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 填補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材料

2021-01-08 福州新聞網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家蠶 王羿 攝

  為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位於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河南鞏義河洛鎮雙槐樹遺址連續進行了考古工作,近來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經考古勘探發掘和科學測年確認,雙槐樹遺址是一處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學術機構多位知名考古學家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雙槐樹遺址為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該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

  雙槐樹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

  雙槐樹遺址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780米,殘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三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牆、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採用版築法夯築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蹟、3處共1700餘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臺遺蹟、圍繞中心夯土祭臺周邊的大型墓葬、與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築融合的用9個陶罐模擬的北鬥九星天文遺蹟、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最早家蠶牙雕藝術品、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蹟以及制陶作坊區、儲水區、道路系統等,並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

  遺址被三重環壕圍繞,形成嚴密的防禦體系,並均發現有對外通道。內壕周長約1000米,上口寬約7.5米,深6.15米。發現有疑似吊橋的內壕出口遺蹟。中壕周長約1500餘米,上口寬30.5米,深9米。在其北部發現有寬達10米的道路出口。外壕殘存周長約1600餘米,上口寬17.2米,深10.5米。在外壕的東南、西南分別發現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條。寬大的壕溝顯然具有防禦外敵入侵的功能。

  大型中心居址區位於內環壕的北部正中。在居址南部修建有兩道圍牆,主體長約370多米,與北部內壕合圍形成封閉的半月形結構,面積達18000多平方米。兩道牆體在中心居址的東南端呈拐直角相連接,在拐彎處和東端35米距離範圍內各發現門道1處,兩處門道位置明顯錯位,形成較為典型的甕城建築結構。

  此區域內目前發現4排帶有巷道的大型房址,房址之間建有通道;房址前均分布有兩排間距、直徑基本一致的柱洞,應為房屋前的廊柱遺存。特別是第二排中間的房址F12,面積達220平方米,在房子的前面發現了以9個陶罐擺放的北鬥九星圖案遺蹟,在建築中心發現一頭首向南並朝著門道的完整麋鹿,位置在北鬥九星上端,北極附近。

  大型夯土基址。該基址位於內壕中部,大型居住中心基址前面。該基址建設使用具有相當的時間跨度,其中第一層建築基礎面積至少有2400多平方米,第三層有一座建築基礎面闊竟達15間。

  大型版築遺蹟夯土保存較好,部分夯土厚度達2米多,殘存的夯土最寬處仍有9米左右,已發現的部分長度達100多米。該遺蹟採用了當時中國最為先進的土木工藝法式——版築法。該版築遺蹟與大型夯土基址的具體關聯為何,值得下一步發掘工作高度關注。

  遺址內發現3處墓葬區。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時期的墓葬,分布在遺址西北部、內環壕內側、外壕與中壕之間3個區域,均呈排狀分布。墓葬為東西向,墓主人仰身直肢,頭向西。這批墓葬是目前已知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布局結構最為完整、最具規劃性的墓葬區。

  墓葬區內發現夯土祭臺遺蹟3處。特別是第二區祭壇,是該遺址3座祭壇面積最大的。其位於整個遺址的中軸線,該遺址目前發現的規模較大的墓葬均位於這一夯土祭臺附近,從土臺上有兩個柱礎等現象判斷,祭壇上原來可能埋藏有兩個高大木柱。

  為探索夏商周宮室制度源頭提供早期關鍵資料

  三重環壕組成的嚴密防禦設施,在仰韶文化中晚階段繁榮時期共存,連同融合北鬥九星圖案的重要建築等遺蹟,表明雙槐樹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視禮儀化設計思維,可能並已有了較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觀。

  雙槐樹遺址連附近青臺遺址的「北鬥九星」大型遺蹟及有關建築,既是科學的天文遺蹟,也明顯具有特殊的人文含義。這些高等級的人文與天文遺蹟融合的現象,應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重視承天之命特徵的早期典型代表。

  雙槐樹遺址還出土有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它是一條正在吐絲的家蠶形象,與青臺遺址、汪溝村等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實證距今5300年前後黃河中遊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從事養蠶繅絲。這一時期各地代表性文化的農業都較為發達,但並沒有與桑蠶紡織業有關的確切發現。中華文明的一個典型特徵即是農桑文明、絲帛文明。從這一角度講,位於黃河流域中心的以雙槐樹遺址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

  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其規模、布局結構和相關建築的禮儀性質也都已初具中國文明化社會早期大型宮室建築的特徵。

