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春天
年輕的李祥石
結束一天的工作
獨自進入賀蘭山口觀景
無人處怪石嶙峋,古意蕭瑟
酡紅的夕光
鋪灑在一塊
靜默無言的巨石之上
李祥石突然發現
石壁上有刻畫的痕跡
順著山溝前行
他發現了更多奇妙的巖畫
有牛羊,也有怪獸
還有人臉和掌印
村裡的老人說
賀蘭山上的巖畫
自古以來就在那裡
無人知曉它們具體的年歲
這些古老的符號仿佛有種神秘的魔力
李祥石被深深吸引
從此專心致志地研究和記錄巖畫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78年,陰山巖畫被發現
1989年,大麥地巖畫被發現
這些巖畫中不僅有事物的具體形象
也有抽象的線條符號
在距今7000年的大麥地巖畫中
有一個與甲骨文「日」字完全相同的字符
而甲骨文,僅形成於3300年前
這些巖畫,會是甲骨文的起源嗎?
在賀蘭山西面巖壁上
有這樣一幅巖畫圖案:
畫面左右各一隻手印
中間有一個人形高舉雙手
畫面上方是桃形人面像
雖然它長得很像E.T
但史前巖畫中通常只有神明
才會刻畫出清晰的人面
因此專家推斷
這是一則敬告天地的契約
賀蘭山上曾發生過一場戰爭
巖畫裡的兩隻手各代表一支部落
較大的手印戰勝了較小的手印
將其從棲息地趕走
兩方在神明的見證下立誓
徵服者擁有所有的生存資源
而戰敗者永遠不再回來
像這樣的巖畫
很明顯具有記載信息的作用
所以學者稱其為文字畫
或者圖畫文字
並把這些史前符號的發現
稱為前文字現象
前文字現象和真正的文字之間
尚有一定距離
前文字現象不止有巖畫
在距今6000年的半坡仰韶遺址中
曾發掘出一種彩陶「紅頂碗」
碗口一圈紅褐色寬邊
上面刻有陶符
這些陶符會是一種文字嗎?
一般而言
某種字符在不止一個地點
一種文化遺址中被發現
就可能具有交流溝通的作用
也就更靠近文字
空間上,紅頂碗陶符在
甘肅、青海、山西等地被陸續發現
時間上,不僅出現於仰韶時期
而且存在於商代
甚至延續到了
春秋時期的晉國
但這些陶符
沒能夠連綴成
一個完整的詞句
據專家考證
紅頂碗陶符依然只是一種符號
並沒有傳達語言的作用
也許是出於家族制陶業的需要
才會被鐫刻在陶碗上
換言之,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
註冊商標
那麼史前文字真的存在嗎?
真正的史前文字究竟是圓是扁呢?
《尚書·多士》中記載:
「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
這是在說殷商推翻夏朝
是有書典記載的
所以周人滅商
亦有道理可循
這從側面說明早在商朝建國之時
就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
應用文字系統
否則不可能做到「有典有冊」
4000 年前
東夷部落在山東半島一帶
建立起發達的龍山文化
龍山先民擅長製作黑陶和玉器
建立起龐大的都城
生產力的發展
已經到了必須有文字出現的階段
某月某日,有人拾起一塊陶片
在上面刻下兩行文字
也許他/她想要記錄這一天的勞動所得
也許他/她受到海景之美的激蕩
想要抒發自己的心情
也許他/她春心萌動
要給心上人傳達思念之情
……
以上均不可考
唯有這塊陶片
經受住了歲月的淘洗
沉默4000年後
在山東大學考古實習隊的發掘下
終於重見天日
這就是引發史學界震動的
「丁公陶文」
經專家鑑定
陶片上現存的十一個神秘符號
就是古東夷部族所使用的文字
這種文字已經脫離原始的象形結構
產生了一定的會意傾向
表現出文字系統的成熟
但問題是
丁公陶文與甲骨文之間不存在承繼關係
兩者屬於完全不同的構字系統
所以丁公陶文已經是死文字
沒有被釋讀的可能了
窺一管而知全豹
史前文字無疑是存在的
而且處於一種「百家爭鳴」的狀態
華夏民族的文字源流
並不單一
但在多元化的史前文字中
只有一支流傳了下來
並且吃掉其他「小魚小蝦」
形成了今天仍在使用的方塊字
距今4500年前
在浙江餘杭和山東莒縣
同時存在著兩個規模龐大的部族
建立起大名鼎鼎的
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
從這兩處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符
非常相似
並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字形結構上與古文字更加貼合
二、字符位置與後來青銅器上的族徽位置相同
三、具有繁簡二體(殷商甲骨文就是當時的「簡體字」)
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符,有人釋為「旦」,有人釋為「炅」
前文已經說過
如果一種類似於文字的符號
不止在一種文化、一個地點被發現
就說明它具有信息傳遞和交流的功能
大汶口和良渚的出土陶符
無疑是從圖形到文字的過渡階段
直到陶寺朱文的出土
專家學者們才終於確認了
甲骨文的來歷
陶寺朱文比甲骨文早1500年
出土於山西臨汾陶寺
數量不多
只有兩個字
寫在破損的陶罐上
這兩個字
與甲骨文屬於同一個體系
右邊的字已經確認為「文」
左邊的字尚有爭議
這兩個硃砂字
就是甲骨文的直系祖先
爺爺的爺爺
從陶寺朱文到甲骨文
中間還缺失了一段
將語音與刻畫符號相結合
並由零散字符積累起來的過程
這個階段
也就是尚且一片空白的「夏」
也許在不遠的將來
考古人員能夠從地下
發掘出更多的線索
就像當年的「一片甲骨驚天下」
從此考古與典籍二重互證
揭開史前文字演化的面紗
還原中華文明的漫漫旅途
圖片 | 網絡
編輯 | 小六
排版 | 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