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苗真的比大龜難養嗎?其實未必是這樣,掌握了技巧小龜苗更好養

2020-12-04 鶇龜先生

對於每一位養烏龜的寵主,都有一個新手期,畢竟無師自通的天才還是少數。在養龜過程中,也多有過不同層面的糾結。例如養什麼品種的烏龜好?養龜要不要上過濾器?餵烏龜吃什麼好?應該給烏龜選擇哪種方法冬眠?等等之類的問題,幾乎都曾伴隨過每一位養龜人。近日有網友向「烏鶇與烏龜」諮詢,他買的兩三斤的巴西龜如何冬眠問題。他說這是第一次養龜,所以選了一隻大龜,因為他覺得「買只大的應該比小的好養活」。

關於養烏龜到底應該從龜苗(小龜)開始養好,還是從大龜開始養好,也是養龜新人糾結的一個典型問題,包括曾經的「烏鶇與烏龜」。大家普遍認為,龜苗(小龜)過於脆弱,不適合新手飼養,而多推薦養大龜,認為它們抗病能力強,不容易養死。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種說法,還是值得商榷的。「烏鶇與烏龜」養龜的這十多年間,既養死過大龜,也養死過龜苗(小龜)。通過系統梳理總結,發現關鍵還是要把握烏龜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其實龜苗比大龜更好養。否則,兩者可能都不好養。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養龜到底是養龜苗好,還是大龜好的問題,為新手朋友們養龜提供參考。

一、龜苗、亞成龜和成年龜

烏龜的一生,從破殼而出開始算起,要經歷稚龜(龜苗)、幼龜(亞成龜)和成龜(成年龜)等幾個不同階段。關於各階段的劃分,目前並沒有公認的標準,常見的有按體重、背甲大小、年齡等進行劃分。但每一種劃分方法,都有局限之處,例如按體重和背甲大小,不同龜種或同一龜種的不同飼養方法,其實並不相同。以草龜和花龜為例,草龜生長緩慢,花龜生長速度快,都是當年的龜苗,花龜背甲可能大於草龜兩三圈。如按體重或背甲大小,花龜可能會被劃分為亞成龜,但它們都屬於龜苗。同時,在相同的時間內,溫室龜和自然養法的烏龜,體重和背甲大小也各不相同,溫室龜生長速度更快。

相對來說,按年齡大小來區分,更為合理些。一般認為頭一兩年的烏龜,都可以認為是龜苗;龜苗成長四五年以後,逐漸發育性成熟,長成大龜(即成年龜);介於二者之間的,是亞成龜(幼龜)。為了論述方便,下文將兩年內的烏龜,均視為龜苗(小龜),三年及以上的烏龜都視為大龜(即包含亞成龜和成龜)。將亞成龜和成龜都視為大龜的原因,是因為這兩者,體格上都比龜苗大,特點和飼養方法也基本一樣。

二、既難養又好養的矛盾體——龜苗

龜苗是剛出殼不久的當年和第二年的烏龜,就如人類的嬰兒期。飼養一隻龜苗,將它慢慢養大,相信是許多養龜人夢寐以求的事情。這是因為,與大龜相比,一方面龜苗更嬌小有靈氣,惹人憐愛;另一方面,自小開始養,與主人的互動性更強,從小養大也更有成就感。然而,龜苗又不是隨隨便便能養的,正是由於它過於嬌小,動輒出現死亡。感冒、腐皮腐甲、肺炎、腸炎,這些烏龜常見的疾病,都有可能要了龜苗的命。

龜苗難養,容易死亡,幾乎成為養龜人的共識。當然,這也非常好理解,畢竟是剛出殼不久的新生命,身體各方面機能並沒有發育完善,對外界環境的變化,缺乏必要的抵抗力,非常容易生病。由於自身免疫系統也在逐漸成長過程中,一旦生病,很難治療,病死的機率很大。從這方面來看,龜苗確實是難養的。

「烏鶇與烏龜」在多年前,曾經不止一次養死過龜苗。當時每次買兩三隻龜苗,採用的都是「淺水過背」養法,水深在2-5釐米左右。那時也是小白一個,不敢去嘗試深水位養龜苗。因為網上的各位養龜「高手」都說了,水深了會淹死龜苗,千萬不能深水養。實踐證明,高手就是高手,你不服不行,淺水養確實沒有出現淹死的情況。然而,躲過了淹死,卻無法躲過感冒死、腐皮腐甲死、腸炎死、肺炎死、白眼病死……,總有一款死法在那裡等著龜苗。在一次次出現死亡以後,「烏鶇與烏龜」百思不得其解,這都是各位養龜「大神」推薦的養法啊,為何龜苗這麼容易出現死亡呢?

