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中國:本立道生,許慎所勾勒的東漢前中華文字文明簡史

2021-01-10 歷史奇事

文\大道學莊莊主 薛英俊 文中插圖及篆體字\薛英俊 編輯\王巖林

許慎《說文解字·敘》詮釋(一)

(2016年4月18日初稿 2020年6月9日修定)

漢太尉祭酒 許 慎記

宋右散騎常侍 徐 鉉等校定

【句讀原文】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決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詮經釋典】

八千年前,伏羲王朝是天下歸心,其樂融融,生活就是遊牧狩獵的世紀。當時人們初步掌握了日、月、金、木、水、火、土等天體星辰的運行規律與地球上鳥獸出沒和時令變化相應的法則。通過對飛、潛、動、植生長、發育、活動現象的觀察、琢磨,將人類自身眼、耳、鼻、舌、軀、思維的官覺、感受、思想行為舉止與生物的器官結構進行對照研究,以勾勒具象特徵的式法,建立起了人與自然界生命體活動現象相關聯的簡易知識系統。

後來,經過總結囊括、紬繹,及藉助陰、陽圖抽象符號道體演示,找到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陰陽復象觀思維式法,並以此為基元模式,創造出了人類社會第一個映射時空圖景、聚落生存、生活狀況的文明體系——圖騰、徽記、標識、爻符及八卦曆法。

神農帝國,是以夜半子時為「結繩」紀日起點的時代,人類社會由遷徙畋獵逐漸轉型為定居捕撈、動物畜養和稼穡種植時期。這時,人們已經能夠自覺運用符號文明體系開創社會事業了。於是,農、牧、陶(工)、貨各類簡單行業模式漸次興起,專門技術和文化形態也日漸興隆,人類逐漸告別完全被動享受自然恩賜的歷史,有了創造性勞動生活。

到了黃帝時期,朝廷太史官倉頡,發現根據鳥的動靜形象、動物行走所留下的蹄印痕跡,可以清楚識別和判斷出原本物事狀況。遂在繼承先代圖符文化的基礎上,整理、歸納出了規範的抽象篆籀契刻文字體系典冊,開創了中華文明生象文字歷史的新紀元。自此,王制朝廷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行政管理、行業分類、職業分工開始走上倫禮化軌道。並且,隨著事物範疇的不斷積累和創造,人們對世界上事物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和豐富。

仔細追溯文字創造——這一重大事件發生的思想源泉,主要是取之於《易經·夬》卦(下乾上兌)的卦體解釋:「光明正大地將決策的宗旨、目的、途徑以公文的形式昭告天下。」 意思即:文字,是王朝政府昭示倫禮教化宣知體系和政令的工具。公務人員,只有掌握了這一文明道體「才能做出有益於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事業。否則,恬不知恥地以自己『領導』的權位自高自大,胡言妄作,則必將被民眾所憎惡。」

【句讀原文】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詮經釋典】

倉頡書典,基本上是勾勒物事的本體形象信息。內容還比較獨立、粗獷、渾倫,所以稱之為:文。篆象之文,主要與物事自身的紋理形態、特徵狀況標識相映照。不單讀音未作嚴格的要求和規定,而且諸侯大夫自造圖符,也沒有明確限制。所以方言歧紛,形式多樣,是生活常態。

經過若干世紀的流行和發展,文的形狀與發聲逐漸趨於與物事生態相協調一致,不但架構酷肖神似,且部件構成也有了主配、同胚、抽象轉胎的統一意識,於是,形成了真正文明意義上的:字。

就是說:所謂文,勾勒的是物的生態輪廓或事的場景構成;所謂字,指的則是在同一原則下,由具象本體而抽象衍生的「轉注」和「借代」蘊涵,及形、聲的結構拼合所創造出的表徵事物信息域的範疇生象。只要有新的物事產生,或思維認識有了更深一層的進展,不離事物本源的字庫增長,總能適應使用的需要。如此,也就擺脫了「具象」之「文」的局限性和繁雜描摹的冗餘及笨拙所帶來的不便。當然,無論文,還是字,只要刻或寫在竹簡、絹帛上,都統稱為書,以示永記不忘之意。

