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考古成果出爐 揭古瓷生產流程

2021-01-08 搜狐網

專家們參觀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 龍泉青瓷博物館提供 攝

  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 龍泉青瓷博物館提供 攝

  中新網麗水8月4日電(記者 奚金燕 實習生 李倩倩)「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浙江龍泉青瓷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釉色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顆閃亮的明珠,而遍布龍泉境內的窯址則成為了研究龍泉青瓷的「主陣地」。4日,浙江龍泉舉辦了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考古成果報告會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考古成果報告首發式,在共享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考古成果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了龍泉窯的發掘研究,促進了青瓷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龍泉,因劍得名,憑瓷生輝。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迄今為止全球唯一入選「人類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舶來往如織。」龍泉窯以甌江上遊龍泉溪為軸線,窯址主要分布在龍泉溪的兩岸。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龍泉市境內有青瓷窯址將近400處,分布在小梅、查田、安仁、道太、寶溪等10個鄉鎮(街道)47個行政村。其中,大窯村位於龍泉市西南方35千米的琉華山下,是宋元及明初時期龍泉青瓷的中心窯區,村北有69處古瓷窯址。

  而此次報告會的主角——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就位於大窯村北部約1500米的峽谷中,窯址編號A-108,海拔高度500餘米,東西兩側有高山,山中林木茂盛,瓷土礦豐富。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青瓷博物館聯合對大窯楓洞巖窯址進行了發掘。

  據介紹,發掘共布探方(溝)26個,並擴方多處,發掘面積1700餘平方米。揭露了窯爐、作坊、住房、儲泥地等遺蹟,出土瓷器(包括較大的殘片等)總數達16萬3千多件,重量達50餘噸,並採集了大量的匣缽、窯具等標本。

  「此次考古發掘揭露的一系列生產遺蹟展示了陶瓷生產的完整工藝流程。」此次發掘的領隊、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嶽明告訴記者,此次發掘中揭露的淘洗池、轆轤坑等種種遺蹟配套組合,復原出了一個非常完整的陶瓷生產的工藝流程,「是本次發掘的重要成果。」

  另,據沈嶽明介紹,此次發掘還出土了眾多燒成年代為元、明時期的瓷器,為龍泉窯的分期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特別是其中「永樂九年」、「永樂辛卯」、「乙卯中」及八思巴文字等紀年文字和具有非常明確的使用年代的標本的發現,對龍泉窯的斷代研究意義重大。

  此外,記者了解到,在出土的器物中,發現了瓷器上刻有五爪龍、「官」等字款,進一步明確了器物的性質,表明楓洞巖窯場為明初奉旨燒造宮廷用瓷的重要窯場之一。(完)

http://cul.sohu.com/20160805/n462741003.shtml cul.sohu.com false 中國新聞網 奚金燕 李倩倩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8-04/7962079.shtml report 1706 專家們參觀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龍泉青瓷博物館提供攝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龍泉青瓷博物館提供攝中新網麗水8月4日電(記者奚金燕實習生李倩倩)「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

