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探源見證中華多元一體

2021-01-10 中國經濟網

傳說漢字是倉頡創造的。許慎《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是黃帝史官,從鳥獸足跡中悟出道理創造文字,也就是說文字起源於黃帝時期。

直至19世紀末,一個偶然的機會甲骨文被發現,人們終於找到了最早的中國文字系統實證,漢字溯源由此確切上衍至殷商時期。

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扁壺,其上為硃砂書寫的「堯」字

傳說並不可靠,常被史家疑辯,「見鳥獸蹄迒之跡」,突然創造出文字,也不合常理。到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體系,顯然也非一蹴而就,勢必經過漫長發展演變而來。

誰創造了漢字,於是成為一個探究不息的課題。

刻畫符號初步具備原始文字特徵

今天的湖北天門石家河,是長江流域一個小鎮,而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間,這裡卻是長江中遊的文明中心。考古發現,以石家河為中心,密集分布著40多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石家河古城遺址面積120萬平方米,是迄今所見長江中遊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使用時間長達1000多年。

在石家河文化遺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神秘的套缸遺蹟,數十件大口陶缸首尾相連,相互套接,排成一線。這種獨特的遺蹟,出現於祭址附近,研究人員認為應與祭祀有關,但為何這樣套接排放,卻是未解之謎。

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套缸的上腹部刻畫有神秘的符號。這些符號大多以簡單的直線和弧線勾勒而成,看起來以象形為主,但又頗有點寫意的味道。出現最多的一種符號,由上、下兩條弧線與左邊一條斜弧線相交而成,形似號角,又如鳥之一翼。還有一種由兩個圓圈構成的符號,大圓圈中間有一個小圓圈,看似太陽,又像是在石家河遺址中經常出土的陶紡輪。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石家河肖家屋脊出土的一件陶罐上,刻著一位頭戴花翎、腰系短裙、腳著長靴、右手高舉一把石鉞或是玉鉞的人物,儼然一位軍事首領。

石家河遺址群的刻畫符號最早發現於1987年,迄今已在肖家屋脊、鄧家灣兩個遺址點共發現約55個。對於這些符號的意義,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猜測和揣摩。有專家認為,有的像號角,或像石鉞或玉鉞的,似與軍事有關;有的像石鐮,當與農事有關;還有像高柄杯或紅陶杯中插一小棍的,似乎與祭祀有關。軍事、農事與祭祀是當時最重要的事情,反映於刻畫符號也在情理之中。

一些學者還認為,石家河發現的刻畫符號與文字有密切聯繫,已初步具備原始文字的特徵。從筆畫來看,主要是直線、弧線;從形狀來看,出現了一些比較固定和規範的符號;從結構來看,出現了單體符號之間的組合規律;從表現手法來看,不少符號頗似正視圖,同時還以豎線、圓孔等指代一些不易繪出的東西。

其實,石家河的刻畫符號並非孤例。自上世紀20年代現代考古學被引入中國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墓葬裡,發現了不少這樣的原始符號,刻在或繪在陶器和陶片上。每一次發現,都會引起學術界和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

西安半坡遺址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對於遺址中發現的刻畫符號,就有學者認為是人們有意識刻畫,代表一定的意義,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

20世紀70年代在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發現的符號,也引起激烈的討論。這些符號形體更為複雜,以象形為主。

在浙江、江蘇等良渚文化遺址中,考古人員也發現不少刻畫於陶器上的符號。其中有些符號連續出現、排列成行。比如餘杭南湖發現的一件黑陶罐上,連續刻出8個圖案。很多研究者認為,符號的連續出現,或許反映出良渚先民嘗試記錄語句的努力,可能已經是原始文字萌芽了。

20世紀90年代,在山東鄒平丁公遺址一處龍山文化晚期灰坑中,考古人員在一塊陶片上,發現刻有排列成行的11個符號。一些學者認為,這已經是一段較為成形的文字。在江蘇高郵市龍虯莊遺址,一塊磨光的黑陶殘片上,也有排列成行的8個符號,年代比丁公陶文略晚。

