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何止上下五千年?!三分鐘帶你認識比甲骨文更古老的史前文字!

2021-01-10 文刀小六

1969年的春天

年輕的李祥石

結束一天的工作

獨自進入賀蘭山口觀景

無人處怪石嶙峋,古意蕭瑟

酡紅的夕光

鋪灑在一塊

靜默無言的巨石之上

李祥石突然發現

石壁上有刻畫的痕跡

順著山溝前行

他發現了更多奇妙的巖畫

有牛羊,也有怪獸

還有人臉和掌印

村裡的老人說

賀蘭山上的巖畫

自古以來就在那裡

無人知曉它們具體的年歲

這些古老的符號仿佛有種神秘的魔力

李祥石被深深吸引

從此專心致志地研究和記錄巖畫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78年,陰山巖畫被發現

1989年,大麥地巖畫被發現

這些巖畫中不僅有事物的具體形象

也有抽象的線條符號

在距今7000年的大麥地巖畫中

有一個與甲骨文「日」字完全相同的字符

而甲骨文,僅形成於3300年前

這些巖畫,會是甲骨文的起源嗎?

在賀蘭山西面巖壁上

有這樣一幅巖畫圖案:

畫面左右各一隻手印

中間有一個人形高舉雙手

畫面上方是桃形人面像

雖然它長得很像E.T

但史前巖畫中通常只有神明

才會刻畫出清晰的人面

因此專家推斷

這是一則敬告天地的契約

賀蘭山上曾發生過一場戰爭

巖畫裡的兩隻手各代表一支部落

較大的手印戰勝了較小的手印

將其從棲息地趕走

兩方在神明的見證下立誓

徵服者擁有所有的生存資源

而戰敗者永遠不再回來

像這樣的巖畫

很明顯具有記載信息的作用

所以學者稱其為文字畫

或者圖畫文字

並把這些史前符號的發現

稱為前文字現象

前文字現象和真正的文字之間

尚有一定距離

前文字現象不止有巖畫

在距今6000年的半坡仰韶遺址中

曾發掘出一種彩陶「紅頂碗」

碗口一圈紅褐色寬邊

上面刻有陶符

這些陶符會是一種文字嗎?

一般而言

某種字符在不止一個地點

一種文化遺址中被發現

就可能具有交流溝通的作用

也就更靠近文字

空間上,紅頂碗陶符在

甘肅、青海、山西等地被陸續發現

時間上,不僅出現於仰韶時期

而且存在於商代

甚至延續到了

春秋時期的晉國

但這些陶符

沒能夠連綴成

一個完整的詞句

據專家考證

紅頂碗陶符依然只是一種符號

並沒有傳達語言的作用

也許是出於家族制陶業的需要

才會被鐫刻在陶碗上

換言之,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

註冊商標

那麼史前文字真的存在嗎?

真正的史前文字究竟是圓是扁呢?

《尚書·多士》中記載:

「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

這是在說殷商推翻夏朝

是有書典記載的

所以周人滅商

亦有道理可循

這從側面說明早在商朝建國之時

就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

應用文字系統

否則不可能做到「有典有冊」

4000 年前

東夷部落在山東半島一帶

建立起發達的龍山文化

龍山先民擅長製作黑陶和玉器

建立起龐大的都城

生產力的發展

已經到了必須有文字出現的階段

某月某日,有人拾起一塊陶片

在上面刻下兩行文字

也許他/她想要記錄這一天的勞動所得

也許他/她受到海景之美的激蕩

想要抒發自己的心情

也許他/她春心萌動

要給心上人傳達思念之情

……

以上均不可考

唯有這塊陶片

經受住了歲月的淘洗

沉默4000年後

在山東大學考古實習隊的發掘下

終於重見天日

這就是引發史學界震動的

「丁公陶文」

經專家鑑定

陶片上現存的十一個神秘符號

就是古東夷部族所使用的文字

這種文字已經脫離原始的象形結構

產生了一定的會意傾向

表現出文字系統的成熟

但問題是

丁公陶文與甲骨文之間不存在承繼關係

兩者屬於完全不同的構字系統

所以丁公陶文已經是死文字

沒有被釋讀的可能了

窺一管而知全豹

史前文字無疑是存在的

而且處於一種「百家爭鳴」的狀態

華夏民族的文字源流

並不單一

但在多元化的史前文字中

只有一支流傳了下來

並且吃掉其他「小魚小蝦」

形成了今天仍在使用的方塊字

距今4500年前

在浙江餘杭和山東莒縣

同時存在著兩個規模龐大的部族

建立起大名鼎鼎的

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

從這兩處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符

非常相似

並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字形結構上與古文字更加貼合

二、字符位置與後來青銅器上的族徽位置相同

三、具有繁簡二體(殷商甲骨文就是當時的「簡體字」)

