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諾,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卻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很長一段時間裡西方政客是將共產黨妖魔化的,而斯諾在華期間與魯迅先生,宋慶齡先生都結下深厚的友誼,甚至與毛主席都成為了摯友,他的代表作品《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客觀而又真實的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所率領的紅軍指戰員在延安的生活與思想。
此書無論是從文學史上還是從世界政治史上而言都是難得的佳作,而此文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毛澤東,同時,而斯諾本人也從造訪陝甘寧革命根據地開始,就開開啟了他與毛主席長達幾十年的深厚友誼。
埃德加·斯諾於1928年首次造訪中國,首先來到的是''十裡洋場''的長海,在這裡開始逐漸了解中國,結識了魯迅和宋慶齡先生,此後慢慢的成為了一名''中國通''。
後來定居北京,居住在北京大學附近,但是隨著對中國的不斷深入了解,目睹中國在巨變和複雜國際形勢下的妥協與抗爭,同時對在貧瘠的黃土地崛起的中國共產黨由來與走向的好奇與憧憬,在宋慶齡先生牽線搭橋之下第一次來到了延安,在陝北的小窯洞中首次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面。
在延安四個多月裡漫漫時光裡,斯諾與毛主席不斷交流磨合,交換對時局的看法,特別是斯諾在燕京大學是親自經歷過''一二九運動''的,並將所見所聞生動的講述給毛主席。
後來回到北平的斯諾,也在北平各大高校宣傳在延安的收穫與感受,為紅色思想在最先進最前沿的中國新生的青少年人群中傳播著。
1937年底1938年初,承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真正歷史和現實形象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外文和中文版先後在英國倫敦和中國上海問世,有了全中國全世界了解中共一個最好的窗口,對於剛剛結束長徵的洗禮,面對日軍虎視眈眈,兵力財力物力都不十分寬裕的中國革命者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聲援。
時至今日,這本書的價值始終都在,仔細讀來似乎是將中國共產黨的來龍去脈,紅軍的歷史故事抽絲剝繭,這也是此書作為一份報導整理性著作的文學性的巨大體現。
而在《紅星照耀中國》中記載毛澤東同志的相貌,就完全是斯諾看到的普通的中國人的形象,可是在內在中毛主席的博學睿智與幽默深深讓他折服,1939年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斯諾又再次來到了毛主席身邊進行訪問,此時無論是在中國這片大地上還是國際形勢都趨於緊張,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全面爆發,在這一次交流採訪中,斯諾更是收穫驚喜。
他發現毛主席並不僅僅將目光局限在中國戰場,更是將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以及世界上全體人民所遭受的戰爭苦難都一一記在心裡,兩人促膝長談直到天明。這一次見面斯諾感受到了來自毛主席日常生活下的樂觀與自信,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中華民族戰勝日寇,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決心,是從未動搖過的。
上次訪問毛主席是在中國工農紅軍剛剛結束長徵以後,可以說當時的陝北之荒蕪,與三年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從毛澤東同志開始自上而下都是樸素謙遜,而此時的延安有坐落在窯洞中的中國抗日大學,培養了大量的軍政幹部,還有魯迅藝術學院,中國醫科大學,中國自然科學院,不斷的培養和湧現出社會各專業人才,為後來的新中國建設打好了基礎。
事實上這也是毛澤東同志作為黨和軍隊的領導人,做出的''先見之明'',中國的戰亂遲早會結束,更大的考驗是治理好建設好這個幅員遼闊的大國。而這一次斯諾在陝北看到的這一幕,無疑是令他對毛主席的領導能力和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是增添了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
在1949年之前,斯諾一直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為中國人民的自由獨立抗爭而努力,無論是在國內對愛國人士,中共地下黨員的庇佑與保護,還是對馮玉祥等中國政客的訪問,即使是回到美國以後為中國所做的爭取,無一不表明作為一名記者對中國的熱愛與誠摯。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美關係一度降到冰點,年邁的斯諾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用他的筆鋒和記者獨特的視角,記錄和報導著他在新中國看到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0年埃德加·斯諾再次來到中國,並於國慶節當日受到毛主席的邀請,一同登上天安門城樓,這在外國記者中間是少有的殊榮,在與斯諾的談話中,毛主席更是侃侃而談,身邊的工作人員透露毛主席甚至還開口說起了英文,這可是極為罕見的,可見當時談話的氛圍是十分輕鬆活躍的。
後來斯諾致力於中美關係的緩和,當得知斯諾病重之後,毛主席還派出醫療團隊,試圖予以治療,最終在尼克森總統訪華前夕病重去世,毛主席知道這一消息更是十分悲痛,為多年摯友的逝世沉痛哀悼。
可以說毛主席與斯諾的交往似乎都是透著採訪的目的,但是在寥寥數次見面,極短時光相處之下,既沒有被毛主席領導人光環所吞沒,也沒有偏執的按照西方政治家們一貫的偏見來看待,而是自己身臨其境的去聽去看去感受,同時是帶著對中國人民的巨大同情,幫助中國的初衷中開始了對這片''紅色土地''和這朵''紅星''的深入了解。
相信以毛澤東同志作為偉人,再加上對古今中外世界歷史地理沿革,局勢判斷,高瞻遠矚的看法中,能與他秉燭夜談並相談甚歡,相信埃德加·斯諾的遠見與政治嗅覺絕對是絕佳的,再加上著名記者的操守與品格,兩個心懷天下的人,同樣博學多才才能碰撞出火花,友誼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