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有人跟我說保膽取石對膽結石患者來說並不好,那是不是得了膽結石就應該把膽切掉呢?」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總會經常遇到有這樣困惑的患者。實際上,不僅是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同行醫生,也對保膽取石手術心存疑慮。關於保膽與切膽的爭議,一直存在著。
對此,我們應拋去舊有的刻板偏見,秉承科學的態度,以事實為準繩,客觀地分析保膽取石與膽囊切除的利弊所在,然後再來探討保膽取石到底好或不好,對患者是否更有益處。
近年來隨著對保膽取石手術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手術在各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微創保膽取石手術對患者來說有著很多積極意義。
今年第五期的《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刊發的《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結石的近期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一文就表明,微創保膽取石術較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而言,手術效果、治療後患者生活質量等各方面都更勝一籌。
還有許多患者表示,他們聽說三甲醫院都沒開展有保膽取石手術。但既然保膽取石手術具有如此顯著的優勢,怎麼可能沒有三甲醫院開展呢?
事實上,全國約有500多家醫院在開展保膽取石。因此說沒見過保膽取石手術的,或者說三甲醫院不做保膽取石的,是毫無事實依據的。而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院也開始認識到微創保膽取石手術的優勢所在,陸續地引進、開展這一手術,讓更多膽結石患者能夠更為容易得讓自己保膽取石的夢想成為現實。
醫學的目的不是:哪個器官有病了,不去給它治療,而是把它切掉。
基於這樣的前提,我們再來討論膽囊功能良好的膽結石患者,究竟應該切膽,還是應該保膽。
膽囊有什麼功能?
人終究是一種很現實的動物,要講該不該保膽,首先就要講膽囊到底有什麼用。
人體經過千萬年的自然進化,每個被保留下來的器官都有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膽囊亦是如此。過去我們認為,膽囊只是一個存儲和濃縮膽汁的器官,但現在更新的研究發現,膽囊對我們人體的消化和免疫系統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膽囊除了存儲和濃縮膽汁的功能之外,膽囊還能對維持正常的膽汁酸肝膽腸循環有積極效果。同時正常的膽囊還能吸收膽汁中的膽固醇,積極調節膽汁的膽固醇飽和度,而且膽固醇攝取相關蛋白在膽囊表達,如尼曼匹克C1樣1蛋白(Niemann Pick C1 like 1,NPC1L1)、ABCG5/G8蛋白。
總之,膽囊不是「沒有用的」、「可有可無的」,保留一顆功能良好的膽囊,對我們消化和免疫,以及正常的生活,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切膽有什麼壞處?
切膽的壞處,其實就是指在膽囊切除手術過程中及手術後,可能給患者帶來的種種不良影響。膽囊被切除後,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以下6大副作用。
(1)消化不良、腹脹腹瀉;
(2)膽囊切除術後十二指腸液的胃反流、胃液食管的反流;
(3)膽囊切除術後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
(4)膽囊切除術後導致膽管損傷的問題;
(5)膽囊切除術後對結腸癌發病率明顯升高;
(6)膽囊切除術後症候群。
膽囊切除後,膽管內流體壓力失去了緩衝,導致膽總管內壓力增高,會引起膽總管的代償性擴張;根據流體力學原理,膽汁將在膽總管形成「渦流」效應,致使膽汁中的膽固醇沉澱,形成膽總管結石,相比膽囊結石,治療難度更大。而且由於膽囊對膽系動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切除膽囊後無法維持膽道生理壓力平衡,還可導致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
