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諾,最了解毛主席的外國人,毛主席罕見用英語與他對話

2021-01-17 騰訊網

埃德加·斯諾,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卻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很長一段時間裡西方政客是將共產黨妖魔化的,而斯諾在華期間與魯迅先生,宋慶齡先生都結下深厚的友誼,甚至與毛主席都成為了摯友,他的代表作品《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客觀而又真實的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所率領的紅軍指戰員在延安的生活與思想。

此書無論是從文學史上還是從世界政治史上而言都是難得的佳作,而此文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毛澤東,同時,而斯諾本人也從造訪陝甘寧革命根據地開始,就開開啟了他與毛主席長達幾十年的深厚友誼。

埃德加·斯諾於1928年首次造訪中國,首先來到的是''十裡洋場''的長海,在這裡開始逐漸了解中國,結識了魯迅和宋慶齡先生,此後慢慢的成為了一名''中國通''。

後來定居北京,居住在北京大學附近,但是隨著對中國的不斷深入了解,目睹中國在巨變和複雜國際形勢下的妥協與抗爭,同時對在貧瘠的黃土地崛起的中國共產黨由來與走向的好奇與憧憬,在宋慶齡先生牽線搭橋之下第一次來到了延安,在陝北的小窯洞中首次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面。

在延安四個多月裡漫漫時光裡,斯諾與毛主席不斷交流磨合,交換對時局的看法,特別是斯諾在燕京大學是親自經歷過''一二九運動''的,並將所見所聞生動的講述給毛主席。

後來回到北平的斯諾,也在北平各大高校宣傳在延安的收穫與感受,為紅色思想在最先進最前沿的中國新生的青少年人群中傳播著。

1937年底1938年初,承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真正歷史和現實形象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外文和中文版先後在英國倫敦和中國上海問世,有了全中國全世界了解中共一個最好的窗口,對於剛剛結束長徵的洗禮,面對日軍虎視眈眈,兵力財力物力都不十分寬裕的中國革命者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聲援。

時至今日,這本書的價值始終都在,仔細讀來似乎是將中國共產黨的來龍去脈,紅軍的歷史故事抽絲剝繭,這也是此書作為一份報導整理性著作的文學性的巨大體現。

而在《紅星照耀中國》中記載毛澤東同志的相貌,就完全是斯諾看到的普通的中國人的形象,可是在內在中毛主席的博學睿智與幽默深深讓他折服,1939年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斯諾又再次來到了毛主席身邊進行訪問,此時無論是在中國這片大地上還是國際形勢都趨於緊張,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全面爆發,在這一次交流採訪中,斯諾更是收穫驚喜。

他發現毛主席並不僅僅將目光局限在中國戰場,更是將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以及世界上全體人民所遭受的戰爭苦難都一一記在心裡,兩人促膝長談直到天明。這一次見面斯諾感受到了來自毛主席日常生活下的樂觀與自信,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中華民族戰勝日寇,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決心,是從未動搖過的。

上次訪問毛主席是在中國工農紅軍剛剛結束長徵以後,可以說當時的陝北之荒蕪,與三年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從毛澤東同志開始自上而下都是樸素謙遜,而此時的延安有坐落在窯洞中的中國抗日大學,培養了大量的軍政幹部,還有魯迅藝術學院,中國醫科大學,中國自然科學院,不斷的培養和湧現出社會各專業人才,為後來的新中國建設打好了基礎。

事實上這也是毛澤東同志作為黨和軍隊的領導人,做出的''先見之明'',中國的戰亂遲早會結束,更大的考驗是治理好建設好這個幅員遼闊的大國。而這一次斯諾在陝北看到的這一幕,無疑是令他對毛主席的領導能力和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是增添了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

