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熊貓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動物,被稱為「國寶」。
但是關於大熊貓的名稱問題卻一直爭議不斷,主要集中在這種動物是該叫「熊貓」還是「貓熊」。2008年,大熊貓「團團」、「圓圓」赴臺之際,關於大熊貓是「熊貓」還是「貓熊」的爭論更是達到一個高潮,兩岸學者紛紛撰文發表觀點,而且此時網絡媒體日漸發達,大熊貓的名稱問題也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不再是小範圍的爭論。
臺灣媒體認為應該叫做「貓熊」,就連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也曾呼籲為國寶正名:「外界沿用大陸的說法『熊貓』其實是誤稱,panda是熊不是貓,應正名為『貓熊』。」
馬英九的說法也得到了一些網友的認可。
究竟誰對誰錯呢?我們就來分幾步來了解大熊貓的名稱來源。
初步的認識
中國人對大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從古至今產生了多種本土稱謂,例如貔、貔貅、白羆、貘、食鐵獸、花熊、白熊、竹熊等。
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Armand David)在四川雅安發現了大熊貓,將其命名為Ursus melanolcucus,翻譯為中文就是黑白熊。戴維還把大熊貓的標本運回了法國,從此這種神奇的動物開始被世界認識。
和「貓」扯上了關係
大熊貓明明是一種熊,長得也不像貓,那它怎麼和「貓」扯上了關係?
這就要說說另一種動物了——小熊貓。
小熊貓是1825年發現的,英文名叫panda——沒錯,原本被叫作panda的動物不是我們的國寶大熊貓,而是小熊貓,這個詞源自尼泊爾語,意為「紅色的貓」。
1869年,戴維發現了大熊貓,並運送大熊貓標本到法國博物館,第二年,巴黎自然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Milne Edwards)錯誤地認為大熊貓並不是一種熊,而是小熊貓近親。為了區分這兩種動物,愛德華茲根據二者體型的大小,把大熊貓稱為giant(大的) panda,而將小熊貓稱為lesser(較小的) panda。
在英語中,panda也叫作cat bear,直譯為中文就是「貓熊」。
就這樣,我們的國寶從此和「貓」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貓熊」是如何變成「熊貓」的呢?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閱讀錯誤造成的這是流傳最廣泛的一種說法,有數個不同的版本,但內容都大同小異。據說解放前(具體年份說法不一,有1939年、1940年、1944年等不同的版本)在重慶展出大熊貓,從左至右橫書「貓熊」,但當時很多人還是習慣從右至左閱讀,就把「貓熊」看成了「熊貓」。
但這個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不要再被這個說法忽悠了。
最早使用「熊貓」一詞的公開報導,是1922年的《申報》,當時舉辦「西人籃球會」,有一支球隊叫作「上海公學美國學校及青年會之熊貓隊」。
有研究者分別以貓熊、熊貓、大貓熊、大熊貓、白熊為關鍵詞,檢索民國時期公開發表的期刊,統計結果如下
很顯然,在1939年之前,「熊貓」就已經成為了比「貓熊」更常見的叫法。
另外,當時展出的大熊貓未必標註為「貓熊」。1933年12月,位於重慶的中國西部科學院就已經收藏有大熊貓和小熊貓的標本,在《民國時期中國西部科學院博物館陳列品收入登記表》上登記的名稱分別是「白熊」和「小紅貓熊」。1944年誕生的中國西部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前身)是我國早期展出大熊貓的機構之一,其展出房間標註為「中華白熊自然環境」。也就是說,當時展出的大熊貓更可能被標註為「白熊」。
第二種說法:是報紙排版錯誤造成的此觀點可能是來自夏元瑜,夏元瑜曾為北京萬牲園(今北京動物園)園長,遷居臺灣後當過大學教授,做過電視名嘴,退休後則專注於寫作,人稱「老蓋仙」,也算是文壇一朵奇葩。
1978年10月,臺灣《聯合報》刊登了夏元瑜的隨筆《一錯五十年——為貓熊正名》,文中道:「英文有個詞叫panda,又稱cat bear,中文該譯為『貓熊』,不幸在幾十年前報上初次發表新聞時偶然被排顛倒了,成為『熊貓』,不料一錯至今,竟然沒有大動物學家來指正。」
這種說法也有些牽強。
一般而言,報社審核把關比較嚴格,要經過多人審校,出版之後也有人評刊、評報,及時發現錯誤。即便是報社出現疏漏,讀者和專業學者也會予以指正,不大可能聽之任之,以至於將錯就錯一錯再錯,把「貓熊」永遠錯為「熊貓」。
考慮到這是「報上初次發表新聞」,可能大多數人對「熊貓」和「貓熊」都很陌生,沒有及時挑出錯誤也是有可能的。但此後「熊貓」與「貓熊」長期混用的亂象居然沒有學者正本溯源,這就說不通了。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報刊公開報導之前,「熊貓」和「貓熊」已經存在著混用、通用的情況了,學者們並不認為其中哪一種是錯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下面的第三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是翻譯造成的中國的生物學研究起步晚,早期基本是全部源自西方,使用西方語言體系,摸著石頭過河,在反覆的翻譯、轉述過程中因為語法差異而出現顛倒也是很有可能的,即便是在學術界也沒有一個既定的規範,「貓熊」、「熊貓」混著來。
另外,前面說過英語中panda也叫作cat bear。而《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註解:「The lesser (red or common)panda(Ailurus fulgens)…sometimes called bear cat,or cat bear…」,後半句翻譯過來就是「…也叫熊貓,或貓熊…」 也就是說,在英語裡也是既有貓熊,也有熊貓,這兩個詞意思差不多。
至於是英文「bear cat」先出現,還是中文「熊貓」先出現,這已經無從考證;也就沒法知道是老外把名字叫反了還是國人翻譯反了。
好了,到此打住,不管怎麼說,我們的國寶現在已經叫作「大熊貓」了。
「熊貓」和「貓熊」,哪個名字更合理?
嚴格來說,都不合理。
大熊貓這種動物,跟貓科的關係是八竿子打不著,因為米勒·愛德華茲的錯誤,大熊貓強行從小熊貓那裡蹭了個「貓」字,還搶了原本屬於小熊貓的英文名panda,而事實上大熊貓和小熊貓也不是什麼近親。
大熊貓的中文名爭來爭去,反倒是一開始戴維起的「黑白熊」最合理。
不過,因為「熊貓」這個名稱使用已久,而且深入人心,一般來說這種約定俗成的名稱是不改的。
有的人認為熊貓不是貓,所以從語法角度而言「熊貓」應該改為「貓熊」。「貓熊」確實更好理解,也更符合動物命名的一般規範,但其實「熊貓」也能說得通,這種主體語素在前,修飾語素在後的構詞方式並不少見,比如說蝦米、韭黃。蝦米不是米,而是「蝦小如米」;韭黃也不是一種顏色,而是「黃色的韭菜」;同理,熊貓也可以釋為「熊而似貓」。
參考資料:楊鏵,高富華.「大熊貓」中文名稱的演變——基於民國時期媒體的考察[J].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