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古時最普遍的生產工具,為何比不上馬的高貴?

2021-01-09 深度歷史觀

文丨深度歷史觀(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進程中,人們日常出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一個時代的標誌。儘管我國擁有4000多年養驢的歷史,但對於驢的起源與馴化並非是本土化養殖結果如此簡單。據相關文獻調查,作為唯一一種在非洲東北部被馴化的大型動物,驢的馴化原因與其所生存的生態環境與區域狀態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

我國對於驢最早記載的文獻可以追溯到西域有關的典籍,而驢的養殖業具有鮮明的區域性。隨著漢朝之後內陸同西域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社會聯繫,驢開始遍布在社會的諸多領域,為人們的出行與社會實踐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相較於價格高昂的馬而言,為何驢卻能夠成為勞苦大眾最常見的勞作工具?其背後的原因值得深究。

驢在中國古代被廣泛應用的原因

1、產量豐富,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張騫的出使西域使得內陸地區與西域的社會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論從商業領域或文化領域而言,這種文化交流的實踐活動都帶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作為當時西域人民出行主要的代步工具和社會生產工具,驢也帶著其特有的區域文化傳入內陸地區,日益被人們所知曉。唐朝時期對驢養殖業的重視,使得驢的養殖規模和遍布區域愈發擴大,也進一步促進驢種類的多樣化,其多樣化的呈現可以從體型和地域特徵上分辨。

儘管馬的養殖在中國異常盛行,但相較於驢而言,其總體數量一直處於較為平穩的狀態。由於戰亂的肆虐和社會的混亂,作為一種重要的軍事資源,馬始終對軍備領域的貢獻較為突出,也妨礙了馬資源的平民化,使得馬市場供不應求。譬如漢朝在初立之際,便面臨"天子不能具均駟,將相或乘牛車,馬一匹則百金"的窘境。由此不難看出戰爭對馬的培育和繁殖起到主導作用。儘管驢和馬同屬於馬科,但由於驢自身的速度和力量的匱乏,使得其很難在戰爭領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因此,為了滿足廣大民眾的生活需求與社會實踐的發展,驢的產量在中國一直處於攀升的狀態。

2、體質較強,作用多樣

儘管驢自身也擁有其缺陷性,但由於其優勢較為明顯。譬如在對驢的飼養方面,人們對它的生長情況無須花費大量精力進行關注,相反,由於驢雜食性的特點,使得自身免疫力較高,可以抵擋大多數疾病的侵襲與惡劣環境的迫害,所以生存能力極強。再者,由於最早馴化的驢是生活在土地日漸荒蕪水源極其稀缺的非洲大陸,因而就其自身生存能力而言,都已然經受自然和歷史的雙重考驗。

由於社會生產條件落後,古代勞苦大眾的生活都異常窘迫,而對於其他動植物的飼養並非如同現代一般擁有極大的精力與資源。在這種時代狀態下,驢自然能夠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和養殖方面的特性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贏得一席之地。換言之,中國傳統牲畜中的羊牛雞都不乏這樣的原因。

驢對於人們生產實踐最為突出的貢獻表現在日常勞作與生產中。由於其自身能夠大量地承擔粗重繁雜工作,進而可以幫助勞苦大眾從勞累笨重的體力活動中得到解脫。譬如成語卸磨殺驢,其中的推磨變為中國古代小農經濟下的勞動社會實踐。除上述功能外,驢作為日常交通工具的功能也有據可循。譬如唐代所描繪的熱鬧景象"街衢人物頗眾,車輿合雜,朱紫繽紛,亦有乘馬者,亦有乘驢者,一似人間模樣"。從中不難窺探驢車的盛行。

3、形象低賤,價格便宜

相較於傳統的馬而言,驢在自身形象上的缺陷和外來物種的身份使得驢在傳入中國之時便難登大雅之堂,甚至在後續的社會中形成呆頭呆腦與愚笨的刻板印象。再者,由於驢無法應用到軍事領域進行作戰,因此上層管理者對這一物種的喜愛程度較低,甚至在歷史上也不乏有君王藉助驢這一西域奇畜來緩解自己的煩悶情緒或尋求刺激。譬如"靈帝於宮中西園駕四白驢,躬自操轡,驅馳周旋,以為大樂。"藉助這番言辭記載,不難看出在封建時代下,驢自身的定格化形象已經成為了勞苦大眾乃至君王統治者嘲諷的對象,後來人們又將其等同於昏庸無道的代詞。

除了上述所言的人們的既定理念外,在文學藝術領域的作品中,對驢的藝術加工使得驢自身的形象得到進一步的惡化。甚至將驢和其他物種進行一定程度的比較,用於凸顯有才能的人和庸人之間的差別與溝壑。賈誼在其作品《吊屈原賦》中對驢的擬定,使得驢成為道德低下,手段卑劣,無恥小人的代稱。由於文學藝術作品的藝術加工,使得平民百姓對這樣的印象持一致贊同的態度。

