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要想在一個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的行業裡重新定義標準,這並非易事。創立於臺灣,並在大陸耕耘15年之久的美業集團——曼都國際,卻偏偏不按套路出牌,重新制定美業遊戲規則。如:打破美業充卡制,簡言之不再推銷賣卡,而是靠髮型師過硬的技術和服務贏得顧客;打破街邊店模式,攜旗下六個品牌大力轉向購物中心渠道……
首當其衝的,往往不那麼被容易理解。為此,贏商網專訪到曼都國際董事長賴志郎先生,以及集團開發、運營、市場等部門高管,以期從中挖掘出曼都國際如何在行業內獨樹一幟、大膽探索。
曼都國際董事長賴志郎先生
延續臺灣模式 繼續不充卡
1966年,曼都在臺北的第一家門店開出,從最初的七把椅子、八名員工的單店開始,花了半個世紀深耕美業。在臺灣,曼都從未使用過充卡的方式來圈住自己的顧客,而是靠好口碑吸引他們。
臺灣信義總店
而來到中國大陸後,才發現推銷充卡成為很多理髮店留住顧客的方法。當時市面上更有霸王條款規定,需在規定時間內用完卡上的餘額,甚至有個體戶老闆攜款潛逃的案例。
剛進入大陸市場,曼都「入鄉隨俗」使用了儲值卡的模式,然而一年之後,曼都立馬摒棄了這種雖然能快速聚攏資金卻不受客戶歡迎的模式,轉為採用會員制。顧客在成為會員後後續就能享受一定的折扣,無需在卡上充值,倒是自發成了回頭客。
所以,如果你在曼都的門店內體驗過,會發現沒有工作人員叨叨叨說服你辦卡充值,更多的是對你發質的分析,髮型的探討。
事實證明,靠工作人員自身過硬的技術和人格魅力,曼都品牌的回頭率相當不錯。據悉,店內服務1年後的VIP顧客,回頭率至少達到60%。而以七寶萬科店為例,第一次進店後願意辦會員卡的顧客高達90%。
校企合作 打造美髮學院
對教育的重視,為曼都塑造了一批專業實力和文化素養結合的員工。
曼都國際正式決定在內地市場發展,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總部遷到了上海,第二件事就是與教育事業機構合作建立曼都學院,培養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
彼時,美發行業「師傅帶徒弟」的現象非常普遍,且從業人員入門門檻不高,導致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人員的流動性也非常大。曼都率先意識到人才對一個品牌的重要性。
如今在曼都工作的員工,有50%的助理和技師都是通過建教合作入行。在學校,不僅要學習專業技能,還有文化課程的教授。學生如果有深造的意願,學校還提供繼續教育的途徑。
在內部人才選拔上,曼都也給每個員工設立了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約80%的主管任用都是從內部做升遷。曼都國際董事長賴志郎先生在接受贏商網採訪時強調,「要讓我們的員工和其他美發品牌區別開,除了從專業技能上下功夫,還要在精、氣、神的培養上高出一籌。」
全直營門店 六大品牌不同定位
在做好曼都髮型這個品牌的基礎上,曼都國際在美業上的布局不止於此。賴志郎先生表明,曼都國際要做的是行業裡的整合者。
美團大眾點評網的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17萬家美業商戶經營不善而面臨倒閉,這其中首當其衝被淘汰的就是不具規模,抗風險能力較差的單店。
未來,曼都國際將會花更多時間,通過管理輸出、財務支持等方式協助一些經營有問題的品牌。以曼都國際旗下現有品牌BENSON為例,這就是同業合作的典型代表,在曼都國際的扶持下,BENSON原有門店質量有所提升,並開出了新門店。
除了同業合作,曼都國際已在美業領域布局多種細分業態,在內地的子品牌共6個,還包括美甲品牌M&Y、醫美品牌MB、以及定位不同的曼都髮型、AIR PLUS及桔剪。
創立多元化的品牌有利於定位不同客群,以繽谷廣場為例,曼都髮型進駐了項目一期,二期則進了另一個定位更高端的子品牌Air PLUS,在一個商場內就做出了差異化的部署。未來,曼都計劃以商圈為單位,多點布局旗下品牌。
雖然子品牌眾多,但曼都國際的管理卻很有條理,這是因其採取了全直營的運營模式。這不僅有助於集團對員工的直接管控,也有利於店鋪形象的統一和標準化建設。相比行業中一店一面貌,沒有固定品牌形象的分散式經營方式,曼都國際則更規範,各品牌門店內所有的設計、擺放、產品、價格都是一致的。
繼續發力購物中心渠道
曼都國際在購物中心的布局也展現了它的「遠見」,讓其徹底與大部分美業品牌區分開來,成為中高端的代表。
「進入商場對品牌來說有一個質感的提升,有利於門店形象的塑造。」賴志郎先生表示。
早在2006年,曼都國際就在上海大拇指廣場率先開出了第一家購物中心門店,隨後曼都國際又進了上海金橋國際、繽谷廣場、蘇州印象城等項目,開啟購物中心之路。那段時間,購物中心內SPA、美容美髮等業態仍屬少數,所以曼都也是在探索階段,難免遇到商場招商能力不足、基礎建設、選址定位有問題等波折,但這並未動搖曼都國際深耕購物中心渠道的決心。
曼都髮型上海繽谷店
如今美業已成為大多數購物中心內必不可少的業態,商場的在各方面的建設也越來越成熟。據贏商網統計,上海徐家匯商圈內美容美髮業態的數量約25個,佔據商圈休閒娛樂業態的1/2。另外,小陸家嘴、中山公園商圈內美業數量均在休閒娛樂品類中佔比最大,遠高於影院、KTV、健身房等業態。
而銷售數據也證明,曼都的shopping mall運營模式沒有錯,前期布局的三家門店成長速度非常快。以星遊城店為例,該店從2005到2011年,連續多年全國業績排名第一。
為了迎合購物中心「一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不斷改變的特點,曼都的形象也在不斷進化。據了解,曼都每一家門店的門面三年會做一個調整,從招牌設計到店內色系變化。
在與購物中心的合作中,賴志郎先生強調,我們一直把收銀數據開放給購物中心,以幫助商場可以根據我們的數據進行CRM分析,實現合作共贏。這份坦誠,源自購物中心和品牌之間的信任。
截至目前,曼都國際旗下6個品牌在中國大陸共有52家門店,其中85%都位於購物中心。未來,曼都國際將繼續發力購物中心渠道,旗下的品牌將從上海出發,布局長三角及其他沿海城市,直到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