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與佛教的本質區別?

2021-01-08 白妙塵

原始苯教和原始佛教的本質區別;

苯(běn)教信仰萬物,佛教信仰佛陀。

因生產實踐,藏區的原始人類逐漸意識到自然同人類生活的利害關係,並加以崇拜,這便逐漸產生了最原始的「自然宗教」,當時在西藏流行的都是這樣一種原始的自然宗教,叫做「原始苯教」。隨著苯教的發展,其體系逐漸成熟和穩定,苯教的寄生在象雄王國,在松贊幹布出現之前,他已經在青藏高原紮根2000多年。

原始苯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原始苯教相信萬物皆有靈,崇拜對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一切自然物。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來說,這樣的「泛靈信仰」其實是人類對自然萬物最初朦朧認識的集合表現。

原始苯教的宗教活動常以法師進行佔卜、祈禱、咒術、祭祀及各種特殊儀軌加以表現,有著薩滿教的巫祝特徵,原始苯教崇尚自然萬物的信仰基礎跟道教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苯教是西藏地區的原始本土宗教,當佛教傳入中國西藏地區的時候,與苯教經過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的鬥爭,進行取長補短形成了現在的藏傳佛教。中國佛教分為大乘派系和小乘派系。而藏傳佛教不是小乘佛教,也不是大乘佛教,而是集苯教與佛教優點自成派系。

長時間的宗教崇拜,致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神權大於王權的政治現象,到了吐蕃王朝松贊幹布時期,他希望重新利用王權壓制神權,這時佛教作為政治籌碼,在吐蕃的政治扶植下逐漸在西藏生根發芽,這一過程持續了200年,到37世藏王赤松德贊時期,苯教與佛教進行了一次關乎教派生死的經文辨論,苯教落敗受到驅逐從此走向沒落,到現在苯教都不如佛教受歡迎。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在驅逐苯教之後,傳入西藏地區的佛教也遭遇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滅法時期」。

松贊幹布在西藏廣傳佛教以取代苯教。後來苯教為了存活,開始效仿佛教的一些內容,現在藏族還有不少人信仰苯教。

活佛制度是藏傳佛教的基本特徵之一,但一些苯教寺廟也相繼將活佛制度引進。但苯教的活佛制與藏傳佛教仍有差異,主要體現在繼承權上;藏傳佛教的寺廟一般通過轉世靈童來繼承;而苯教除轉世靈童外,還可以由寺廟活佛通過娶妻生子父死子繼實行世襲;有的苯教寺廟沒有活佛制,寺廟由最高主持堪布繼承。(堪布不能結婚,但能預先指定下一任堪布)

在政治鬥爭失敗苯教逐漸走向沒落後,佛教在吐魯蕃拿到了苯教的經文。當初,吐魯蕃帝國為了強推佛教,不僅讓高僧在朝堂上擔任大官,甚至規定了毎七戶人家,要供養一位喇嘛,大量喇嘛在基層握有實權。

吐魯蕃帝國為了強推佛教對抗苯教,甚至規定了嚴酷的刑法,誰敢對喇嘛瞪眼睛,誰就必須用手挖出自己眼睛謝罪。佛教在吐魯蕃已經興盛到了瘋狂。

佛教興盛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因出家人實在太多,朝廷的財源、兵源逐漸枯竭,最終導致皇帝下令滅佛,代稱「法難」。

可惜,在朗達瑪贊普上臺之前國家就已經被僧侶集團控制,他最終被喇嘛刺殺。他死後,吐蕃王室分成兩派,各自支持年幼的王子發生內戰,最後爆發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很快被推翻。

