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的「報應」,其本質就是一個字,真懂的話,離覺悟就不遠了

2020-12-07 問過藍天

最近,在評論區裡,經常看到有人提到「報應」這兩個字。在世人的眼裡,所謂的「報應」,指的是一個人做了壞事,就應該得到惡報,而這種行為的本身,人們稱之為「報應」。

佛像

但在佛教之中,「報應」這個概念卻有了新的解釋,佛教認為,「報應」並不是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麼簡單,而是多世以來「業」的彼此消長,也就是由「因」而導致的「果報」。

換句話說,「報應」的本質其實就是「果」這一個字。但這個「果」並不一定是「惡果」,因此,佛教之中,所說的「報應」並不一定是不好的「果報」。

正因為如此,學佛之人不要動不動就說「報應」這兩個字,因為「報

應」,每一個人都有,除非你覺悟成佛,不再輪迴之中。因為眾生皆有輪迴,也就是都有「業」和因果。如果你想沒有「報應」,那就是好好的修行,等哪一天覺悟成佛,脫離輪迴了,也就沒有所說的「報應」了。

在現實當中,人們之所以經常講「報應」,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什麼是「報應」,或許正因為如此,佛法才有弘揚的必要吧!

因為眾生迷悟,思維顛倒,把幻當真,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當下就是一切,甚至對自己的認識固執己見,別人的認識都錯,只有自己才是對的,這種見地在佛教之中被稱為「我執」,即我的執見、知見。

所謂的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我的執見」難除,或許正是因為如此,眾生才有「報應」吧!