但是,由於發掘材料有限,對於這些刻畫符號的解讀十分艱難,因而對它們能不能算作早期文字,一直處於激烈爭議之中,至今仍無定案。

文字起源也經歷過「滿天星鬥」

上世紀80年代,河南省中部舞陽縣城北的賈湖村名噪一時。經過6次考古發掘,考古人員不僅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骨笛,而且在一些龜甲、骨器、石器上,發現有刻畫符號。

賈湖遺址發現的刻畫符號共有17例。其中有些符號形狀與商代甲骨文頗有相似之處,比如其中一例形似眼睛的刻符,頗像甲骨文的「目」字。加上這些符號刻在龜甲之上,常常引來研究者對賈湖刻符與甲骨文關係的聯想。

學者唐建研究認為,從文字發展的階段看,殷墟甲骨卜辭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在它之前,我國文字起源必然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所以賈湖刻符為探索我國文字起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賈湖遺址甲骨刻符的絕對年代大大早於南美索不達米亞複雜刻畫的絕對年代,這為漢字起源於中國提供了最重要的考古證據。」

與賈湖遺址同屬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雙墩遺址,距今7300年左右。雙墩遺址刻畫符號的主要發現整理者之一徐大立研究認為,雙墩刻畫符號,既有象形符號,也有會意符號和指示符號;既有單體符號,也有複合符號和組合符號;從符號所反映的內容看,既有動植物類,也有幾何類、自然現象類等。

「雙墩刻畫符號的主要特點是簡潔、生動、形象,具有文字書寫特徵。」徐大立認為,刻畫符號中出現了一部分固定的單體符號,當這些符號與其他符號相組合時,可以從中分析出所顯示的內容,成為一種可以會意並解讀的符號。

因此,雙墩遺址刻畫符號,也被認為對探索漢字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考古專家李伯謙說,雙墩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和中國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新內容,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遊地區就已顯露出早期文明曙光,淮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同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為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考古發現,我國新石器時代主要文化遺址裡,幾乎都有刻畫符號發現。各種符號的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從青海、陝西到東南沿海,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都有發現。有的刻在陶器上,有的刻在玉器上,還有的刻在龜甲上。正如中華文明在起源時經歷了「滿天星鬥」般的孕育過程,中國早期文字的萌生似乎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

甲骨文實現「多元一體」

《淮南子·本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極言文字的創造,有著驚心動魄的力量。「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的發現宣告中國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形成成熟的文字體系。如今,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能夠釋讀的約1500個。

許慎《說文解字序》稱:「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他將文字歸為六類,即「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和假借。

考古專家李學勤指出,甲骨文是商代後期的文字,字的個數已經超過4000個,而且從字的結構看,「六書」都已具備,所以甲骨文是一種相當發達的文字系統,漢字的演變在它以前肯定有一個很長的過程。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指出,甲骨文裡保留著一些比較明顯的原始文字的痕跡,還存在著比較多的表意字,雖然已經變得不太象形,但是表意字的構成仍然帶有比較原始的「圖畫」性質。

在甲骨文之前,賈湖甲骨刻符、雙墩刻符、大汶口圖符、鄒平丁公「陶書」、良渚陶器連刻符號等等,都有可能融入漢字產生的主流,不同程度地被後來統一的漢字所吸收。

與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一樣,中國文字也經歷了一個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所謂倉頡造字的傳說,或許就是統一「原始文字」的過程。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對各種原始刻畫符號進行整理的人。

李伯謙認為,文字起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大約距今9000年至4000年前,為文字起源的初步發展階段;4000年前直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是文字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是文字最後定型並廣泛推廣使用的階段。

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各地的文字還存在較多的差異性。列國的金文、陶文、帛書、簡書等,仍然存在區域差異,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李斯奉詔「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創製小篆,「車同軌,書同文」。

