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最大的惡,是見不得別人好

2020-12-03 京博國學智慧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當別人比自己優秀的時候,就會陰陽怪氣的諷刺別人一番;

當別人拿到獎金的時候,就會暗自在背地裡議論人家只是運氣好;

當別人拿到了證書,就只會說證書有什麼用,工作也用不上……

沒錯,這世界總有一些人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會心生妒忌,通過各種貶低,諷刺,甚至是造謠的方式,來對他人進行打壓,來找到內心的平衡。

《瑜伽師地論》有云:「心懷染汙不喜他榮,故名為嫉。」

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1

見不得別人好,是一種病

著名相聲演員嶽雲鵬曾有這樣一段經歷:

他13歲那年,獨自離開了家鄉去北京,當時,他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受盡了各種委屈。

他當過服務員,也幹過保安,甚至打掃過廁所。

在餐廳做服務員期間,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伯樂」郭德綱,後期,加上努力和勤奮,最終取得了成功。

然而,嶽雲鵬卻說:「在他成功之後,每次回老家,自己都感覺非常難受」。

因為,他發現全村的人沒有一個人是說他的好話。

每次,一提到嶽雲鵬,村民們都會露出不屑的神情。甚至有時候還諷刺地說:「我們都不愛他,不過就是運氣好,遇貴人,其實他也沒有什麼實力」。

東野圭吾在《惡意》一書中寫道: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我當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見不得別人好,其實也反向的承認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說明你還不夠優秀。

自己的能力不足,就不允許別人比自己有本事,還要否定別人的努力,實際也反映出人的病態心理。

所以,見不得別人好,是一種病,與其否定別人,倒不如過好自己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好。

2

嫉妒如刀刃,害人終害己

羅素說過:「嫉妒可能是人的所有天性當中最不幸的一個了」。

見不得他人的好,每天就只會盯著他人擁有的一切,卻往往忽略去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幸福,到頭來,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歷史故事:

在清朝雍正年間有個白泰官,是當時八大武術家之一。成親後因故便離家出走多年,一直在江湖流浪。

有次,流浪多年的他在回家途中,剛好遇到一個小孩正在對著石頭練功,每個動作的力度,還有準確度,都做得非常的到位。

白泰官看到後心想:「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這麼了得,那將來長大不久會贏過我」。

在嫉妒心的強烈推動下,他竟出手把孩子給打死了。

最後,孩子在斷氣之前,對著他說了句:「我爹爹白泰官一定會來找你算帳的」。

白泰官一聽,頓時五雷轟地,眼前的小孩竟然是自己的孩子,當他後悔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東漢著名隱士嚴光說:「嫉妒者,亡軀之害也」。

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嫉妒。

一個人的嫉妒心是無窮無盡的,嫉妒會使得人性失去理智,用報復來換取自身利益,認為是聰明的決定,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人終害己。

3

成全別人也是成全自己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層次越高,格局越大的人,就越懂得善待自己和他人的不同高度。

網上看到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主管招進了一位非常能幹的銷售員,這位銷售員的業績做得非常漂亮,而且更方面的能力也非常強,在公司的風頭非常猛。

在這種情形下,有人提醒他說:「儘快將這位員工趕走,不然,主管位置說不定哪一天就是他的」,主管聽完之後,若有所思。

有天,主管召集全體員工開大會,大家都紛紛議論,猜測可能是要辭退這位銷售員。

然而,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這位主管不僅沒有辭退該員工,反而是升他作為副主管,並繼續帶領大家一起做業務。

後來,這位主管的位置確實被這位銷售員給取代了。

而這位主管,卻成為了公司的銷售總經理。

魯迅曾言:「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同樣,真正的智者,敢於直面不及自己的人過得好。