「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內科的疑難雜症,近年來呈現增多的趨勢。有「中國保膽取石第一人」之稱的張寶善教授認為,這些疑難雜症的高發,多源於沒有了膽囊,膽汁反流進入胃內而導致病症。
而早在2006年,《腫瘤學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就指出,膽囊切除後,膽汁酸的肝腸循環明顯加快,總膽汁酸和次級膽汁酸的排洩量明顯增加,會顯著增加導致結腸癌的發病風險。
2015年09期的《中國實用外科雜誌》刊發了一篇研究成果,也顯示膽囊切除術後也可能導致慢性腹瀉及近端結腸癌、胰腺癌、肝細胞癌、食管腺癌發生率升高等問題。而且明確指出,治療膽結石「須用循證醫學的證據來驗證其優缺點與適應證,既不贊成遇到膽囊疾病就切除膽囊,也不贊成盲目地強調保膽。」
膽囊切除後,對人體健康的害處可謂是一目了然,因此目前學術界對於有功能的膽囊,都認為應儘量給予科學、有效的保護,盲目「一切了之」的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肝膽外科醫生所摒棄。
如何看待保膽的所謂「復發」?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群眾一提起保膽取石,往往第一反應就會認為保膽取石太容易復發,對患者來說完全沒意義。
不可否認,過去老式的保膽取石受技術條件所限,確實存在很高的復發率,而這也是老式保膽取石逐漸被膽囊切除手術取代的重要原因。萬事萬物不是一成不變的,現代醫學技術讓從膽囊內取淨結石成為了並不難以實現的可能。
今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2017膽病防治新進展陸家嘴高峰論壇上,劉京山教授就表示,3000例保膽取石患者的隨訪研究表明,保膽取石術後患者一年內的結石復發率為2.38%,三年內的復發率為5.65%,低於普通人群的膽結石發病率7%。
換句話說,一方面是膽囊切除後,可能出現膽管損傷、膽總管結石、結腸癌這些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幾乎95%的患者在保膽取石之後,不僅可以有效避免膽囊切除合併症,堅持飲食調理,還無需擔心結石的困擾,這道選擇題似乎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
很多患者並不知道,大宗病例顯示,切膽手術有0.5%的膽總管損傷率,(《膽囊微創外科學》主編劉京山),這個非醫學專業的人們可能根本不會知道,它被稱為「外科醫生永遠的痛」,同樣也是患者「永遠的痛」。輕者增加患者痛苦,重者多次手術,甚至死亡。0.5%只是個小概率,而對患者而言意味著什麼呢?一旦出現了,那就是100%的悔之莫及,而保膽取石,則可以完全避免。
至於很多人認為膽囊被切除後,膽囊功能可以被腸道什麼的代償,很多患者都不會出現任何不良反應。但這個風險究竟值不值得我們拿自己的身體去嘗試……畢竟膽囊切除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是膽囊切了,想要反悔也沒有後悔藥了。
辯證看待切膽和保膽
一句話,切還是保,看膽囊功能,看膽囊功能,看膽囊功能,重要事情說三遍:
如果膽囊功能良好,恭喜你,一顆健康的膽囊將為你的消化和免疫繼續默默地無私奉獻。
如果評分不夠,那就表示,你拖太久了,膽囊功能沒有了,留著它只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傷害,切了吧!
很多提倡切膽的醫生都認為,得了膽結石,如果沒有出現症狀或者併發症,只需要採取保守治療就行了。什麼時候開始頻繁發作了,什麼時候再治也不為晚。
關於膽囊結石的危害,你究竟了解多少?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這種看似保守的治療策略,卻讓患者健康充滿了更多的風險。畢竟臨床上幾乎沒有幾個膽結石病人是可以自愈的。這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病人到最後,都是無法逃過手術這道關口。
既然遲早都要手術,又為什麼要去忍受讓人想死的膽絞痛?又為什麼要冒著出現膽心症候群、肝臟功能受到影響的風險,甚至是出現膽囊癌的風險,硬要當這樣的「勇士」呢?
膽結石其實真的不算什麼大病,但不同的治療時機、不同的治療方式,帶給患者的結果卻也是截然不同的。希望各位患者都能理智選擇,不要人云亦云,畢竟最後吃虧的還是患者自己。
趁膽囊功能健在,趕緊保膽取石吧!莫等功能沒了膽切了,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