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還是「貓熊」?廣大網友恐怕又被忽悠了

2020-12-05 彩色爪子大花貓

眾所周知,大熊貓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動物,被稱為「國寶」。

但是關於大熊貓的名稱問題卻一直爭議不斷,主要集中在這種動物是該叫「熊貓」還是「貓熊」。2008年,大熊貓「團團」、「圓圓」赴臺之際,關於大熊貓是「熊貓」還是「貓熊」的爭論更是達到一個高潮,兩岸學者紛紛撰文發表觀點,而且此時網絡媒體日漸發達,大熊貓的名稱問題也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不再是小範圍的爭論。

臺灣媒體認為應該叫做「貓熊」,就連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也曾呼籲為國寶正名:「外界沿用大陸的說法『熊貓』其實是誤稱,panda是熊不是貓,應正名為『貓熊』。」

馬英九的說法也得到了一些網友的認可。

網友發帖贊同

究竟誰對誰錯呢?我們就來分幾步來了解大熊貓的名稱來源。

初步的認識

中國人對大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從古至今產生了多種本土稱謂,例如貔、貔貅、白羆、貘、食鐵獸、花熊、白熊、竹熊等。

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Armand David)在四川雅安發現了大熊貓,將其命名為Ursus melanolcucus,翻譯為中文就是黑白熊。戴維還把大熊貓的標本運回了法國,從此這種神奇的動物開始被世界認識。

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大熊貓標本

和「貓」扯上了關係

大熊貓明明是一種熊,長得也不像貓,那它怎麼和「貓」扯上了關係?

這就要說說另一種動物了——小熊貓。

小熊貓

小熊貓是1825年發現的,英文名叫panda——沒錯,原本被叫作panda的動物不是我們的國寶大熊貓,而是小熊貓,這個詞源自尼泊爾語,意為「紅色的貓」。

1869年,戴維發現了大熊貓,並運送大熊貓標本到法國博物館,第二年,巴黎自然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Milne Edwards)錯誤地認為大熊貓並不是一種熊,而是小熊貓近親。為了區分這兩種動物,愛德華茲根據二者體型的大小,把大熊貓稱為giant(大的) panda,而將小熊貓稱為lesser(較小的) panda。

在英語中,panda也叫作cat bear,直譯為中文就是「貓熊」。

就這樣,我們的國寶從此和「貓」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貓熊」是如何變成「熊貓」的呢?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閱讀錯誤造成的這是流傳最廣泛的一種說法,有數個不同的版本,但內容都大同小異。據說解放前(具體年份說法不一,有1939年、1940年、1944年等不同的版本)在重慶展出大熊貓,從左至右橫書「貓熊」,但當時很多人還是習慣從右至左閱讀,就把「貓熊」看成了「熊貓」。

但這個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不要再被這個說法忽悠了。

最早使用「熊貓」一詞的公開報導,是1922年的《申報》,當時舉辦「西人籃球會」,有一支球隊叫作「上海公學美國學校及青年會之熊貓隊」。

有研究者分別以貓熊、熊貓、大貓熊、大熊貓、白熊為關鍵詞,檢索民國時期公開發表的期刊,統計結果如下

很顯然,在1939年之前,「熊貓」就已經成為了比「貓熊」更常見的叫法。

另外,當時展出的大熊貓未必標註為「貓熊」。1933年12月,位於重慶的中國西部科學院就已經收藏有大熊貓和小熊貓的標本,在《民國時期中國西部科學院博物館陳列品收入登記表》上登記的名稱分別是「白熊」和「小紅貓熊」。1944年誕生的中國西部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前身)是我國早期展出大熊貓的機構之一,其展出房間標註為「中華白熊自然環境」。也就是說,當時展出的大熊貓更可能被標註為「白熊」。

第二種說法:是報紙排版錯誤造成的此觀點可能是來自夏元瑜,夏元瑜曾為北京萬牲園(今北京動物園)園長,遷居臺灣後當過大學教授,做過電視名嘴,退休後則專注於寫作,人稱「老蓋仙」,也算是文壇一朵奇葩。

1978年10月,臺灣《聯合報》刊登了夏元瑜的隨筆《一錯五十年——為貓熊正名》,文中道:「英文有個詞叫panda,又稱cat bear,中文該譯為『貓熊』,不幸在幾十年前報上初次發表新聞時偶然被排顛倒了,成為『熊貓』,不料一錯至今,竟然沒有大動物學家來指正。」