在1949年之前,斯諾一直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為中國人民的自由獨立抗爭而努力,無論是在國內對愛國人士,中共地下黨員的庇佑與保護,還是對馮玉祥等中國政客的訪問,即使是回到美國以後為中國所做的爭取,無一不表明作為一名記者對中國的熱愛與誠摯。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美關係一度降到冰點,年邁的斯諾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用他的筆鋒和記者獨特的視角,記錄和報導著他在新中國看到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0年埃德加·斯諾再次來到中國,並於國慶節當日受到毛主席的邀請,一同登上天安門城樓,這在外國記者中間是少有的殊榮,在與斯諾的談話中,毛主席更是侃侃而談,身邊的工作人員透露毛主席甚至還開口說起了英文,這可是極為罕見的,可見當時談話的氛圍是十分輕鬆活躍的。

後來斯諾致力於中美關係的緩和,當得知斯諾病重之後,毛主席還派出醫療團隊,試圖予以治療,最終在尼克森總統訪華前夕病重去世,毛主席知道這一消息更是十分悲痛,為多年摯友的逝世沉痛哀悼。

可以說毛主席與斯諾的交往似乎都是透著採訪的目的,但是在寥寥數次見面,極短時光相處之下,既沒有被毛主席領導人光環所吞沒,也沒有偏執的按照西方政治家們一貫的偏見來看待,而是自己身臨其境的去聽去看去感受,同時是帶著對中國人民的巨大同情,幫助中國的初衷中開始了對這片''紅色土地''和這朵''紅星''的深入了解。

相信以毛澤東同志作為偉人,再加上對古今中外世界歷史地理沿革,局勢判斷,高瞻遠矚的看法中,能與他秉燭夜談並相談甚歡,相信埃德加·斯諾的遠見與政治嗅覺絕對是絕佳的,再加上著名記者的操守與品格,兩個心懷天下的人,同樣博學多才才能碰撞出火花,友誼長存。

