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晚年的書法神跡,這字超越了「二王」,不輸歐陽詢和虞世南

2021-01-08 書法網

當代在每個城市都有著大大小小的書法培訓班,這些培訓班的教育理念也不盡相同,有的恪守古代傳統書法教育的原則,有的則是通過各種技巧,讓你快速寫出一筆好字。

其實不僅當代如此,古人也也有這種專門的書法培訓班,當然,這種培訓方式,古人證明是行不通的,起碼培養出一個大書法家的概率是極其渺茫的。

褚遂良《文皇哀冊冊頁》長卷

唐太宗時期,有一個皇家特辦的書法培訓班,將所有的皇親貴胄放到這個班裡來學習,教授這個班的老師,便是大名鼎鼎的歐陽詢跟虞世南。

在兩位頂級大師的悉心指導之下,仍舊沒有一個人的書法能夠為世人所稱道,可見這種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對於書法有著極為痴迷的愛好,同樣是虞世南與歐陽詢學生的褚遂良,卻能夠從另外一條路上,走向了書法的更高峰,從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褚遂良《文皇哀冊冊頁》長卷

這話是大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的:

「若瑤臺青瑣,窅映春林:美人嬋娟,似不任乎羅綺,鉛華綽約,歐虞謝之。」

意思是褚遂良的書法就像是天上的仙人跳舞一般,洗盡鉛華而呈素姿,歐陽詢和虞世南都比不上。這樣的成就自然是褚遂良受到了魏徵的推薦,代替了死後的虞世南,而成為唐太宗的「侍書」有關。

褚遂良這一「侍書」的職位相當於皇帝的貼身秘書了。從梁武帝時期到唐代,皇家一直有搜羅王羲之法帖的傳統,到了此時,褚遂良就是負責校對,各地呈上來的王羲之法帖,由此,褚遂良能夠悉數飽覽內府所藏王羲之法帖,其眼界卓然而立於眾人之上!

褚遂良《文皇哀冊冊頁》長卷

李宗翰評價褚遂良道:

「運以分隸遺法,風規振六代之餘,高古近二王以上。」

說他的書法超過了「二王」!

唐太宗死時,託孤於長孫無忌與褚遂良,並將褚遂良奉為「河南郡公」,所以褚遂良又被稱為「褚河南」!只可惜武則天時期,他因廢后之事,遭到貶謫,在倉皇中抱憾死去!

褚遂良是一代直臣、忠臣,他的書法縱然嫵媚多姿,如同仙人舞袖,仍舊不失骨力,這在後世學「褚」者筆下,不是太容易見到的,這就是人的品格影響書格的一個重要體現。

褚遂良《文皇哀冊冊頁》長卷

近年來,褚遂良晚年的一幅字問世,這件作品在書法史上極負盛名,此作以往僅僅有拓本傳世,而如今問世的是一件極為精微的雙鉤摹本,這件作品就是藏於日本的褚遂良《文皇哀冊冊頁》。

這件作品乃是褚遂良晚年所書,據考證乃是書於公元649年,乃是皇帝靈柩下葬之時,所寫的哀辭。字字工穩,無絲毫怠慢,此作既有小楷的端雅凝重,又有行書的靈動與活潑,此作被米友仁讚嘆道:

「褚遂良在唐賢諸名世士書中,為秀穎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隸法,自成一家,非諸人可以比肩,此書蓋其晚年筆。」

意思是在唐代眾位書法大師當中,在秀美和悟性上褚遂良得到王羲之的傳授最多,他的楷書有隸書之貌,秀美中樸拙,在當時沒有人能夠比得上!

褚遂良《文皇哀冊冊頁》長卷

我們如今看褚遂良的這件《文皇哀冊冊頁》,上面有大書法家楊守敬以及王世貞等人的題跋和鑑賞印,此作在上個世紀流落日本,消失百年之後,如今在國內問世,讓很多人都看懵了!