所以,書,相當於對物事信息的長久記憶。用信息領域的話來講,書就是人的外腦,亦或是大腦記憶儲存的外部軟盤。從五帝、三王之世,到秦、漢王朝,在泰山封禪的帝王有72代君主,文字形體雖然幾經變易更換,有的甚至區別顯著,但傳承的經籍典冊所載內容,基本大同小異,在思想上沒有大的差別。這就是「文字」載道蘊德的妙用啊!

【句讀原文】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按:《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樂記》、《春秋》),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畮,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詮經釋典】

周宣王時,太史籀以古文(應指倉頡「符籙」類及人們後來增添的「奇字」)為基礎,搜異文、治規範,著《大篆》十五篇。孔子整理《詩》、《書》、《易》、《禮》、《樂》、《春秋》,左丘明撰述《春秋傳》,都以《大篆》為準繩,文字系統可以天下通識,無礙勾通。

到了戰國時代,諸侯暴虐殺伐,公共管理被七國分割專屬,打亂了王朝一統的文明規制和禮樂風化。反判者,恐懼《禮》、《樂》等道德憲制不利於維護私己的霸權壓迫,遂禁止、銷毀了經籍典冊,另搞一套。於是,天下出現了地積單位混亂,車輛輪距不一,行政法規雜亂無章,衣服鞋帽形制多出,話語腔調千奇百怪,文字本體迂曲異樣的紛繁碎裂局面。

【句讀原文】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緯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按:此處當指倉頡和太史籀的「篆籀」體)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草書。

【詮經釋典】

秦始皇贏正兼併六國統一天下之初,丞相李斯奏請罷黜與篆籀不合的六國文字,實施書同文政策。為進一步規範文字的應用標準,李斯著作了《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撰寫了《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編纂了《博學篇》,均以《大篆》為藍本,並作出了大幅度的簡化改造。簡改後的篆體書,統稱之為秦小篆。

當時,秦始皇通過「焚書坑儒」,剪除了六國的歷史文化典籍,並大興用兵役隸卒開山築路、修建長城、皇家陵墓等浩大土石工程。因涉及面廣、運用人數眾,朝廷監獄的任務也日益繁重。獄吏程邈為方便公文寫作,去除了篆籀文、字隨象就體的曲折靈動氣勢,以平直筆畫取而代之,從而製作出了隸書一體(從此篆籀文字的使用慢慢被公務人員荒疏、中斷。 直至後人執隸棄篆,根絕了文字一統直觀生象的靈魂本質,走上了平筆折畫方形塊狀的空心歧路,「六書」整生羅緝思維式法,也半推半就地淪落為造字、用字方法論,而被逐漸模糊)。以致秦代共有大篆、秦小篆、刻符、蟲(鳥)書、摹印、暑書、殳書、隸書八種字體並存於世,各有所宗。到了漢代則又興起了一種字體:草書。

【句讀原文】

《漢律·尉律》規定:「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孝宣皇帝時,召通《蒼頡篇》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採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製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與李斯同期同工)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詮經釋典】

《漢律·尉律》規定:「十七歲以上的學生,通過考試,能識讀誦寫九千篆籀文字的可以做官。又以能用八種字體完成不相統屬之郡的往來公文和太史專業課目為試,得頭名的擢拔為尚書史官。書寫出現大的錯誤,則要受到法律追究。」

東漢和帝時期,不但上述規定已棄置不用。文字學荒蕪,對文字認而不識、一竅不通的人,比比皆是。為此,漢宣帝時,朝廷詔進精通《蒼頡篇》的博士,張敞獨佔鰲頭。涼州刺史杜業、沛郡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也榜上有名。漢平帝時,徵召爰禮等百餘人,在未央宮講說文字,封爰禮為文字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藉此機會採風著作了《訓纂篇》,除《倉頡篇》外,又增加了十四篇,共計五千三百四十字。因此,經書典籍中所使用的文字,才基本上都保存了下來。