由上述原因不難看出,驢之所以能夠成為小農經濟下勞苦大眾社會生產實踐的勞作工具有其因可循,也進一步彰顯驢對於社會生產實踐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驢之演化》】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馬和驢可以生產騾子,為什麼騾子不能繁育下一代
    這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遺傳規律,可是凡事都有個例外,例如大家很常見的動物騾子,就是馬和驢雜交後產生的後代。馬和驢明明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根據我們所知的遺傳學和進化論的知識來說,不同的物種一般是不能繁育下一代的,可是騾子卻顛覆了我們的常識,這又是為什麼呢?
  • 驢和馬的後代騾子,為何不能夠繁育後代呢?
    提要:驢和馬的後代——騾子,為何不能夠繁育後代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幾個概念。一、馬。雌性馬叫做騍馬,雄性的馬叫做騷馬。二、驢。我們都知道馬和驢相交生出的是騾子,馬和驢雖然屬於同屬的物種,但是染色體條數不一,馬的染色體條數比驢多一條,所以生出的騾子的染色體不能正常配對,不能產生有生育能力的生殖細胞,自然也就不能生育。
  • 騾子究竟為何不能繁衍後代?看看驢和馬做的那些事,你就都明白了
    如果你是農村的朋友,相信對驢和馬都不陌生,因為在農村經常會看到這種動物,它們被用來當作交通工具,來運送農作物等,那麼,大家都知道,有一種叫做騾子的動物,它是由驢和馬共同生育出來的,很多人都知道騾子是不能夠繁衍後代的,那麼大家都會非常疑問為何如此呢,那我們來看一看,和媽做的那些事情你就知道了
  • 關於古代人出行工具,宋朝人不選馬牛,偏愛驢的背後
    王子身份高貴,而白馬更突顯了王子的偉岸雄峻。就連騎著白馬的唐僧也受世界各地雌蟲種群的鐘愛,如女兒國君王、蜘蛛精、玉兔精這些。但在中國宋代時期,大家卻放棄了對白馬王子的追求,將視野集中到驢的身上。雖然中國人一直將驢視作蠢物,但宋人卻為驢鳴不平。
  • 如何區分馬、騾子和驢?它們之間存在哪些差異?
    馬、騾子和驢各自的優缺點馬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時上,可以說是有著非常濃重的一筆,特別是在之前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沒有出現之前,馬幾乎是不可代替的存在。目前大量整劇表明,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銅器時代,就已經馴化了野馬了,成為當時人類重要的役畜。
  • 俗話說:「驢馬不同槽,貓鼠不同道」,為什麼驢馬不能同槽餵養?
    雖然驢和馬都是同類,但是驢比馬好養的多。有句俗語叫做:「驢馬不同槽,貓鼠不同道」,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驢馬不同槽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驢和馬不能同槽飼養,雖然驢馬和騾子長得都差不多,但是這兩種動物的血統不一樣,相比之下,馬要高貴的多。
  • 古代各國為何總是用馬匹組建騎兵而不用驢或者騾子
    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為何各國普遍用馬匹組建騎兵,為何不考慮用驢或者騾子?這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我們先來說下驢。驢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牲畜,勁大又有耐力,但驢子勁雖然大,但是身板太小,而且性格很倔,叫起來聲音又大,所以不適合組建衝鋒突襲的騎兵,驢子更適合馱運之類的運輸工作。相比而言,騾子比驢更適合做騎兵,因為騾子個頭大,勁頭也不小。
  • 揭秘驢、騾子、馬的前世今生,想不到它們之間竟有這麼深的瓜葛?
    馬、驢、騾子長得很像,都是古代人們的主要勞動力、運輸工具,它們也是歷史悠久的生物,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聯呢?小編今天帶大家揭秘下馬、驢、騾子之間的前世今生!1.馬馬是比較古老的生物了,起源於5000萬年前,但是知道4000年前才被人類馴服,主要使用於農業生產和戰事領域。隨著現在社會科技的發展,馬的用途越來越少了,市面上也非常少見,現在主要用於馬術表演等比賽,有專門的飼養場。馬體型高大,四肢結實發達,擅長快速奔跑,耐力好,而且智商很高,通人性,認主,經過訓練後,是主人的得力幫手。
  • 俗語:驢馬不共槽,貓狗別同窩,是這樣嗎?驢馬為什麼不能共槽?
    俗語:「驢馬不共槽,貓狗別同窩」意思很簡單,驢馬別在同個槽裡吃草,貓狗別在同個窩裡餵養。俗語的本質講的就是競爭合作關係,沒有任何一種生物願意分享自己的食物,不同類型生物和平共處可能性很小。當然,特殊時期驢馬是能共槽養殖的,但結果就是馬和牛誰都強壯不了,貓和狗是能在同個窩裡養,但結果就是是非矛盾一大堆。
  • 馬、驢、騾子的區別
    馬、驢和騾子都是常見的家畜,馬為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動物,驢是奇蹄目馬科馬屬驢亞屬3種獸類的通稱,形象似馬,多為灰褐色,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種,大部分為公驢和母馬的雜交後代,很多人分不清馬
  • 為何驢馬不能同槽餵養?老話說:驢馬不同槽,貓鼠不同道,啥意思