褚遂良的這種小字的行楷書極為罕見,此作又是墨跡本,對於當代人探究唐人筆法之奧秘提供了一個重要依憑。也是探究同時代歐陽詢、虞世南用筆規律,和上追晉人的一個絕佳法帖。

褚遂良《文皇哀冊冊頁》長卷

如今,我們將褚遂良的這件《文皇哀冊冊頁》,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超高清掃描,採用德國進口微噴儀,進行完美複製,還原出跟原作一模一樣的作品。

欲購褚遂良此《文皇哀冊冊頁》,請點擊下面惠購:

褚遂良《文皇哀冊冊頁》長卷

相關焦點

  • 虞世南不愧為「楷書之王」,他的書法溫潤如玉,氣質完勝歐陽詢!
    歐陽詢《九成宮碑》歐陽詢跟虞世南的書法,如果從繼承王羲之的角度來講,虞世南更勝一籌,如果從書法的創新能力上講,歐陽詢則當仁不讓,如果從學習成材率上,毫無疑問虞世南比歐陽詢強太多,若是論及對於書法史的影響力,虞世南要更大一些
  • 「二王」書法的兩個顯著特徵
    孫過庭在《書譜》開卷說:「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又云:「彼此二美而逸少兼之」。這裡,孫過庭對「二王」書法與鍾張並提,又以「妙」形容之。孫過庭評論書法,總喜歡過分誇張。但對「二王」怎麼誇都不為過。
  • 這位書法史上的癲狂之人,不把「二王」放眼裡,筆下行書秀美絕倫
    說起書法史上的狂人,宋朝的米芾是必定位列前三甲的,米芾之狂並非是講大話,而是他本身就有這個真才實學。米芾,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 顏真卿的書法成就 書法入門 楷書 行書 草書
    顏真卿書法取法前人,卻法而能化,推陳出新,「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意於古意之外。」 他先後學習過蔡邕、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的書法,特別是得到了張旭的親傳。相傳他兩次向張旭虛心請教書法,因而盡得其意。
  •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書法功力直逼王羲之,流傳1000多年
    唐朝時期的書法,是繼晉朝之後的又一個巔峰時期,天下第一楷書、天下第一小楷等傳世佳作,都是出自這個時代,還出現了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虞世南等書法名家,可以說,大唐時期的書法,是無比光輝與燦爛的。在初唐年間,就有這樣一位書法奇才,他是虞世南的外甥,草聖張旭的外祖父,被世人冠以「文書雙絕」的稱號,此人就是陸柬之。陸柬之出身於江東世家吳郡陸氏,少時跟隨舅舅虞世南學習文學,後入仕隋朝,官至朝散大夫。在那個時代,陸柬之的書法相當有名氣,入唐之後,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盛讚。
  • 歐陽詢的書法秘訣:最不可忙,次不可緩,又不可瘦,復不可肥!
    書法發展到後來,受繪畫、雕塑等作品的影響,開始追求在二維平面之中呈現立體化的布局裡,讓字顯得更好看。歐陽詢的字就是將二王書法與碑帖北朝碑刻相結合之後的產物,於是這個字就變得更立體化。對於這個特點,日本書法研究家有過很好的解釋。
  • 米芾和蔡襄書法的不同:師法、集古——推陳出新與食古不化
    並且不專一家, 擇善而從, 有長即學, 遇短即舍, 採取廣收博取的辦法。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米芾「集古」過程是一個不斷「慕」而又不斷「悟」的辯證發展過程。在米芾師法古人, 不斷地「慕」和「悟」的過程中, 形成了米芾學書的重要方法———揚棄, 尤其是縱向的揚棄過程。
  • 這位六指醜八怪,書法精妙入神,筆下書法盛傳近500年
    明朝中期的書壇之上,有這樣幾個人撐起了一片天,他們就是名留青史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以及徐禎卿,這四人的書法各有各的特點。就拿祝允明來說,他被後世多位書法家,奉為「明朝狂草第一人」,其草書功力遠超同代之人,說是冠絕大明朝也不為過。
  • 追崇「二王」書風的潘伯鷹,看他師生書跡裡的「才情翩翩」
    《贈鷗鄰仁弟詩》 潘伯鷹據相關文獻記載,潘伯鷹名士氣較重,對於一般文人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具,潘伯鷹卻考究至極,除常用毫管以外,還屢用竹筆作字,以求異趣;墨則從不用墨汁,晚年特別鍾愛胡開文;箋紙多用自印的「玄隱廬」、「飲河社」紋紙及朵雲軒精印的名家水印墨跡花箋;至於印章,非出自名家之手者不用,最喜用也最常用的便是喬大壯、蔣維崧兩人鐫刻之印,潘伯鷹認為只有喬、蔣所治之印方能與自己的書法匹儔。
  • 藏鋒與露鋒應該如何區分,這兩種筆法又有哪些技巧?