王莽攝政時,指派大司空甄豐等校對文字部首編目,他們誤認為應進行新的改革,所以對篆籀又大幅度地作了簡化。如此,當時並存的書體成了以下六種:一是古文,即孔宅牆壁中以大篆為藍本的經書字體。二是奇字,即與大篆相異的金、鼎、甲骨刻文等。三是篆書,即秦小篆,乃秦始皇時李斯與程邈共同創製的字體。四是佐書,即程邈所作的隸書。五是繆篆,即摹印、璽文。六是鳥蟲書,即旗幟上色彩交織而成的標識美術字。

【句讀原文】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到的《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和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郡國往往於山川得鼎、彝、甲骨,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向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諸生竟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鬥,蟲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俗儒鄙夫,玩斯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怪舊執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

【詮經釋典】

所謂壁中書,就是魯恭王拆孔子宅院時得到的藏書:《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壁中書,包括漢初北平侯張蒼獻出的《春秋左氏傳》和各郡縣不時在開山、浚河中偶獲得的鼎、彝金器、甲骨銘文,所採用的文字,都是先秦世代的篆籀體。對比地看都極其相似,相互間的區別很小。儘管追溯其準確的歷史源流很困難,但原則上是解釋得通的。

然而,俗世社會中的酸腐文人卻都反感和非議正規整則,專以奇談、怪論、異行為樂。加之一些泯滅良知的陰險之人,故意耍奸使詐遭蹋正統一致的文字,憑空捏造人們不知道的圖畫符號,惑亂人們正常的思維判斷力,以炫耀於當世。一些俗儒、貢生無事經營,便搜奇獵怪競相爭解文言、經義,妄稱秦代的隸書為倉頡所造。瞪眼胡掰:「此乃師徒、父子間的口傳心授,怎麼能說是錯的?」並吠叫說:「馬頭合人為『長』字,人合十為『鬥』字,『中』下面彎曲為『蟲』字。」(見文後附註)甚至廷尉在解釋律條時,狂妄地以曲解字義枉法。如「苛人受錢」中的「苛」,乃苛刻、狠毒之意。「 從

(篆體「草」字),可聲」。竟被歪曲為-「苛」這個字,是

(篆體「止」)與

(篆體「句」)的組合,乃禁止、阻攔與拘捕、捉拿的意思-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可計數。既不合孔子經書上的篆、籀,亦與正統秦小篆不同,只是一些生造的「奇字」而已。

那些奸詐小人和俗儒,局限於一孔之見的習慣思維,專好以稀奇古怪的傳聞蒙蔽世人。不知真正的文字,是一個有著同一規範標準的完整體系,是不能以一字具象生拉亂扯的。這些卑鄙之徒,不懂得「字典」中的字例條款所賦予的格範及範疇意義,專門以荒誕不經的野語村言是崇,以其所知見的一點兒邪念為玄妙秘笈,厚顏無恥地指責聖人的微言大義,搬弄是非,自吹自擂,試圖謀取不義之財。

【句讀原文】

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其迷誤不論,豈不悖哉!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

【詮經釋典】

見到《倉頡篇》中有「幼子承詔」字樣,就大呼小叫是古代帝王作品,只有具備神仙法術,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即使不說其沉陷於迷茫錯誤的認識之中,難道這不是違背了人類社會基本的生活常識嗎?《尚書》言:「我每次思索先人們的箴語華章,字句一定都遵照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而從不穿鑿附會,雲山霧照地說些遠離生活倫禮的瘋言瘋語。」孔子感嘆:「我還是惦念經書史冊中的那些缺失遺漏的文字,現在真的沒辦法填補了嗎?」

