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龜真的難養嗎?做好三件事,輕鬆解決溫室龜易生病易死亡問題

2020-12-05 鶇龜先生

烏龜是變溫爬行動物,自身無法調節體溫,需要從外界環境獲取熱量。當氣溫較低時,烏龜會因體溫低而無法活動,不得不進入冬眠狀態。自然環境下,烏龜一年中可分為生長期和冬眠期兩個基本階段(熱帶地區除外)。對於大部分地區而言,烏龜冬眠期均較長。例如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基本在四五個月;而長江以北地區,則要超過半年,越往北冬眠時間越長。因此,一年中烏龜大量時間都用來冬眠,用於生長的時間有限,生長緩慢。按照自然生長速度,養龜場裡的龜,基本要養四五年以上才能作為商品龜出售,這勢必帶來較大養殖成本和飼養風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養龜場通過建造溫室,打破冬眠限制,來為烏龜提供四季可生長的條件,以此加快商品龜出欄速度。在溫室條件下生長的烏龜,就被稱為溫室龜。與此相對應,在室外龜塘裡生長的烏龜,被稱為外塘龜。一般認為,外塘是仿自然環境,有正常冬眠期,烏龜生長速度慢,但體質好;而溫室龜生長速度快,體質差。作為寵物龜飼養,溫室龜容易生病和死亡,非常難養。而從不少龜友的飼養結果來看,似乎又印證著這種說法,剛買回家不久的溫室龜,動輒就感冒、肺炎、腸炎、腐皮腐甲,甚至「吐血」、暴斃而亡。溫室龜難養,似乎成為大家的共識。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並不是這樣。大部分溫室龜的生病或死亡,是因為大家對其特性缺乏了解,在到家初期飼養方法不當所致,並不是真的難養。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供對此感興趣的龜友們參考。

一、溫室龜易生病的根源在於其溫室生活環境

大家都在說溫室龜難養,容易生病和死亡,但很少有人去仔細分析,為何會這樣,通常是以溫室龜「體質差」一帶而過。事出必有因,只有找出真正的原因,並想辦法解決或規避,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於溫室龜,同樣也是如此。其容易生病和死亡,原因在於長期生存的溫室環境,有如下基本特點:

(1)恆溫、密閉空間。溫室四季恆溫,為避免外界溫度波動影響,基本為封閉環境,通過排氣扇與室外交換空氣。這樣的環境,對促進烏龜生長十分有利,但缺點也特別明顯,會使烏龜對溫度變化(即溫差)缺乏抵抗力。到了家養環節,容易因氣溫突降而感冒或肺炎。

(2)飼養密度大,藥物控制下生長。養龜場為了追求產量,飼養密度通常較大。為防止疾病蔓延,定期對養龜池進行消毒、殺菌操作。溫室龜是在藥物控制下生長的,生活在一個近乎「無菌」的環境,使烏龜對致病微生物沒有免疫力。到了家養環節,自然容易因感染而生病。

(3)單一的溫室環境,使溫室龜易因環境變化而應激反應

溫室環境穩定,長期在這樣的單一環境下生存,到了家養環節,非常容易因為環境變化過大而產生應激反應。應激反應,通俗理解就是環境變化綜合症。初到家的溫室龜,常見的腐皮腐甲、拒食、腸炎,甚至「吐血」、「暴斃」等現象,都或多或少與應激反應有關。關於應激反應是如何造成溫室龜生病或死亡的,請點擊連結參閱《闢謠:溫室龜易生病是因體質差?這是不了解龜特性,錯誤飼養所致》一文,這裡就不再重複論述。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恆溫」、「密閉」,在藥物控制下的溫室環境,使得溫室龜對溫差和各種致病原等都缺乏抵抗力,也容易因環境變化過大而產生應激反應,這是其容易生病或死亡的原因。只有深刻理解了這些特點,進而採取正確的措施,才能夠養好溫室龜,減少或避免生病、死亡。

二、如何才能減少溫室龜的生病或死亡?