當遇到不及你優秀的人事,放下排擠和偏見,實現共同進步,這才是智慧之舉。

管子說:「得人之道,莫如利之。」

與其花心思去妒忌他人,還不如,花時間多去了解他人的努力和過人之處,從他人的成功中吸取經驗,然後讓自己快速進步。

這樣做,不僅成全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

4

有句老話說的好:優秀的人互相抬,愚蠢的人互相踩。

所以,到了最後你會發現優秀的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小人身邊也儘是小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一面,也有自己不同高度。

放下自己的傲慢與偏見,放下自己的妒忌之心,用和善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

與其花時間在妒忌別人上,不如放下執念,用平和的心去對待一切,讓自己變得更好。

人性最大的惡,是見不得別人好,人性最大的善,是成就他人的美意。

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做一個心善的人,相信福報自然來。

相關焦點

  • 人性最大的惡,是不懂感恩!
    不懂感恩的人,都是習慣了索取的人,把別人當成免費的苦力。不懂感恩,是人性最大的惡,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有些人一旦習慣了你的幫助,就無法接受你的拒絕,他們不會念你過去的好,只會記你的現在的錯。這個世上,從來沒有理所當然的幫忙,別人幫你,是情分,別人不幫,是本分,有人幫你,你要感恩,沒人幫你,也別介意,畢竟人生路上,我們註定要獨行,何必依附他人。做人,無論大恩小恩,都要感恩,別管大忙小忙,都不要忘。
  • 「見不得別人好」有四種心理,第三種可能會讓你離幸福越來越遠!
    很多人」見不得別人好「。如果看見別人比自己好,他的反應不是我也要努力和他過得一樣好,而是希望他過得好,但別比自己好。很多人說,這種心理是一種」病「,一種」壞「。其實也不完全是對的。當你能夠看到這是人性的一部分的時候,可能你就不那麼生氣了。面對這種」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的心理,而讓自己痛苦時,人往往會有四種防禦機制。第一種:毀滅你有一些美好的東西,例如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好的業績等,而我沒有。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中華神秘文化#人性,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
  • 人性是什麼?人性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善」其實並不是指空和無知.因為它的儒學含義並不在此.在儒學和哲學上說.「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義在於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趨勢永遠都是向善的.
  • 儒道合一之人性善惡
    「孟子將水的下行關聯到人性本善是牽強附會。水受重力影響的下行是反映力學的自然科學,人的善惡是反映內心的社會科學,兩者是不同的類別,類別不同則沒有可比性,就像詩詞歌賦與物理學沒有可比性一樣。因此不能通過水自然下行就說明人性本善。二、人的本性並非惡《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 有一種朋友,見不得你好
    不管是真心相交,還是虛與委蛇,總是要讓自己的朋友多起來,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人緣好。然而,莎士比亞說:「朋友間必須要患難相濟,那才能說得上是真正的友誼,你有傷心事,他也哭泣,你睡不著,他也難安息;不管你遇上任何困難,他都心甘情願和你分擔。」好的朋友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幫助你,鼓勵你,助你走出人生的低谷,而惡友卻只會落井下石,恨不能你此生都走不出深淵。
  • 虐貓男:人性之惡,甚於禽獸
    這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見動物流淚,可見其痛苦到了何種地步。而且,它的眼淚跟人的眼淚又有什麼區別呢?不禁會想,它的眼淚為何而流? 當然是因為自身的慘痛,為了胎死腹中的四隻小貓,恐怕還為了它所想像不到的人性之惡。或許還因為得到救助後的感激,以及它內心的極大委屈吧。
  • 人性善與惡的對決!
    說獅子神是絕對的「惡」,是不對的,雖然他殺戮無數,惡貫滿盈。但是他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他會在青梅竹馬情緒低落的時候主動幫助他排憂解難;也會幫助喜歡自己的女生治好了有遺傳傾向的癌症,以及最後為了保護自己喜歡的人選擇引爆自身來粉碎隕石。他並非不會愛,而是不懂愛。在面對這份感情時會使他手足無措,以致於只能用殺戮這種方法來感受自己還是一個活著的人。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妮可基德曼8.4分代表作《狗鎮》:人性的善與惡,命運的罪與罰