後來牙一咬、心一橫,索性換了一種思路,直接用10-15釐米以上的深水養龜苗。反正淺水也是各種病死,那就索性讓深水淹死吧,死的快,還節省了買藥的錢和治療的精力。當時真的是奔著深水大規模淹死去的,所以一次性買了10隻龜苗,心中想的是,總不能全都淹死了吧,廣種薄收,能給我剩下兩隻就成。沒曾想,奇怪的事情出現了,龜苗不僅沒有淹死,竟然連感冒、腐皮腐甲、腸炎等這些常見的龜苗疾病也都不見了。

那麼這樣一種由淺水到深水的轉變,區別到底在哪裡呢?其實也簡單,那就是養龜的環境穩定了。龜苗作為新生命,確實有脆弱的一面,環境不穩定,變化過大,就容易生病(當然大龜也是一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溫度和水質:

(1)龜苗非常容易因溫差大而生病。我們都知道,水體對氣溫具有緩衝作用,在氣溫突變時,水溫可以維持相對的穩定。但這種緩衝和水體大小直接相關,水體越大,緩衝作用越好。容器相同的情況下,水越淺,水體越小,溫度越不容易穩定,經常忽冷忽熱。龜苗會因此而感冒,治療不及時,很容易發展為肺炎,直至死掉。同時龜苗腸道機能也較差,溫差大,也容易造成龜苗患上腸炎等疾病,造成死亡。

(2)龜苗非常容易因水質惡化而生病。水體具有自淨能力,進入水體的汙染物,會通過物理吸附與沉降、化學與生物反應等方式,從水中移除或轉化,維持水質穩定,降低汙染物的危害。但這種能力同樣與水體大小有關,水體越大,自淨能力越強,水質越容易穩定。淺水養,因為水體小,自淨能力差,水質非常容易變壞,帶來龜苗生病。腐皮腐甲、白眼病等問題,與水質惡化都有一定關係(另一常見的原因是環境突變帶來的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龜苗確實脆弱,容易生病。但生病的原因,主要是包括溫度和水質等方面的環境不夠穩定所致。只要穩定了飼養環境,龜苗就不容易生病。同時,由於龜苗剛出生不久,並沒有建立對環境的依賴性,對它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因此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好,可塑性更強,不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龜苗又是容易飼養的,關鍵就是要保持水質和溫度的穩定。

龜苗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體,既難養又好養,就看飼養方法是否得當。無論是採用「淺水過背」,還是深水來養,都推薦以大水體來飼養龜苗,養龜容器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加深水位;水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更換為大容器。從「烏鶇與烏龜」的經歷看,大水體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龜苗也很容易養。

一句話來總結就是:龜苗脆弱但對環境適應性好,只要保持水質和溫度穩定,非常好養。三、看似強壯而好養的弱者——大龜

相對於體弱的龜苗,大龜普遍被認為好養。從體力和抗病能力方面來看,確實如此。同樣的病症,放在大龜身上,抗的時間久些,而龜苗可能很快就死掉。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從環境的適應能力上看,大龜只是看起來強壯,實際還不如龜苗容易適應新環境,有些疾病大龜易發,而龜苗卻不容易出現。

大龜由於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至少生活了三年及以上時間,多數已經建立了對既往生活環境的依賴性,其習性打上了深深的舊環境的烙印。當大龜被我們購買來,換了一個全新環境以後,非常容易因為環境不適而發生應激反應,帶來相應的應激病變。我們常說的應激反應,是指烏龜在受到各種環境突變因素刺激時(如溫差、水質變化等),所出現的非特異性全身反應,典型而常見的就是腐皮腐甲,部分烏龜也會出現拒食,甚至腸炎等病變。

造成應激反應的原因,是因為烏龜對穩定的環境依賴性強,當環境變化過大時,就可能會因不適應,而發生應激。當應激反應發生時,烏龜會將全身大部分能量,通過血液輸送到四肢的肌肉組織,用以逃離這個陌生的環境。我們剛買回家的烏龜,總是不停的爬,以及喜歡越獄,就是典型的應激。這種不均衡的能量分配,會導致流入其他身體組織,如肺、胃、腸等器官的血液減少。由於營養物質和氧氣等,是通過血液輸送的,這些器官來血量的減少,會造成缺血、缺氧,進而引發器官損傷和病變。