相關焦點

  • 盤點領導人的英語水平:周總理最警覺,毛主席發明了一個英文詞
    周總理幹了幾十年的外交工作,除了英語說的很好外,也懂一些法文、德文、日文,後來他還學了俄文。朱德曾在德國學習軍事,還與德國教官討論過遊擊戰問題,他的德語講得相當流暢。而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多年,法語不但說得很好,還能用法語原汁原味地唱《國際歌》。說到這裡,我們來看幾個有趣的例子,回顧一下開國元勳們的風採。
  • 他是毛主席的老師,曾撕毀毛主席的作業,死後毛主席為他題寫碑文
    毛主席少年時期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每周一次的作文課是毛主席喜歡的課程。他的作文觀點新穎,文筆流暢,為同學們所推崇。而當時擔任國文課任課老師的是袁吉六先生,他學識淵博,一生不入仕途,而致力於教育事業。
  • 毛主席學英語,為啥有個單詞總說錯?你一定會讀
    其中有2個階段最突出。一個是延安時期,一個是五六十年代。1929年,青年毛澤東曾在福建上杭縣蘇家坡住過一段時間。共青團閩委組織部部長曾志,與他住對窗。(毛主席的英語單詞卡片)教過英語的她後來回憶,毛澤東常拿一本英語讀本,坐在窗前大聲讀,「他讀音不準,又夾帶很重的湖南腔,念起來十分可笑。」
  • 毛主席學英語很努力,幽默地寫便條給斯諾:「三塊肉餵你馬吃」
    從東山高等小學堂畢業後,毛主席又來到長沙繼續求學,先是進入了一所高等商業學校,但由於課程都是用英語教授的,這讓英語基礎差的他感到很吃力,於是就退了學。1913年,毛主席進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後被併入第一師範)讀書。這所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小學教員,因此課程非常多,除了文學、歷史、地理外,也有英語。但是由於學生時代的毛主席比較偏科,因此英語成績並不是太好。
  • 他是毛主席的曾孫,與毛主席同一天生日,從小愛唱東方紅
    他是毛主席的曾孫,與毛主席同一天生日,從小愛唱東方紅文|無名歷史(本文由筆者原創文章,嚴禁抄襲轉載)毛主席是我國偉大領袖,在他的領導下,如今咱們中國繁榮昌盛,對於毛主席的後人,可能很多筆者都不是很了解,
  • 她是毛主席的外孫女,跟毛主席很像,如今身家數億,卻很低調
    ,他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取得了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為我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筆者之前也給大家講過一些毛主席的後人,個個都是非常低調的,今天筆者再給大家講一下毛主席的親外孫女,跟毛主席長的特別像,如今身家數億,也是很低調的,她就是孔東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
  • 毛主席的英文水平如何
    在學生時代,毛澤東學過英語,那是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前後達五六年時間,可惜效果不佳,他對自己的英語成績也始終不滿意。踏入社會後,毛澤東又開始自學英語。全國解放後,毛澤東又懷著很大的熱情重新開始學習英語。
  • 毛主席糾正翻譯提出「紙老虎」是Paper-tiger
    高菊村:據他同班同學周世釗回憶,毛主席還跟他談過,他說當時,我就到那個地圖上去看我們韶山在哪裡,怎麼也看不到韶山,又去看湘潭在哪裡,也看不到,他就恍然大悟了,他說,世界這麼大啊。  【字幕: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後,英語成為毛澤東每天的必修課】  1920年6月,在給自己的老師兼摯友黎錦熙的信中,他同樣談到了英語學習。
  • 王立華:與毛主席有關的幾個故事
    要知道,毛主席去世後的一個時期,遭到了猖獗的非毛化逆流,在那樣的環境下,講自己的父親一生緊隨毛主席,用舉毛主席語錄的照片當封面,是很不容易的態度,甚至需要一種反潮流精神。這本書過去看過,但每看一遍有一遍的收穫,講述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早年艱難創業的歷史細節。陳士榘上將可以說是毛主席的「嫡系」親兵了,他是武漢警衛團的戰士,秋收起義上井岡山的骨幹力量。
  • 尼克森女兒深情回憶毛主席 稱中國朋友太友好了
    訪華受到毛主席接見  通過時任中國駐美國聯絡處主任黃鎮的安排,朱莉和丈夫戴維乘坐的飛機在1975年12月29日早晨降落在北京機場。朱莉說,雖然這次訪問是以私人身份進行,但她和戴維在中國受到了高規格接待,這大概是因為父親在中美關係上所做出貢獻的緣故吧。  更讓朱莉始料不及的是,毛澤東主席會親自接見她。