恆溫、密閉的溫室環境,使溫室龜對氣溫變化適應能力差,易因溫差大而感冒、肺炎;高密度飼養、藥物控制下的環境,使溫室龜對各類細菌、病毒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缺乏免疫力,易因感染而生病;穩定的溫室環境,也使溫室龜易因應激反應而病變或死亡。溫室龜到了家養環節後,是否難養、是否易生病和死亡,就取決於大家對以上內容的理解,以及所採取的飼養措施是否得當。理解了上述特點,並採取合理飼養方法,溫室龜一樣好養。但如措施不當,溫室龜確實難養,動輒生病、死亡。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飼養溫室龜呢?下面就從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兩個方面,分別來看下。

1、總的處理思路

溫室龜到了家養環境,之所以容易生病和死亡,無非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1)因溫差大;(2)致病微生物感染;(3)因環境變化過大帶來的應激反應。因此在總思路上,只要著眼於這三個方面,想辦法處理好或規避掉,溫室龜就不容易生病或死亡,自然也就不難養。具體來說,要想辦法避免外界氣溫波動影響,防止因溫差大而生病;要穩定飼養環境、少打擾或免打擾烏龜,防止因應激反應而生病;到家初期不要急於餵食,防止因微生物感染而生病。簡而言之,就是防溫差、防應激和防感染。那麼,如何才能處理好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呢?下面我們來具體來分析。

2、具體處理方法

其實防溫差、防應激和防感染的具體方法,也十分簡單,介紹如下,供大家參考:

2.1 防止氣溫波動和大溫差的方法

溫差大了,容易使烏龜感冒,治療不及時就會惡化為肺炎,病死率很高,因此對於大溫差的防範十分重要。家庭養龜中的溫差,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外來溫差,即外界氣溫波動帶來的溫差;二是內生溫差,即因飼養不當帶來的溫差。這兩種溫差來源不同,防範的方法也不相同,簡述如下:

(1)氣溫波動——外來溫差的預防

溫室龜長期在恆溫環境生存,對外界氣溫波動抵抗力差,需要較長時間來調整適應。不少龜友反映,放在室外飼養的溫室龜,很快死亡甚至團滅,就是溫差大造成的。因此,剛買回家的溫室龜,建議放在室內避風處飼養,不要貿然放入室外環境,以此來規避外來溫差的不利影響。放在室內窗邊飼養的,請隨時留意天氣變化,遇到降溫天氣,要及時關窗,儘量減弱外部降溫帶來的影響。

(2)飼養不當——內生溫差的預防

飼養不當帶來的內生溫差,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飼養水體小,水溫忽冷忽熱帶來的溫差;二是設置曬臺,水溫和氣溫之間產生的溫差;三是因把玩烏龜,頻繁出入水而造成的溫差。這三個方面產生的溫差,都和一個物理量——比熱容有關

比熱容是一個熱力學物理量,用來表示物質吸熱或散熱的能力。它是指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升高(或下降)單位溫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多少。比熱容越大的物質,在相同條件下,吸收相同的熱量,溫度上升幅度越小;反之,釋放相同的熱量,溫度降低幅度也最小。也就是說,比熱容大的物質,更容易維持溫度的穩定,不容易忽冷忽熱。

在常溫下,水是常見物質中比熱容最大的,其值為4.2×10J/(kg℃),是空氣的4倍多。這意味著在相同條件下,吸收相同的熱量,水溫上升1℃,而氣溫則升高4℃;反之,水溫每降低1℃,氣溫就要降低4℃。也就是說,無論升溫還是降溫,水體溫度變化都要比空氣更為緩慢,以此來維持水溫穩定。這就是水體對氣溫的緩衝作用,可使水生生物免受氣溫波動的影響。

水對氣溫的緩衝作用,又和水體大小直接相關水體越大,緩衝作用越好,水溫越容易穩定;水體越小,緩衝越弱,水溫幾乎與氣溫變化一致,容易忽冷忽熱。在家庭養龜中,使用「精緻」的小容器飼養烏龜,是很常見的現象。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水體十分小,失去對氣溫的緩衝作用,容易忽冷忽熱(即溫差大),烏龜自然容易因此而生病。解決方法也十分簡單,換大容器來養龜,以此加大水體量,為烏龜提供穩定的水溫環境