相關焦點

  • 「萬法皆空」這四個字,說的是什麼?真懂的話,就可以學佛了
    在佛經之中,常常看到「萬法皆空」這四個字。什麼意思呢?很多人往往理所當然地認為,「萬法」指的是佛說的八萬四千種法門, 而「皆空」二字說的是佛臨涅槃時,他講的傳了四十幾年的法,最終無「法」可說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精神,其本質也並不是自性,因為精神的本身也和物質一樣,不斷地在輪迴之中流轉,只是精神運行的是另外的空間和層次。換句話說,所謂的緣起、生滅、道法等,其實不過是精神與物質的交織的產物。因此,一個人,既是物質的聚合體,同時也精神的聚合體。
  • 佛教之中,人死後去了哪裡?其實有兩個去處,真知道 的人並不多
    的問題幾乎都是它們最重要的主題之一,佛教也不例外,佛教對於這個問題的見解,相對於其它的教派,確實有獨到之處。這個問題得從兩方面來講,因為從佛教的角度看,人分為兩種:一是修行覺悟之人,二是不修行或還沒有覺悟的人。不同的人最終的去處也會有所不同。
  • 深入剖析:從本質對比本教與佛教
    深入剖析之前對於佛教和本教的名相及教法方面進行了對比,接下來,再從本質方面進行分析:上師是從佛陀開始至今從無間斷的傳承,他擁有佛陀親傳的教法、具有親證教法的證量、是佛的代言人,代佛傳法,普度眾生;佛是圓滿覺悟的標準;法是得以解脫的至寶;僧是踐行佛法的行者。這是本教皈依的對境。從皈依的性質和本質來看,佛教和本教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 佛教:人死後,意識去哪了?
    第八識離身後又會生出一個中陰身,然後進入下一個輪迴,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如此流轉不息,因此,所謂的「真我」其實就是阿賴耶識,換句話說,對於佛教的修行來說,若是你能證到第八識,那麼,也說意味著可以永斷生死了。
  • 佛教:「往生咒」說了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之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咒言,如六字大明咒、大悲咒、念準提咒、穢跡金剛咒、佛頂尊勝咒等。,這種傳承已經超出的語言與文字的膚淺層面,直指佛法的本質,因此,咒言也被歷代以來的高僧們認作最為殊勝的法門。
  • 佛學:如果你也信佛,遇到這3種人,千萬不要傷害,會有報應
    不過本質上來看,以某一方面為評判標準的畫,兩者的區別並不是很大,同樣都重視人的心靈和道德的進步與覺悟。佛教中常常將鳳凰涅槃重生,而修行佛法的最終目的也是如此,找到生命的奧妙,發現宇宙的真諦,超越生與死,超越一切的苦難,將俗塵的一切都斬斷,才能夠得到解脫,涅槃而重生。很多人會將佛看作是封建迷信,或是神秘莫測的宗教,其實用簡單的眼光去看待,佛教不過也只是一種信仰罷了。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在佛教寺院裡,這六個字也隨處可見,它們被佛教淨土宗奉為「六字大洪名」,淨土法門主要就是通過稱念佛號往生淨土,因此,在佛教裡,這句「阿彌陀佛」被人稱誦得最為廣泛,幾乎所有的出家修行人都要日日念此佛號,精進道業。許多信佛的善信也喜歡念這句佛號,但是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句佛號是什麼意思,甚至連讀音都不正確,這樣就容易鬧笑話,也會讓人更加迷惑,於學佛修行是無益的。
  • 佛教的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為什麼說是空,又代表什麼?
    佛教中所說的「四大皆空」中的「四大」也名「四界」,是由梵文音譯過來的,也就是指地、水、火、風,這也是古印度文化中關於世界構成的基本觀點,佛教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詮釋了這四大的空性,從而將世界的本原構成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更玄妙更高級的理性認知層次。為什麼說是空,又代表什麼?
  • 佛教:「阿彌陀佛」翻譯過來有何深意?真知道的人不多
    民間流傳著「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每一個人都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但真正理解這四個字的人很少,阿彌陀佛雖然是一尊佛,但「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翻譯過來其實是有特殊含義的。很多人都是從影視劇當中知道阿彌陀佛的,很多影視劇裡的出家人,都會把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掛在嘴邊,很多念佛的人,口中也會經常默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這幾個字到底有何深意?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 什麼是佛教「三寶」?「皈依三寶」又是什麼意思?不學佛不知道
    導語我們都知道在佛教裡面有許多知識和道理,需要是人們去理解和修煉的。而且許多修佛者對於佛教三寶也做出了比較詳細的含義。佛教三寶其實就是佛、法、僧三寶。在佛經《六祖壇經》裡面就提到過:"善知識的眾生是皈依覺悟,就能夠兩足尊;皈依正法就能夠離欲尊;皈依淨土就能夠眾中尊"。
  • 為何《金剛經》說當我們接近事物的本質時,就能夠通達一切呢?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和諧,一定要有一種潤滑劑來潤滑他們,這種潤滑劑就是關愛和感恩。我們要怎樣去觀照自己的存在狀態,不能說你是幹這個的,別的事情就跟你無關,不能說你地位高就不把地位低的人放在眼裡。有一則故事,一隻老鼠看見一個老鼠夾,很緊張地跑去跟鴨子講,鴨子冷冷地說,那個老鼠夾跟我有什麼關係啊?去去去,滾遠一點。
  • 原來這三個意境美好的成語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其實,這只是人們沒有抬頭去看佛,而是把佛教當成頂禮膜拜的一種信仰後,產生的一種對佛的不了解。佛也是人,不過是覺悟的人,佛法是教導眾生開悟的法,是平易近人,能夠讓眾生入門修行的法門。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這兩千年,不是如大家看到的這般高高在上,神秘莫測,而是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 真知道的人並不多
    讀過《心經》的人都知道,這部經書很簡潔,一共才二百六十個字,在這二百多個字當中,最後的這三十一個字,其實就是佛教之中所說的「咒語」,即: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你知道嗎,原來這些詞都來源於佛教!
    這些漢晉時期至唐朝八百年間諸位大師所創造的,加入我國詞彙系統從而變為新成分的佛教詞語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彙,從而奠定了其在漢語詞彙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寫的《俗語佛源》一書,其中記載趙樸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對一位青年學者推心置腹地說:「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的成份。
  • 苯教與佛教的本質區別?
    原始苯教和原始佛教的本質區別;苯(běn)教信仰萬物,佛教信仰佛陀。因生產實踐,藏區的原始人類逐漸意識到自然同人類生活的利害關係,並加以崇拜,這便逐漸產生了最原始的「自然宗教」,當時在西藏流行的都是這樣一種原始的自然宗教,叫做「原始苯教」。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一、清淨真如——萬法的真實性:"真如"就是真實不變的意思,"清淨真如"即是指一切法的法性真實清淨不變。根據大乘的教法,要修行解脫證果,一定要堅決相信,一切法的本質——法性,是真實不變地那麼清淨。就是說,眾生從六根的角度,看到世間有生滅無常變化的種種現象——法相。但是大乘佛教從"法性"的角度看並非如此,它說一切法的法性是不生不滅的清淨不變——真如,這才是法的真實性。
  • 4個只能看不能拍照的景點,一拍就離監獄不遠了,管好自己的手機
    大家好,這裡是途中攝影,喜歡和大家分享沿途美景和旅行資訊,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4個只能看不能拍照的景點,一拍就離監獄不遠了,管好自己的手機!喜歡的話記得點擊收藏+關注,還可以分享給你的小夥伴哦!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我們今天對佛教的了解都是通過佛經的記載,不過據佛經記載,佛陀當年說法時並沒有直接記錄成經,而是通過口口相傳,最後再到經典的集結,這段過程也是非常漫長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編者按:自古以來,生死問題就是人類最為關切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宗教都必須解答的問題。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義、教理之不同而對生與死的看法各異,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觀。學者王春華發表了題為《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取部分內容:在中國,儒道釋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攬。佛教的核心就在於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說盡其存在的意義。
  • 說著「正確」的話,為什麼身邊人離我們越來越遠?
    說著「正確」的話,為什麼身邊人離我們越來越遠?心理學家李雪曾分享過與妹妹相處的一個例子。李雪知道,如果按照她之前的說法,妹妹雖然意識上不會反抗,但是心理上會疏遠自己,因為話語中傳遞了一種評判、不接納的能量。所以,有時,我們一直在說「正確」的話,做「正確」的事,身邊人的心卻離我們越來越遠。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