相關焦點

  • 到苯教聖山——苯日神山,探秘天葬和樹葬
    苯日神山是一座西藏原始苯教推崇的神山,據傳當年佛苯相爭時最先出來反對佛教的苯教徒阿窮傑博曾與蓮花生大師比試法力。蓮花生大師到達雅江與尼洋河交匯處時,憑藉法力調集狂風試圖將村莊和樹木全部吹倒。接著兩人又在苯日神山山腳的古魯村即蓮花生村鬥法,蓮花生想徹底摧毀苯教,於是試圖將苯日神山推入尼洋河,在阿窮傑博的阻攔下均告失敗。從此,工布地區的苯教得以保存。
  • 深入剖析:從本質對比本教與佛教
    深入剖析之前對於佛教和本教的名相及教法方面進行了對比,接下來,再從本質方面進行分析:佛教皈依:漢傳佛教的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藏傳佛教的皈依則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從皈依的性質和本質來看,佛教和本教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對於皈依,本教與藏傳佛教所講的都是一致的,除了之前所說的外皈依,本教也次第講授了內皈依、密皈依和極密皈依的教法:
  • 西藏苯教最大聖湖:古象雄文明的搖籃,常有野熊狐狸浪出沒
    作為古老苯教最大聖湖,當惹雍措不僅孕育了生活在湖畔的藏族人,更是古象雄文明的搖籃。而它的地理位置在今人看來不可思議,位於萬裡羌塘的西部的文布荒原,是世界公認的「無人區」地帶。關於當惹雍措,在西藏旅遊並不發達的時候,遊客對其毫無知情,就連藏族人除了偶爾在民間神話或傳說中聽到它的名字以外,去過那裡的人少之又少。
  •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在藏傳佛教中,紅黃兩色代表崇高、代表聖潔、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眾尊崇的顏色。紅色和黃色是藏傳佛教神聖的僧服之色,藏傳佛教僧人以紅色僧服為主,黃色用於法衣。一些宮殿、寺廟的神殿、重要的佛堂外牆大多都是紅色,以示威嚴。
  • 傳承千年|罕見的苯教祭祀活動!
    臘英也是這裡的祖先從高原牧區遷徙到半農半牧的也拜的一個印記,用蕎面代替稀缺的酥油,也體現了祖先們因地取材,傳承苯教的高超智慧!(也有可能當時物資比較貧乏,用生活中的蕎面和酥油混合捏成動物形狀來代替吧,個人理解!)但是不管怎麼說,"臘印"就是現在藏傳佛教裡酥油花的原型!
  • 西藏昌都八宿縣發現明代苯教壁畫
    圖為世間勝母護法神 攝影:範久輝    近日,《中國唐卡文化檔案•苯教卷》項目組成員、《中國西藏》雜誌通訊員範久輝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進行田野調查時,在洛隆縣臘久鄉的嚮導四朗仁青的帶領下,於八宿縣夏裡鄉左西村附近的薪日寺(ཤིང་རྭ་དགོན་པ།)內發現了明代苯教壁畫
  • 「西藏文化集」地處內陸高原,這種海螺卻成了藏傳佛教「聖物」!
    在藏傳佛教中右旋海螺被認為是和平、安謐的象徵,能為人們帶來幸福美滿,更被認為是佛陀教義至高無上的象徵。《大日經》中記載:「汝於今日,轉於救世輪,其音普周遍,吹無上法螺」。、藏傳佛教的故事傳說,讓其成為凝聚了西藏信仰的「聖物」之一。
  • 佛教說的「報應」,其本質就是一個字,真懂的話,離覺悟就不遠了
    佛像但在佛教之中,「報應」這個概念卻有了新的解釋,佛教認為,「報應」並不是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麼簡單,換句話說,「報應」的本質其實就是「果」這一個字。但這個「果」並不一定是「惡果」,因此,佛教之中,所說的「報應」並不一定是不好的「果報」。正因為如此,學佛之人不要動不動就說「報應」這兩個字,因為「報應」,每一個人都有,除非你覺悟成佛,不再輪迴之中。
  • 揭秘希特勒"卐"與佛教"卍"的區別(圖)
    佛教多為右旋卍字(資料圖) 希特勒親自設計的黨旗為紅底白圓心,中間嵌一個黑色「卐」字。希特勒對他們設計非常滿意,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象徵」。隨著古代印度佛教的傳播,「卍」字也傳入中國。 這個字梵文讀「室利踞蹉洛剎那」,意思是「吉祥海雲相」,也就是呈現在大海雲天之間的吉祥象徵。它被畫在佛祖如來的胸部,被佛教徒認為是「瑞相」,能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 甜品中果凍和布丁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甜品界果凍和布丁都是熱度比較高的甜品,但是它們兩個之間也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布丁的營養價值要高於果凍,布丁是用牛奶和奶粉之類做成的,而果凍是一種膠體食物,不管是從外觀還是它們兩者之間本質上都是不一樣,從外觀上來說,布丁是那種純色調的,而果凍是可以多色調和加入水果的,在吃起來的口感上布丁比較順口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佛門觀點】揭秘佛教為什麼要吃素
    很多人把這種吃素也等同於佛教裡面的講的吃素。其實這樣的理解有點片面了。很多剛剛接觸佛教的人經常問我,為什麼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的部分僧人可以吃肉,而漢傳佛教卻不允許吃肉?問這些問題的人實在是不理解吃素的含義。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動物和神話動物
    早期佛教選用獅子作為佛陀釋迦摩尼的象徵,佛陀也被稱之為釋迦僧格。同時獅子還是眾多金剛乘神靈的坐騎,其中多聞天王、文殊菩薩、象頭神和吉祥長壽女神。在藏族的藝術文化表現中獅子可以被視作一頭長著綠松石色鬃毛的白色雪獅,它掌管著西藏雪山山脈的厲妖。獅子它那奢華的鬃毛說明它是如何身駝密宗教義。獅子的四爪 代表著「四無量」。它那仰望天際的雙目表明瑜伽師的斷絕塵緣。
  • the other 和 another 的不同,本質就是 the 和 a 的區別
    這樣,我們就發現:the other 和 another 的本質區別,其實就是 the 和 a 的區別,定冠詞和不定冠詞的區別,一個特指,一個不特指。other 第一個音是元音,所以這裡的 a 變成了 an !我們看一組對話:---Can i help you?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在西藏也是,認為當地苯教是佛教一部分,然後把佛像也改成藏民的樣子,同時也把幾代倡佛的贊普都列為佛教法王,在中原就更是如此了,不斷吸納融合道、儒二教以及民間傳統,更是把康熙-夜多尊者和乾隆-直福德尊者列入500阿羅漢裡,因為佛教傳播的普及性以及圓融性,很多支持佛教的統治者都被佛教尊崇並傳播到民間,成為名垂千古的帝王,比如阿育王等等,所以後來的帝王們似乎都希望在佛教裡有一席之地,而佛教也樂得如此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