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扶貧「定製」甩「窮帽」

2021-01-08 新野發布

12月17日,河南日報頭版刊發文章《扶貧「定製」甩「窮帽」》,報導新野縣為確保脫貧成色,精準實施「四集中」兜底模式,通過發展產業、穩定就業等舉措,開啟扶貧「定製」模式,專啃脫貧攻堅最後「硬骨頭」,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以下是文章內容:

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連接了貧困群眾的致富夢;

一排排新建的房屋讓貧困戶告別往日危房,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一個個扶貧產業基地既「輸血」更「造血」,貧困群眾就業創業無憂……

衣服可以定製,家居可以定製,扶貧其實也可以「定製」。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南陽脫貧攻堅創新打法「再升級」,聚焦最後12個未脫貧摘帽村,不搞「一刀切」,不求一個樣,全面開啟扶貧「定製」模式,專啃脫貧攻堅最後的「硬骨頭」。效果如何?一起到新野縣看看。

特困群眾「四集中」託底

寒氣逼人的冬日,新野縣王集鎮曹集村處處可見鮮花開,立馬讓人感覺到暖人的春意。

11月30日上午11點半,在該村幸福大院,老人們正圍坐在一起,端著熱氣騰騰的雞蛋紫菜湯,一邊吃一邊說笑,好不熱鬧。

82歲的杜景中是個苦命人,妻子去世早,唯一的兒子天生殘疾,「以前兒子去鎮上修鞋,中午還得回來給我做飯,耽誤事兒。現在我到了照料中心,一日三餐不重樣,兒子一天可以多掙一二十塊呢。」老杜說著不禁抹起了淚水。

像老杜這樣享受兜底福利的特困群眾,新野縣共有3028人。新野縣委書記燕峰接受採訪時說,「四集中」不但讓特困群體穩定脫貧不返貧,而且也解放了家裡勞動力,真正實現了「託管一人,解放全家」的效果。

新野是平原農業縣,貧困程度不是很深,貧困人口大多是因病因殘和孤寡群眾。該縣早在2018年探索實施了鄉鎮敬老院五保集中供養模式,投入7000多萬元,高標準建設了17所規範化鄉鎮敬老院,新增床位1104張。

為確保脫貧成色,新野縣又精準實施了「四集中」兜底模式,把全縣3028名兜底貧困群眾,通過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村級幸福大院集中託管、醫養結合集中康復、社會福利機構集中託養四種模式,將特困供養對象、重度殘疾人員、重症慢性病人員、失能半失能人員、孤兒、孤寡老人等六類人員進行集中供養,守牢脫貧攻堅最後一道防線。

政策雖好,能否保持持久生命力是困難群眾最為掛心的。燕峰表示,為確保「四集中」模式持續健康運行,新野縣在建設費用一次性投入基礎上,每年投入2000多萬元,調動兜底保障機構積極性。

在此基礎上,該縣堅持貧困戶、低保戶「兩線合一」,增加投入700多萬元,把未脫貧人員中B級、C級低保全部升為A級,月補貼標準提高到335元。分散五保供養標準由去年的5052元提高到6000元。全面實施「政康保」「政福保」「返貧保」,確保特困群眾「應兜盡兜、應保盡保」。

穩定脫貧「就業產業」共進

貧困群眾要想穩定脫貧不返貧,發展產業、穩定就業才是關鍵之舉。

12月1日,在新野縣沙堰鎮產業扶貧基地,一排排鋼蔥(大蔥)綠意盎然,大棚裡的黃瓜青翠欲滴,每天這裡的鋼蔥、黃瓜、西藍花等優質蔬菜源源不斷發往南陽、鄭州等城市。

「在這裡幹活,每天都是現錢,每月收入兩三千元,還能照顧家裡,現在手裡寬裕多啦!」沙堰鎮李莊村村民賈如平在大河蔬菜專業合作社務工,通過土地入股、務工收入,一年收入8000多元,今年一舉甩掉「貧困帽子」。