這種說法也有些牽強。

一般而言,報社審核把關比較嚴格,要經過多人審校,出版之後也有人評刊、評報,及時發現錯誤。即便是報社出現疏漏,讀者和專業學者也會予以指正,不大可能聽之任之,以至於將錯就錯一錯再錯,把「貓熊」永遠錯為「熊貓」。

考慮到這是「報上初次發表新聞」,可能大多數人對「熊貓」和「貓熊」都很陌生,沒有及時挑出錯誤也是有可能的。但此後「熊貓」與「貓熊」長期混用的亂象居然沒有學者正本溯源,這就說不通了。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報刊公開報導之前,「熊貓」和「貓熊」已經存在著混用、通用的情況了,學者們並不認為其中哪一種是錯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下面的第三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是翻譯造成的中國的生物學研究起步晚,早期基本是全部源自西方,使用西方語言體系,摸著石頭過河,在反覆的翻譯、轉述過程中因為語法差異而出現顛倒也是很有可能的,即便是在學術界也沒有一個既定的規範,「貓熊」、「熊貓」混著來。

另外,前面說過英語中panda也叫作cat bear。而《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註解:「The lesser (red or common)panda(Ailurus fulgens)…sometimes called bear cat,or cat bear…」,後半句翻譯過來就是「…也叫熊貓,或貓熊…」 也就是說,在英語裡也是既有貓熊,也有熊貓,這兩個詞意思差不多。

至於是英文「bear cat」先出現,還是中文「熊貓」先出現,這已經無從考證;也就沒法知道是老外把名字叫反了還是國人翻譯反了。

好了,到此打住,不管怎麼說,我們的國寶現在已經叫作「大熊貓」了。

「熊貓」和「貓熊」,哪個名字更合理?

嚴格來說,都不合理。

大熊貓這種動物,跟貓科的關係是八竿子打不著,因為米勒·愛德華茲的錯誤,大熊貓強行從小熊貓那裡蹭了個「貓」字,還搶了原本屬於小熊貓的英文名panda,而事實上大熊貓和小熊貓也不是什麼近親。

分類關係

大熊貓的中文名爭來爭去,反倒是一開始戴維起的「黑白熊」最合理。

不過,因為「熊貓」這個名稱使用已久,而且深入人心,一般來說這種約定俗成的名稱是不改的。

有的人認為熊貓不是貓,所以從語法角度而言「熊貓」應該改為「貓熊」。「貓熊」確實更好理解,也更符合動物命名的一般規範,但其實「熊貓」也能說得通,這種主體語素在前,修飾語素在後的構詞方式並不少見,比如說蝦米、韭黃。蝦米不是米,而是「蝦小如米」;韭黃也不是一種顏色,而是「黃色的韭菜」;同理,熊貓也可以釋為「熊而似貓」。

參考資料:楊鏵,高富華.「大熊貓」中文名稱的演變——基於民國時期媒體的考察[J].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02期

