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河南日報頭版刊發文章《扶貧「定製」甩「窮帽」》,報導新野縣為確保脫貧成色,精準實施「四集中」兜底模式,通過發展產業、穩定就業等舉措,開啟扶貧「定製」模式,專啃脫貧攻堅最後「硬骨頭」,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以下是文章內容:
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連接了貧困群眾的致富夢;
一排排新建的房屋讓貧困戶告別往日危房,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一個個扶貧產業基地既「輸血」更「造血」,貧困群眾就業創業無憂……
衣服可以定製,家居可以定製,扶貧其實也可以「定製」。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南陽脫貧攻堅創新打法「再升級」,聚焦最後12個未脫貧摘帽村,不搞「一刀切」,不求一個樣,全面開啟扶貧「定製」模式,專啃脫貧攻堅最後的「硬骨頭」。效果如何?一起到新野縣看看。
特困群眾「四集中」託底
寒氣逼人的冬日,新野縣王集鎮曹集村處處可見鮮花開,立馬讓人感覺到暖人的春意。
11月30日上午11點半,在該村幸福大院,老人們正圍坐在一起,端著熱氣騰騰的雞蛋紫菜湯,一邊吃一邊說笑,好不熱鬧。
82歲的杜景中是個苦命人,妻子去世早,唯一的兒子天生殘疾,「以前兒子去鎮上修鞋,中午還得回來給我做飯,耽誤事兒。現在我到了照料中心,一日三餐不重樣,兒子一天可以多掙一二十塊呢。」老杜說著不禁抹起了淚水。
像老杜這樣享受兜底福利的特困群眾,新野縣共有3028人。新野縣委書記燕峰接受採訪時說,「四集中」不但讓特困群體穩定脫貧不返貧,而且也解放了家裡勞動力,真正實現了「託管一人,解放全家」的效果。
新野是平原農業縣,貧困程度不是很深,貧困人口大多是因病因殘和孤寡群眾。該縣早在2018年探索實施了鄉鎮敬老院五保集中供養模式,投入7000多萬元,高標準建設了17所規範化鄉鎮敬老院,新增床位1104張。
為確保脫貧成色,新野縣又精準實施了「四集中」兜底模式,把全縣3028名兜底貧困群眾,通過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村級幸福大院集中託管、醫養結合集中康復、社會福利機構集中託養四種模式,將特困供養對象、重度殘疾人員、重症慢性病人員、失能半失能人員、孤兒、孤寡老人等六類人員進行集中供養,守牢脫貧攻堅最後一道防線。
政策雖好,能否保持持久生命力是困難群眾最為掛心的。燕峰表示,為確保「四集中」模式持續健康運行,新野縣在建設費用一次性投入基礎上,每年投入2000多萬元,調動兜底保障機構積極性。
在此基礎上,該縣堅持貧困戶、低保戶「兩線合一」,增加投入700多萬元,把未脫貧人員中B級、C級低保全部升為A級,月補貼標準提高到335元。分散五保供養標準由去年的5052元提高到6000元。全面實施「政康保」「政福保」「返貧保」,確保特困群眾「應兜盡兜、應保盡保」。
穩定脫貧「就業產業」共進
貧困群眾要想穩定脫貧不返貧,發展產業、穩定就業才是關鍵之舉。
12月1日,在新野縣沙堰鎮產業扶貧基地,一排排鋼蔥(大蔥)綠意盎然,大棚裡的黃瓜青翠欲滴,每天這裡的鋼蔥、黃瓜、西藍花等優質蔬菜源源不斷發往南陽、鄭州等城市。
「在這裡幹活,每天都是現錢,每月收入兩三千元,還能照顧家裡,現在手裡寬裕多啦!」沙堰鎮李莊村村民賈如平在大河蔬菜專業合作社務工,通過土地入股、務工收入,一年收入8000多元,今年一舉甩掉「貧困帽子」。
大河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蘆勝軍說,今年鋼蔥行情好,每畝淨收益1.2萬元左右,帶動600多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就在前幾天,我們基地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以後合作社帶農增收能力更強更穩了。」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產業振興的長久之計。新野縣立足土地百裡平川,大力發展壯大肉牛、蔬菜、花生三大特色產業,推行「龍頭企業+金融+黨支部+貧困戶」「網際網路+現代農業+黨支部+貧困戶」等三種扶貧模式,實現農業規模化、發展產業化,全縣種植蔬菜30多萬畝、花生40多萬畝,肉牛存欄10萬頭左右。
位於沙堰鎮的天辰雲農場利用網際網路優勢,帶動521戶貧困群眾種植優質小麥、花生、洋蔥、鋼蔥等,產前為貧困戶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產中提供測土配方施肥、農機規模化作業等技術管理服務,產後以高於市場價收購農產品,保證每畝小麥收入1000元以上、花生2000元以上、洋蔥2500元以上、鋼蔥3500元以上。
燕峰介紹,新野之前是紡織服裝「一業獨大」,產業抗風險能力不強,脫貧攻堅以來,全縣發展肉牛、蔬菜、花生、優質小麥等優勢特色產業,帶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了華宏食品等35家企業為群體的食品加工產業;以「返鄉創業」工程為抓手,形成了以明迪玩具為龍頭、10多家企業為群體的智能玩具產業。
投資少、風險小、帶動快、發展快,僅今年上半年,新野縣共建立扶貧車間29個,帶動周邊群眾就業888人,貧困群眾中,具有正常勞動能力、從事生產崗位的月工資在1200—2000元。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通過建設扶貧車間、開發公益性崗位、產業扶貧基地就業等多種方式,新野共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南陽市扶貧辦主任周大鵬說,我們已經開始謀劃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實現有效銜接,發展產業就業「兩業」無疑是最大的基礎和「底氣」,南陽正在通過做優特色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尋求突破,在全面小康共同富裕道路上行穩致遠。
來源:河南日報
統籌:吳繼軍 | 編輯 :李俊樂
投稿郵箱: xyxwxb2015@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