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荊條採摘忙 椒農增收嘗甜頭

2021-01-10 瀟湘晨報

本報訊 (記者 潘國義) 「我們自己製作的豆瓣醬,要使用的食材和調料除了豆瓣、大料、食用油、鹽等,最重要的還是本地的二荊條辣椒。」昨日,雙流區黃水鎮花龍村以「品味·傳統花龍 盛夏火辣二荊條」為主題的農產品文化節拉開帷幕。在製作體驗區,經過專人的調配製作,顏色鮮亮、風味十足的豆瓣醬逐漸成形,引來眾多遊客、居民上前圍觀,不少人現場下單,表示要把美味帶回家。

「近年來,花龍村以黨建為引領,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全力推動區域特色農產品發展,並逐步引導資金、技術、人力等資源匯入,不斷拓寬市場渠道,助推本地的二荊條辣椒生產種植逐步實現產業化,讓居民嘗到了增產增收的甜頭。」花龍村相關負責人表示,自雙流區二荊條辣椒榮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後,本地的二荊條辣椒越來越暢銷,價格也提高了不少,因此花龍村也逐步探索起了農產品產業化發展之路,開展此次農產品文化節不僅對花龍村二荊條進行推介,樹立和塑造花龍村的二荊條產品品牌,也提振了居民信心,凝聚發展合力共同增收致富。

「今年我們家種的二荊條辣椒不算多,看到市場這麼好,明年的種植面積要擴大一些才行。」花龍村村民劉大媽說,本地出產的二荊條辣椒產量高、品質好,收購的價格也高,相比較種植其他的農作物,市場優勢更明顯。

活動中,遊客和附近村(社區)的居民還走進農戶的椒田裡採摘起了二荊條。「目前,全村二荊條辣椒的種植面積達到了600餘畝,我們依託二荊條種植,為全村的發展帶來新變化。」花龍村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花龍村正在積極推進2020年度成都市百佳示範社區創建工作開展,二荊條辣椒產業化經營的快速推進,將為創建工作提供有效助力。

