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僧侶著裝顏色有規定,僧侶分為三類,服裝樣式顏色規定

2021-01-09 阿芳看天下

佛教對僧侶著裝顏色有規定,僧侶分為三類,服裝樣式顏色規定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佛教僧侶服飾規定的特殊顏色。佛教教規對僧侶著裝的顏色有特殊的規定。僧尼的法衣稱袈裟,為梵語音譯,意為「壞色」。《大智度論》說:「剃頭著染衣,持缽乞食,此是破驕慢法。」故僧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佛教認為,一般的正色如青、黃、紅、白、藍、黑、紫等色,可以令人目眩,生出貪嗔之心。出家人的衣服不能用這些鮮豔正色,如,黑色要淡如泥土,青色要淡如古銅,赤色要淡如褐色,黃色要淡如土色,紫色要深如赤黑色。總之,要將七正色變壞成不鮮麗之色。

佛教《四分律》卷16和《十誦律》卷15,都記有僧服用「三如法色」:若青(銅青色)、若黑(淤泥包)、若木蘭(亦稱茜色,赤中帶黑),嚴格禁用正色。《毗尼母經》說:「諸比丘衣色脫,佛聽用十種色。」十種顏色主要是泥、青、茜、黃、赤、白等。《摩訶僧祗律》規定「比丘不聽著上色衣。」不準使用純色,即是一件衣服不能只用一種顏8色,在製作時,必須在某一處縫級上另一種顏色,藉以破壞衣服顏色的整齊,名叫壞色。制真正的壞色衣,佛陀教導弟子們用樹皮煮汁,或用汙泥汙;並在新衣之上另加舊衣的「貼淨」,即用舊衣的舊布,在新衣上加貼一塊以示壞「式」。所以,中國佛教比丘製衣,用一塊同色同質的小布貼在新衣搭肩處,即為象徵貼淨與作障汙。

還有一種壞色的方法叫「點淨」,即在新衣的任一已染的顏色之上,另外用其他顏色將純染一色的新衣點上一塊色漬。戒律中規定,比丘的衣服允許有青、黑、木蘭(近似熟桑椹色或咖啡色)三種顏色,仍非舊色,必須用黑與木蘭之外的兩種顏色點淨之後,才能算是壞色。如果是青色衣,必須以黑與木蘭色點淨;如果是木蘭色衣,必須以青與黑色點淨。衣的種類有三種:(1)僧伽梨,用9至25條布縫成,為出門或見首長時穿的禮服;(2)鬱多羅僧,用7條布縫成,平時穿;(3)安陀會,用5條布縫成,打掃勞作時穿用。三衣總稱袈裟。

佛教將其僧侶分為禪僧、講僧、教僧三類。各類僧人的服裝樣式顏色均有明確、嚴格的規定:禪僧常服為茶褐色,青綠,披五色袈裟;講僧常服為五色,綠條,披淺紅色袈裟;教僧常服為黑色,黑綠,穿淺紅色袈裟。袈裟五色,顯然與「袈裟五德」有關。據說,釋迦牟尼發願成佛前,提出袈裟具有五種德性,即:(1)可使佛徒去邪見而達到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果位。(2)可使天龍人鬼在三乘解脫道上得以新生。(3)可使互相衝突的眾生見到袈裟而產生慈悲之念,放棄衝突。(4)若鬼神、諸人得到四寸以上的袈裟,便可不愁飲食。(5)若得到一小塊袈裟,之若尊,可獲得智慧,勝於他人。

還有一種袈裟是據隋代以後天子所穿黃袍稍加修改而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服海青,其寓意是取大海浩瀚深廣,能容萬物;取大海波浪的飄逸灑脫自在無礙;取大海色澤青出於藍,代代更勝,意在鼓勵策進,不同凡俗。衣領前面的中段縫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稱為「善財童算子五十三參」。其實是為加強衣領的耐用而已。現代緇素二眾禮佛和在此較正規場合作外衣。和尚上殿禮服為黑色大袍,只有方丈穿杏黃袍,一座寺廟只能有一件杏黃袍。方丈上殿、迎賓、外出拜訪、「應供」(赴宴),都可以穿。