如果環境一直無法穩定,總是變來變去,那麼應激反應就會一直持續下去,烏龜身體各器官損害進一步加強。更為嚴峻的是,應激反應會抑制免疫系統,造成免疫能力低下。細菌、真菌或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會趁虛而入,烏龜更容易生病。因此,環境變化越劇烈,應激反應就越強,持續的時間也越長,烏龜越容易生病或死亡。

從環境適應性這個角度看,雖然大龜看似身體強壯,實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弱,比龜苗更容易發生應激反應,帶來一系列的病變。這個時候,同樣需要及時穩定環境(水質和溫度),以使烏龜更快適應新的環境,及時結束應激反應。

大龜當中,還有一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溫室龜。這種烏龜基本就是在溫室中,被催起來的,短時間內就可長得很大,但體質很弱。如果作為肉食龜,問題倒是不大。但是作為寵物龜飼養的話,非常容易發生應激反應,相同環境下,其病死率要比龜苗更大。

和龜苗一樣,對於大龜,同樣推薦以大水體來養,靜養避免打擾,以保證溫度和水質的穩定,減少應激反應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進而減少大龜病亡率。

一句話總結就是:大龜看似強壯,但對環境依賴性強,新環境下容易應激反應,處理不當,並不比龜苗好養。四、結語

龜苗由於剛出生不久,就如人類的嬰兒期,一切都是新的。雖然身體發育並不完善,較為嬌弱,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抵抗力較低,易生病。但龜苗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不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只要能保證飼養環境的穩定,不大起大落的話,龜苗是很好養的。無論是喜歡「淺水過背」,還是深水養龜,都推薦大水體來養龜苗,這樣水質和溫度穩定,不易生病。

與一般理解的不同,大龜雖然看起來身體強壯,但由於已經建立了對既往生活環境的依賴性,大龜比龜苗更容易發生應激反應,進而帶來應激病變。新買來的大龜,腐皮腐甲、拒食、腸炎等疾病,多與應激反應有關。對於大龜,同樣推薦大水體來飼養,穩定環境,以便儘早適應新環境,結束應激反應。

