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突現粉紅色「西瓜雪」!或預示全球生態系統的大變化

2020-12-04 樹上長的宇宙果

近期,一組照片迅速火爆了網絡。通過照片可以看到,在南極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往日雪白的大地此時已經被一片粉紅色取代。從遠處看就像西瓜被掰開了兩半,露出了裡面粉紅色的瓜瓤,整個場景顯得非常浪漫且迷人。但相關的專家卻表示,這樣的場景雖然顯得美麗,但背後預示的事情卻一點也不浪漫,甚至對地球來說,這種現象反而是對生態系統的威脅。

此雪非「雪」

實際上的雪是不會變換顏色的,從古至今,雪片就是白色的象徵。而之所以南極下了一場粉紅色的「西瓜雪」,是因為地面生存著一種淡水的單細胞綠藻——極地雪藻。雖然它是綠藻,但顏色就是粉紅色的,只不過由於南極天氣寒冷,這些粉紅色的斑點在雪白的大地上不那麼明顯。如果不細心觀察,這些極地綠藻就像散落的兩三朵玫瑰,稍不注意就看不見了。

南極一直以寒冷著稱,而極地雪藻則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度過了上億年之久,它們大部分扎在雪層幾十釐米深的地方。平日的南極溫度一直很低,在這種低溫環境下,極地綠藻生長得十分緩慢,卻不斷在累計紅色的類胡蘿蔔素。這種緩慢的生長平衡在近日被打破,隨著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攝氏度,這一現象直接導致極地綠藻開始大量繁殖,很快就將南極的地面染上一層粉紅色。

迅速的生長

科學家研究發現,極地綠藻的最佳生長溫度為10攝氏度左右。相關的實驗中,將輻射能量增強,極地雪藻的基本生化成分含量就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極地雪藻的色素含量和脂肪開始增加。6-8小時後,色素含量增長了約4%,脂肪增加了約5%。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提升的含量更高,6小時約增加了將近50%。

雖然極地綠藻能在南極生存稱得上是一件好事,通過南極的各種藻類(包括極地綠藻在內的所有藻類),人類可以弄清它們是如何繁殖下去的,這對研究冰雪王國裡生命的產生有著積極的作用。

不好的預示

除了粉紅色的極地綠藻,我們也要看清其背後的意義,最重要的就是:地球怎麼就這麼熱了。熱到直接讓沉睡許久的極地綠藻開始綻放色彩,熱到北極開始大面積的融化冰川。如果說連南北兩極都開始以這樣的速度升溫,那對全球的影響恐怕也不需要細說,整個生態系統恐怕也會產生變化。

而生態系統一直是一個整體,生物與環境都是相互影響的。或許今後的數十年,全球的溫度會提升,人類的忍耐程度可以經得住這種溫度的升高,可處於更低級位置的植物、藻類卻無法承受這種突如其來的升溫。導致的後果只可能是兩種,一個是這些植物和藻類慢慢適應了溫度的升高,另一個可能就是直接導致大量藻類的消亡。

