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新用
乾隆對於龍泉窯的認識,沿襲了明末以來士大夫的審美意象,主要將其用作書房陳設。明末時期的文人筆記中,經常提及士大夫階層的居室、書房中用龍泉青瓷作為裝飾的內容,包括香爐、秀墩、花盆、盤、瓶等等。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刻纏枝花紋繩耳鬲式爐 高18.6釐米 口徑24.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爐通體內外施青釉,通體刻花裝飾,頸部刻回紋,腹部刻纏枝花紋。爐隨形配有一拱形紫檀木蓋,蓋面刻荷葉形紋,蓋頂置一鏤空白玉鈕,玉鈕透雕遊龍荷蓮紋。
查閱清宮陳設檔,靜怡軒、養心殿、景福宮、尋沿書屋、樂壽堂、寧壽宮、倦勤齋、三友軒等等都存有龍泉窯瓷器,說明了龍泉窯在清宮之中陳設的普遍。除去紫禁城之外,圓明園、避暑山莊、瀋陽故宮等行宮之中,也有不少龍泉瓷器陳設。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刻劃纏枝牡丹紋鳳尾尊 高63.6釐米 口徑25.3釐米 足徑16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腹中部和近足處各飾一道凸弦紋,腹中部弦紋將腹部紋飾分為兩部分,腹上部及腹中部均刻劃纏枝牡丹紋,腹下部至足部刻細長菊瓣紋。
將龍泉瓷器變賣易價,是乾隆時期增加內府稅收的手段之一,也是乾隆朝對於進貢瓷器一種獨特的處理方式。「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初七日,總管內務府大臣倭交……龍泉釉花觚一件,奉旨交崇文門變價。」崇文門是清代重要的稅收關口,其所得稅賦收入皆歸入內務府所有。
南宋 龍泉窯青釉折沿洗 高7.5釐米 口徑20.8釐米 足徑12.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據《故宮物品點查報告》,1925年點收清宮文物時,此器存於重華宮翠雲館。清乾隆《精陶韞古》圖冊繪有一器,名「宋龍泉窯素洗」,與此件文物相同。
一般說來,乾隆對於大臣進貢的瓷器,很少有照單全收的記錄,基本都是有駁有收。所貢的830件龍泉瓷器,有一半被「駁出」,即駁回不收。至於駁出的原因,一方面是乾隆對於瓷器精於鑑賞、眼界較高,仿冒品和次品皆不入眼。另一方面,也因為帝王身份,乾隆對於貢品不能全部收納,否則顯得太過貪婪。
賞玩之法
乾隆對於進貢的龍泉瓷器,有的要進行一些加工和修改。如「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初六日,郎中白世秀、員外郎寅著來說,太監胡世傑交龍泉釉瓶一件,銅膽木座。傳旨將膽刮金毀銅,瓶交江西配蓋。」「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員外郎寅著來說,胡世傑交……龍泉釉罐一件,銅膽。傳旨,著俱配木座。」上述幾條檔案有的是為瓷器配座,有的是送交江西配蓋。配座,主要為了陳設的方便、美觀,體現乾隆對於龍泉瓷器的喜愛。而送交江西景德鎮御窯廠配蓋,並伴有「刮金毀銅」的旨意,顯然是將原用作花插的龍泉窯罐、瓶,改為純粹的陳設器使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瓷器原來的使用屬性。而為原物配蓋並做到渾然一體,也體現了當時的御窯廠對於龍泉青瓷的仿製能力。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牧童騎牛形水丞 通高17釐米 長21.5釐米 寬8.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在瓷器的木座或瓷器本身上鐫刻字跡,是乾隆獨有的賞玩方式。乾隆十八年,總管潘鳳交龍泉盤一件,傳旨刻「乙」字;景祺閣中陳設有宋龍泉釉無當罐一件,御題烏木座,上刻詩,並刻「乾隆丁丑春」字樣。鐫刻「甲乙丙丁」等字樣,表示乾隆對龍泉瓷器劃分的等級。體現了乾隆對龍泉青瓷的重視程度和甄別能力。
元 龍泉窯舟形硯滴 長16.2釐米 寬6.5釐米 高9.1釐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太監鄂魯裡傳旨將京內大宴酒桌上,金胎琺瑯等器送熱河,照樣補造龍泉窯執壺。」這則記錄說明清代乾隆時期仍有一定比例的龍泉瓷器作為日常用瓷出現在宮廷的筵宴活動之中。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9年9月刊《60年進貢800餘件 乾隆帝為何如此偏愛它》作者:孫悅(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