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盤他penta
近期,日本國民百貨店LOFT在上海美羅城開業,這是LOFT在境外的全球首家直營店,早在去年剛傳出消息時,就引起廣泛關注。目前,雖然疫情影響仍未完全消除,但開業即趕上周末,生意尤其火爆,堪比熱門景區。
01 開業探店,LOFT到底有多火?
由於人流量太大,幾天以來,LOFT一直採取分批進入賣場的方式。LOFT位於商場二樓,門口等待入場的人群隊伍一直蜿蜒排到三樓,從隊頭走到隊尾需要從二樓一直走到三樓,實測用時超過一分鐘。
(圖片拍攝者:玉米)
和現場工作人員交流得知,開業幾天以來,早10點開門營業,到晚9點停止排隊,連續11小時之間,賣場內部人流量始終處於飽和狀態,場外排隊等候的顧客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大約每六分鐘左右工作人員會允許約50人進入賣場,十一個小時之間,客流從未間斷。為了不影響商場其它店鋪,光是維護排隊狀態的工作人員就有四五名,LOFT整店的工作人員大約30名。
親自體驗實測,完整排隊進入賣場花費28分鐘,類似熱門景點售票處的狀況。賣場內自助和人工收銀臺十多個工作位一直在同時不停工作,不少顧客結帳物品眾多,工作人員會在旁指導新店優惠操作,整個排隊買單過程,等待用時17分鐘。
這幾天,LOFT買單後贈送的明黃色購物袋,在美羅城商場,隨處可見,顯然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時尚。
目前,閒魚等個人交易平臺已經陸續出現不少LOFT代購商家,從商家訂單數來看,LOFT在中國擁有一批忠實的潛在消費者。
02 一反平價風格,高人氣能否持續支持消費?
日本境內,LOFT是國民平價百貨的代表,由於價格親民,受到消費者歡迎。從1987創始至今三十多年裡,陸續在日本境內發展了131家分店,年銷售額達到1200億日元。但是,國內的首家實體店內,卻找不到平價的影子。實際探店觀察到,一小卷膠帶近40元,一個文件夾近80元,一個小小的抽屜密碼鎖近100元,一個活頁手帳本不下一百,家用土豆削皮刀近200元等等,消費定位在中端水平。
以近幾天銷量頗高的文具類膠帶為例分析,火爆品牌Masking tape(日本本土品牌),日本境內含稅,大部分款式定價都在每份10人民幣左右,且多為組合包裝,4卷一份居多。國內Mt膠帶則均為單卷包裝,包裝相對精美,大多定價在30人民幣以上。
同時,上海本地供應商供貨的meatball單卷膠帶,所選款式也定價在30-39元。
最便宜的一款膠帶是12元每卷,且為純色無花紋型。
(上圖日本境內情況)
(國內供貨meatball膠帶)
(國內mt膠帶,全為單卷裝,包裝精美)
不少商品都有著和膠帶同樣的價格特徵。
同樣的產品,日本國內的售價實際上遠低於中國。以2019年國內人均GDP作為對比標準,換算成人民幣,日本28萬6千,中國7萬,這意味著人均收入不足日本四分之一的中國消費者們,卻要為高昂的產品溢價買單。國內供貨的商品品類價格同樣也不便宜,如果脫離了LOFT品牌效應,加上電商的價格衝擊,幾成消費者會繼續為國產溢價買單?
一個在日本境內以低價實惠聞名的品牌,到了國內為什麼就成了高大上的中端消費品牌呢?
1.銷售模式的限制
LOFT不同於其他品牌的商品原創,它屬於進貨再銷售的模式。LOFT分散在全球各地的龐大買手團,會在世界各地尋找合適的商品,然後LOFT再進貨銷售,豐富的品類和迅速的更新一直都是LOFT的特色和吸引力所在。 LOFT雖然有自有彩妝品牌LOFCOS等,但全球不同品牌的雜貨以及和其他聯名產品依然為主。比如,這次中國1號店著重展出的「芒芒便利店」,就是LOFT與喜茶聯名推出的作品,正是LOFT的特色。
自有品牌的外資百貨,往往會在降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倉庫儲存成本方面著力布局,在當地尋找滿足技術要求的工廠,籤約後委託其成為品牌當地代工廠,從而降低售價,增加市場佔有率。但,這一點不適用於LOFT。
Loft經營模式的限制,意味著它本就面臨著供應商眾多而且分散的局面,上海店情況突出。據報導,作為一號店,此次上海LOFT選品眾多,總共涵蓋4大品類,總數量高達12800多種,其中美容健康雜貨約3200種、文具雜貨約5700種、綜合雜貨約2100種、生活雜貨約1400種。龐大的商品品類需要大量的供應商支持,現階段,在國內尚未找足全品類供應商,大部分商品仍需要從境外運輸而後進入中國市場。交通運輸和關稅費用最終都會由消費者自己買單,這勢必導致定價高的現狀。
開店初,LOFT經營方也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一號店去年本擬定選址成都,因為同屬7&i集團的伊藤洋華堂在成都有近二十年的發展,根基穩固。但是,不少供應商都表示在上海有「據點」,而成都相對勢弱,若選定成都,必然使得成本增加。供貨商的問題始終是LOFT選址的重要考慮因素。或許,當LOFT紮下根基,訂貨數量足夠大的時候,進貨成本可能會有所降低。但在起步階段的LOFT一號店尚不滿足此類優惠條件,進貨成本控制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2.中端消費群體的定位局限
不同的消費群體定位決定了商品類型的選擇。以上面的膠帶為例,日本境內LOFT定位覆蓋低端消費人群,所以mt膠帶,店內不乏包裝簡單,成套售賣的款式,物美價優。
國內店鋪將目標客戶定位在中端收入水平的人群,他們收入尚可且追求生活品質或者有文藝情節,所有Mt膠帶均選定為包裝精美,單個銷售的款式。國產品牌Meatball(肉球)的膠帶款式本來也有很多,從十幾到三十幾不等,但是LOFT店內只選擇了價格在30以上的款式,正是考慮到消費定位的選擇。
3.A類商圈租金高
店鋪租金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問題,疫情期間不計其數的商家在高昂的店鋪租金面前破產,尤其此次LOFT將一號店選在市中心位置--徐家匯。LOFT在獲得大量潛在消費者的同時,也要承擔高價的租金,經營風險同比增加。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真理亙古不變,租金溢價也會悄然體現在商品價格上。商家想要從租金角度降低成本,勢必需要強有力的品牌號召力,店鋪的存在本身就能帶來客流量,剛剛在中國起步的LOFT,顯然暫不具有此類優勢,租金成本短時間看仍然不會降低。
在高價消費的定位下,縱使短時間內人氣爆棚,但消費者們一直為高昂的溢價買單,他們對品牌的新鮮度和忠實度能保持多久?
