丘製衣,用一塊同色同質的小布貼在新衣搭肩處,即為象徵貼淨與作障汙。
還有一種壞色的方法叫「點淨」,即在新衣的任一已染的顏色之上,另外用其他顏色將純染一色的新衣點上一塊色漬。戒律中規定,比丘的衣服允許有青、黑、木蘭(近似熟桑椹色或咖啡色)三種顏色,仍非舊色,必須用黑與木蘭之外的兩種顏色點淨之後,才能算是壞色。如果是青色衣,必須以黑與木蘭色點淨;如果是木蘭色衣,必須以青與黑色點淨。衣的種類有三種:(1)僧伽梨,用9至25條布縫成,為出門或見首長時穿的禮服;(2)鬱多羅僧,用7條布縫成,平時穿;(3)安陀會,用5條布縫成,打掃勞作時穿用。三衣總稱袈裟。
佛教將其僧侶分為禪僧、講僧、教僧三類。各類僧人的服裝樣式顏色均有明確、嚴格的規定:禪僧常服為茶褐色,青綠,披五色袈裟;講僧常服為五色,綠條,披淺紅色袈裟;教僧常服為黑色,黑綠,穿淺紅色袈裟。袈裟五色,顯然與「袈裟五德」有關。據說,釋迦牟尼發願成佛前,提出袈裟具有五種德性,即:(1)可使佛徒去邪見而達到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果位。(2)可使天龍人鬼在三乘解脫道上得以新生。(3)可使互相衝突的眾生見到袈裟而產生慈悲之念,放棄衝突。(4)若鬼神、諸人得到四寸以上的袈裟,便可不愁飲食。(5)若得到一小塊袈裟,之若尊,可獲得智慧,勝於他人。
還有一種袈裟是據隋代以後天子所穿黃袍稍加修改而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服海青,其寓意是取大海浩瀚深廣,能容萬物;取大海波浪的飄逸灑脫自在無礙;取大海色澤青出於藍,代代更勝,意在鼓勵策進,不同凡俗。衣領前面的中段縫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稱為「善財童算子五十三參」。其實是為加強衣領的耐用而已。現代緇素二眾禮佛和在此較正規場合作外衣。和尚上殿禮服為黑色大袍,只有方丈穿杏黃袍,一座寺廟只能有一件杏黃袍。方丈上殿、迎賓、外出拜訪、「應供」(赴宴),都可以穿。
凡是受過足戒的和尚在道場中都要搭「七衣」。即以七條衣料拼成的裂裟,通常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繡「福田紋」,故也稱「福田衣」。眾所周知,佛教有教派之分。公元6世紀的印度高僧真諦法師說,各派僧衣實際都是赤血色,僅有細微差別而已。中國僧人裂裝顏色按民族而有差異:漢族的主衣為赤色,五衣、七衣為黃色;蒙、藏族僧人著黃色大衣,平時穿近赤色中衣。唐朝武則天稱帝後,曾將紫色袈裟賜予法朗等九人。其後,「賜紫成為佛教術語,指由政府賜給有德僧人紫色袈裟,以示榮貴。明代,朝廷對僧侶服色作了專門規定。明《禮部志稿》載:「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滌,玉色架裝。講僧玉色常服,綠滌,淺紅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滌,淺紅色袈裟。」現在僧侶的常服顏色,基本上仍為明代體制,以褐、黃、黑、灰為主。袈裟有緇、褐、黃褐、赤等色,赤色袈裝最受僧侶崇尚。
舊時北京,佛教的「子孫院」或「經懺口子」應酬民間佛事時,往往著繡花偏衫,稱「花衣」,其上或繡各種折枝花卉,或繡百鳥,都是七衣的底子,只是所用顏色不同。往往取「對兒衣」的形式,十三眾和尚為六對六色,大和尚單用一色。也有十二件一色者,大和尚單用色。通常多是十三件為一堂,每堂花色各不相同,一棚官經(即禪經一永日)最少用三堂,多則五堂。每送一道疏(薦亡文疏)換一堂花紋。方丈在杏黃袍外邊搭上一件二十五條衣料拼成的大紅底子、金線繡成福田紋的袈裟,稱為「主衣」,為最高層次的法衣。大方丈若到別的寺院朝拜則不能搭主衣,否則會被對方認為是佔廟宇,搶道場來了,有被驅逐出廟之虞。
名僧在進行非佛事的民間訪問時,穿一種伽藍裝(亦名伽藍褂)通身紫色,四周沿有黑邊,四角有雲頭裝飾。僧人腳下一律著布襪,一般僧眾穿灰、白、豆青色,方丈穿杏黃色。僧、尼平時多穿單臉「虎頭」的夾鞋。黑色的鑲黃口,黃色的鑲黑日,稱為「羅漢鞋」夏天穿一種布質透明的涼鞋,亦有黑、灰、黃三色。方丈穿黃色「福字履」。過去在家修行的「三寶弟子」(男、女居士)到廟裡禮佛誦經,要穿上海青大袍,外面披上晦暗紫色的「縵衣」。此衣用五條衣料組成,無明顯條紋。僧侶服飾顫色為什麼有如此特殊的規定?顯然與其崇拜的偶像有關。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所穿僧衣是三片布的法衣,藏紅花色。下衣內上衣、外上衣各一件,每件都用布片縫成。為什麼選擇藏紅花色作為僧衣顏色,有一說法:釋迦牟尼出生時,印度時尚的顏色是藍色、紅色和藏紅花色,認為這三種顏色比其他顏色更好。於是,釋迦牟尼就只允許信徒使用如上三種顏色。同時,又因為藏紅花生長在熱帶氣候的印度最涼爽的地方,因而藏紅花色比藍色和紅色應用得更為普遍。
釋迦牟尼圓寂後,佛教教理分為二十部,戒律分為五部,每個教派對三衣顏色都有不同的規定。《大比丘三千威儀》說:「薩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導法利化,應著絳袈裟。曇無德部者,奉旨重戒,斷當法律應著皂袈裟。迦葉維部者,精進勇決,彌護眾生,應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者,禪思入微,究暢玄幽,應著青袈裟。摩訶僧胝部者,勤學眾經,敷演教理,應著黃袈裟。」《舍利弗問經》中也有類似記載。雖然五部各有其色衣,但傳統的赤色袈裟仍然照樣通行於五部之中。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