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璧同輝,紅山、良渚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格局

2021-01-20 騰訊網

雙璧同輝,同啟文明;南北交融,共襄盛典。2021年1月12日,「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在赤峰博物館隆重開幕。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由浙江省博物館、赤峰市文物局、赤峰博物館主辦,巴林右旗博物館、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翁牛特旗博物館、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喀喇沁旗文化旅遊體育局、紅山文化博物館協辦,展覽為期3個月。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開幕式

開幕式由赤峰市政府副秘書長劉興飛主持。中共赤峰市委宣傳部部長楊遠新,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水華在開幕式上致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烏恩奇,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管理處處長侯俊,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赤峰市文物局局長叢培智,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赤峰市文物局副局長陶建英,赤峰博物館館長秦博等領導和嘉賓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結束後,參加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共同參觀了本次展覽。

陳水華館長致辭

陳水華館長接受媒體採訪

領導和嘉賓參觀展覽

開幕式當天下午,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蔡琴在赤峰博物館「博苑講堂」做了題為《呈現、闡釋、重構——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的價值認知》的專題講座。浙江省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0萬餘件,從河姆渡文化漆器、良渚文化玉器到南宋金銀貨幣,從越國青銅器到唐五代金銅造像,從龍泉青瓷到明清書畫,無一不是極具地域特色和學術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這些館藏精品是一個個浙江故事的載體,反映了浙江人的進取精神和價值取向。古越世界雖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古越人的精神卻會像首不絕的長歌,繼續唱響在浙江大地上。

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進行專題講座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以浙江省博物館、赤峰博物館及赤峰地區多家博物館的館藏精品文物為主體,以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主題,分為「禮天法地」「樂趣天成」「珠環玉繞」「社會生活」「琢石成玉」五個單元,展出了一百四十餘件(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精品文物。

展廳一覽

紅山文化是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距今65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良渚文化是分布在環太湖地區的、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兩種文化一南一北,都有著發達的祭祀系統和精美的玉器,紅山文化的壇廟冢與玉龍,良渚文化的祭壇與琮璧鉞,各有特色而殊途同歸,給中華大地帶來文明的曙光。

本次展覽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首次在博物館裡同臺展出,展覽通過對比展示的方式,展現兩種處於文明起源階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共性與特性。兩種文化,穿過南北數千年的時空,交相輝映,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起源格局。

紅山文化玉斜口筒形器

展覽第一單元「禮天法地」,講述了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階段,社會生產力提高、財富開始增長併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因此也有了社會階級的分化。而隨著巫覡階級的產生,原始宗教也產生了。從此,玉器被少數有較高地位的人掌握在手中,逐漸成為王權、神權和軍權的象徵,並且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新石器時代,成為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見證者。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鉞

第二單元「樂趣天成」則聚焦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不少器物中的動物元素,這些器物脫胎於先民們對動物的模仿、寄託了先民們對動物某些能力的崇拜,又融入了先民們獨特的審美意識、展示了先民們小小的樂趣,最終不斷發展、創新並脫離了動物造型的限制,以神秘的姿態生活在先民們的精神世界中,一代代傳承至今。

紅山文化玉鴞

良渚文化玉鳥

第三單元「珠環玉繞」,為觀眾展現了先民們的審美需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開始以簡陋的石、骨、牙或是貝殼等裝飾品展示其對美的理解。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更加精美的玉石裝飾品出現了。這些玉石裝飾品造型多樣,製作精美,是先民們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紅山文化玉玦形龍

良渚文化龍首紋玉圓牌

第四單元介紹了兩地先民的「社會生活」。先民們對美的追求是和社會生活的發展密不可分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隨著農業的產生,先民們開始過上穩定的定居生活,原始的攫取經濟轉變為生產經濟,專一、固定的手工業加工場所也開始出現,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分工和階級分化,人類社會開始進入文明時代。

紅山文化玉雙聯璧

良渚文化玉璧

玉不琢,不成器。第五單元「琢玉成石」展現了玉石如何通過加工成為精美的玉器。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古代玉器文化的開端,也是古代制玉技術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那個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年代,先民們利用簡易的工具與材料完成對玉器的切割、鑽孔、雕琢和拋光等工序。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制玉業分工明確、技藝精湛,可謂是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集大成者。

紅山文化玉勾雲形器

良渚文化玉梳背

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分明的等級制度、完善的農業手工業體系,彰顯著那個時代人類文化所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終走向了衰落,但他們的文化因素並沒有完全消亡。他們與中華大地上的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一道,化作涓涓細流共同匯聚成中華五千年文明長河之源流。在滿天星鬥般閃耀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不論是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還是其他的文化,都有著更多的故事和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明到來前的那些曙光將會更加的清晰和明亮。