相關焦點

  • 「熊貓」還是「貓熊」?廣大網友恐怕又被忽悠了
    但是關於大熊貓的名稱問題卻一直爭議不斷,主要集中在這種動物是該叫「熊貓」還是「貓熊」。2008年,大熊貓「團團」、「圓圓」赴臺之際,關於大熊貓是「熊貓」還是「貓熊」的爭論更是達到一個高潮,兩岸學者紛紛撰文發表觀點,而且此時網絡媒體日漸發達,大熊貓的名稱問題也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不再是小範圍的爭論。
  • 高立學:該叫熊貓還是該叫貓熊
    臺灣《聯合報》23日發表社論說:「這對貓熊來臺,更大的意義應該在於牠們所象徵的和平精神……」是啊,我們送過去的不止是兩隻熊貓,更是兩朵笑容可掬的夢想;兩岸在將來的道路上,必將迎來更多的融合,儘快迎來「團團圓圓」那一天。
  • 熊貓和貓熊 名稱之爭
    熊貓一般指大熊貓,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有時候我們看到貓熊這個詞,而且有些地方(特別是中國臺灣地區)報導寫著貓熊,圖片卻是熊貓,那麼,熊貓和貓熊是什麼關係呢?
  • 高立學:該叫熊貓還是該叫貓熊?
    臺灣《聯合報》23日發表社論說:「這對貓熊來臺,更大的意義應該在於牠們所象徵的和平精神……」是啊,我們送過去的不止是兩隻熊貓,更是兩朵笑容可掬的夢想;兩岸在將來的道路上,必將迎來更多的融合,儘快迎來「團團圓圓」那一天。
  • 熊貓明明是熊 為什麼要叫做熊貓?吃的還是竹子?
    有一個說法是解放前,四川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展出貓熊標本,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著「貓熊」兩字。可是,大家的閱讀習慣從右向左讀,所以記者在報導中把「貓熊」誤寫為「熊貓」,然後就這樣傳開了,從此大家都叫它「熊貓」。
  • 熊貓為何至今沒有滅絕?看到它另一個名字就明白了,不是貓熊
    熊貓為何至今沒有滅絕?看到它另一個名字就明白了,不是貓熊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其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稱為是「活化石」。如今世界上現存的大熊貓數量已經不足600隻,每一隻大熊貓都是非常珍貴的。
  • 綠媒阻熊貓入高雄搬出「臺寶」:憑啥「貓熊住豪宅,臺灣黑熊住好窄」
    對此,韓國瑜和高雄觀光局長表示「歡迎」:若高雄市議會同意,將成立「熊貓小組」準備完整的歡迎計劃。不過,這樣的消息傳到綠營媒體的耳朵裡,他們腦補出了這樣一個畫面↓主持人在節目中先後對比了大熊貓和黑熊在臺灣木柵動物園的保育費及居住場所,開始嘆氣,「貓熊(熊貓)全球有1500隻,一年的保育費要4800萬(新臺幣,下同),臺灣有企業捐贈木柵動物園3億,建造了一個438平的貓熊館,這是豪宅,臺灣的黑熊據稱已經剩下不到200隻,養一隻黑熊需要161萬一年,結果黑熊住的地方在木柵動物園只有41平,是貓熊的十分之一。
  • 熊貓的另一個名字恐怕你沒聽說過
    熊貓作為我國的國寶,相必大家都有所了解。熊貓行動緩慢,繁衍能力差,作為一種素食動物,一天除了吃十幾個小時的竹子,剩下的時間就是睡覺了。那為什麼沒有被滅絕,是老虎心軟了嗎?而熊貓能生存下來,到底有什麼獨特的本領。
  • 獅子老虎為什麼不攻擊熊貓?原來熊貓還有其他名字
    可是這些這麼萌的熊貓在我國現在僅存總數量甚至都不到3000隻,其中統計一千多隻還是生存在野外。雖然在紀律片上看到熊貓的影響都是在吃竹子,這也是因為在這800萬年來慢慢的進化,在以前熊貓都是會吃肉的,到現在還是分為食肉目。
  • 四川人手一隻熊貓?網友:不吸貓了,吸熊貓吧
    近日,登上了熱搜這個秘密還是被大家發現了...天氣好的時候四川人er還會一起曬熊貓來源:@iPanda熊貓頻道「你家娃娃又長胖了喃」「我家寶寶最近皮得很不過也比不過廣大網友有才在評論區總能看到很多經典評論日常忽悠系列
  • 熊貓其實叫「貓熊」?是誰把名字搞錯了呀!丨歷史八卦諮詢處
    不過熊貓之所以叫熊貓,其實完全是一次誤會。誤會來自寫字的方向。有一種說法,解放前重慶北碚博物館展出的貓熊標本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著「貓熊」兩字。大家按照以前的習慣,就讀成了「熊貓」。但這個說法未必正確。
  • 大熊貓在臺灣被叫做「貓熊」?除食鐵獸之外它還有哪些名稱呢?
    雖然我們現在叫它大熊貓,但是在臺灣地區,人們卻是叫它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貓熊。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講臺灣話(閩南語)的地區都有很多這種顛倒詞嗎?像是母雞,他們稱之為「雞母」等等。顯然不是的,其實大熊貓在大陸之前也被稱為貓熊,但是由於那個時候剛開始採用國際上滿的書寫方式,那就是從左到右。