文字的統一將不同的族群焊接成一個偉大的民族,隨著歲月的變遷,天下分分合合,但「書」必「同文」成為頑強的文化原則,也成為華夏兒女割不斷的紐帶。

來源:半月談

相關焦點

  • 漢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紐帶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文明演進中,孕育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漢字文化獨樹一幟。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經過幾千年發展演變和使用傳播,漢字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寶貴財富,對於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意義重大。漢字銘刻著中華民族久遠的文化記憶。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早在史前時期,中華先民就在巖石、器物上摹畫契刻圖畫符號,孕育了文字的雛形。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夏代的開端定於公元前207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則將探索的腳步進一步上溯,試圖釐清中華文明進入「王國」階段前的進程。2016年,正式啟動於2002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結項。15年的研究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多年來累積的考古成果如何填補史前歷史年表的一個個空白?
  •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學漢字感悟中華「和合」智慧
    林松添:學習漢字 感悟中華「和合」智慧人民網北京11月16日電(劉葉婷 何卓彥 李焱)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我們希望通過舉辦漢字比賽讓廣大參賽學生了解漢語言文字之美,感悟『和合』二字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從而促進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近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松添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2020「甲骨文杯」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比賽決賽,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人民網承辦,11月17日國際大學生節在河南鄭州拉開帷幕。
  •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格局
    兩種文化一南一北,都有著發達的祭祀系統和精美的玉器,紅山文化的壇廟冢與玉龍,良渚文化的祭壇與琮璧鉞,各有特色而殊途同歸,給中華大地帶來文明的曙光。 本次展覽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首次在博物館裡同臺展出,展覽通過對比展示的方式,展現兩種處於文明起源階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共性與特性。
  • 產地探源丨墾荒人優質初乳誕生實錄
    在這個夏天,墾荒人回到了八五一一農場,展開一場精彩紛呈的產地探源之旅。踏上黑龍江這片富饒的土地,揭開塵封的歷史,品味過往的悠長,在八五一一農場的青天白雲之下,見證奶源品質!八五一一農場的奶牛養殖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初。
  • 領略漢字魅力,傳承中華文化——清水河縣第一中學榮獲全市漢字聽寫...
    領略漢字魅力,傳承中華文化——清水河縣第一中學榮獲全市漢字聽寫大賽初中組冠軍 2020-12-01 2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詩樂與傳承:中華文明的多元呈現
    《經典詠流傳》以「經典」作為傳播的內容基礎,經由「詠」達到了傳播手段的升級,詩樂融合達到了「流傳」這一傳播功能的實現,進而建立了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共鳴紐帶,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中華文明的多元呈現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凝練提供了經驗與借鑑。
  • 2020蕃巴秀新聞發布會召開,多元一體看玉樹
    由玉樹州人民政府、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玉樹州文體旅遊廣電局、拉木娜文化承辦的「多元一體2020中國∙青海∙玉樹∙蕃巴秀服飾文化時裝周暨第四屆藏模大賽
  • 拆解後的漢字,如此有深意,讓你重新認識這6個漢字
    山水為墨,繪神州如畫,漢字作辭,誦中華風骨。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鍵盤打字,書寫漢字的機會少之又少,這也造成了很多人提筆忘字。其實漢字是一種圖像文字,相對密碼文字來說,漢字很好的利用了二維性,可以承載更多信息。
  • 為什麼東帝汶紙幣上有漢字?因為華人在當地的影響大
    東帝汶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經受到過中華文化的影響和薰陶,比如開辦華文學校、創立中華商會、在紙幣上印刷漢字等。下面本文將著重講解為什麼東帝汶的紙幣上會出現漢字。印刷在東帝汶紙幣上的漢字是「厄斯科多」。因為「厄斯科多」是葡萄牙官方貨幣單位,所以一切流通在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貨幣都被冠以「厄斯科多」之名,比如安哥拉厄斯科多、東帝汶厄斯科多等。