【來源:成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新縣:種桑養蠶助農脫貧增收
    工人忙著採摘、分揀桑葉,然後運回基地,為「蠶寶寶」及時送上補給。「這幾天是抽絲結繭的關鍵期,必須保證桑葉供應,再過兩天就可以收蠶繭了。」沙窩鎮吳灣村創絲蠶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餘祖光說道。汪輝是汪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兩年,因孩子生病花了不少錢,養蠶讓其嘗到了甜頭,找準了脫貧增收出路。如今,沙窩鎮種桑養蠶初具規模,桑蠶產業已悄然「破繭」而出。像汪輝一樣受益於桑蠶養殖的貧困戶越來越多,他們或自己養蠶,或在合作社務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有了穩定的增收來源。
  • 新會鎮貓山村:「甜蜜」產業讓群眾嘗甜頭
    隨著柑橘產業的逐步發展,貓山村的群眾漸漸地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日子也越過越甜蜜。這一切,都得益於該村青見柑橘種植採摘基地負責人朱派超。  朱派超是資中縣人,同時也是新會鎮貓山村的女婿。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發揮產業帶動作用,鞏固脫貧成果,該村以農專社為紐帶,通過農戶、村集體、業主三方合作的模式,以產業助推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穩定增收。目前,該村65戶貧困戶分別以資金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入社,2019年入社群眾已實現利潤分紅1.4萬元,戶均獲利200餘元。  記者在新會鎮貓山村採訪到村支部書記青洪鈴,他表示貓山村下一步將進一步大力發展青見產業。
  • 四川西充:一場圍繞「二荊條」辣椒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圖)
    「之前,1公斤二荊條可賣2元,可買1斤豬肉;後來各地都在種辣椒,加上我們的品種並無比較優勢,1公斤二荊條也才賣4元,只能買幾兩豬肉。」鳳鳴鎮北山寺村村民杜正松說,價格遲遲上不去,成本卻一直居高不下,自然很多人都不願意種二荊條了。  「當初,大家賣的都是初級產品,沒有將二荊條進行加工,自然利潤就低了。」斯猛說,沒有深加工、利潤低、成本高是當年家家戶戶種二荊條的熱鬧場面消失的主要原因。
  • 去年辣椒「辣翻天」,目前椒農育苗忙備播,如何選擇品種很關鍵
    眼下正值辣椒購買種子,育苗的關健時期,由於目前很多的地方還處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防控期,很多的椒農還沒有購買辣椒種植,但是由於去年辣椒的價格普遍看好,很多的辣椒種植戶畝產都在8000斤左右,高的產量能夠達到萬斤以上,收入也達到了8000元左右。
  • 你覺得燈籠椒二荊條子彈頭、新一代、石柱紅、小米辣的辣度怎樣?
    燈籠椒又被叫柿子椒、大椒、甜椒、菜椒等,燈籠椒有很多種顏色,所以又被叫做彩椒,成熟後的燈籠椒顏色較為鮮豔,辣味一般都比較淡或根本就不辣,因為燈籠椒所含的辣椒素非常低(其辣度為0-1200SHU),所以常被作為蔬菜來食用,或者用於菜餚的配色,而不是作為調味料來使用。2、二荊條。
  • 二荊條排名前一當之無愧!
    平時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辣椒:七星椒、新一代、子彈頭、貴州子彈頭、石柱紅、二荊條(二金條)、燈籠椒、四川線椒(皺皮二荊條)、新疆線椒(鐵板椒);還有福建辣椒王、陝西的秦椒。從香氣來說,二荊條和石柱紅不但香氣最濃,辣度比較低,也更能被更廣泛的群體所接受。郫縣豆瓣醬的靈魂就是二荊條辣椒,這種辣椒的特點是綿辣、回甘、超香。
  • 種植800畝無筋豆助農增收660萬元
    今年以來,對坡鎮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在杉寨村種植800畝無筋豆,目前已採摘上市,帶動了當地眾多村民增收。 走進杉寨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壟壟排列整齊的豆架,藤蔓上掛滿了無筋豆。
  • 年終歲末話增收---東方菸草網
    凌一作烘烤丹參嘗甜頭趙瑞星 李彥青  小名片  有別於室外的寒風凜冽,育苗棚內暖意融融,菸農夏興秋和自己的種植隊正在採摘蔬菜,忙得不亦樂乎。  眼下,山東煙區正值冬閒時節。夏興秋為何卻在苗棚裡忙活起來,還組建了種植隊呢?  「這得感謝菸草公司給俺提供的『副業』!」夏興秋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珠,高興地說。  現年46歲的夏興秋是柘山鎮有名的種煙能手。
  • 山茱萸樹掛滿小紅果 南召為3000餘戶藥農系上產業增收「保險帶」
    扒地村貧困戶宋金髮夫婦早早來到自家的山茱萸地忙忙碌著採摘藥果,宋金髮的媳婦手腳麻利爬到山茱萸樹上採摘著紅豔似火的鮮果。「現在採摘的山茱萸,都是被寒霜打過的,藥效好,能賣上好價錢。我這6畝多地山茱萸,去年收入6萬多元。去年鎮政府為我家免費投保了山茱萸價格係數保險,保險公司給我家理賠補貼了2000多元。」宋金髮高興地說。出路在山,希望在林。
  • 浙江仙居:柑橘成熟採摘忙 橘農組圖案慶豐收
    12月1日,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下各鎮一柑橘基地,該鎮的草根講師正在向果園裡的橘農宣講全會精神。連日來,仙居縣下各鎮黨委組織草根講師團進村入戶下田頭,用快板、方言、順口溜的形式,向村民宣傳新政策、新氣象、新成就。
  • 阿蓬江鎮多渠道助力柑橘銷售助農增收
    市民體驗採摘柑橘。「荷花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隆冬時節的阿蓬江畔,柑橘林中,一串串橙紅的果子掛滿枝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氣息,果農們通紅的臉上,時時蕩漾著豐收的喜悅。
  • 今年辣椒成「金椒」!湛江蔬菜產業應如何做大做強?
    辣椒變「金椒」,椒農個個笑逐顏開,賺得盆滿缽滿。紅紅火火的辣椒市場背後蘊藏著哪些市場因素和規律?明年的行情是否依舊紅火?農民會不會跟風盲目種植,循環重複往年「一年好一年壞」的怪圈?如何種、種什麼才能讓農民增產增收?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 企業引進村 農民變工人 永濟市太寧村農民增收有了「寶葫蘆」
    本報訊 依託土地資源優勢,引進優勢企業安家,永濟市城西太寧村農民不但將土地變成了綠色工廠,而且在自家門口實現了從農民到工人的華麗轉身,人人都有了增收的 「寶葫蘆」。  太寧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種植村,耕地面積1818畝,全村1246人,人均土地不足一畝半,多年來主要以傳統的糧棉種植為主,土地產值低,農民收入渠道單一。
  • 鄉村走來「新農人」:既是莊稼老手,又是「經紀人」
    (當地宣傳部供圖)新華社哈爾濱7月23日電(記者李鳳雙、王春雨、強勇)正是漿果採摘季,記者在農村採訪時遇見一些農民,他們既是伺候莊稼地的老手,又是服務農戶和企業的農村經紀人。「現在咋收?」一大早,哈爾濱市賓縣常安鎮光恩村農民鍾連軍開著自家小車,拉著滿滿的樹莓趕到當地農民王興家。「大約5塊多一斤,比去年高,等著最後一起結。」王興說。
  • 「小辣椒」長成大產業——大方皺椒品牌建設體系觀察
    「每天,我有40噸鮮椒通過冷鏈物流車運送,銷往廣州、東莞、深圳、長沙等市場。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銷售模式,由合作社組織農民採摘,一天用工40多人,平均工資130元左右。」張天榮介紹,從去年開始做鮮椒銷售生意,銷售了上萬噸,面積2000多畝,今年計劃銷售2萬多噸,面積5000多畝。
  • 江蘇泰州:春日香蔥採摘忙
    近年來,江蘇泰州興化市著力推進「香蔥產業」規模化種植,通過集約化、農機化、電氣化等模式發展現代農業,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目前,正是收穫季節,春日的田野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2020年4月21日,江蘇泰州興化市沈倫鎮金唐紀村村民在採摘香蔥。
  • 吳復星:養殖黃粉蟲嘗到甜頭 - 菏澤日報社
    日期:[2018年07月20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6] 吳復星:養殖黃粉蟲嘗到甜頭   剛開始養殖黃粉蟲,既不懂技術,又不懂管理,夫妻倆有點忙。一個月後,逐步摸清黃粉蟲的生活習性,吳復星感覺飼養成本不高,容易養殖。   吳復星相繼投入5萬元,購買烘乾機、養殖盒、分皮機、篩糞機等設備,由種蟲不斷繁殖飼養。
  • 建興帽盒村:野菜栽培助農增收
    春末夏初,正是野菜飄香的好時節,建興鄉帽盒村老落地小組的周文雄正在自家地裡採摘刺包菜,據他介紹,以前採刺包菜都是到山裡面去採,採到的菜也是多數是自己食用,後來收購的人逐漸變多,許多村民就開始移栽刺包菜樹,採摘之後拿去售賣。
  • 【強村富民】高田有機稻助農增收
    【強村富民】高田有機稻助農增收 2021-01-12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