故,俗儒鄙夫的問題不在於其不知「道」,而是其根本就不想知「道」。因此,對於不懂的學問,連問都不問,就妄下狂言,大肆抵毀。如果人們都只相信個人的私己之見,天下也就不會存在是非標準和公共正意了。巧舌狡辯,邪惡毒言,只能使天下的文化學者疑惑叢生,彷徨不定,再也不敢存有公共主張的思維。

生象文字,不但是人類文明學術、道德品質得以成就的根本道體,也是王道政治運作的發端;不僅是先人留給後世的寶貴的生活經驗統述,也是後人認識歷史的依據和捷徑。

所以,只有首先確立規範、精準的文字形體、音讀,人類社會才能創作出道德的文明智識體系。學懂弄通古聖先賢所運用的最神聖的思維式法,掌握觀天測地知人的整生羅緝體系,自己的頭腦才不會出現混沌和迷茫啊!

附註1:

(篆體「長」),從兀從亡,亾聲。古文[倒亾合類人];牆盤[似頭朝下類斑馬的一個動物構型];楚帛書[類古文而簡筆]。稀罕地是《漢語大字典》也給弄錯了,雖然源於《說文解字》出現不正常現象,造成解釋不清。

(篆體 「鬥」),《說文解字》缺「爭也」解釋。以至段玉裁亦誤批。不知此「象鬥之形」,乃許慎所創式定象。這正是其「一統」在手,所必須要做的工作。

《漢語大字典》載羅振玉的考釋,依然未擺脫俗人以奇否正的狹隘。須知「俗儒」、「貢生」所論並非空穴來風,而正是此種「實事求是」之「眼見為實」之「真」的偏執也。不知在文明系統中,只有羅緝的必然,才是真正的「是」,即:在。這在指號語言中是「理性」的普遍事實,也是其脫離自性而崇拜神性的原因所在。不懂得「真在」合一是人的主體功能體現,是不需要一個作為「他者」的「神指號」來「命名」「正義」的。這也正是中華文明「陰陽觀」思維之「天人合一」,與指號語言「理念觀」之「割裂」思想的根本差別所在。

在這裡,如果說唯物辯證法,還只是弱者反抗的思想武器;那麼「蘿蔔加大棒」之「理性」的辯證法,則就是不顧人與人、人與自然界倫禮和諧生態結構而專務人為製造消費垃圾的、無賴的強詞奪理。如,鬥,在「前二·九·四」中是兩人徒手互搏,即類似「人持十」形。在「粹一三二四」中則是兩蟈蟈互咬。二者均未超出「畫」的思維方式。必須清楚,書、畫,雖然同源,但書、畫決不是同一個思維式法。

(篆體「蛇」),一名蝮。「象其臥形」。魚鼎[十字把下彎鉤象];漢印[中字下彎折鉤象]。許慎意在「一統」的文字體系下,已經不允許再有旁逸斜出的解釋,否則,就違犯了「整生羅緝」的系統聯屬,失去了文明和道德意義。在這一意義上,真的就出現了毛澤東所謂的「知識越多越反動」的現象。此「反動」,是與人類「文明」相比較而言的,也是人類倫禮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範。這是中華文明幾千年屹立不倒的真正緣由。非此,地球上就會出現「春秋不義戰」、動亂的歐洲和世界大戰亂的慘象。

問學研討團近期部分主話題預告:

一、天下與中國、文明與中華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類主題。

話題1:僅以國家看中國,夠不夠?僅以「國家」論,原來大量的蕃屬國、朝貢國該怎麼說?

話題2:「國」字,要不要打破或超越圍繞四邊的那個框?

話題3:中國與中華文明究竟是什麼關係?二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合為一體、共講一套話語?

話題4:如果以文明論,該將國家意義上的「中國」擺在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的怎樣位置上?

……

二、海外華人問題類主題。

話題1:海外華人問題,會不會是今後中國突破國家邊界的「第一份考卷」?

話題2:大道中華,此一階段應不應該包括海外的新老華人?