龜苗和大龜,屬於烏龜生長的不同階段,只要掌握了每個階段的主要特點,無論龜苗還是大龜,都是好養的。否則,無論龜苗還是大龜,可能都難養。

【特別說明】:「烏鶇與烏龜」所寫烏鶇、烏龜、原生魚等方面的文章,均是根據自己的飼養經驗與心得體會所寫,涉及到理論知識的,均參考權威期刊或著作。「烏鶇與烏龜」,堅持提供有價值的、簡單快樂養寵之道,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養龜都想從龜苗抓起,但龜苗真的好養嗎?
    從小抓起確實有大把的時間培養和學習,由此引申到養龜方面來,養龜就要從龜苗抓起了。龜友們都有一個想把一隻小龜苗,飼養成一隻成體大龜的夢想。這樣操作確實非常有成就感,但其中的難度也是很大的。龜苗其實包括了稚龜和幼龜,也就是說出殼之後就可以稱之為龜苗了。
  • 龜苗真的易病易死很難養?大容器深水位養,草龜硬幣苗也一樣好養
    其原因是因為龜苗嬌小可愛、更惹人憐愛,而且從小苗將烏龜養大,也是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然而小龜苗,特別是硬幣苗,又不是那麼好養活的。硬幣苗難養(易病、易死),幾乎是共識。將龜苗全養死的,每年也都不少見。由此造成相當多寵主,談龜苗色變,不敢飼養。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 新手養什麼龜好?新手選龜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這也是糾結比較多的問題,小龜苗和大龜各有優缺點,小龜嬌小可愛,從小養大也更有成就感,而且因為是小苗,一般沒有應激反應。開食非常容易,很多龜苗當天就開食。但龜苗比較嬌弱,一旦控制不好溫差,穩定不住水質,非常容易感冒、肺炎、腐皮腐甲。很多人因為養法不對,淺水飼養經常團滅,大龜相對來說抗性較強,不像龜苗那麼易死,但大龜有個特點,就是容易應激反應。這是換了環境後的不適應造成的。
  • 龜苗應該多久餵一次?一次應該餵多少?
    最近,有龜友一直在問,剛買的小龜苗每次應該餵食多少?他們問龜商,龜商給他們說每次餵1-2粒龜糧,一周餵1-2次,不能多餵了,我聽完簡直不敢相信。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龜苗期,烏龜正是吸收營養,長身體的時候,他們不像大龜那樣,好久不吃沒有關係,依然好好地活著,這是因為大龜在之前吃食時,已經儲存了營養物質,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小龜苗,之前並沒有儲存大量的營養物質,長時間不吃食,就會因缺失營養物質而死去。所以,我們要經常餵食,不能聽信龜商,龜苗一周1-2次。
  • 養烏龜是選小龜還是大龜好?其實大小龜各有特點,掌握正確方法小...
    大家普遍認為,龜苗(小龜)過於脆弱,不適合新手飼養,而多推薦養大龜,認為它們抗病能力強,不容易養死。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種說法,還是值得商榷的。鶇龜先生養龜的這十多年間,既養死過大龜,也養死過龜苗(小龜)。通過系統梳理總結,發現關鍵還是要把握烏龜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其實龜苗比大龜更好養。否則,兩者可能都不好養。
  • 三分鐘了解如何養好龜苗,龜苗飼養沒想的那麼難
    很多龜友養龜都喜歡從龜苗養起,享受小龜龜慢慢長大的樂趣,那麼飼養龜苗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就跟團長一起來看看吧!1.首先是飼養容器的選擇飼養小龜苗建議用一個小的周轉箱,不需要過濾,因為小龜身體弱,過濾的水流可能會消耗小龜的體力導致龜苗溺水。
  • 養龜真的賺錢嗎?他為啥一年能賺2000萬
    2000年前後,陳明球成了海南養龜最多的人。他養的龜有100多種,十幾萬隻,便宜的十幾塊錢一隻,貴的要三百多萬元一隻。  2010年前後,陳明球生態養殖的龜已經形成兩類,除了金錢龜等珍稀名龜以外,他還培育了相當大數量的食用、藥用龜,成為他龜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龜銷往他在這幾十年裡積累起的幾百家固定客戶,多數是酒店和製藥廠。
  • 闢謠:龜苗易生病難養活?大容器深水位撤曬臺,輕鬆養好硬幣苗龜
    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並不是這樣。之所以難養,是因為部分寵主養龜環境設置和飼養方法出現了問題,並不是龜苗真的難養。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下這個問題,供有此困惑的龜友參考。文中所說的硬幣苗或龜苗,是指剛出殼不久的草龜小苗。
  • 與龜苗生死攸關的這幾個原因,需要留意啦
    養龜苗有幾個優勢知道不?龜苗子小,不佔地方,節省空間;從小帶大的龜,特別有親切感,有成就感,這是多數人最初的想法;還很萌,充分享受龜的蛻變過程。這也是很多龜友會選擇苗子飼養的原因。但是就如同嬰兒一般,龜苗子相比於大龜來說,當然要脆弱了不少。這也給平時飼養增加了難度,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導致不少鮮活生命夭折的事件也是頻出。
  • 養龜掌握這九大秘訣,還怕養不好嗎?
