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日本對我國的東北三省發動佔領活動。南京方面懼怕日本實力龐大,因此主動撤離東北。而東北的地區各界力量也深知日寇殘暴,於是自發起來抗擊日寇,一時間,義勇軍風起雲湧。
1932年,瑞金方面發表聲明,聲稱中華蘇維埃政權對日宣戰,並且,在領袖指示下,黑龍江地區出現了紅35軍等紅軍番號——這也是極少數出現在東北地區的紅軍部隊。隨後不久,我方又發起成立東北抗聯,通過白山黑水等地理優勢,和日軍進行鬥爭。
很多人印象裡,認為東北抗聯主要以遊擊隊為主,兵力較少:比如東北抗聯的一個師,滿打滿算只有百餘人。但事實上,東北抗聯雖然人少,但由於作戰頑強,以至於1937年以後,日寇在東北的很多兵力,都被抗聯拖住。這就意味著,抗聯也為關內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取得勝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而抗聯將領裡面,最為讓人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楊靖宇了。
1、鐵血抗聯
楊靖宇於1932年奉命帶領遊擊隊抗日,並在1934年成立東北抗聯總指揮部。楊靖宇在和日軍較量的過程中,充分懂得活學活用紅軍的經驗:那就是利用自己的優勢,進攻日寇不足之處。比如日寇軍力強大但是基層掌握薄弱,而東北抗聯可以通過基層工作,和日寇進行遊擊。就這樣,楊靖宇的遊擊隊,給日寇帶來巨大的打擊。
日寇為了消滅抗聯,於是想出了一個十分歹毒的方法:那就是合併村落,將老百姓集中在一起居住,這一度導致東北很多地區出現「百裡無人煙」的局面。
這一歹毒手段,讓東北抗聯的一些不堅定的人產生了動搖。有的人選擇離開抗聯,隱姓埋名做了平民。而有的,則選擇出賣革命。
2、叛徒程斌
在叛徒裡面最為典型的,莫過於程斌。程斌是楊靖宇麾下的師長。起初,不諳世事的程斌被楊靖宇收養,並在楊靖宇的收養下,成為了一名抗聯幹部。不過,在1938年的時候,程斌由於對革命的前途產生動搖,於是帶著自己部下的抗聯戰士投降日軍。
說實話,程斌的這一百多人對日軍來說,起不到太大幫助。不過日軍卻發現這一百多人意義很大。因為這可是東北抗聯裡面,罕見的成建制向日軍投降。日軍覺得如果炒作此事,肯定會給抗聯的士氣帶來打壓。於是日寇將程斌麾下的這一百多人,改組為「程斌挺進隊」,並指派這支隊伍進攻東北抗聯。並且,日寇還希望:能夠通過程斌投降日本,被日寇「重用」,而帶動更多抗聯志士當叛徒。
程斌在新中國成立後,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叛徒張奚若
而叛徒張奚若,是程斌之外,危害最為特殊的叛徒。說特殊是因為張奚若在抗聯裡就是個普通的機槍手,不像程斌是幹部。但是,如果認為他是一個小人物,但楊靖宇卻是被他用機關槍打死的。
新中國成立後,在抗聯叛徒的互相檢舉下,張奚若殺害楊靖宇的事實被發現。不過,由於缺乏物證,所以只能將張奚若判處兩年有期徒刑。
1984年,記者採訪還健在的張奚若,想讓張奚若說說自己當年的行為,哪料到張奚若一口咬定自己沒參加抗聯,更不認識楊靖宇。甚至記者拿出當年張奚若和抗聯其他叛徒的合影,來質問張奚若,張奚若也依舊一口咬定:照片的人只是和自己相似,但真的不是自己。
張奚若的表態讓很多還健在的抗聯戰士耿耿於懷不已,但考慮到法律規定,這件事已經過了追訴期,而且證據不足,因此,戰士們只能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