話題3:可不可以跳出一國國籍、「雙重國籍」的思路,搞一套新的「華夷之辨」認定系統?

……

三、新時代的大中醫改革與建設類主題。

話題1:傳統中醫,是否面臨著一種走向「大中醫」的全面變革?

話題2:新的「大中醫體系」該以怎樣的思路、如何建立?

……

四、文字、各類文化、中外文明演進史所映射出的大中華類主題。

……

設立一個「國人如何定位中國」的小小民意測驗,誠邀參與投票。結果會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汝南許氏許慎:用一部書《說文解字》統一了中國漢字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音頻格式 汝南許氏進入東漢後,開始興盛起來,出了眾多名人。東漢的許姓人中,許慎被評價為:「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中國,許慎用一部書統一了中國的漢字。」
  • 《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那些曇花一現的流量明星們
    至於前頂流,如果沒有轉型成功,估計光環很快就要暗淡了,正如《易經》所說「盛極必衰」。我將此歸因為「根基不穩」,也就是《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說的那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的本沒立好,談什麼」道「呢?《論語》中「君子務本」這句話是有儒家自己的論述,關於這一點我在前面的文章《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中有簡單提過,這裡所說的「本」,指的是孝悌。我從原生家庭的角度簡單說明個人對於「孝悌」作為儒家中心思想的根本的理解。
  •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
    像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已經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一種文明,叫地中海文明。其實所有文明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所謂字母也就是象形文字的一種特殊表示罷了。但地中海文明有一個特點就是開放型。在這個地方,幾千年來,不是a徵服了b 就是b徵服c,c徵服了d。各種部落種族文化之間,交流和衝突的頻率特別高。
  • 秦帝國統一中國文字,字體究竟是採用的小篆還是隸書?
    這三篇秦小篆傑作曾經被西漢皇室收藏,並重新進行整理,以60字為一章,共分55章,共計3300字。至為可惜的是,這三篇傑作的文字內容在後世泥牛入海,無法查找了。其二,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曾經進行了五次大巡狩,在各地都留下了眾多刻石。這些刻石均是用小篆刻寫的,內容也基本都是頌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那麼所用的小篆必定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文字。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周朝八百年的所締造禮樂、宗法制度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後,以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西華陰村展開考古發掘為開端,重建上古史就一直是中國考古學界的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考古學之所以能夠在上世紀20年代迅速被中國學者所吸納,也是出於對這一問題的緊迫關切。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
  • 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為何出土秦朝文物上文字以隸書居多?
    對於隸書出現在秦朝的文物中,我們之所以感到意外,這是因為,歷史資料給我們的常識是,第一,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制度,那按理,不應該在秦朝的文獻上有隸書而是小篆啊?第二,隸書起源於什麼時代。我們古代的文獻資料,對隸書的起源記載是比較模糊的,也是不太可靠的。比較權威和大家都知道的是,秦始皇時期的下層官吏程邈發明了隸書。
  • 宋元真跡首次全部打開 52件佳作勾勒中國書畫千年簡史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展」近日亮相,52件歷代佳作以時間為軸,勾勒中國千年書畫簡史。其中既有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也有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觀眾從作品前走過,可以看到中國書畫千年變遷。宋人《輞川圖卷》上的這20景堪稱最難得一見的「景點」,每次開放時間不超過3個月,之後會「閉關」至少兩三年。如此珍貴的名畫,卻是一幅「三無」作品——不僅沒有作者署名,而且前無引首,後無題跋。國博專家認為,這是以唐代王維《輞川圖》或者其他宋人所繪臨摹王維《輞川圖》為藍本摹繪而成的。現實生活中,輞川位於今天陝西省藍田縣,唐代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就蓋在這兒。