    查克對Grace的強暴行為,讓別人想:既然他可以,那麼我也可以。這種想法像流感病毒一樣侵略了幾乎全鎮的男人,使Grace淪為了他們的發洩工具。一個孩子朝Grace的窗戶扔泥巴,其他孩子也會跟著效仿這種做法。一個女人開始辱罵毆打Grace,其他女人也會跟著這樣做,甚至,如果你不這麼做,就代表背叛了鎮上的其他女人。
  •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從韓國「N號房事件」中窺探人性
    02人性的本質是剝削此事件一出,暴露了人性的本質——剝削。1.既得利益者對處於弱勢經濟地位者的剝削。事件中黑客利用高端技術,以招聘、警察查訪等理由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女性進行威脅、猥褻等行為,這是強者對弱者赤裸的剝削。2.擁有把控人性弱點資源者對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的剝削。
  • 《無人區》:全是壞人的好電影,詮釋了人性的醜與惡
    而故事的主人公律師潘肖則不是這樣認為的,他覺得人與猴子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會用火,而這裡的火,也可以理解為工具,潘肖用來達到自己目的的所有工具。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並且當人們處於這樣一個法外之地,人們就會墮落,潘肖作為一個知法懂法的律師,卻為了自己的前途,企圖通過毀屍滅跡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罪行,更不要說是這裡的原住民了,人們在這片灰色地帶裡越活越狠,漸漸磨滅了自己身上的人性,而卻多出了一種獸性,就像是生活在一片動物世界裡。所幸,律師的身上還殘存著一股人性,以至於後來他會為了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
  • 《狗鎮》:人性的善和惡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我想和屏幕前的你分享這部電影,因為在這部電影裡,人性的善和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這部電影最開始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在舞臺上,小小的一席之地,用白筆在地上畫了房子,擺上寥寥幾個道具,一個村莊的樣子便完全浮現在了眼前。我想每個人腦海中的都有不同的畫面,但那個畫面一定是你印象最深的。
  • 《狗鎮》——人性的極善與至惡
    第二種arrogant,也就是狗鎮人的至惡,這一種傲慢,是一種施捨視角的傲慢,在他們看來,他們守護了Grace,所以需要得到回報,或者說Grace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這為他們的暴行,提供了一個名分,用善的名義施惡,或者說,以施捨者和保護者的地位去施惡,這種惡的釋放會愈發沒有底線到淋漓盡致。
  • 一個兇手害了五條命,扎心細節曝光:人性最大的惡,是失去善良
    還有比冰山更寒的惡。人性的黑暗這個世界並不美好,人性的惡也總讓人顫慄不管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選擇善良,才是人性最偉大的光輝。
  • 人性為什麼是性善的?性善論對整個人類有什麼意義?
    我們對於人性的認識,無外乎三種:一是人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這種是以外在的環境決定人的善惡。二是人性是惡的,這是從有的人的整個生平事跡來斷定,他天生就是惡的。三是人性是善的,這是哪個地方說起的呢?性善論的提出對於整個儒家有什麼意義?那麼對於整個人類有什麼意義呢?下面展開論述。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 賈靜雯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憑什麼衝上豆瓣9.3?
    才四集就衝上豆瓣9.3,要知道很多劇上8就被追捧了,這部劇簡直一騎絕塵,怪不得哪裡都有著對它超高的評價,哪裡都在求資源。「臺劇的新高度」「金鐘獎預定」「年度華語最佳」這評價光一個分量就夠重了,三管齊下,可見此劇之優秀,比起情情愛愛、家長裡短的泡沫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著超越的深度,確實是不容錯過的好劇。
  • 什麼是人性?讀完林徽因的語錄,讓我對人性有了新的認識!
    比如他遇到比自己強大的人,說話就會低聲底氣,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那說話就跟雷聲一樣,生怕別人聽不見。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林徽因將人性看得很透的語錄,讀完林徽因的語錄,讓我對人性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