  • 受全世界人民喜愛的大熊貓國寶 至今臺灣報刊仍稱它為「貓熊」!
    一位前蘇聯動物學家這樣讚美大 熊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是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但是小夥伴們知道「熊貓」這個名字這怎麼來的嗎?其實在1869年,法國學者戴維來四川興寶縣考察生物資源,在一戶人家偶然發現了一張毛色黑白相間的獸皮。經鑑定,它屬於一種珍稀的熊類,便稱之為「黑白熊」。
  • 冷知識學起來:熊貓,熊貓,它到底是熊還是貓?
    今年60歲的陳晢梅更是從馬來西亞專程趕來,為熊貓們慶生。陳晢梅是一枚資深「貓粉」。她表示,她算得上是貢貢的「外婆」,因為她曾在馬來西亞認養了貢貢的媽媽鳳儀。熊貓的新聞向來會引來很多人的關注,畢竟是國寶嘛。那麼,你真的了解我們的國寶嗎?先問一個:熊貓,熊貓,它到底是熊呢?還是貓呢?
  • 為何沒有野獸敢攻擊熊貓,專家:溫順是假象,熊貓還有另一名字!
    熊貓一直以來都是國寶級別的存在,美國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的主角阿寶也是以中國的熊貓為原型打造的,電影上映後不僅再度掀起了工夫熱,憨態可掬的造型更加讓熊貓被全世界所接受。不過不要被熊貓的外形所迷惑,熊貓現如今雖然是靠臉吃飯,不過其實力完全不可小瞧,因為即使連老虎、獅子這樣的猛獸也是不敢輕易惹熊貓的,因為熊貓最開始並不是叫熊貓,而是叫「貓熊」,透過名字就可以看到熊貓的霸氣了。
  • 熊貓到底是熊還是貓?《來自中國的禮物》講述法國傳教士相遇中國熊貓
    熊貓自古生長在中國的四川和陝西,可是歷史文獻裡卻幾乎沒有關於它的記載。是害羞的貓熊總是躲著人類遠遠的,還是古代中國人無法相信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動物?另外,熊貓或者說貓熊,到底是熊還是貓?為什麼又有人說它其實是浣熊,而明明是肉食動物,為什麼又只愛吃竹子?它真的是性冷淡,需要人類播放春宮片看嗎?人類為貓熊所做的最重要的保育是什麼?人見人愛的熊貓又如何為其「老東家」打開新世紀的外交大門?
  • 老虎和獅子為何挨餓也不吃熊貓?網友:也不看熊貓在上古時期叫啥?
    年;日本民眾想看熊貓,要排隊3小時,可只能觀看5分鐘;菲律賓等不到熊貓,甚至把鱷魚塗成了「大熊貓」,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可見熊貓在全球範圍內有多麼火。《書經》叫它貔,《毛詩》叫它白羆(pí),《峨眉山志》稱貔貅,《獸經》稱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發展到中國近代,它被定名為「貓熊」(或者大貓熊),意思是它的圓圓胖胖的臉像貓咪,可身體又像熊,所以是像貓咪一樣的熊。
  • 老虎和獅子為什麼挨餓也不吃熊貓?網友:也不看熊貓在上古時期叫啥
    年;日本民眾想看熊貓,要排隊3小時,可只能觀看5分鐘;菲律賓等不到熊貓,甚至把鱷魚塗成了「大熊貓」,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可見熊貓在全球範圍內有多麼火。《書經》叫它貔,《毛詩》叫它白羆(pí),《峨眉山志》稱貔貅,《獸經》稱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發展到中國近代,它被定名為「貓熊」(或者大貓熊),意思是它的圓圓胖胖的臉像貓咪,可身體又像熊,所以是像貓咪一樣的熊。
  • 老虎和獅子為何挨餓也不吃熊貓?網友:也不看熊貓在上古時期叫啥
    16年;日本民眾想看熊貓,要排隊3小時,可只能觀看5分鐘;菲律賓等不到熊貓,甚至把鱷魚塗成了「大熊貓」,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可見熊貓在全球範圍內有多麼火。《書經》叫它貔,《毛詩》叫它白羆(pí),《峨眉山志》稱貔貅,《獸經》稱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發展到中國近代,它被定名為「貓熊」(或者大貓熊),意思是它的圓圓胖胖的臉像貓咪,可身體又像熊,所以是像貓咪一樣的熊。
  • 茶飲4.0時代的領航者,貓熊煮茶爆紅背後的秘密
    貓熊煮茶創立於2015年,系功夫集團孵化的茶飲品牌,其幽默詼諧又多變的熊貓IP形象,一眼就能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店面設計方面,貓熊煮茶攜手國內知名設計團隊,使用各式各樣的品牌元素營造出特色茶飲空間,高端大氣,人氣爆棚。當下的茶飲市場,越來越多的品牌為了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把品牌的重心偏向了營銷,從而忽略了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