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嶺毛主席故居,條件簡陋,他在此居住5年,書寫多篇偉大著作

2021-01-10 文從沈夢

走近敬仰已久的寶塔山,遠看滾滾延河水,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領悟延安精神。一起追索舊日的足跡!楊家嶺,位於延安城西北二公裡處。1938年11月,毛主席等相關領導和中央機關在此駐紮!

延安楊家嶺毛主席舊居,位於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辦公廳樓右邊的山坡上。院內有三孔坐西向東的石窯,文從沈夢了解,中間一孔是辦公室,左邊一孔是寢室,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員的住室。

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間,毛主席在此居住和工作。在楊家嶺的窯洞裡,他開始思考建立中國化、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問題。他提出要「廢止洋八股」,「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毛主席就是從這裡走向在中央辦公廳舉行的文藝座談會會場,並發表了他著名的《講話》!

故居簡介。

在楊家嶺故居,有一張攝於1942年的照片:毛主席穿著打有大塊補丁的褲子,給八路軍120師團以上幹部作報告。偉人艱苦樸素的精神風貌,在人們腦海中定格!

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張建儒說:楊家嶺這處簡陋的窯洞,毛主席居住了5年時間。在艱苦歲月裡,他和普通群眾一樣吃小米飯、穿粗布衣。《毛選》1至4卷收錄的159篇文章中,寫作於延安的有112篇,有40篇偉大著作寫於楊家嶺這孔窯洞!

這裡陳設簡單,卻意義非凡。每天,都有許多遊客來此地參觀學習!