  • 毛主席晚年如何學英語:有鄉音NL不分
    在燈光下的書面被照得很醒目,主席半臥著,或叫作半坐著,或側臥著,或用右肘支持著上身的重量,眼睛在燈罩的陰影裡,也有時放到燈光的領域裡讀著,讀著……   林克:「『N』『L』不分」   林克從1954年起擔任毛澤東的國際問題秘書,並教授毛澤東英語,在毛澤東身邊工作了12年之久。
  • 我給毛主席當廚師
    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一段時間後,我的心裡產生了矛盾,能在主席身邊工作,自然覺得很光榮,可初來乍到,環境不熟,人員不熟,北方的氣候乾燥,生活習慣很不適應,最主要的是中南海工作紀律十分嚴格,沒事也不能隨便外出。由於種種不適,加上想家,在主席身邊只幹了二十幾天我就不想幹了。
  • 毛主席外交稿上「老虎屁股」是否直譯引發爭議,喬冠華一錘定音
    原來,毛主席在稿子上加了幾句話:有人說聯合國老虎屁股摸不得!蘇加諾總統就是摸了這個老虎屁股……我們五個人看到毛主席加的話也十分興奮,相互間不斷嘀咕:這個「屁股」怎麼譯才好?要不要把它譯出來?含蓄些還是乾脆就讓它直露?有人提出:不「直露」怎麼辦?這可是主席的原話!
  • 這個女人噴了毛主席一臉唾沫,毛主席一句話輕鬆化解
    先別急,在毛主席面前,沒有人敢這麼做,連尼克森、赫魯雪夫來了,也得做個乖寶寶的樣子。這個女人之所以噴了毛主席一臉口水,自然也是有原因的。那是1958年11月14日,毛主席去湖北孝感視察,當地的領導自然很激動,都圍上來跟毛主席握手。
  • 最著名的毛澤東頌歌——《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
    他手裡捧著團裡詞作家付林剛寫好、交給他的一首懷念毛主席的歌詞,把身子湊到一閃一閃、忽明忽暗的蠟燭光下,想要借這微弱的火光看清稿子,奈何四角用繩子歪斜支撐著的低矮塑料棚四面透風,一星燭光怎抵得住秋風秋雨!淅淅瀝瀝的雨水滴答滴答落在接水的盆裡、碗裡,敲在王錫仁的心坎上,好似海浪波濤震耳欲聾。王錫仁難以平靜自己翻江倒海的思緒,他拿起稿子、筆,開門朝團裡辦公樓走去。
  • 「毛主席和我家住隔壁」
    年過七旬的天賜灣村村民馬國瑞,是村上當年見過毛主席的唯一健在者,在窯院裡,馬國瑞向記者介紹,這裡原本是村裡一馬姓人家的窯洞,窯主跟妻子一直在這兒居住,多年前均已去世。「當時我家和馬家是鄰居,毛主席和我家住隔壁。」馬國瑞說。「1947年時我只有7歲,但對當時的事情記得很清楚。
  • 毛主席生前為何四次拒絕把自己頭像印上人民幣?毛主席說出原因
    毛主席頭像被印上人民幣,其實時間很短,從1987年第四版人民幣算起也就只有30年時間。但是關於是否要把毛主席頭像印在人民幣上,從建國前的1947年就開始提及了。作為毛主席本人,是十分堅定的拒絕的。所以前四次提議都被毛主席當場否決。直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後,第五次提議,才被通過實行。那麼,毛主席生前為何四次決絕把自己頭像印上人民幣呢?原來是有這些考慮。
  • 她是毛主席英語老師,後嫁外交部長為妻,也是當代一著名導演嶽母
    196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七十壽辰。除了親屬,毛主席又請了程潛、葉恭綽、王季範、章士釗四位湖南老鄉到他家參加家宴。邀請時特意說明,不帶夫人但可帶一名子女。章士釗便帶了女兒章含之。章含之1963年對於章含之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她成了毛主席的英文老師。
  • 毛主席正問話,警衛員突然放了屁,毛主席一句話讓大家哈哈大笑
    毛主席的幽默智慧令人感佩,跟隨毛主席15年當貼身衛士長的李銀橋,對此有過詳細的回憶。比較經典的,就是手下警衛在主席問話時突然放屁,毛主席一句話把大家逗樂了。毛主席對此心知肚明,對胡宗南的部隊充滿以少勝多的信心和戰術。一天,毛主席散步時見警衛員朱老四滿口的黑牙,就想借題發揮,給大家鼓勁,他先親切地問朱老四:「哎呀,老四同志,你的牙怎麼這麼黑呀,是不是吃黑豆吃得啊?」
  • 感謝毛主席,他是報紙上唯一的好人
    他非常嚴肅地說。當人民公社終於在這個部落建立的時候,已是七十年代。有些漢人幹部隨著公社的建立而進駐,包括三個漢族女人。嘎瑪不知道那三個女人是幹部,還是幹部的家屬,他只記得那些女人臉白白的,漂亮得很。漢人喜歡練槍,嘎瑪最怕打槍,槍聲一響,他就鑽進犛牛圈與犛牛擠在一起,雖然捂著耳朵,仍聽到槍聲「啪啪啪」地響著,心驚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