來源:浙江省博物館

相關焦點

  •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在赤峰博物館開展
    1月12日,由浙江省博物館、赤峰市文物局、赤峰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在赤峰博物館開展。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烏恩奇出席開展儀式,浙江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陳水華,赤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遠新出席開展儀式並講話。
  •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開幕 一百四十餘件(組)精品文物...
    2021 年1月12日,「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在赤峰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由浙江省博物館、赤峰市文物局、赤峰博物館主辦,巴林右旗博物館、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翁牛特旗博物館、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喀喇沁旗文化旅遊體育局、紅山文化博物館協辦,展期為3個月。
  • 雙璧同輝,邂逅穿越千年的美麗
    雙璧同輝,邂逅穿越千年的美麗 2021-01-12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從玉鳥到玉鴞,紅山與良渚精美玉器首次「合璧」展出
    因內蒙古赤峰紅山後遺址而得名的紅山文化與浙江杭州良渚遺址而得名的良渚文化,一南一北,都有著發達的祭祀系統和精美的玉器,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文明起源格局提供實證。1月12日,由浙江省博物館、赤峰市文物局、赤峰博物館聯合主辦的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在赤峰博物館開幕,首次通過對比展的形式呈現140餘件(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精品文物。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始於19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既有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進行研究,遭遇來自海內外學界的各種爭議,但2000年11月9日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依然成為應用最廣、被認為依據最充分的古代歷史年表。
  • 漢字探源見證中華多元一體
    西安半坡遺址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對於遺址中發現的刻畫符號,就有學者認為是人們有意識刻畫,代表一定的意義,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20世紀70年代在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發現的符號,也引起激烈的討論。這些符號形體更為複雜,以象形為主。在浙江、江蘇等良渚文化遺址中,考古人員也發現不少刻畫於陶器上的符號。其中有些符號連續出現、排列成行。
  • 古琴崑曲,雙璧同輝
    原標題:古琴崑曲,雙璧同輝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的後臺。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上的古琴表演。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崑曲表演現場。
  • 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 填補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材料
    經考古勘探發掘和科學測年確認,雙槐樹遺址是一處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學術機構多位知名考古學家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雙槐樹遺址為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該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
  • 考古泰鬥蘇秉琦提出的中華文化「滿天星鬥說」是什麼?
    之一是根深蒂固的中華大一統舊觀念;之二是把社會發展史當作全部歷史。」1994年,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為他的《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大作所寫的自序《六十年圓一夢》一文中如此表述。這種反思來自於蘇秉琦對考古的理解:「考古的根本任務在於要對中國文化、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做出正確回答。
  • 一夢江湖:良渚聯動外觀曝光 穿越千年文明
    探尋良渚 中國史前文明的璀璨明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有無數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良渚文明即是中國史前文明的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發達的稻作農業、精美的玉器陶器,神秘的原始文字,以及大型的城市格局、世界最早的水利系統……良渚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榮耀,更是泱泱大國的文化自信。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後講述:炎帝和黃帝是華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那麼,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早期國家又是怎樣產生和演變呢?2、認識中國古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⑴通過引導學生歸納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及其獲得的成就,得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原核心起源的特點。⑵在講述「從部落到國家」這一目時,通過材料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方式,闡述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總書記指出:「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 藏禮於器良渚先民的信仰與生活_藝術鑑賞_中國金融新聞網
    2020年7月6日,「杭州良渚日」暨首屆杭州良渚文化周活動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舉行,成為中國首個「良渚日」。而在2019年同一天,「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標誌著中國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得到了國際社會公認,良渚古城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 ...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發展與傳承,探討龍逐漸融入中國...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龍已滲入中華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脈絡,貫穿中華文明發展的湯湯長河。作為神話性的動物,龍並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那麼龍的原形是什麼?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本文以我國新石器至夏商時期考古發現的龍紋為基礎,梳理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發展與傳承,探討龍逐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的脈絡。
  • 「玉出紅山」:你當我不知道,古時候「豬」就是「龍」的意思
    國家博物館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已經開幕一個月,你有沒有去看呢?作為國博迷妹的慢慢當然是第一時間就去了,這兩天還二刷了一遍,因為實在是太喜歡玉了。紅山文化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後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發掘之一。
  • 豬圖騰,龍的起源?
    【誰是中華第一龍】 論知名度,河南濮陽的「中華第一龍」現在早已超過C形玉雕龍。它還以《中華第一龍》為題進入了小學課本,文章帶有強烈愛國主義教育色彩——結尾寫道:「中華第一龍」的發現,再次證明中國是龍的故鄉,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 龍圖騰: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認同與傳承
    一些與早期文明生活關聯緊密,或具有威懾力的動植物,成為自然崇拜的對象。從已有的考古資料來看,仰韶時代存在四個不同的文化體系:東北地區的趙寶溝—紅山文化系統,太行山—嵩山以西的仰韶文化系統,太行山—嵩山以東的後崗一期文化系統以及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系統。
  • 古代豬圖騰是龍的起源嗎
    被認為距今約六千年的河南濮陽「中華第一龍」,系用貝殼堆塑(蚌殼標本C14測定距今6600年),一同出土的還有一頭用貝殼堆塑的老虎,而躺在青龍、白虎間身高1.84米的遺骸,很可能是黃帝顓頊。此外,該墓還出現了最早的「北鬥」,一舉將中國天文學起源時間,從過去的公元前1000年提到公元前4500年。濮陽因此被稱為「龍城」。
  • 詩樂與傳承:中華文明的多元呈現
    《經典詠流傳》以「經典」作為傳播的內容基礎,經由「詠」達到了傳播手段的升級,詩樂融合達到了「流傳」這一傳播功能的實現,進而建立了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共鳴紐帶,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中華文明的多元呈現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凝練提供了經驗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