    不過,我們在養龜之前都覺得烏龜其實很好養,不會很難的。但其實自己飼養了之後,才發現對烏龜存在很多的誤解,也導致飼養上出現各種問題,感慨:養龜其實並不易。      正如我們做很多事,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和基本操作,養龜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先是按照「規定」步驟去掌握和操作,只要入門了,那麼後續的修行也會輕鬆很多。對以下九條秘訣好好把把關,享受養龜過程即可,哈哈。
  • 養烏龜的基礎小知識普及——黑花草龜苗的餵養
    想當年剛開始養龜的時候就很喜歡買龜苗飼養,但幾乎每年買的都養掛了,掛了再買,買了再掛,如此循環。後來終於忍住不養小龜苗了,開始買大一點的龜碌飼養,死亡率就大大的減低。為什麼養死了那麼多龜苗還是要買呢?相信很多龜友跟我一樣,第一是小龜實在太可愛了,萌萌的,非常可愛,青春年少就被它的樣子吸引住了,第二我當年是因為零花錢不多,大點的龜比較貴,捨不得買,相信大多數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第三還有個原因就是剛接觸不久不捨得花錢。養龜多年,養苗確實是其中一項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單單會養好龜苗就可以投身龜市,掙取不少的利潤。下面結合實際情況來講講家庭養殖龜苗的操作技巧。
  • 冬季烏龜怎麼養?冬天養龜注意事項!家養的烏龜如何安全過冬?
    一般建議頭年的小龜苗不要冬眠,等到第二年小龜長大了再冬眠,這樣更安全。當然,有的龜友經過試驗,證明龜苗也是能冬眠並且安全過冬的。97%的野生的龜苗都能安全過冬,可是不管烏龜價值高低,它也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既然養了它,就要對它的生命負責。
  • 飼養小龜苗,有什麼不一樣的嗎?
    初春時節的氣溫波動在逐漸逐漸的散去,溫度開始趨於穩定,不會經常出現大跳水。這時候也是大家考慮開始入龜的時節。對於很多龜友來說,他們的意願都是更希望自己能飼養龜苗開始,慢慢養大更有意思。但又苦於龜苗體弱,總是擔心自己養不好或者是多次嘗試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 何為深水龜,深水養龜你是怎麼理解的?
    經常會聽到大家說到深水龜,時常問起:能不能深水養?適合深水不?但是大家對深水是怎樣定義的呢?相信這裡說到的並沒有一個標準,每個人心中的深水定義不同。但其實對於水龜來說,只要是個體較大的,多數都可以深水的。除了有些半水龜水性較差外,水龜的水性都不會差的。
  • 秋季養龜謹防龜苗嗆水溺水,建議及時拆除曬臺,謹防龜跳水而嗆水
    今天,小編就來談一個常見意外,龜苗因高臺跳水而嗆水。有些人並不相信,認為烏龜怎麼會跳。特別是小龜苗,很容易就嗆水了。至於直接翻到水中的,在深秋危險更大。一是淺水中直接無法翻身,直接淹死,二是有可能因氣溫、水溫相差過大。即便是深水也會因不靈活,不能及時翻身造成嗆水,所以高臺跳水,在秋季對烏龜而言是個危險,很多龜苗和小龜嗆水都是這樣產生的。
  • 養龜也有出頭天——養龜專業戶 楊火廖(組圖)
    楊火廖向丈母娘借了4500元,加上自己的積蓄買了三隻準備生小龜的大金錢龜回來,然後在老家搞了一個幾平方米的龜池開始飼養。第二年,大龜生了龜苗,他賣了8000多元,然後又再買大龜回來。「我很有耐性的,就這樣買大的賣小的,三隻半龜苗就可以換一隻大龜,大龜每年都生龜苗,錢就是這樣滾動,第二年底,我就在丈母娘家樓頂上搞了100平方米的龜池,養著十幾隻大龜。」
  • 小池養龜:目前最流行的變異龜系列,一池變異火焰龜苗,你喜歡嗎
    小池養龜:目前最流行的變異龜系列,一池變異火焰龜苗,你喜歡嗎 2020-11-19
  • 馴養烏龜價漲百倍 不走尋常路年養龜賺千萬
    別人看不上眼的黑頸龜,陳明球卻當做寶貝一樣養在家裡。早在2010年,他注意到了黑頸龜市場行情看好,於是開始繁育種苗。到了2011年的時候,黑頸龜種龜的價格漲到了三千多元一斤,龜苗能賣到幾千元一個。黑頸龜的價值漲了一百倍,大家都一窩蜂地買進黑頸龜,很多人上門向他求購龜苗,這讓陳明球擔心起了市場的風險。
  • 為什麼你家的小烏龜總是難養?
    有的人說養龜容易,畢竟在他們的眼中,龜龜的確是要比其他寵物容易很多,不需要花時間溜它,餵食也直接投食進去就可以了。但養龜真的容易嗎?龜龜的安全水位是可以重疊兩個龜背,如果一旦超過這個水位線,那麼就叫做高水位。很多的新手其實很容易進入高水位養龜苗的一個誤區,因為他們認為龜龜本來就是生活在水裡的,怎麼可能被水溺死呢?其實這就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所以為了龜苗能夠健康的長大,千萬不要高水位養龜苗。
  • 龜苗、龜碌、成龜,究竟哪個更值錢呢?
    雖然我們是飼養龜作為自己寵物的愛好者,但是就跟住房一樣,只是自己住著,房價高低本無多大關係。不過看到自家的房價漲了,自然心裡高興。龜我們自己養著,但是它身價漲了,也是同樣心裡美滋滋。只是一個心理作用和安慰罷了。 我們看到市面上,龜苗、龜碌(生長一到兩年的龜)、成龜都有出售,單看價格,同種龜來說,當然是成龜的價格最貴了。這畢竟體重、個體大小和多年的飼育心血都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