");}

相關焦點

  • 師古不泥古——吳學遠
    上世紀五十年代,吳獻文憑藉燒制「仿古瓷」好手藝,在青瓷界聲名遠揚。 吳學遠從小跟隨父親吳獻文學習青瓷燒制技藝,1987年被招入國營瓷廠工作。受父親薰陶,日用瓷難以滿足他對美的藝術追求。每天下了班,他都會嘗試去做一些仿古瓷器。 「晚上躲在房間裡偷偷地做,連鄰居都不知道我在幹什麼。」
  • 學術丨耀州窯天青釉瓷是中國天青釉瓷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在耀州窯青瓷生產的歷史上,有世所熟知的宋代橄欖綠釉瓷,也有未被完全認知的五代——北宋初的天青釉瓷,這類青瓷與橄欖綠釉瓷的審美意趣完全不同,並對後世汝官窯的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討論的對象,並非那些已被陶瓷考古確認的天青釉瓷,而是沿著近現代天青釉瓷概念界定的方式,對汝窯之前耀州窯天青釉瓷的產生和特徵做一梳理。
  • 古瓷老光的個性與共性特徵
    古瓷老光是皮殼和包漿共同作用形成,由於環境不同產生不同的包漿,釉水接觸環境物質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皮殼,那麼古瓷老化光澤個性和共性分別是什麼呢?包漿與皮殼的不同使釉面形成玻璃光、中性光、亞光,這與包漿成分、結構以及釉面形成皮殼息息相關(詳知古瓷的皮殼和包漿請參閱上幾期文章)。
  • 浙江龍泉窯是官窯還是民窯?這條5爪金龍說明了一切!
    其中,龍泉窯位於現今浙江龍泉,窯創燒於北宋早期,興盛於南宋至元初,有著七八百年的燒造歷史。大家知道,民窯和官窯的區別就是,民窯是無權為官家燒造瓷器的,但是如此,在浙江的龍泉窯這個民窯之中,卻發現了龍泉窯為官家燒造瓷器的證據,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只知道福建建窯建盞,其他省份都有多少古代窯口競相模仿黑釉瓷?
    黑瓷燒制由東漢肇始,兩晉時開始出現真正的黑瓷,浙江德清窯出產的釉器已經頗有風格。不過此時的釉可見較薄,且偏褐色。▼東晉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入唐之後,雖然當時瓷器審美主流是「南青北白」,但也有一些窯口嘗試燒制釉瓷。唐代陝西黃堡窯(宋代耀州窯前身)、山西渾源窯以及河北、河南一些窯場已開始燒制黑釉器。
  • 浙江龍泉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陽彩臂金龜
    中新網麗水9月15日電(奚金燕 葉萍)15日記者獲悉,近日在浙江龍泉石達石街道,有市民「偶遇」一奇特的大甲蟲,經過有關部門鑑定屬於陽彩臂金龜,其總體長約7釐米,體寬約4釐米。據悉,陽彩臂金龜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量極其稀少。
  • 浙江龍泉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陽彩臂金龜
    中新網麗水9月15日電(奚金燕 葉萍)15日記者獲悉,近日在浙江龍泉石達石街道,有市民「偶遇」一奇特的大甲蟲,經過有關部門鑑定屬於陽彩臂金龜,其總體長約7釐米,體寬約4釐米。據悉,陽彩臂金龜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量極其稀少。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六|林俊:「瓷」生不悔 情定漳窯
    至今,漳州地區已發現的有數十處明清時期所遺留的漳州窯窯址。其中,尤以南靖、華安一帶的東溪窯遺址和平和克拉克瓷南勝五寨窯遺址最成規模。臨窯址而望,一段窯煙瀰漫、瓷光璀璨的歷史畫卷隱約可見;一艘艘滿載漳州窯的大帆船,駛向世界遠洋的航跡仿佛再現眼前。然而,一度輝耀「海絲」、驚豔了世界的漳窯,至清末,卻因貿易中心轉移、戰事不斷等原因,逐漸走向沒落,煙消火熄,製作技藝逐漸失傳。
  • 德清窯鑑定要如何鑑識德清窯黑釉瓷?
    窯址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有幾十處,黑瓷與青瓷兼燒,並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窯場,是浙江地區最早發現黑瓷產地之一。燒造歷史較長,上溯商周,歷經漢、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燒,影響很大。德清窯黑釉瓷胎多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因採用了紅色黏土作坯料或在瓷土中引入了適量的紫金土;黑瓷釉層,釉面滋潤,色黑如漆,釉色閃閃,可與漆器相媲美,這種烏黑髮亮的釉其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
  • 微拍堂線下培訓走進龍泉,網際網路賦能劍瓷文化
    【天極網IT新聞頻道】「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龍泉寶劍與龍泉青瓷為主題的龍泉劍瓷文化,是浙江麗水龍泉最亮眼、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牌,也是傳統文化中無法忽略的一抹亮色。本次微拍堂線下培訓會來到龍泉,與產業帶商家們面對面開展專場培訓。
  • 考古人員「淘寶」壽昌江地下流域 李家烏龜洞發現十萬年前人類...
    近日,建德市文保所聯合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壽昌江流域內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區域開展了專項調查。「本次調查對象主要包括壽昌江流域內的石器時代遺址、古窯址、古墓葬等。」文保所的工作人員劃定了調查範圍,預計在5月15日前,能夠完成全部調查工作。據介紹,壽昌江源自李家鎮大坑源,主流全長63.5公裡,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大同、航頭、壽昌、更樓,最終在羅桐埠匯入新安江。
  • 瓷器奏仙樂,十年磨一劍,《還有詩和遠方》龍泉解讀傳承故事
    龍泉也因此得名。今天的龍泉是浙江著名的山城,浙江省第二大江甌江發源於此,「甌江山水詩路」也由此出發。《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第四站就來到浙江龍泉,華少、張紹剛、胡海泉與陳銘、徐璐在這裡尋找到了什麼美好印記?探秘千年龍泉瓷 張紹剛意外「臉著地」龍泉因劍得名,憑瓷生輝。龍泉青瓷創於北宋,盛於南宋,宋元明時期已經陸續行銷於世界,倍受青睞,身價不菲。
  • 古陶瓷修復大家於愛平:「大巧若拙,大工無痕」
    於愛平用全部的心思鍾愛著她的職業,用精湛的技藝,淵博的學識,極致的耐心讓一件件殘缺的古瓷重新綻放光芒,現在的於愛平仍然單純憑藉手工筆塗修復陶瓷。 2000年,於愛平成立了 「古陶精舍」工作室,作為「古陶精舍」的創始人,在修復陶瓷的同時招徒傳承技藝,親傳親授,從不懈怠。她發揚傳承的理念,如慈母嚴師,用睿智的思想影響和引導了一批批的學生。
  • 白色作為一種時尚,德化瓷的古與今
    那麼德化瓷的特殊之處究竟何在,「中國白」這一稱謂又是從何而來?德化瓷不僅用於內銷,也在17、18世紀大量外銷,它是如何參與「中國風」潮流、左右歐洲人的美學品位以及影響當地的陶瓷生產的?另一方面,今天德化本土的藝術家如何推陳出新、破除窠臼?這一獨特的材質與傳承下來的技藝又能為當代藝術創造提供怎樣的可能性呢?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河北康保興隆遺址位於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冀蒙交界的壩上草原地區,該區域地處淺山丘陵區,屬於陰山向東延伸的餘脈。
  • 宋瓷成為市場「俏貨」勢不可擋!
    宋瓷以五大名窯領銜,龍泉、耀州、磁州等南北窯廠紛繁並立,各競風流。  有的釉色奪目,有的以刻工取勝,有的則開創了後世瓷畫的先河,此風至元代仍有延續。    明人鑑賞瓷器注重瓷釉表紋理的變化與色差,  哥窯「金絲開片、紫口鐵足」的特點正好滿足了精英階層對居家清供、好古賞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