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符,有人釋為「旦」,有人釋為「炅」

前文已經說過

如果一種類似於文字的符號

不止在一種文化、一個地點被發現

就說明它具有信息傳遞和交流的功能

大汶口和良渚的出土陶符

無疑是從圖形到文字的過渡階段

直到陶寺朱文的出土

專家學者們才終於確認了

甲骨文的來歷

陶寺朱文比甲骨文早1500年

出土於山西臨汾陶寺

數量不多

只有兩個字

寫在破損的陶罐上

這兩個字

與甲骨文屬於同一個體系

右邊的字已經確認為「文」

左邊的字尚有爭議

這兩個硃砂字

就是甲骨文的直系祖先

爺爺的爺爺

從陶寺朱文到甲骨文

中間還缺失了一段

將語音與刻畫符號相結合

並由零散字符積累起來的過程

這個階段

也就是尚且一片空白的「夏」

也許在不遠的將來

考古人員能夠從地下

發掘出更多的線索

就像當年的「一片甲骨驚天下」

從此考古與典籍二重互證

揭開史前文字演化的面紗

還原中華文明的漫漫旅途

圖片 | 網絡

編輯 | 小六

排版 | 小六

相關焦點

  • 從一味神奇的中藥說起,十分鐘詳解五千年的文字傳承!
    一提到歷史,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自豪地說:「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悠久歷史,文化傳承從未間斷」。但是,國際範圍內對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是存在爭議。因為,國際上認定文明與文化的產生的根本標誌是文字的產生與運用。那麼,我們中國的文字最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又是怎樣被發現的?最初的國家檔案文字中究竟記載了什麼?細讀此文,需要十分鐘時間!
  • 上下五千年,如何用一個字來形容各個朝代?
    一字一朝,十四字讀懂上下五千年!夏朝,朦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目前為止,我們對它的了解還停留在它的開拓人-大禹身上而已。並且根據殷墟遺址的發掘,商朝當時的所組建的國家組織,引領了中華民族包括文化、思想、宗教,文學,藝術,曆法,文字(甲骨文)等等各個方面的潮流,就像一條河流的源頭一樣,萌發和孕育的中華文明。西周,禮西周時期,擁有了「奉天承運」概念,建立了等級森嚴的禮制,並成為立國的政治法理基礎,深刻影響了此後中國的封建社會。
  •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做好考古工作,認識中華文明,堅定文化...
    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史前遺址挖出「龜殼」,內含宇宙之謎,考古家:至今無人參透
    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寶,構成了我國文明的重要一部分,時至今日,人們還是驚嘆於古人的創造力。在古人還沒有創造出文字的時候,他們就已經以自己的智慧,總結出了一套又一套的傳奇理論,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傳奇器物,更是給後人留下了數不清的謎團。《山海經》中記載又上古的神話傳說,而人們對我國歷史的認識,則是從夏商周開始的,上古時期對於人們來說,只是一個神話。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夏代的開端定於公元前207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則將探索的腳步進一步上溯,試圖釐清中華文明進入「王國」階段前的進程。2016年,正式啟動於2002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結項。15年的研究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多年來累積的考古成果如何填補史前歷史年表的一個個空白?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總書記指出:「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 大黃河文明之旅 ▏沿黃河到山東,探訪上古文明,喚醒沉睡千年遺蹟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今天,我們開啟一場黃河文明之旅,來到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山東,去探訪文明黃河留下的遺蹟!黃河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同時也孕育了古老的齊魯文明。在黃河兩岸,包括地上和地下,保存著眾多的文化遺址和風物遺存,使黃河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在這兩件殘石鉞上,保留有可能是文字雛形的刻畫符號,在古文字、史前考古等眾多領域激起不小的漣漪。    文字起源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課題,亦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之一。19世紀末殷墟的發現點燃了人們探索中國文字源頭的熱情,在此之後,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史前「符號」或「文字」被世人所知,使中國字的「生日」可能推至更為久遠的時代。