大河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蘆勝軍說,今年鋼蔥行情好,每畝淨收益1.2萬元左右,帶動600多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就在前幾天,我們基地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以後合作社帶農增收能力更強更穩了。」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產業振興的長久之計。新野縣立足土地百裡平川,大力發展壯大肉牛、蔬菜、花生三大特色產業,推行「龍頭企業+金融+黨支部+貧困戶」「網際網路+現代農業+黨支部+貧困戶」等三種扶貧模式,實現農業規模化、發展產業化,全縣種植蔬菜30多萬畝、花生40多萬畝,肉牛存欄10萬頭左右。

位於沙堰鎮的天辰雲農場利用網際網路優勢,帶動521戶貧困群眾種植優質小麥、花生、洋蔥、鋼蔥等,產前為貧困戶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產中提供測土配方施肥、農機規模化作業等技術管理服務,產後以高於市場價收購農產品,保證每畝小麥收入1000元以上、花生2000元以上、洋蔥2500元以上、鋼蔥3500元以上。

燕峰介紹,新野之前是紡織服裝「一業獨大」,產業抗風險能力不強,脫貧攻堅以來,全縣發展肉牛、蔬菜、花生、優質小麥等優勢特色產業,帶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了華宏食品等35家企業為群體的食品加工產業;以「返鄉創業」工程為抓手,形成了以明迪玩具為龍頭、10多家企業為群體的智能玩具產業。

投資少、風險小、帶動快、發展快,僅今年上半年,新野縣共建立扶貧車間29個,帶動周邊群眾就業888人,貧困群眾中,具有正常勞動能力、從事生產崗位的月工資在1200—2000元。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通過建設扶貧車間、開發公益性崗位、產業扶貧基地就業等多種方式,新野共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南陽市扶貧辦主任周大鵬說,我們已經開始謀劃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實現有效銜接,發展產業就業「兩業」無疑是最大的基礎和「底氣」,南陽正在通過做優特色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尋求突破,在全面小康共同富裕道路上行穩致遠。