那麼多大水量算大呢?根據實踐,一般養龜水量要至少15-20升以上,才不容易因為溫差波動而感冒生病。目前鶇龜先生家中所用的龜箱,尺寸有如下幾種(長寬高,單位均為釐米):①100×40×28 物流箱;②60×40×28物流箱;③50×40×30收納箱;④40×35×30收納箱;⑤55×40×20嬰兒洗澡盆。以上容器除了⑤養龜水深為15cm以外,其他均為20cm左右,大家可以據此參考。

曬背可以促進烏龜「補鈣」,有利於龜甲發育;也可以提升烏龜體溫,促消化、強免疫,改善機能;同時陽光中的紫外線,也具有殺菌、除寄生蟲的作用。可以說,曬背好處多多。但這也導致了一種錯誤認知,即認為曬背是烏龜每天的必修課,有陽光就用陽光曬,沒有陽光就使用曬背燈曬。其實不區分實際情況,盲目給烏龜曬背的做法,也是造成龜感冒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烏龜曬背時,要從水中爬上曬臺(出水),曬背完成後再從曬臺返回水中(入水);同時曬臺也是烏龜日常休憩的場所,因此類似這樣出水、入水的過程,實際很頻繁。在這樣的過程中,涉及到四個方面的比熱容,即水、空氣、曬臺和烏龜。其中水的比熱容最大,空氣僅相當於其1/4不到;曬臺是固體,比熱容也遠小於水;而烏龜的龜甲,也相當於是固體,比熱容自然也比水小。由此帶來的結果是,當烏龜爬上曬臺時,接受相同的陽光照射,空氣、龜甲和曬臺的溫度很快上升,而水溫則上升緩慢,由此產生溫差。因此,曬背就是一個溫度冷熱轉換的過程(水中冷、曬臺熱)。

溫室龜受制於長期生活的溫室環境,對溫差並沒有抵抗力。頻繁出入水,也就相當於置身一個忽冷忽熱的環境,自然容易因為溫差大而生病或死亡。解決方法也簡單,撤掉(或淹沒掉)曬臺,不給溫室龜曬背即可。等飼養過一段時間以後,溫室龜適應了新環境,再曬背也不遲。

除此之外,頻繁將烏龜從水中拿出,放在手中把玩,之後再放入水中,這個過程也容易產生溫差。同時作為新龜,也容易加大其心理負擔,加重應激反應。為了烏龜的健康,請自覺避免類似的行為。

2.2 防止溫室龜應激反應的方法

環境變化過大帶來的應激反應,是造成溫室龜易生病或死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溫室和家養環境本身差別就大,再加上很多人養龜的環境也不穩定,溫室龜初到家的一段時間,也就成了其應激反應危險期。要想順利度過這一危險期,就要想辦法維持一個穩定的養龜環境。做法也並不困難,只是很多人沒有耐心去做。簡單來說,就是「大水體、設躲避、免打擾」。只要做到這三點,即可幫助溫室龜順利度過應激危險期,減少或避免生病、死亡

(1)大水體。水體大不僅能夠維持水溫穩定,使烏龜免受溫差大危害;同時對汙染物的容納能力也大,水質不容易壞,不需要頻繁換水。水溫和水質都穩定,溫室龜自然就不容易發生應激反應。

(2)設躲避。烏龜生性膽小,到了新環境容易因不適而想逃離。典型的表現就是四處亂爬,並喜歡越獄。此時只要在龜缸中設置陰暗的躲避藏身處,烏龜即可安靜下來。俗話說,心安之處即為家,設置合適的躲避處,對於預防溫室龜到家初期的應激反應十分必要。

(3)免打擾。這點最為簡單,但也是最難做到的。因為很多龜友,根本管不住自己。新龜到家,其實更希望找個安靜的地方,自己獨自待著。而很多龜友,出於對烏龜的「愛護」,每天都去觀察烏龜,看看是否吃食,水質如何,不時從水中將龜撈出檢查身體,如此等等,這些過於「熱情」的做法,反而使得烏龜更容易應激反應。建議溫室龜到家以後,設置好環境,即不要過多打擾,這對於其避免應激反應,非常重要。很多溫室龜的生病或死亡,其實是被「熱心」的寵主「關心」出來的。如果擔心烏龜餓著,可以在水中放置一些「活物」,如小魚蝦和水草等,餓了龜自己會吃。