  大型夯土基址,面積巨大,多次建設使用。第一層建築基礎面積至少是目前國內同一時期規模最大的單座建築基礎。位於第三層的面闊15開間的大型建築則已初步具備了大型宮殿建築的特徵。

  這些重大發現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宮室制度的源頭提供了早期關鍵資料。

  大型中心居址建築前兩道具有防禦功能的圍牆及兩處位置錯位分布的門道和加厚圍牆的防禦性設計,構成我國古代都城頗具特色的城門防禦性設施——甕城的雛形,對於研究城市這一古代文明構成標誌性要素的發展變化過程和歷史,具有重大價值。

  墓葬區內發現的大型夯土祭壇遺蹟,連同青臺的祭天壇臺,是目前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首次發現。不僅讓我們首次看到黃河流域古人祭壇的實物,更利於加強中原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邊區域在祭壇文化以至高層禮儀制度方面的比較研究,也利於從更高層面和更廣地域探討中國古代精神層面的多元一體化問題。

  探尋黃河流域文明起源過程的一把鑰匙

  雙槐樹遺址重要考古發現,成為探尋黃河流域文明起源過程的一把關鍵鑰匙,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高標準建設黃河文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面講好仰韶文化、黃河文化故事,系統展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延續不斷的特點,提供了重要和基礎性的學術支撐。

  雙槐樹遺址是一處經過精心選址和科學規劃的都邑性聚落遺址,周邊的青臺、汪溝、秦王寨、伏羲臺和洛陽的蘇羊、土門、妯娌等多個遺址,特別是西山、點軍臺、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組成的城址群對雙槐樹都邑形成拱衛之勢,從遺址的地理位置、規模、文化內涵分析,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政治文明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雙槐樹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實證了河洛地區在距今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也以考古學的實證材料表明在距今5300年前後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雙槐樹遺址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表明,以其為代表的「中原文明發展模式」,崇尚中心和文化包容、重視軍權、王權,重視民生,重視農桑,重視人口發展、重視發展生產力、追求社會長治久安,不過分地把創造的社會財富貢獻給神靈,而是更多地投入社會再生產。這一模式的主體在後代被主流政治社會所繼承和發揚,成為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最為代表性和引領性的主流發展模式和思想。

  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合天命而治的禮儀性思維,具有引領性的文明發展模式,規模宏大的高等級建築,嚴謹有序的聚落布局,中國地理中心最早城市群中的核心位置等,雙槐樹遺址考古發現所表現的這些內涵,尤其是其社會發展模式和承載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尤其是北鬥九星與「天下第一」思想的高度關聯,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

  (記者 王勝昔 通訊員 王羿)