凡是受過足戒的和尚在道場中都要搭「七衣」。即以七條衣料拼成的裂裟,通常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繡「福田紋」,故也稱「福田衣」。眾所周知,佛教有教派之分。公元6世紀的印度高僧真諦法師說,各派僧衣實際都是赤血色,僅有細微差別而已。中國僧人裂裝顏色按民族而有差異:漢族的主衣為赤色,五衣、七衣為黃色;蒙、藏族僧人著黃色大衣,平時穿近赤色中衣。唐朝武則天稱帝後,曾將紫色袈裟賜予法朗等九人。其後,「賜紫成為佛教術語,指由政府賜給有德僧人紫色袈裟,以示榮貴。明代,朝廷對僧侶服色作了專門規定。明《禮部志稿》載:「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滌,玉色架裝。講僧玉色常服,綠滌,淺紅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滌,淺紅色袈裟。」現在僧侶的常服顏色,基本上仍為明代體制,以褐、黃、黑、灰為主。袈裟有緇、褐、黃褐、赤等色,赤色袈裝最受僧侶崇尚。

舊時北京,佛教的「子孫院」或「經懺口子」應酬民間佛事時,往往著繡花偏衫,稱「花衣」,其上或繡各種折枝花卉,或繡百鳥,都是七衣的底子,只是所用顏色不同。往往取「對兒衣」的形式,十三眾和尚為六對六色,大和尚單用一色。也有十二件一色者,大和尚單用色。通常多是十三件為一堂,每堂花色各不相同,一棚官經(即禪經一永日)最少用三堂,多則五堂。每送一道疏(薦亡文疏)換一堂花紋。方丈在杏黃袍外邊搭上一件二十五條衣料拼成的大紅底子、金線繡成福田紋的袈裟,稱為「主衣」,為最高層次的法衣。大方丈若到別的寺院朝拜則不能搭主衣,否則會被對方認為是佔廟宇,搶道場來了,有被驅逐出廟之虞。

名僧在進行非佛事的民間訪問時,穿一種伽藍裝(亦名伽藍褂)通身紫色,四周沿有黑邊,四角有雲頭裝飾。僧人腳下一律著布襪,一般僧眾穿灰、白、豆青色,方丈穿杏黃色。僧、尼平時多穿單臉「虎頭」的夾鞋。黑色的鑲黃口,黃色的鑲黑日,稱為「羅漢鞋」夏天穿一種布質透明的涼鞋,亦有黑、灰、黃三色。方丈穿黃色「福字履」。過去在家修行的「三寶弟子」(男、女居士)到廟裡禮佛誦經,要穿上海青大袍,外面披上晦暗紫色的「縵衣」。此衣用五條衣料組成,無明顯條紋。僧侶服飾顫色為什麼有如此特殊的規定?顯然與其崇拜的偶像有關。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所穿僧衣是三片布的法衣,藏紅花色。下衣內上衣、外上衣各一件,每件都用布片縫成。為什麼選擇藏紅花色作為僧衣顏色,有一說法:釋迦牟尼出生時,印度時尚的顏色是藍色、紅色和藏紅花色,認為這三種顏色比其他顏色更好。於是,釋迦牟尼就只允許信徒使用如上三種顏色。同時,又因為藏紅花生長在熱帶氣候的印度最涼爽的地方,因而藏紅花色比藍色和紅色應用得更為普遍。

釋迦牟尼圓寂後,佛教教理分為二十部,戒律分為五部,每個教派對三衣顏色都有不同的規定。《大比丘三千威儀》說:「薩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導法利化,應著絳袈裟。曇無德部者,奉旨重戒,斷當法律應著皂袈裟。迦葉維部者,精進勇決,彌護眾生,應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者,禪思入微,究暢玄幽,應著青袈裟。摩訶僧胝部者,勤學眾經,敷演教理,應著黃袈裟。」《舍利弗問經》中也有類似記載。雖然五部各有其色衣,但傳統的赤色袈裟仍然照樣通行於五部之中。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

