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是我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有人類之前它們就生活在這個奇妙的星球上,被科學家和考古學家譽為古生物的「活化石」。像對許多事物的認知一樣,人類對大熊貓的認識也是逐漸成形,從古代到現代,到國內 到國際,大熊貓以古不變的姿態一點點打動世人,最終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位前蘇聯動物學家這樣讚美大 熊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是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但是小夥伴們知道「熊貓」這個名字這怎麼來的嗎?
其實在1869年,法國學者戴維來四川興寶縣考察生物資源,在一戶人家偶然發現了一張毛色黑白相間的獸皮。經鑑定,它屬於一種珍稀的熊類,便稱之為「黑白熊」。兩年後,經動物學家的進一步研究,認為它屬於貓熊科,便正式定名」貓熊」。
動物學家考證,約在1100萬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一種古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熊分化成祖熊和始貓熊。祖熊又繁衍成今天的熊科動物,始貓熊則演變成貓熊科動物,即大熊貓,國際動物學學名叫「貓熊」。
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舉辦的一次博覽會上.展出了大熊貓的標本,展品標牌上分別用中.英文書寫著「貓熊」的學名。當時中文書寫的習慣是自右至左,而參觀的人都按英文書寫順序自左至右,把中文學名貓熊讀成了「熊貓」。連報社記者在報導中也寫成了「熊貓」。後來就以訛傳訛,把國寶稱為「熊貓"或「大熊貓」,沿用至今。唯臺灣報刊仍稱它為「貓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