以鶇龜先生今年4月底購買的四隻8cm左右的溫室龜為例,一直到5月23日,都沒有吃食,這是典型的應激反應拒食。但鶇龜先生沒有去關注過它們,近一個月的時間,也就查看了一兩次。最終靠觀察水中被破壞的水草,發現它們已經適應環境,自己開口吃食。目前轉入正常飼養,並沒有出現腐皮腐甲等常見的應激症狀。少打擾或免打擾,對防止溫室龜應激反應,非常重要,你的「愛心」可能會害了你的龜。

2.3 防止溫室龜被致病性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水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食物殘渣和烏龜糞便的分解。溫室龜的原生溫室環境,是經常用藥物定期殺菌、消毒的,因此接觸致病原的機會並不多,這也導致了溫室龜對致病原沒有免疫力,容易受感染而生病。因此,溫室龜新到家的一段時間(至少一兩周內),避免餵食,是大有好處的

不餵食,自然就不涉及食物消化和排洩,水中也就沒有了食物殘渣和烏龜糞便,也就沒有了相應的致病微生物,烏龜自然不容易感染。同時,處於應激反應期的溫室龜,腸胃功能較弱,急於餵食也是造成腸胃炎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等溫室龜順利度過應激反應期,再餵食也不遲。十天半月,甚至一兩個月不吃,烏龜是餓不死的,但卻容易因餵食不當而死亡。餵食過勤,每天變著花樣給龜餵肉,是造成你的龜離你而去的重要原因。

三、結語

溫室龜之所以容易生病和死亡,是因為大家對溫室龜的生存環境缺乏了解所致,並不是溫室龜真的難養。溫室龜長期生活在四季恆溫的環境,在定期藥物殺菌、消毒控制下成長,使其對溫度波動(即溫差)和致病性微生物均缺乏免疫力,容易因此而生病。同時,單一的溫室環境,也使得溫室龜容易產生應激反應。

只要正確認識溫室龜的上述特點,在溫室龜到家初期,控制好溫差;不餵食以減少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機會;維持一個穩定、免打擾的環境,溫室龜就可順利度過應激反應危險期,減少或避免生病、死亡。只要度過了這段時間,溫室龜也是容易養的。且溫室龜長期生活在室內,與人接觸的機會多,在互動性的培養上,其實比外塘龜更容易。

因此,希望大家對溫室龜不要有太多誤解,將其貶損的一無是處。其實溫室龜選擇面廣,且價格低(僅相當於外塘龜的三分之一至一半左右),只要選擇得當,也是可以買來作為寵物龜飼養的。關於如何選購溫室龜,在下面的文章中,將會做出介紹,歡迎到時查閱。