  •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首先我要說人類的發展是從非洲開始的。也就是擁有十幾萬年歷史的智人。世界上人沒有人種之分,只有亞種之分。黑白黃種人之間可以互相通婚,產下後代可以繼續生育。人種之間是不可能生育,即使生育了,也不會繼續繁殖。好比騾子是驢和馬的孩子,但騾子是不能再生育的。 從非洲遷徙的話,最早到達的的應該是,歐亞非交界處。
  • 4000常用漢字《中華字經》,4字一句,8字一韻,小學6年的識字量
    記得點讚關注哦,一份信任,滿分動力《中華字經》含有4000常用漢字,全文4000漢字韻文,四字一句,八字一韻,帶拼音無一字重複使用,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文化等50大門類經典識字。#國學經典推薦#鄭州大學郭保華教授用三年多的時間將4000漢字著成一篇韻文《中華字經》全文共一千句,用字4000無一字相重,涵蓋了百科,又韻語成章,高難度的寫作換來了識字教材的全方位突破,小學6年的識字量,可很快完成。據統計這4000字覆蓋了常用語的99.81%,幾乎是人生常用的全部漢字。
  • 《中華字經》再掀學漢語熱潮
    作為中國僑聯指定的海外華人學習的漢語教材,《中華字經》共收錄無重複漢字4000個,涵蓋了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大綱規定的常用字2905個以及國務院公布的常用漢字3500個。全文由50篇押韻行文組成並蘊含了天文、地理、人倫、歷史等50類經典文化內容,由天文「乾坤有序,宇宙無疆,星辰密布,鬥柄指航」開篇。相比與梁朝周興嗣編纂的四言韻文《千字文》,其工程量更是呈幾何級數的增加。
  • 跟隨南師大教授「發現漢字之美」
    漢字又有哪些內涵和美感?今天起,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明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揚子晚報承辦的《愛上經典·優秀傳統文化名家名師微課堂》融媒項目將正式推出第六組系列課程《發現漢字之美》,江蘇省寫作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駱冬青將通過10節微課帶你領略凝結古人智慧的中國漢字的內涵與美感。
  • 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此人發明一種東西,成功阻止漢字字母化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特殊符號,從古至今已有5000年,更新迭代多次,也曾歷經數次重創,但每一次,都有中華兒女突破重重障礙,拯救漢字於危難之中。20世紀就湧現了兩位愛國志士,一個靠凝練優美的文筆,一個靠先進前沿的科技,一路帶領漢字勇闖至今。
  • 越南書法:不寫漢字寫拼音,形不美神不具,實在難以欣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記錄事件的符號。漢字最早是上古時期的老祖宗倉頡根據飛鳥走獸,日月山川所創造出來的。在五千年的歲月中,從抽象的甲骨文開始逐漸演變,歷經金文、小篆、隸書等等形態,經過一代代人不斷雕琢最終演變成如今的漢字。如今的文字構造精美,行美旨遠,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文化的文化積澱。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天」人感應
    漢字,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是全人類的瑰寶。它承載著中華文明,代表著所有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可以很確切地說,如果沒有漢字和文言文,就沒有漢語的超方言特性和超語言特性,中國也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小國了,中華文明也早就如其他古文明一樣湮滅了,可見漢字的價值,無論如何讚嘆都不為過的。漢字具有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體現了漢族先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智慧。
  • 追本溯源,傳承漢字之美(新語)
    追本溯源,讓今天的孩子了解每個漢字的「前世今生」,要有一顆靜待花開的平常心,積於跬步,至於千裡凡有一物,必有一名;凡有一名,必有一字。文字的故事,也是關於我們生活世界的故事。身處全球化時代,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如何更好地了解漢字的故事、傳承漢字之美?
  • 美國"漢字叔叔"變成"漢字爺爺" 痴迷漢字情懷不改
    筆畫之間看似沒有任何邏輯關聯的漢字讓斯睿德吃盡了苦頭。他漸漸發現:可以通過理解字的原始意義和原始形狀來理解漢字的演變。可他並沒有找到相應的英文學習資料。這時,他萌發將漢字字源存入計算機的想法。直到1994年,這個想法才真正變成現實。那一年,他遭受了突如其來的重病。
  • 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有一條規律「化異為同,化同為異」是什麼意思
    漢字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積澱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離不開漢字。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過:「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可見我們中華文化能有五千年的歷史而延綿不絕的局面,漢字功不可沒。相傳,漢字是由倉頡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