03 國內同類品牌發展向好,留給LOFT的餘地幾何?
國內同類百貨品牌近年來發展迅速,這些品牌各有特色,但是面對國內廣闊的低端消費市場,它們都選擇了實惠的路線,大部分商品都是普通民眾消費得起的水平。
幾年間,這些新興零售商都已經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在國內家居百貨市場中也都佔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LOFT的發展空間究竟還有幾何?
2013年成立。近幾年,在騰訊10億投資的大力支持下,名創優品迅速擴張門店,現在基本在有無印良品的區域,都會有名創優品的身影,消費者很容易就找到一家名創優品店鋪。無印良品在內部會議上,曾把名創優品列為了「最可怕的競爭對手」。
2016年網易嚴選上線,在上線之初,通過深度挖掘國外優質品牌在國內的一線代工廠,進行全方位的產品開發和合作,這種創新的ODM模式,使其在擁有與無印良品等品牌同樣的品質外,還能讓消費者享受價格的優勢。與此同時,沿襲網易出品必屬精品的風格,嚴選的產品風格也以當下受年輕人喜愛的簡約風為主,高性價比卻不失格調,也讓其快速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
2017年4月,主張「有品位的生活」的小米有品誕生,這是小米旗下的第二家實體店。從手機開始,到現在的日用百貨,小米一直都以性價比著稱。同種類型的商品,在小米有品,能看到明顯的價格優勢,比如前幾年熱門的電動牙刷,飛利浦等品牌普通款的價格普遍近千,但百元左右的小米牙刷就打了一場漂亮的價格戰,銷量可觀。
這些品牌的存在會成為廣大對品質有要求,或者喜歡無印良品類似風格,但是經濟能力又有限的消費群體的首選。同時,它們也可能成為一大批支持國貨,對價格敏感群體的選擇。
同樣來自日本的無印良品,在中國的發展足跡,顯然對Loft的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無印良品興起於日本泡沫經濟時期,主張簡單包裝,降低成本,專注產品質量,由於簡約低價而在日本發展起來。在日本國內滿大街的平價無印良品,進入中國市場後,集中選址在一線城市A類商圈,通過高昂的定價,搖身一變,成為了中產階級的消費對象,貼上了「輕奢品牌」的標籤。
這,就像是今天的LOFT。
無印良品的成功和社會環境分不開關係。2005年,無印良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我國剛加入世貿組織不久,國內一二線城市還沒有出現類似的家居百貨品牌,空白的市場充滿機遇。
2020年,環境變了。隨著國內開放程度的加深,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印良品等類似輕奢品牌的魅力逐漸褪去,消費者更加追尋的是物美價優的商品。在這樣的節骨眼上進入國內市場,對於LOFT的市場挑戰不可謂不巨大。
與此同時,除了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倉儲物流也是此類海外品牌入華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如此前,無印良品的商品一直由國內代工廠生產,但是沒有中國倉庫,所有產品,先全部運回日本,然後統一分配,雙倍的交通運輸費用和關稅,使得只有高昂的定價才能支撐起它的利潤,而後來,隨著體量的增加,通過設立國內倉的方式,很大程度降低了成本。而這也是初入華的LOFT需要解決的問題,與無印良品不同的是,其供應商更為分散,相對應的問題也更為複雜。
據近期媒體報導,無印良品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額多年來首次下降,淨利潤下降31%。雖然隨後無印良品中國總部發表聲明「從未公開發布過中國區的銷售數據」,但無印良品的紅利期正在消散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2014年開始,無印良品就開始在中國實行「新定價」策略,所謂的新定價,實則批量降價,只是官方所謂堅持「無印良品不會降價」的原則,特意換的一個說法。這種降價基本每年兩次,截止到2019年年底,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已經連續累計降價11次。
LOFT能否憑藉持續的人氣在國內消費市場站穩腳本,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