鶇龜先生,堅持分享簡單靠譜的烏鶇、烏龜和原生魚飼養經驗與心得體會,解說不一樣的養寵方法,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闢謠:溫室龜真的難養活嗎?不,做好3件事情,輕鬆養好溫室草龜
    溫室龜難養,似乎成為大家的共識。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並不是這樣。大部分溫室龜的生病或死亡,是因為大家對其特性缺乏了解,在到家初期飼養方法不當所致,並不是真的難養。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供對此感興趣的龜友們參考。
  • 溫室龜容易生病死亡真的是因為體質差?根源不在龜,而是養龜的人
    顧名思義,外塘龜就是生長於室外池塘的烏龜;而溫室龜則生長於室內恆溫環境。外塘是仿野生環境,大家普遍認為養出的龜體質好,抗病能力強。由於很多朋友買回家的溫室龜,動輒就出現腐皮腐甲、感冒和腸炎等問題,甚至成為養不過一周的「星期龜」,導致大家都認為溫室龜體質差,容易生病和死亡。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
  • 體質差壽命短不能繁殖,這些關於溫室龜缺點的傳言,真的可信嗎?
    三者當中,大家非常認可外塘龜,認為其外形美、體質好、容易養;其次是溫轉塘龜。但對溫室龜,則普遍沒有好印象,說起來都是「體質差、易生病、易死亡、外觀差、不能繁殖、不建議養」等負面詞彙。難看、難養、不推薦養,基本是大家對溫室龜的共識。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 闢謠:不能繁殖壽命短,這些關於溫室龜缺點的傳言,你信了多少?
    三者當中,大家非常認可外塘龜,認為其外形美、體質好、容易養;其次是溫轉塘龜。但對溫室龜,則普遍沒有好印象,說起來都是「體質差、易生病、易死亡、外觀差、不能繁殖、不建議養」等負面詞彙。難看、難養、不推薦養,基本是大家對溫室龜的共識。
  • 闢謠:不能繁殖難養活壽命短,這些溫室龜缺點傳言,你信了多少?
    事實並非如此,多數為訛傳大家之所以不推薦飼養溫室龜,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1)體質問題,認為體質差,易生病、易死亡、易應激;(2)外觀問題,認為生長快,體態胖、龜殼以上這些說法,有些是正確的,但多數都是「似是而非」的訛傳,不足以為信,原因簡單分析如下:1、溫室龜真的體質差、易生病嗎?
  • 買到溫室龜,正確的處理方法
    我第一次養龜是在網上買的龜,不幸的是買的是兩隻溫室龜,後來,雖然小心伺候,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及烏龜自身的問題,購買半年後還是養死了一隻,另一隻成功活了下來,而且殼越來越漂亮。我就結合自身經驗和大家談一談溫室龜的辨識飼養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在養龜時少走彎路。
  • 你們所認知的 溫室龜和加溫龜 其實是不一樣的龜龜
    很多小夥伴一提到溫室龜或者加溫龜,第一印象都是不好養、體質差、易生病等等。其實加溫或者恆溫也是一種保護珍貴龜種的手段和方法,當然伴隨而來的也就是體質差的結果。本次小編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溫室龜和加溫龜的區別哈!
  • 溫室龜和外塘龜,我們平時要怎樣去區分呢?
    我們飼養龜的朋友都知道,養龜的商家會在溫室飼養龜,也有的在室外池塘飼養。溫室就是恆溫環境,龜在適宜的溫度下吃得多長得快,並且不冬眠。外池飼養的就不一樣了,可以接近自然的環境,並且自然冬眠自然生長。相比之下,總體來說還是室外池塘的龜品相好,健康也好,畢竟是接近自然界的生長嘛。
  • 闢謠:龜苗易生病難養活?大容器深水位撤曬臺,輕鬆養好硬幣苗龜
    而也正由於體質弱,一旦生病以後,治療起來通常困難,病亡率非常高。由此硬幣苗易病、易死亡,難養活,幾乎成為養龜人共識。龜苗真的天生難養?當然並不是這樣。造成硬幣苗易病、易死亡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在於飼養不當;只要方法對路,龜苗並不難養。二、造成硬幣苗易病、易死亡的三大元兇不管是龜苗還是成年龜,除非購買來就是病龜,否則其生病或死亡,都是飼養不當所致。
  • 要怎樣去區分龜的來源,溫室、外塘還是野生?
    對於養龜的我們的來說,大家的目的都是追求健康的個體,只有健康了才能有後續的保證,不然就更別談什麼精品了。這個健康的個體,往往大家又會想到野生的個體。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一定是很健碩的。確實經過自然的篩選,能夠生存下來的龜都是很強健的,但是野生個體並不一定適合你。一是自然資源的問題;二是野外個體習慣了自然懷抱,應激性比較強,不一定那麼容易養定。先不說這個了,那要如何去區分這野外、溫室和外塘的龜呢?因為這個不僅僅是關係到龜的成長環境,還關係到它們的價格問題。