來源:河南日報

統籌:吳繼軍 | 編輯 :李俊樂

投稿郵箱: xyxwxb2015@126.com

相關焦點

  • 科技養「蝦稻」 山村甩窮帽——安徽六安漫山紅村產業扶貧記
    新華社合肥12月26日電 題:科技養「蝦稻」 山村甩窮帽——安徽六安漫山紅村產業扶貧記新華社記者徐海濤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遊。黃衛兵沒想過,祖祖輩輩耕作的稻田裡還能養蝦。更沒想過,坐在家裡就可以遠程「監控」蝦稻田,水質下降了還會自動報警。
  • 魯山縣:生豆芽、做直播 老馬家信心滿滿摘窮帽
    馬家的幫扶人,社區黨支部書記曹有看到王湘延在家操持家務,出不去遠門打工,就和村兩委協商,給她安排了一個村社保協管員的公益崗位,每個月500元工資;又鼓勵她使用小額扶貧貸款,加盟一個電商平臺,利用閒餘時間在網上賣化妝品,如今王湘延一個月也能收入1500元左右。
  • 中信銀行扶貧故事:土窩村蓋起了兩層樓
    201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號召駐寧企業駐村扶貧。中信銀行銀川分行積極響應,派駐3名業務骨幹作為「第一書記」和扶貧隊員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土窩村。剛來的時候,駐村隊員克服困難,挨家挨戶了解村民的實際情況,但沒人抱怨、更沒人打退堂鼓。接下來的日子裡,扶貧隊員逐戶調研、促膝懇談,替村民挑水修牆、餵牛趕羊,到市裡、鄉裡四處奔走,跑項目、找資金。
  • 鄭軻率隊到凌雲縣調研對口扶貧協作工作
    11月4日,深圳市委副書記鄭軻率隊到凌雲縣開展對口扶貧協作工作調研。廣東省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鄺兵,百色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黃智宇,縣委書記伍奕蓉陪同調研。
  • (扶貧印記)七星橋村:找準路子,助推產業發展
    (扶貧印記)七星橋村:找準路子,助推產業發展 2020-07-16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阮小遠率隊到城月鎮調研精準扶貧、掃黑除惡、鄉村 振興工作
    會上,幫扶單位及鎮村幹部分別結合實際,就如何鞏固精準扶貧成果,如何進一步開展掃黑除惡工作、怎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調研內容,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結合具體實際問題向縣領導做工作匯報。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阮小遠同志主持召開座談會(城月鎮黨政辦提供)孔波副主任要求,精準扶貧、掃黑除惡、鄉村振興等工作要兼顧統籌,逐步推進。
  • 【民族團結黨旗紅】黨建引領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謀富業
    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難題,如何讓這些搬遷戶快速適應城市生活?居民的日常需求又該如何滿足?城北感恩社區堅持以黨建抓基層治理,構建出黨建共抓、資源共享、治理聯動的治理格局,讓居民搬得出還能穩得住。
  • 開州區詩詞楹聯學會《扶貧攻堅》文學專號
    政惠三農窮帽摘,國興百業富名揚。春風入閣天晴好,一脈長河溢彩光。扶貧攻堅禮讚姚憲民(陝西三原)(一)攻堅施策意虔誠,精準扶貧唱大風。贊扶貧一線工作者陳 進錚骨誓言映彩霞,愚公執念守窮窪。東風吹醒英雄夢,不負韶華卻負家。
  • 景谷縣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去年,我和其他8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從景谷博宏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承包了260畝土地種植荷蘭豆,毛收入180多萬元。今年,我們計劃著再向合作社承包一些土地,種植更多的豆子。」景谷縣永平鎮易地扶貧搬遷戶董新平激動地說。
  • 自爆曾因窮被慘甩!網友:喵喵喵?
    近日,雷佳音做客金星秀,透露稱自己窮到吃雞嘴。他自曝自己在上大學的時候人緣好,招女孩兒喜歡,但在戀愛之後卻無辜被甩。對此,雷佳音認為自己當時戀愛失利的原因是當時太窮了:「為什麼會分手?還有個原因是我窮,我都吃雞嘴了哪有錢談戀愛?」他爆料當時宿舍四人吃燒雞,竟連雞嘴都要搶。
  • 「挪窮窩」「拔窮根」 貴州5年搬遷192萬人
    資料圖:貴州省畢節市迤那鎮農民新居 賀俊怡 攝中新網貴陽1月6日電 (記者 張偉)易地扶貧搬遷是「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中共貴州省委副秘書長、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局長,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杰表示,貴州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和「頭號工程」統籌推進,作為改變貴州城鄉格局、城鎮格局和產業格局的重大機遇,作為改變山區貧困民眾及其子孫後代命運的重要舉措,舉全省之力推進。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成功實踐是脫貧攻堅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生動寫照。
