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鷹嘴豆之鄉5000餘畝鷹嘴豆助農增收
4月14日,在亞科瑞克鄉亞巴格村的4000畝核桃林帶裡,記者看到,村民們正忙著用播種機器鋪膜套種鷹嘴豆,村民艾則孜·買買提2015年家裡種植的核桃、小麥、鷹嘴豆的面積是25畝,總收入15000元,其中7畝地的鷹嘴豆收入就達到了9200元,嘗到甜頭的他今年擴大種植面積。
-
【強村富民】高田有機稻助農增收
【強村富民】高田有機稻助農增收 2021-01-12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濟寧金鄉2200畝油豆助農民增收 打造油豆種植示範基地
濟寧金鄉2200畝油豆助農民增收 打造油豆種植示範基地
-
冬天種出「新洋芋」 特色農業助農增收
「今年犀牛社區在九月份以來,種植了300畝反季節蔬菜馬鈴薯,覆蓋的群眾每戶增收兩千元以上,今年馬路鄉犀牛社區反季節馬鈴薯釆挖預計在2020年1月下旬全部結束。」馬路鄉犀牛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光超介紹說。馬路鄉犀牛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根據氣候條件及地理優勢,科學謀劃,於2019年引進馬鈴薯新品種反季節種植,在犀牛社區流轉土地300畝種植.其中種植的150畝威芋5號(品種),畝產2000斤左右,現已上市,在當地出售價格1.5元/斤。目前,這些反季節馬鈴薯銷往周邊的鄉鎮、金沙縣城及畢節地區。
-
蘭州新區無土栽培「黑羅漢」:中藥材「滋養」助農增收
蘭州新區無土栽培「黑羅漢」:中藥材「滋養」助農增收 2018-11魏建軍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7日電 (記者 魏建軍)「無土栽培+中藥材滋養」,這是蘭州新區現代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鹽鹼地上建起溫室大棚種植「黑羅漢」的新模式。一個月後,「黑羅漢」將「高調」上市,並計劃在新區及周邊大面積推廣種植,助農增收。
-
阿蓬江鎮多渠道助力柑橘銷售助農增收
柑橘成為阿蓬江鎮的支柱產業阿蓬江種植柑橘歷史悠久,自古有阿蓬江水的灌溉,有適宜柑橘生長的氣候,這裡的柑橘格外香甜。據當地人講,在過去,家家戶戶都會種幾顆柑橘樹,但只是拿來供家裡小孩吃,很少銷售變現,那時候還是靠種植傳統農業為生。
-
「80後」大學生返鄉創業:「耕地驢」變「致富驢」助農增收
楊佩佩 攝中新網忻州6月24日電 題:「80後」大學生返鄉創業:「耕地驢」變「致富驢」助農增收作者楊佩佩當大多數同齡人在談論潮流、時尚的時候,驢,成為出生於1985年的返鄉大學生楊俠與人交談的高頻字眼。返鄉創業的他紮根鄉村,將曾以耕地為主的驢變為「致富驢」,帶動當地農戶增收。
-
小金縣做強「三產融合」助農增收
加快農旅融合發展。以「共享農莊」為載體,建成「星空房」等特色小木屋25棟,接待床位35個,共享停車位100個,改造首批「非標」民宿5戶,接待床位20個,農事體驗區50畝,形成集休閒觀光、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產品銷售等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帶動446戶,其中貧困戶31戶,戶均增收2000餘元。積極開發特色商品。
-
芳華鎮5000畝青儲飼料玉米喜獲豐收,增收150餘萬元
經過幾年的發展,青儲飼料玉米在群眾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芳華鎮推廣種植青儲飼料玉米種植5000畝,分別在乘明種植4000畝、高慄樹種植1000畝。為確保企業、種植戶互利雙贏,芳華鎮組織農科人員深入田塊,指導農戶抓好種植、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環節,確保青儲飼料玉米高產穩產。
-
白沙七坊鎮因地制宜打造竹編製品基地助農增收
陸紀成介紹,2019年4月,他註冊了海南富竹環衛製品有限公司,並在當地扶貧部門支持下,以「政府 公司 農戶」模式走上了發展竹編助農增收的創業路。扎個掃把,自家用沒問題,但要想扎得美觀,賣出好價錢,還得好好琢磨竹編技術。為此,陸紀成採購了一批專業的竹編產品加工機器,還從市場上購買了不同款式的掃把,把大家聚到一起琢磨如何把掃把製作得更耐用更美觀。
-
巨菌草種植助農增收
第一年,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李成學種了2畝巨菌草,通過精心管護,一年下來就收割了三次。「第一年共收了30噸草,收益太好了;第二年,我就把自己家種玉米的10餘畝地全部種上巨菌草,養了10多頭牛,賺了8萬多元。」李成學說。 看到效益後,村民們積極性更高了,在七裡村支部書記李念的帶動下,全村共種植了1150畝巨菌草。