    寫書法時,要根據書體和風格的不同,去選擇不同的行筆起止的方法。筆尖如何入紙,就是書法上常講的筆法中的一環。藏鋒和露鋒就是筆法這一環節中的兩種典型筆法。歐陽詢與趙孟通常都是露鋒起筆,異常的簡單幹脆,許多初學者都是由露鋒開始學起的。
  • 「二王」書法最正統的傳人,這字美得不可思議,300年來屬第一!
    對於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來講,都若離不開「二王」書風的影響,這是因為後世的書法家皆是從「二王」的書法當中繼承某些方面,並且進行發展和創新的。王鐸曾經說過:書不入晉,終歸野道。意思是你的書法如果不同「二王」的書法當中汲取營養,只能算是「野路子」!
  • 歐陽詢草書《千字文》筆法精妙,學習書法必備法帖,練字範本
    歐陽詢的楷書冠絕天下,但是他的草書也是名馳宇宙的,今天分享歐陽詢草書《千字文》欣賞歐陽詢《千字文》,可以用"晉韻唐風,精彩動人"四字概括。 在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選擇古人的法帖來臨帖,古人云:取法乎上,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字帖沒有選好,導致自己會厭倦書法,而前功盡棄了。
  • 書法國展上的歐體楷書,為何更青睞小歐?
    常有人說,寫唐楷難以入國展,其實這只是片面的認識。且不說在歷屆國展都能出現的褚遂良、顏真卿系列的作品,在十二屆國展上還出現了一件柳體作品。在當下的書法展覽中,有個現象就是取法精純的作品越來越受關注。12屆國展明顯取法歐陽通的作品歐陽通是歐陽詢的二字,其楷書得歐陽詢親傳,自然具有乃父楷書的骨力洞達的面貌,但也有不同之處。
  • 不懂書法的人怎樣判斷字體是歐陽詢、顏真卿還是柳公權?
    但是要區分歐陽詢和虞世南,或者區分蘇東坡和黃庭堅,相對就需要點基礎,好在問題只是區分歐顏柳,那麼就說點竅門。掌握了這些小竅門,就算你從沒學過書法,當你再看到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也可以賣弄一番,說上幾句了:「很有一股顏體的味道啊!」「有些柳體的風骨嘛。」
  • 民國第一高手,書法得「二王」真傳,這字足以令當代書家汗顏!
    但在每一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取法於特色,這與當時的社會與文化環境息息相關,但有一點是大家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上追魏晉,學習「二王」,書法不入「二王」基本就等於「野狐禪」,這是千百年來書法人共識。白蕉《蘭題雜存》行草長卷但縱觀整個書法史,能學習「二王」達到了一定高度的人寥寥無幾,今天我們介紹一位民國第一高手,書法得「二王」真傳,這字足以令當代書家汗顏!沙孟海先生評價他:300年來能為此者寥寥數人。
  • 明中期以前論晉以後書法之變,主要講在繼承王羲之筆法基礎上的變
    如楊慎 (1488—1559) 認為, 書法之壞, 自顏真卿始, 自顏而下終晚唐無晉韻, 並不認可顏是王的正傳。何良俊認為唐時書家各自成家, 區分派別, 而晉法稍變。王世貞則指出亞棲關於歐陽詢變右軍體一類的論述是囈語, 認為歐陽詢書法確實是一變, 但非變右軍。湯臨初認為, 至歐陽詢, 晉人之法小變, 至褚遂良則古法之亡過半。
  • 你喜歡什麼字,就是什麼性格!
    學習書法,和性格有一定關係。性格內向的人不能去學外向型的字,即使一時見效,但最終無法走遠;反之,外向的學內向型的字,也終難入靜妙之境。
  • 歐陽詢是第一個打破「字如其人」的人,你為何可以這麼醜?
    關於「字如其人」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也有人對此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將「字如其人」理解為一個人的外貌或者性格特點。中國書法歷史上有那麼多書法寫得漂亮的人,他們的身上體現出「字如其人」的說法了嗎?你還別說,還真有很多字如其人的例子。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唄!
  • 一場大唐名流們的書法秀:30件長安名碑拓本「銘刻盛唐」
    《道因法師碑》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寫的一部書法作品。歐陽詢在隋代與唐代都做高級官員,歐陽通也是唐代官員,不但兩代人做官,還都是著名的書法家,世稱他們父子為「大小歐」。我們這次展示歐陽通的作品,本身就是比較少見的。歐陽通傳世兩部作品,一部是《道因法師碑》,一部叫《泉男生墓誌》。但那件不在咱們陝西,這次沒有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