  • 一夢江湖:良渚聯動外觀曝光 穿越千年文明
    探尋良渚 中國史前文明的璀璨明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有無數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良渚文明即是中國史前文明的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發達的稻作農業、精美的玉器陶器,神秘的原始文字,以及大型的城市格局、世界最早的水利系統……良渚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榮耀,更是泱泱大國的文化自信。
  • 三論漢字: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都滅絕了,漢字為何能流傳至今
    而四五千年前的漢字就已經超出了口語的束縛,以嚴密的理論體系,包容所有南腔北調,好像為的就是未來向全天下推廣,兼容所有部落語言,這種神奇的適應能力令人嘆為觀止,似乎超出了當時人類的智慧水平 !難道倉頡是一名創越者?否則如何解釋如此智慧的語言?我們再反觀另外兩種象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為何它們沒能像漢字一樣擁有如此強的生命力?
  • 秋天到鳴蟲叫,老蔣玩蟲記之中華樹蟋1:3分鐘帶你認識中華樹蟋
    這個秋天,老蔣就帶你認識各種有趣的鳴蟲,包括捕捉和飼養技巧等等。條件允許的話,老蔣也會嘗試錄製部分小精靈的天籟之音,上傳音頻給大家聆聽,歡迎你的關注和交流哦。今天老蔣給大家帶來的是「3分鐘帶你認識中華樹蟋有哪幾種?如何區分?中華樹蟋有兩種:一種就是前面描述的這種鳴聲如蟋蟀,在整個夏、秋兩季都能聽到鳴聲的中華樹蟋,鳴蟲愛好者一般稱它叫「蟀竹鈴」。
  • 關於在史前文明,你所並不知曉的8個罕見的兇猛動物
    我們在歷史課上都學過,關於史前文明的一些介紹,例如,恐龍的誕生和滅絕,雖然恐龍的影響力很大,但是在史前時期其實還有不少罕見的兇猛動物,有的化石更是最近才被科學家發掘,其實這些動物如果活到現在,恐怕對於人類的危害性將是難以估量的,這一點絕對沒有誇張,所以我們應該感到慶幸,那麼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 劇中的「皇阿瑪」,一位是皇帝專業戶,一位涵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
    就連偉大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他也演過,幾乎涵蓋了整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唐國強出道時有著「玉面小生」的稱號,「奶油」氣質成為其專屬標籤。就問你們服不服,反正我是服了。
  • 「女媧」或是史前文明?乘坐月球離開地球,人類是文明遺留?
    乘坐飛船離開地球,史前文明的遺留是人類?宇宙之中存在著很多秘密。而人類探索宇宙也不過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至今還沒有破解宇宙的謎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目前僅僅是登陸了月球。對於太陽系中其他的星球,人類目前還沒有登錄。現在大多的解釋都需要用科學的理論,但是,太多的科學理論會不會顯得太過於牽強?甚至於有的科學理論,不同於科學,甚至超出了科學的範圍。
  • 恐龍時代就已經有人類,神秘的史前文明
    人類的古老文明究竟最早起源於何時,一直以來並未有一個統一的結論,其中便有一種理論認為,在遠古的時代,我們已知的文明之前,就已經有人類了。
  • 地球上真的有過外星人和史前文明的痕跡嗎?
    相信有很多人對外太空有著無限的幻想,就像我們經常在深夜看著深邃的星空,幻想著外太空的文明世界或是地球曾經的史前文明,我認為地球很可能存在史前文明或是外星人肯定到訪過地球,只是我們地球人現在還沒有達到可以探索更遠星空的地步,為什麼我會這樣幻想呢?因為下面的這些證據或許真的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跡。
  • 史前中亞寶藏,消失4000年的阿姆河文明
    進入青銅時代後,阿姆河文明的印章以其獨特的形制、豐富而多元的圖案,讓人窺探出那裡在遠古時代的文明特性及與其他文明若隱若現的文化交融。  何為阿姆河文明  迄今為止,我們對於史前中亞(或者按地理概念稱之為中亞西部較為合適)的了解非常有限。
  •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首先我要說人類的發展是從非洲開始的。也就是擁有十幾萬年歷史的智人。世界上人沒有人種之分,只有亞種之分。黑白黃種人之間可以互相通婚,產下後代可以繼續生育。人種之間是不可能生育,即使生育了,也不會繼續繁殖。好比騾子是驢和馬的孩子,但騾子是不能再生育的。 從非洲遷徙的話,最早到達的的應該是,歐亞非交界處。
  • 這才是中國:本立道生,許慎所勾勒的東漢前中華文字文明簡史
    遂在繼承先代圖符文化的基礎上,整理、歸納出了規範的抽象篆籀契刻文字體系典冊,開創了中華文明生象文字歷史的新紀元。自此,王制朝廷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行政管理、行業分類、職業分工開始走上倫禮化軌道。並且,隨著事物範疇的不斷積累和創造,人們對世界上事物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