此次南極的粉紅色「西瓜雪」的確很美麗,但美麗的背後,可就沒有看上去那樣美好了。

相關焦點

  • 南極出現粉紅色「西瓜雪」雪中含有極地雪藻微生物
    南極出現「西瓜雪」 科學家:這不浪漫還可能很危險  近日,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西瓜雪」現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該地區的雪呈現粉紅色,在陽光照射下顯得神秘而美麗。
  • 南極下起了粉紅色「西瓜雪」,專家:危險信號
    南極和北極地處地球兩端,由於長年被冰層覆蓋,所以顯得很神奇。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南北極的研究也不斷深入。據新晚報2月29日消息稱,近日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西瓜雪"現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據悉,這場雪呈現粉紅色,在陽光照射下顯得相當詭異。那麼,這種雪為什麼會和常見的白雪不一樣呢?
  • 南極驚現粉色「西瓜雪」,專家:或是全球變暖危險警告
    顯微鏡下的極地雪藻極地雪藻不是南極罕見的物種,這些明亮的紅色藻類可以在很低的溫度下繁衍,它們能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雪原中,在南極也不例外,甚至於它能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進行光合作用,因此這樣說極地雪藻是南極生態系統重要生產者,維持著這片白色荒原間生命的不息,而它的怪異紅色是因為它體內含有特殊色素以抵禦紫外線輻射
  • 南極出現「西瓜雪」,全球氣候變暖有多可怕?
    當然在這些擔心的背後,其實多數可能與人類的關係都比較密切,這裡面牽涉到了氣候的問題,無論是歷史性的高溫還是如今又出現的「西瓜雪」,這都顯示出了氣候的「警鐘」已經在拉響了,地球真的還在變暖之中,與我們全球變暖的關係非常的大,那我們接下來看看南極的一個基本情況以及全球變暖到底有多可怕。南極歷史性的高溫多高?
  • 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突然飄起了「血雨腥風」,怎麼回事?
    一說起南極,相信很多人的腦海裡就會出現一片白茫茫的雪景和冰山,還有萌萌的企鵝成群結隊的在冰面上嬉戲的景象。但是前段時間,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出現了粉紅色的「西瓜雪」,在陽光的照射下,這粉紅色的「西瓜雪」讓南極顯得更加神秘而美麗。那這些神秘的西瓜雪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這種粉紅色的雪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由一種叫作「極地雪藻」的植物生長產生的。
  • 阿爾卑斯山脈驚現粉紅色冰川,美麗背後很「扎心」
    除此之外,雪衣藻還是「西瓜雪」的「始作俑者」。西瓜雪是一種微紅或粉紅色並帶有新鮮西瓜氣味的雪,形成原因和粉紅色冰川類似。西瓜雪丨圖片來源於央視新聞為何偏偏要去寒冷的冰川之上?微鏡下放大1000倍的雪衣藻來源丨百度生活在溼潤環境中的藻類來源丨百度原來,雪衣藻與大多數藻類不同,十分耐寒,廣泛分布在北極、南極及其島嶼,以及全球其他極端環境中
  • 南極出現粉色冰川雪地,科學家:可能失控,還會更多
    南極的高溫還在持續,冰蓋隨著溫度的升高融化、破裂。與此同時,令人擔憂的粉色冰川雪地也在近期出現了,這讓本就問題重重的南極雪上加霜。粉色冰川雪地出現在加林德斯島,島上的烏克蘭維爾納茨基南極科考站長期進行著南極細菌和氣候研究,他們最先發現並關注了今年粉色雪的擴散。從遠處看,冰層的粉色部分呈現出條帶狀,像是巖石上的紋路肌理;從近處看,雪地上的粉色部分像是西瓜瓤掉在了地上,濺起的汁水蔓延開來,因此也被稱為「西瓜雪」。
  • 揭秘阿爾卑斯山的「西瓜雪」:會加劇全球變暖,是一種危險的徵兆
    地球是生物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為人類毫無節制的開採地球上的資源,地球的自然環境也逐漸被破壞,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就是最好的例子。這種紅雪其實也叫「西瓜雪」,它的具有西瓜一樣的紅色,而且也同樣有著類似西瓜的氣味,所以就被人們賦予了「西瓜學」的名字。俗話說得好「事出反常必有妖」,某種現象的突然出現,一定也伴隨著某種信號,但人們也不清楚突如其來的西瓜雪究竟是敵是友。
  • 荒原長草、鯨魚挨餓 南極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容忽視
    中國氣象報記者 段昊書  5月23日,第40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在北京舉行。北京還將在6月1日舉辦第20屆南極環境保護委員會會議。  據悉,本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的主要議題包括氣候變化影響、南極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等。
  • 南極淨土遭「染血」 一片腥紅震撼全球
    過去幾個禮拜,南極半島西岸的加林德斯島突然被染成一片血紅色,白雪就像滲出血水,照片相當驚悚,乍看會誤以為是企鵝、南極生物遭屠殺,但其實兇手是」極地雪藻」、又稱西瓜雪,全球暖化的證據之一。
  • 南極突現側翻「冰船」,體長約120米,莫非是外星人留下的?