相關焦點

  • 和尚穿衣有規定,衲衣縫成「田」狀有典故
    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侶最顯著的標誌。剃除鬚髮的出家儀式,自佛世至今二千多年來都沒有改變,但是在僧服卻依佛教傳布地區氣候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一般人都知道僧人穿袈裟,其實僧人的衣服穿著有許多規矩和講究。
  •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在藏傳佛教中,紅黃兩色代表崇高、代表聖潔、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眾尊崇的顏色。紅色和黃色是藏傳佛教神聖的僧服之色,藏傳佛教僧人以紅色僧服為主,黃色用於法衣。一些宮殿、寺廟的神殿、重要的佛堂外牆大多都是紅色,以示威嚴。
  • 褐黃黑灰紅:僧衣顏色變遷背後的文化史
    僧服的樣式及穿著方式與世俗不同,同樣,僧服的顏色也與世俗有別。三國時期,平民崇尚白色,為了使僧俗有別,僧服自然用黑色,也就是所謂「緇色」。據說僧服用黑色是為了使僧人丟掉美麗的裝飾,過一種清心寡欲的生活。
  • 僧侶與貓
    那貓,身體挺直、頭微微上仰、神氣而自信地站立著;圓圓大大的貓眼,是琥珀色的,炯炯有神地凝視著僧侶手上的藤圈。僧侶紋絲不動、貓兒也佇立不動。眼前情景,好似電影裡的一個凝鏡。突然,有一個字清楚而響亮地從僧侶的口中溜了出來:「跳!」那貓,在電光石火之間,縱身一跳,準確無誤而又瀟灑自如地,從僧侶高高舉著的藤圈裡跳越過去了!
  • 貓咪亂入佛寺祈福,害僧侶誦經破功
    泰國佛寺「烏敦朗西寺」(Wat Udomrangsi)在跨年夜進行長達5小時的新年祈福,不料期間有貓咪亂入,踏上其中一名誦經的僧侶腳上,僧侶起初方寸不亂,後來忍不住用掌心推開貓咪,但貓咪依舊故我往僧侶身上蹭。整段過程被拍成影片傳到網絡,引發熱烈討論。
  • 日本僧侶南京「哭牆」前沉痛告白 祈禱兩國和平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日佛教友好使者申冉 攝   中新網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申冉)「隨緣振錫慰靈行,先德深懷萬古情,中日同朋持誓願,南京都裡禱和平……」13日,日本佛教友人、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靈雲院住持則竹秀南長老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高聲念誦這首七言詩,為南京大屠殺中逝去的亡靈祈福超度,為中日兩國的和平未來祈禱。
  • 衣服顏色,衣上花紋都有具體規定
    其實是不可以隨便亂穿的,衣服顏色,衣上花紋都有具體規定。中國古代服裝在世界上可以說是自成一派的服裝體系,在商代時的衣服叫「衣裳」,這個看似與衣服沒有太大區別的詞語,在古代服飾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那個時期的有錢人上身穿「交領衣」,下身著「裳」,這是「衣裳」的整體結構。
  • 「綠度母」顯聖護僧侶,國王皈依我佛,放「論師」!
    以前,有一位論師,是陳那論師的弟子。他在印度東方宣講佛法時,從大海裡出現一條大毒蛇,吞食了很多人和大象。論師向度母作猛烈祈禱,並念誦度母心咒。大毒蛇當即返回了大海,從此不再傷害眾生。曾有位論師叫拉意,他精通大小乘佛法,是喀什米爾一個國王的國師。他為喀什米爾的民眾廣說佛法,並修建了五百座寺院。後來,他在大食教盛行的地區弘揚佛法,令很多信徒皈依了佛教,而大食教日漸衰敗。
  • 我國目前僧侶最多的寺廟,必定是位於西藏尼瑪日山的扎什倫布寺
    我國目前僧侶最多的寺廟,必定是位於西藏尼瑪日山的扎什倫布寺文/一軒旅遊是說我們國家目前僧侶最多的寺廟,那必定是位於西藏尼瑪日山的扎什倫布寺。扎什倫布寺的所在地日喀則,這裡水土肥沃。大殿可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前面是一個大經殿,中間部分是班禪的象徵,北面又可分為三個小殿。其中中間的小殿是釋迦牟尼殿。裡面有一座五米多高的釋迦牟尼銅像,銅像中還藏有舍利。左邊的店是彌勒殿,叫做強巴康,裡面有一座十一米多高的彌勒像,是尼藏的工匠共同完成。彌勒像左右還有兩座觀音和文殊的佛像,為一世達賴班禪親自鑄造,是寺廟中最古老的兩座佛像。
  • ...博物館的規定"老土"了?-拖鞋 鞋後跟 規定 遊客 奉命 豆豆熊...
    「有這樣『一刀切』的規定?」「存在即合理。」「現在博物館都有這規定。」網上對此事有不同聲音。  為了拖鞋,吵了不少  南宋官窯博物館大門前,立了一塊「參觀須知」,其中第一條就是:衣冠不整者謝絕入館區。館區內有四五個保安在展區值勤。