    雖然驢和馬都是同類,但是驢比馬好養的多。有句俗語叫做:「驢馬不同槽,貓鼠不同道」,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驢馬不同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驢和馬不能同槽飼養,雖然驢馬和騾子長得都差不多,但是這兩種動物的血統不一樣,相比之下,馬要高貴的多。在古代的戰場上,一匹馬甚至比士兵的性命還重要,就算快要餓死了,也不捨得殺馬充飢。
  • 唐代行軍打仗、出行工具是什麼?原來並不是馬、驢、牛等常見牲畜
    但實際上,在唐朝的時候,騾子還可能比我們現在想到的馬作用還大。大家知道,馬和驢生下的叫騾子,這種畜生是不能生育的。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了軍閥割據的不利局面中。各地都是軍閥控制的藩鎮。到了唐憲宗時代,唐憲宗開始發憤圖強,決心掃滅掉那些不聽話的藩鎮,要讓大唐回到以前的盛世時代中去。在唐憲宗解決掉的藩鎮中,最出名的那大概就是淮西鎮了。
  • 馬、驢和斑馬都是相同的祖先,為何進化得不一樣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馬、斑馬和驢在根源上是相同的,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馬類動物最早出現在5000萬年前,它們一開始還只是一種小體型哺乳動物,但經過了幾千萬年的演化之後逐漸變成了體型比人類還要大的動物
  •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騾子是馬生的還是驢生的?
    平時在激勵某個人努力工作之時,我們常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那麼,我們不禁好奇起來「騾子是馬生的還是驢生的?」都說騾子沒有生育能力,那麼騾子有公母之分馬?在我國,西北少數民族是最早飼養騾子的地方。
  • 馬和驢做了什麼,為什麼騾子不能生育?不說你可能不知道
    馬和驢做了什麼,為什麼騾子不能生育?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小編農村出身,從小的時候在街上看到馬和驢總是「傻傻分不清楚」,總是會把馬當做驢或把驢當做馬,後來長大了聽媽媽講,一共有三類分別是馬、驢、騾子。還有就是家長都說騾子是不能生育的,那為什麼馬和驢都可以生育?下面就聽聽小編來跟你們娓娓道來,如果我不說的話,那你一定不知道的喲~這幾個動物裡,就屬馬和驢好分辨了。其中馬的體積挺大的,俗話都說「高頭大馬」就是這麼來的這個成語。和馬相比起來呢,驢的個頭相比之下還是小點的,但是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驢的耳朵可以看出來很大,而馬和驢的結合體就是騾子了。
  • 現在養驢的補貼還有嗎?為什麼那麼少養驢的?
    驢是馬科、馬屬的哺乳動物,也是外形與馬非常相似的家畜。在我國的南北方很多農村地區,都可以養殖驢子;驢的生長適應性較好,還能吃苦耐勞,在以前也是農村地區重要的勞動工具。有不少朋友就比較好奇,現在怎麼養驢的人更少了呢?回家養驢能不能獲得相應的補貼呢?
  • 馬和驢交配生成騾,那麼騾和騾交配生成什麼呢?專家道出其中實情
    專家道出其中實情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生物課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一切生物因為基因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物種類型,同種生物之間成年以後通過自然交配可生育出下一代,並逐代繁衍下去,如人和人,馬和馬交配,驢和驢交配都是正常的,也是大自然最普遍的交配本能,但不同種生物之間的交配就比較複雜。
  • 驢和馬都有生育能力,為何二者的後代騾子,卻天生喪失了繁殖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古人的不斷研究發現,驢子和馬雜交之後的後代騾子,繼承了二者很多的優勢,它們雖然食量更大,但是力氣同樣更大,而且耐力也比馬和驢子更強。在得出這些結論之後,古代的統治者就開始刻意培育騾子,來充當勞動力,而騾子這種特殊的物種就此誕生。之所以說騾子特殊,主要因為它們天生不能生育,騾子一誕生就失去了繁殖的能力。
  • 馬、驢、騾子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誰生了誰?
    首先,騾子是馬和驢的後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是馬和驢生了騾子。但是,馬和驢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它們之間到底存在「誰生誰」的關係嗎?這一切都要從馬科動物的進化開始說起。家馬和家驢是怎麼來的?現存人類所有的家禽和家畜都是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家馬和家驢也不例外。家驢和家馬分別是由野驢和家馬馴化而來的。
  • 為什麼說「驢騎後,馬騎前,騾子騎在腰中間」?
    說到「驢騎後」,大家不免想起「張果老倒騎驢」這個典故。驢在過去的農村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拉磨、耕地、拉車、馱物,但騎驢的一般都是倒騎驢。驢的生理構造和馬不同,驢子的背上偏前會有一塊凸出,像弓一樣的背脊。成色好的驢,那就足夠凸,因此人坐上去,連坐都坐不穩。往後坐一點,驢屁股肉多,倒騎驢,就好多了,也更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