  • 漢字探源見證中華多元一體
    許慎《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是黃帝史官,從鳥獸足跡中悟出道理創造文字,也就是說文字起源於黃帝時期。直至19世紀末,一個偶然的機會甲骨文被發現,人們終於找到了最早的中國文字系統實證,漢字溯源由此確切上衍至殷商時期。
  • 石虎:中華文明的詩意與神性
    記得在20世紀90年代,有過一段對「油畫中國化」的爭論,因為這一提法過於籠統,歧義甚多,最終不了了之。今日看石虎先生當時的作品、文論,氣魄還是不一樣。在他的眼中和手上,不是「油畫中國化」的問題,而是「布上賦彩,中華古有此技」。
  • 史上的這六種文字,全部失傳,精通一種你就成國寶級專家!
    在蒼茫起伏的中華大地上,孕育出說不清的文明,只是有些文明猶如曇花一現,綻放短暫光芒之後,就迅速消失在歷史的煙雲裡了。 後人知道他們的存在,一方面依靠中華文明的歷史記載,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文明留有文字記錄。
  • 小企鵝的成年之「道」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馬化騰在採訪時告訴記者,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引用的這句話,引出了網際網路企業的成長之問:風起雲湧的網際網路,一切都可被顛覆和重構,「本」和「道」到底是什麼?  「去年,我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現場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四項原則』『五點主張』業已成為指導我國網際網路事業發展的總體方針,也將我們的思路和視線引向了網際網路發展的最基礎問題和未來的方向。」馬化騰說。
  • 這才是中國:太極——一種通解的嘗試
    值得關注的是:【無極】沒有極向,在五行中央正位中國是德所居,五行生數俱全,德的生數五:【大極】在五行北極下國坎卦是道所居,道生數一;西極在五行乾卦是天所居,天生數二;東極在五行坤卦是地所居,地生數三;南極在五行離卦是人所居,生數是四。道的生數一,表明大極的生數一。圖示如下:五行的成數是十五。
  • 為什麼國外都用字母文字,而中國卻使用漢語這種複雜的語言
    華夏字母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差別,主要是由於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和社會積澱不同所產生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從無到有,產生文字,是從象形文字開始,畫出自然界的物體、現象等來記事,圖像抽象出來,逐步產生穩定的表達,即文字。
  • 國家一級文物柿蒂八鳳紋銅鏡:從遙遠的東漢走來
    這件精美東漢柿蒂八風銅鏡既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自然是珍藏中的寶貝。 銅鏡出土:符合漢代墓葬出現規律 史籍所載,早在秦代,西昌這片沃土已經設置過郡縣,西漢設置越嶲郡,轄邛都等縣,郡治邛都即今西昌。
  • 中華文明何止上下五千年?!三分鐘帶你認識比甲骨文更古老的史前文字!
    一個完整的詞句據專家考證紅頂碗陶符依然只是一種符號並沒有傳達語言的作用也許是出於家族制陶業的需要才會被鐫刻在陶碗上換言之,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註冊商標那麼史前文字真的存在嗎?《尚書·多士》中記載:「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這是在說殷商推翻夏朝是有書典記載的所以周人滅商亦有道理可循這從側面說明早在商朝建國之時就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應用文字系統否則不可能做到「有典有冊」4000 年前東夷部落在山東半島一帶
  • 世界文明四大古國為何只有中華文明流傳至今?院士:中國有易經!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其中後面三個國家早已滅亡,到現在,只剩下了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流傳至今。很多專家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去論證,但其實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文化」。追本溯源,在中國的文化中,道統思想貫穿始終。「道法自然」嚴格遵照世界萬物發展的本源,自然就能夠繼續發展下去。
  • 「大愚書論」書體發展簡史,從甲骨文到小篆
    書法包含有各種不同的書體,本文從書法的角度簡要介紹漢字書體的發展過程,現在我們一般會籠統的將漢字歸為象形文字,其實人類早期產生的象形文字埃及文字、蘇美爾文都已失傳,唯有漢字流傳使用至今,是有其獨特性在裡面的,可以說漢字雖源於象形卻又是遠高於象形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上說「依類象形故謂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