  • 湖南湘西苗寨精準扶貧:挪窮窩 興富業 奔小康
    2015年以來,中共湘西州委辦公室駐村幫扶,扶貧規劃高位設計,搶抓扶貧政策落地落實,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因地制宜發展脫貧產業,全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囿於這般生存環境,地質災害頻發,是典型的「一方山水養不活一方人」的偏僻山寨,就地脫貧難度大,駐村扶貧工作組經過深入調研後,決定對這兩個自然寨實施整體易地扶貧搬遷。
  • 摘掉「窮帽子」 築夢奔小康——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見聞
    新華社銀川11月25日電 題:摘掉「窮帽子」 築夢奔小康——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見聞  新華社記者  好水通上山,大路修進村,產業新發展,振興有引擎……隨著扶貧舉措的精準注入,巍巍六盤山生機湧動。近年來,61個連片特困縣區下大力氣,解「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一批批貧困縣鄉村摘掉「窮帽」,正滿懷夢想,加速奔小康。
  • 雙峰山扶貧產業開花結果
    農旅融合 政策支持雙峰山扶貧產業開花結果儘管眼下是隆冬季節,氣溫很低,但是雙峰山梁夏村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蔬菜大棚內卻溫暖如春,幾位婦女正在扶苗整枝。火龍果青枝綠葉,西紅柿、黃瓜等蔬菜花開正豔,果實纍纍。近幾年來,雙峰山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中心工作,依託旅遊資源,優化產業布局,落實政策保障,安排資金投入,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領群眾搞產業、闖市場。在產銷對接上抓銷售、保效益,確保農產品賣得出、價錢好,助力雙峰山建檔立卡貧困戶拔窮根,實現可持續的穩定脫貧。
  • 字節跳動扶貧將為扶貧達人提供綜合課程培訓
    字節跳動扶貧與中國人大新聞學院達成合作 將為扶貧達人提供綜合課程培訓   11月29日,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字節跳動扶貧總經理楊潔宣布,正式啟動「山裡DOU是好風光」項目,將以抖音為主要平臺,助力更多貧困地區文旅扶貧。
  • 買它,買它,這場扶貧直播不一般
    為了能夠全面掌握定點扶貧地點的產業發展情況以及貧困戶主要致貧原因,虎牙黨支部扶貧小組成員先後多次實地走訪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湛江市、貴州畢節與黔南州等23條貧困村,獲取當地詳盡的產業情況和農戶訴求情況,根據掌握的數據專門定製符合本地產業狀況,貧困戶需求的直播幫扶計劃。
  • 全省首家中藥材扶貧產業聯盟——「梓潼縣中藥材扶貧產業聯盟...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楊明 通訊員 陳仁康):1月17日上午,「梓潼縣中藥材扶貧產業聯盟」正式成立。「梓潼縣中藥材扶貧產業聯盟」是綿陽市梓潼縣首家扶貧產業聯盟,也是全省首家成立的扶貧產業聯盟,對推動全縣乃至全市中醫藥事業發展以及扶貧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新野縣新甸鋪鎮陶政俠:把扶貧工作幹好,才對得起組織信任
    陶政俠是中國人壽新野支公司員工,2015年11月經公司推薦,被新野縣委組織部委派到新野縣新甸鋪鎮白龍村任駐村第一書記。5年來,他紮根扶貧一線,用汗水和實幹磨礪無悔青春,在白龍村奏響了脫貧攻堅的「奮鬥之歌」,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擔當。如今白龍村剩餘的貧困戶8戶11人已全部脫貧,如期實現脫貧攻堅任務。
  • 臨武縣萬水鄉:「三抓三促」打贏扶貧收官戰
    相比「輸血史」扶貧,探索有特色的「造血式」扶貧路徑更為科學有效,從內生機制方面提供可持續的良性保障。萬水鄉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著力推進「一村一品」,培育出一批卓有特色的產業村。充分發揮公益性崗對就業增收的積極作用,結合疫情防控、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需要,探索設置扶貧專崗,巧妙解決貧困戶中的老弱病殘勞動力。今年以來,開發公益性崗位62個,累計發放報酬近20萬元。同時,聯結就業「扶貧車間」「巾幗車間」,提供就業崗位100餘個。聚力定向輸送勞動力,解決「一邊用工荒、一邊就業難」的問題。
  • 文縣:「小車間」助力「大扶貧」
    近日,記者在文縣事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扶貧車間裡看到,近200名工作人員,身著工作服,頭戴衛生帽,正在忙著加工鹿耳蔥、鹿耳韭等山野菜,不管是分揀、浸泡、衝洗,還是裝袋、稱重、封裝,流水線上一派繁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