相關焦點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起源—源遠流長的明珠
    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國,四大古國的起源實際上也代表了世界四大流域文明的起源,分別是兩河文明、尼羅河文明、印度河、恆河文明以及黃河、長江流域文明。四大古國依靠流域發展文明,其中能夠保留至今的便是古中國的文明,也就是我們常說華夏文明,它是源遠流長歷史中唯一還存在的明珠。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始於19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既有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進行研究,遭遇來自海內外學界的各種爭議,但2000年11月9日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依然成為應用最廣、被認為依據最充分的古代歷史年表。
  • 領讀人周暘|10年與5000年,她如何尋找絲綢起源
    根據2018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公布的成果,人們用考古發現實證了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 五億多年前的澄江動物群中發現「節肢動物起源」的關鍵過渡型化石——「麒麟蝦」
    ,在我國雲南五億多年前的澄江動物群中發現了解答「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關鍵過渡型化石——「麒麟蝦」。一個半世紀前,達爾文就在《物種起源》一書中特別提到,以三葉蟲為代表的多門類複雜動物在寒武紀的突然出現,令他深感困惑,成為對進化論的巨大挑戰。1984年由南京古生物所科學家在雲南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將這一謎題的科學研究推向新高潮。澄江動物群化石發現表明,包括脊椎動物在內,幾乎所有現代動物門類在5.2億年前都已經出現了。
  • 長疥瘡的剃頭匠 把中國帶入四大文明古國
    你絕對不會想到,讓西方學者最終承認商王朝的存在,把歷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並把中國帶進四大文明古國的,會是安陽一個長滿疥瘡的農民。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晚期一個叫小屯的村莊,清王朝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當口。  小屯位於安陽市西郊洹河岸邊。
  • 五億多年前的「麒麟蝦」填補進化關鍵空白
    圖一:澄江動物群生態復原(楊定華繪圖)今天凌晨,英國《Nature》雜誌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形似蝦的動物化石。它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這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又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發現,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地球上的生命經歷了約40億年的漫長演化歷史,直到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代,複雜多樣的生命才在地球上突然出現。這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後講述:炎帝和黃帝是華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那麼,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早期國家又是怎樣產生和演變呢?2、認識中國古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⑴通過引導學生歸納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及其獲得的成就,得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原核心起源的特點。⑵在講述「從部落到國家」這一目時,通過材料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方式,闡述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
  • 中科院團隊新發現!五億多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央廣網北京11月5日消息(記者孫瑩)北京時間2020年11月5日凌晨零時,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章氏麒麟蝦」。這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又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發現,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總書記指出:「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 印度文明起源於古埃及,有證據嗎?四大文明古國真的只剩下中國?
    傳說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起源於古埃及?真的是這樣的嗎?有證據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埃及悠久的文明,在全世界最負盛名,據西方考證,9000多年前,已經有埃及古猿,在尼羅河附近區域定居了!古印度哈拉帕文化文明也很早還有個古巴比倫,也是文明古國,其實古巴比倫的早期文明叫:蘇美爾文明,也就是在兩河文明地區,後來,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的國家從中崛起,滅了蘇美爾,但是繼承了蘇美爾文化,所以把它歸入了早期巴比倫文明。
  • 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多年前「五眼大蝦」
    日前,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多年前五隻眼睛的「麒麟蝦」化石,因傳統神話中「麒麟」一般,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而得名。該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格局
    展廳一覽 紅山文化是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距今65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良渚文化是分布在環太湖地區的、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 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什麼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明相繼夭折
    縱觀世界歷史,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而連綿不斷,至今仍在發揮著歷久彌新的滋養作用。而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明(以下簡稱三大文明古國)相繼斷層、衰落、夭折,留給人類發人深省的啟示,其中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如今只剩下中國?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我們中國在世界上是文明源遠流長的國家,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一起成為四大文明古國。我們國家的文化已經有了5000年,從來不曾間斷。雖然其中有過一些屈辱的歷史,但是那是會成為我們更加前進的動力。那麼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如今只剩下中國呢?其實是這7點原因讓我們源遠流長。1.強大的軍事力量。中國的絕大多數時間都處於被一個強大王朝所統治。強大的王朝把周圍一些小的民族都進行統一,沒有很多的紛爭和戰爭。
  •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11月5日,《自然》報導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研究團隊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特的化石——「章氏麒麟蝦」(以下簡稱麒麟蝦)。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 秦始皇是公元前200年,中華5000年,現在是公元2018年,那3000年去...
    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朋友經常會聽到中華歷史5000年的說法,並因為中華民族擁有悠遠的歷史而產生一種自豪感。但有細心的朋友發現史冊上真正記錄的時間跨度好像並沒有5000年那麼長。而以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元紀年法來看,直到2018年(切合題目,現在已經2019年),也就是說公元後只有2000多年歷史。
  •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
    學術刊物《自然》5日發表由中國學者最新發現的一種遠古動物——章氏麒麟蝦。這種5億多年前的遠古動物集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就像一座橋梁,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此次發現的章氏麒麟蝦化石,發現於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有5.2億年歷史。它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麒麟類似,集合了多種不同動物的形態特點。麒麟蝦的身體分節、有堅硬的殼,和現在的蝦相似。
  • 考古泰鬥蘇秉琦提出的中華文化「滿天星鬥說」是什麼?
    之一是根深蒂固的中華大一統舊觀念;之二是把社會發展史當作全部歷史。」1994年,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為他的《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大作所寫的自序《六十年圓一夢》一文中如此表述。這種反思來自於蘇秉琦對考古的理解:「考古的根本任務在於要對中國文化、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做出正確回答。
  • 「風水懸疑」崑崙山為龍脈所在,也是四大文明古國獨剩中國的原因
    四大文明古國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有四個古老國家因其悠久的文化和歷史為世界矚目,它們被全世界公認為四大文明古國,分別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中國。文明四大古國現狀或許,我們都沒有注意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
  •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長著蝦的身體、有5隻眼睛
    學術刊物《自然》5日發表由中國學者最新發現的一種遠古動物——章氏麒麟蝦。這種5億多年前的遠古動物集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就像一座橋梁,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延伸閱讀中科院團隊新發現!五億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