相關焦點

  • 走訪楊家嶺革命舊址 傳承紅色精神_本網專稿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山西新聞網4月3日訊 (記者 袁君)今日上午,「2018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採訪團來到了楊家嶺革命舊址,走訪老一輩革命家生活過的地方,聆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楊家嶺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北楊家嶺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舊址整體坐東向西,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
  • 徒步北京——紀曉嵐故居,芥子園舊址,小鳳仙故居,八大胡同……
    這是紀曉嵐最重要的文學著作,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異曲同工的兩大絕調。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此書道:」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託鬼狐以抒己見。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院內一株海棠樹下有紀曉嵐手持書卷的立像,旁邊一位姑娘正在撫琴,這記錄了一段讓人欷歔的才子佳人的往事。紀曉嵐小的時候,父親在外地任職,沒有攜帶家小。
  • ...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暨第十次暑期實踐在楊家嶺革命...
    楊家嶺舊址宣教部 楊家嶺青 前天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蘊含著中華民族博大的家國情懷和崇高的革命信念。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少年兒童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引導少年兒童深刻認識和全面了解黨的偉大曆程和輝煌成就,追憶延安革命歷史豐碑,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2020年8月12日陝西省婦聯與我舊址聯合舉辦「追憶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暨楊家嶺革命舊址第十次暑期實踐活動。
  • 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七大」和楊家嶺革命遺址
    距延安城市西北約3公裡的楊家嶺(革命遺址)是老一代中央領導人長期居住在延安的地方。日軍轟炸延安後,當時的中共中央搬到這裡,直到才離開。這期間,黨中央在這裡領導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群眾生產運動和延安整風運動。楊家嶺革命舊址分為魯南和魯北兩部分。
  • 埃德加斯諾,最了解毛主席的外國人,毛主席罕見用英語與他對話
    此書無論是從文學史上還是從世界政治史上而言都是難得的佳作,而此文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毛澤東,同時,而斯諾本人也從造訪陝甘寧革命根據地開始,就開開啟了他與毛主席長達幾十年的深厚友誼。
  • 習近平赴延安楊家嶺 瞻仰中共七大會址(圖)
    2008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又一次寫信寄語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的同學們。  當時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不久,同學們在電視上看到習近平到陝西漢中指導抗震救災、慰問災區群眾的畫面。5月21日,孩子們給習近平寫信,匯報他們向災區小朋友捐款捐物和自己日常學習生活情況。孩子們在信中說:"要把節省下來的錢捐給災區小朋友,希望他們早日有個像我們這樣的新校園。"
  • 他砍斷手指寫下血書激勵學生發憤圖強,毛主席說:他永遠是我先生
    中國教育事業從1911年開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歷程,百年來無數大師為我們披荊斬棘,吹響了中國教育事業前進的號角。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教育家他叫徐特立,他曾經用「抽刀斷指」的方式教育學生挑起愛國救亡的重擔,毛主席在他60大壽的時候寫信致賀,稱徐老「今後還將是我的先生」。
  • 偉大領袖毛主席誕辰127周年!紀念偉人在慈恩天下!
    2020年12月26日是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誕辰127周年的紀念日127年前,當那一顆啟明星從韶山沖冉冉升起的時候,他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希望,為華夏大地迎來了曙光。不知還有多少人能夠記得???中華兒女都應該記住,毛主席一生為國為民,締造了一個偉大的黨,建立了新中國!他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交給了中國和人民!沒有偉大的領袖,沒有現在的中國,也沒有我們幸福和諧的生活! 是他開創了中國盛世!
  • 他是毛主席的曾孫,與毛主席同一天生日,從小愛唱東方紅
    他是毛主席的曾孫,與毛主席同一天生日,從小愛唱東方紅文|無名歷史(本文由筆者原創文章,嚴禁抄襲轉載)毛主席是我國偉大領袖,在他的領導下,如今咱們中國繁榮昌盛,對於毛主席的後人,可能很多筆者都不是很了解,
  • 這本書是毛主席最喜歡的 作者很牛卻沒啥名氣
    洪邁有兩本最主要的著作——《容齋隨筆》和《夷堅志》,《容齋隨筆》是毛主席最喜歡看的歷史書之一。《夷堅志》則是一本包羅世間趣聞怪事的志怪小說,別看它只講奇聞異事,可它對後世的很多文學作品影響很深,很多宋元畫本裡的很多故事都可以從這裡找到源頭。  洪邁很厲害但為何名氣不大  「洪邁其實不是杭州人。」
  • 拼音文字之父盧戇章 同安故居殘破不堪(圖)
    盧戇章有兩處故居,一處在鼓浪嶼,另一處在他的出生地同安古莊村,在鼓浪嶼的故居很多人知道,但他在古莊村的故居卻鮮為人知。偌大的故居由於年久失修,日益殘破。  記者昨日實地走訪。牆面多塊木板不見蹤影。 房子  牆面成片木板消失  古莊村內的盧戇章故居是一棟具有閩南民居風格的兩進雙護厝磚木建築。同安文史資料顯示,古厝由盧戇章先祖盧素行於嘉慶年間始建,總面寬24.5米,總進深20.5米。古厝年久失修。從外面看去,大門前的屋簷下堆滿雜物,牆體脫落,露出裡面大片紅磚。
  • 「紅色文化 永恆記憶」—紀念「5.23」講話75周年活動在楊家嶺革命...
    「紅色文化 永恆記憶」—紀念「5.23」講話75周年活動在楊家嶺革命舊址舉行 發布時間:2017-05-23 16:19:57 來源: 延安市革命紀念地管理局
  • 王立華:與毛主席有關的幾個故事
    你上百度搜搜那些名人,竟然有那麼多人都說自己被迫害了,這是真的嗎?甚至把到五七幹校勞動也說成是受迫害,不感覺奇葩嗎?毛主席活著的時候,唯恐別人說自己不忠於毛主席;而到毛主席去世後,又唯恐說自己還忠於毛主席,比著誰更會貶損自己的偉大領袖,這樣反覆無常難道不是人生汙點嗎?可見,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是很不容易,需要上升到人格、品德和黨性層面來強化教育。
  • 故居造句和解釋_故居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故居(gù jū)。近義詞有:故宅,舊居,故園。反義詞有:新居,新址。 也指從前居住過的房子。 [徐遲《井岡山記》:「在故居之前,草坪之上,留下了一塊石頭。」] 故居參考例句: 1、他懷著景慕的心情參觀了魯迅故居。 2、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
  • 他是毛主席的老師,曾撕毀毛主席的作業,死後毛主席為他題寫碑文
    從1914-1918的五年間,袁吉六先生一直教授毛主席的國文課,對毛主席影響頗深。在袁先生的指點下,天資聰穎的毛主席「改變文風」,不久就能寫出像樣的古文了。袁先生則常常在毛主席的文章後批上「孔融筆意」「昌黎手法」等評語,並發給學生傳看。袁吉六先生對少年時期的毛主席格外器重,十分關注他的學習。袁先生嗜書如命,他的書籍輕易不借給別人閱讀,唯有毛主席例外。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   古稀之年定居臺灣   與胡適、梁實秋等知識分子不同,林語堂並不是從大陸去臺灣的,他1936年出國後在美國居住,太平洋將他與中國遍地戰火遙遙隔開了。留美期間,林語堂用英語完成了系列著作,如《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吾土吾民》,這些作品由其友人賽珍珠代理出版,暢銷美國,林語堂在海外的聲名鵲起,比國內辦《論語》、《人世間》的時候還要風光。
  • 名人故居現狀調查:清藏書家故居成流浪狗之家
    姚宅引發關注的同時,名人故居保護和利用等問題也因此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是寧波這座城市的驕傲,也是城市的財富之一。據統計,寧波全市11個縣市區均有名人故居。以寧波市區為例,海曙區的數量最多,有5處,江北次之,有4處,鄞州區有3處,其餘分布在餘姚、寧海等縣市區。  這些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現狀如何?近日,本報記者走訪調查了寧波市區內的多座名人故居。
  • 只因毛主席這5句話,震懾美國50年!
    第一次:不得越過三八線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圍殲了朝鮮人民軍主力部隊,朝鮮戰局急轉直下。美軍欲上演追擊窮寇的好戲,威脅到了中國的戰略安全。  毛主席此時向美國發出不得越過三八線的警告。然而聯合國軍統帥麥克阿瑟卻置若罔聞。
  • 老一輩革命家著作有哪些?
    該書出版於1998年,收入周恩來1938年至1975年關於文化綜論、文學藝術、文物出版、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和知識分子等方面的講話、批示、函電等共210篇。六是積極探索黨在執政條件下如何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問題,提出共產黨員標準的八項條件,發展黨員「寧可數量少一些,但要保證質量」。
  • 毛主席警衛員李就心繫東蘭老區發展
    河池網訊(記者 馮敏桂 見習記者 陸壽歡 通訊員 韋祿東 文/圖)11月8日,毛主席、周總理生前的貼身警衛員,開國上將韋國清的親密戰友李就,來到東蘭縣拔群廣場將軍園參觀。他慢慢走向韋國清的銅像,在寒風中,肅立仰望,不禁老淚縱橫。「好兄弟啊,我來看你了!」李就用力地拍著韋國清銅像,激動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