  • 春天烏龜可以曬背嗎?春季養龜要當心不當曬太陽易使龜生病或死亡
    春秋冬季給烏龜曬背,真的非常容易使烏龜生病,甚至死亡,是屬於得不償失的行為。然而,說者有心,聽者無意。雖然鶇龜先生一直建議春秋冬三季不要給烏龜曬背,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這種說法,總有些朋友對此不以為然,或者因對曬背執念過深,而在不適合曬背的季節給烏龜曬了背。當然,因此而曬出問題的也很多,最近鶇龜先生的幾位粉絲朋友,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 新手養什麼龜好?新手選龜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巴西臉系列龜、鱷龜,生長速度都非常快,這些龜的特點是小時候非常可愛,長大非常難看,且鱷龜十分兇猛,大了可輕鬆咬斷人的手指。這些龜生長速度特別快,特別是鱷龜類,幾年就能長成洗臉盆那麼大。這時就會面臨處理難題,因過於普通、難看,沒人願意接手養。送人都送不出去,而作為外來物種,放生又會破壞生態。如此說來,吃了他們才是正確選擇,然而自己養大的龜確實也不忍心、下不去嘴。
  • 四招輕鬆解決龜龜咬尾問題
    龜咬尾大多出現在飼養水龜與半水類的龜龜當中,陸龜是不牽扯這方面問題的。
  • 養龜最重要的事項,解決這個問題就成功了
    因為,毫不誇張的說,溫差是養龜中的第一殺手。但在養龜過程中發現,在換水等人工操作環節很容易就造成過大的溫差。溫差突然變大了,龜的身體無法快速適應,就會產生應激反應,健康就會大打折扣。一般情況下,當時是看不出什麼異常反應的,但一段時間後,龜就會出現異常反應,出現感冒、肺炎等症狀。嚴重的會死亡。甚至有些沒有出現任何病徵就莫名其妙的死亡了。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 要保持龜的完美體態,需要注意龜的幾個易受傷處
    龜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磕磕碰碰,遇到同伴互相打架鬥毆也是再說難免的。所以,很大一部分概率會遇見龜受傷的情況發生。若是很在乎龜品相的話,還是需要注意這些物理性的傷害,很多可能就造成了龜的終身破相哦。最經常遇到的應該就是斷趾甲了吧。特別對於新到家的龜,由於不適應環境,極力想要脫離現在所處的環境。
  • 龜苗真的易病易死很難養?大容器深水位養,草龜硬幣苗也一樣好養
    一方面,硬幣苗嬌小可愛,非常吸引人的目光;另一方面,與人類嬰兒期一樣,硬幣苗身體各項機能發育不完善,對外界致病因子抵抗力(免疫力)低,因而體質嬌弱,容易生病。感冒、肺炎、腐皮、腸炎等疾病都很常見。而也正由於體質弱,一旦生病以後,治療起來通常困難,病亡率非常高。由此硬幣苗易病、易死亡,難養活,幾乎成為養龜人共識。
  • 閒聊一下"溫室草龜"
    閒聊一下&34;一般在溫室加溫兩年以上的草龜稱為&34;,一年四季都是保持一個溫度(28°C或更高)飼養,這種龜生長快,體重大,色澤不好,那麼它適合家庭寵養嗎?我最近整理了一下與大家分享,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
  • 龜苗真的比大龜難養嗎?其實未必是這樣,掌握了技巧小龜苗更好養
    養龜要不要上過濾器?餵烏龜吃什麼好?應該給烏龜選擇哪種方法冬眠?等等之類的問題,幾乎都曾伴隨過每一位養龜人。近日有網友向「烏鶇與烏龜」諮詢,他買的兩三斤的巴西龜如何冬眠問題。他說這是第一次養龜,所以選了一隻大龜,因為他覺得「買只大的應該比小的好養活」。
  • 春天到黃緣龜出眠了,黃緣閉殼龜冬眠後注意這三點「龜谷鱉老」
    一、黃緣龜、黃緣閉殼龜外塘飼養出眠第一注意事項:維持穩定的溫度是重點!外塘飼養的黃緣龜都是躲避在土壤或者落葉堆裡自然冬眠,土、落葉就是它們的冬眠的「羽絨服」這些媒介物質很好的起到「保護衣」的作用。所以,春天黃緣龜出眠最大的問題就是持續的穩定的溫度,穩定的溫度是重點!出眠最大問題不是擔心愛龜經過了漫長的冬眠一定餓了,也不是冬眠三五個月的躲避在土壤裡,全身髒兮兮,要洗白白的「潔癖」更不是三五個月沒換水,要換水要全換,如果非要換水,也不要全換,多次少量,每次都留一件「底衫」不要裸奔!
  • 住手,不要被烏龜的呆萌和價格便宜所迷惑,冬季不適合買龜,直接冬眠...
    好像很久的樣子,其實就是十天前),有位粉絲朋友留言,問了鶇龜先生一個問題,那就是冬季適合買龜嗎?以下是我們的對話過程: —————————————————————————————————— 朋友A:現在氣候可以買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