  • 服裝顏色搭配表(附顏色搭配圖)
    服裝顏色搭配表(附顏色搭配圖) 2011-09-30 12:01:11 來源:網上輕紡城 服裝色彩是服裝感觀的第一印象,它有極強的吸引力,若想讓其在著裝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 僧侶海豹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一起來看看
    僧侶海豹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一起來看看時間:2020-09-15 06:30   來源:格雷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僧侶海豹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一起來看看 僧侶海豹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他們主要生活在?
  • 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王彬
    我們知道,遠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當時僧侶就必須乞食為生,在《金剛經》中開始部分,就有釋尊入舍衛大城次第乞食的描述:直到現在,在南傳佛教的一些國度中,僧侶仍實行著佛陀時期就保留下來的乞食方式:現在人們通常認為在佛教的主要分系中,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中,僅有漢傳佛教是嚴格規定素食的,而在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中均無素食的要求。
  • 僧人穿的衣服及顏色有什麼講究?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 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 三衣總稱為袈裟。
  • 僧侶誦經時突然被貓咪寵幸,沒忍住擼起了貓。網友:定力不行啊
    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分享這麼個故事,本來應該六根清淨的僧侶,居然連一隻貓的誘惑都抵擋不了!一起來看看吧故事發生在曼谷的一個寺廟,當時一群僧侶正在專心誦經,本來很莊嚴肅靜的畫面,突然闖入了一隻貓咪。有一位僧侶有幸成為了貓皇的「寵幸」對象,貓咪直接跳到僧侶手上求擼,這也太幸福了吧?原本欲拒還迎的僧侶,最終還是沒忍住,偷偷的擼了會貓,果然我貓皇的魅力無敵呀!
  • 女士禮服著裝有什麼講究?
    日禮服通常表現出優雅、端莊和含蓄的特點,多採用毛、棉、麻、絲綢或有絲綢感的面料。小配件應選擇與服裝相應的格調。二、晚禮服晚禮服也叫夜禮服或晚裝,是晚間20:00以後在禮節性活動中穿用的正式禮服,也是女士禮服中檔次最高、最具特色和能充分展示個性的穿著樣式。
  • 「日本僧侶設計師」,如何讓一款醬油瓶賣出4億多個?
    「日本僧侶設計師」,如何讓一款醬油瓶賣出4億多個?答案聽起來形而上到不切實際卻實用無比榮久庵憲司一位用設計改變世界終生都在追求「求美與求善」理念的日本僧侶設計大師
  • 苯教與佛教的本質區別?
    原始苯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原始苯教相信萬物皆有靈,崇拜對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一切自然物。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來說,這樣的「泛靈信仰」其實是人類對自然萬物最初朦朧認識的集合表現。
  • 流浪貓與僧侶同住2年,天天吃素食聽誦經,聞到肉味的反應太搞笑
    碗中飯食全是素食,不過與僧侶日常「握手」後的海塔爾吃得挺開心。安靜的寺廟沒有多少變化,山上更是少有人來拜訪,本是屬於僧侶的清修之地,卻也是海塔爾最為舒服的家。自從兩年前海塔爾來到山上後,當其它流浪貓被清淡的飯食勸退時,它不僅完全接受素食,還跟僧侶相處融洽,喵生也終於找到歸屬。廟中僧侶對所有流浪貓都不排斥,只要有貓咪前來,他們就會給一份「齋飯」。
  • 僧侶專心坐在臺上唸經,無奈被喵星人一弄,害他誦經笑了出來!
    當時有一名25歲的僧侶專心坐檯上唸經時,一隻喵星人忽然跳到他大腿上,瘋狂用身體磨蹭他,當場害他憋到最後噗滋笑了出來,受不了喵星人的撒嬌功力。本來是個肅穆莊嚴的場合,結果一秒變成萌萌感!喵星人還一度擋住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