-
敢於「吃螃蟹」 助農奔富路
原標題:敢於「吃螃蟹」 助農奔富路 圍繞宜城市板橋店鎮王臺村的地理優勢先行先試,帶領村民養牛,種植草莓、
-
守護大地發起百萬助農扶貧公益行動,每天1元讓助農更簡單
繼本次助農行動成功開展後,綠色聯盟聯合南方農村報社等單位,再次推出百萬助農扶貧公益行動,以購買「365助農扶貧卡」形式,每天一元做公益,推動消費扶貧。圖1:守護大地綠色聯盟向次凡村捐贈敬老助學物資30天籌得善款4萬元「臨猗蘋果」是全國的農產品地理標誌,臨猗縣果品種植面積達110萬畝,總產量達55億斤,面積和產量居全國縣級之首。
-
多地探索「糧食+」路徑 800多億元助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多地探索「糧食+」路徑 800多億元助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新社合肥12月23日電 (記者 吳蘭)「阜南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無論是從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角度,糧食產業都是根本產業。」安徽省阜南縣委書記崔黎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該縣正在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構建從原糧到成品、田間到餐桌的「大糧食」「大產業」格局,以達農民增收、企業盈利、消費者獲益之效。
-
京東助農增收實踐:重慶巴南「土雞進城」
根據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政府與京東籤署的電子商務進農村戰略協議,為幫助巴南區農戶把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增加收入,京東聯合巴南特產館舉辦了此次「京東中國特產巴南館助農增收公益活動」,此前一個月,巴南館的運營方重慶農禾電子商務公司、京東鄉村推廣員便走村串戶發掘土特產,對很多優質品質的農村散養土雞、土鴨和清脆李等綠色果蔬進行相關調查。
-
七星關區阿市鄉:支部前移謀產業發展,助農增收打贏殲滅戰
為有效利用好4、5、6三個月的"窗口期",畢節市七星關區阿市鄉立足工作實際,堅持"強黨建,興產業,助脫貧"的思路,統籌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鼓足幹勁衝刺90天,堅決打贏殲滅戰。在阿市鄉中寨村,駐村第一書記黃佑會正在大棚種植基地裡指導基地務工人員對大棚裡的辣椒苗進行管護,再過幾天,這些辣椒苗就可以移栽了。
-
安龍:龍頭企業種植白及帶動百姓促增收
為深入推動「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工作,作為白及種植龍頭企業的安龍縣欣蔓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圍繞「拯救一種珍稀藥材、發展百億健康產業、精準脫貧萬戶百姓」的思路,在錢相街道建設萬畝白及生態產業園,通過「建基地、分股份、管基地」的與民合作模式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
【鄉村振興 促農增收】阿蓬江鎮:南瓜豐收 村民開懷
阿蓬江鎮高磧居委居民 張小祥 總共我做了150畝的面積,還有周圍農戶的加起來一共是192畝。一畝能做個兩千多塊錢。比種玉米強,明年我繼續發揚繼續做,做大做強。 這幾天,在阿蓬江鎮隨處可見村民們忙著收穫南瓜的身影,在大家眼裡,這一個個黃橙橙的南瓜是助農增收的寶貝疙瘩。阿蓬江鎮青槓村村民 鄒芹今年做這個南瓜產業。現在大概是畝產6000斤左右,畝產產值按現在的市場行情在兩千以上。我覺得這個產業做好了還是可以。
-
安順市青莊壩區:「返租倒包」穩就業助增收
安順市青莊壩區:「返租倒包」穩就業助增收 發布時間:2020-09-03 17:57:26 來源:安順日報 眼下,正值瓜果蔬菜高產旺季。
-
修文縣供銷社: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三到位」 全方位為農助農
修文縣供銷社社有農資企業今年與領辦、深度合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在產銷一體化方案、產銷合同、獼猴桃收購、冷藏、銷售相關事宜進行產銷一體化服務對接,紮實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取得較好成效。截至目前,共籤訂產銷合同戶230餘戶,種植面積達13000餘畝。二是技術指導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