    南極突現側翻「冰船」,體長約120米,莫非是外星人留下的?南極遠離了喧囂世界,荒無人煙,很少有人居住在此,在這裡誕生許多神秘的怪論。例如南極是外星人的基地,南極上方有進入其他時空的隧道等等,這些都被冠以神秘的面紗,至今是個謎。
  • 南極傳出壞消息,基地周圍出現「血雪」?擔心的事似乎成為現實
    對此,人類無法做出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這也讓地球生態壞境變得越來越差,有關的專家感到十分擔憂,因此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會讓地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而這種種問題都很可能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 不和企鵝搶食,漁企自覺禁漁,能保住南極生態嗎?
    這些區域不僅跟企鵝、鯨、海豹等生物的磷蝦覓食區重疊,也是全球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在氣候變化的巨大壓力之下,如果磷蝦捕撈活動與南極生物出現「捕食競爭」的局面,對南極生物的生存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在企鵝棲息地周邊建立禁漁區,避免在生態敏感區域內捕撈磷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人和動物「捕食競爭」的局面。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從南極到餐桌?全球最大磷蝦捕撈聯盟,主動劃出禁漁區
    兩年前,包括中國水產集團在內的全球五大磷蝦捕撈巨頭公開承諾,或於2020年起自主永久停止南極半島多個生態敏感區域的全年的捕撈作業,以保護以磷蝦為食的企鵝的主要繁殖和棲息地。「大限已至」,他們做到了嗎?這些區域不僅跟企鵝、鯨、海豹等生物的磷蝦覓食區重疊,也是全球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  在氣候變化的巨大壓力之下,如果磷蝦捕撈活動與南極生物出現「捕食競爭」的局面,對南極生物的生存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在企鵝棲息地周邊建立禁漁區,避免在生態敏感區域內捕撈磷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人和動物「捕食競爭」的局面。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福建省是我國首個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三明是福建省自然保護區分布最為密集區域,是中國東南部唯一具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也是中國大陸年降雨量大於1600 mm常綠闊葉林分布區和我國杉木人工林中心產區。同時也是我國大陸受東亞季風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及颱風影響最為顯著的地區。
  • 澳大利亞林火:全球生態系統遠離正常模式的警告信號
    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教授理察·貝茨更是警告說,這場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已經預示了世界氣候和全球變暖不可逆轉的未來。仍在燃燒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也引發全球多國對治火模式和氣候政策的反思、對生態環境的擔憂。
  • 南極雪地變紅?聞起來還有甜甜的西瓜味?科學家:這下大事不好了…
    InsDaily-每日lns新資訊相信很多人已經聽說了,就在上個月,南極的溫度首次突破了最高溫 20℃ ...大型冰川融化上百公裡,看美國NASA發出的航天圖更直觀, 9天,南極的雪沒了1/5。繼續這麼下去,南極氣候變化可能就會最終失去控制...
  • 全球變暖趨勢加劇,然而我們還是會經歷冰凍災害?
    近日全球各地出現多處異常現象,南極出現極地雪藻迅速生長的「西瓜雪」,位於南極的西摩島最高氣溫達到20℃,北極冰川融化出現大量甲烷氣泡點。這些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徵兆,那為什麼我說人們還是會經歷冰凍災害呢?極地雪藻迅速生長的「西瓜雪」還記得「蝴蝶效應」嗎?蝴蝶翅膀微小的扇動甚至能在全球引起一場颶風。
  • 青藏高原驚現28種未知病毒,南極「高燒」20℃,北極甲烷爆發……一...
    巴西科學家卡洛斯·舍費爾表示,南極地區新監測到的20.75℃高溫其實只是南極地區的一次「臨時數據」而已,並不是南極平時的氣溫,所以,並不能作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的依據。中國「雪龍」號首席科學家潘建明也認為,南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兩個地區,但人類對南極各項數據的採集和記錄是從1957年正式開始,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之前我們一般稱為人類對南極的「探險時代」,1957年之後才能稱之為「科學時代」,目前人類對南極的國際合作科學考察不過60多年,這個數據量太少,並不能簡單得出南極未來溫度也會越來越高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