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淑玉 ◇心裡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講話貼近人民、奮鬥為了人民,這種「無我」狀態,彰顯了一個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樹立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光輝典範 ◇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底色,也是我們黨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中國共產黨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無私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始終,書寫了溫暖人心的中國故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一脈相承的深刻體現,也生動呈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厚的人民情懷。 悠悠百姓事,枝葉總關情。從頂層部署到從基層調研,「人民」二字,在習近平總書記心裡分量最重。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反覆強調,我們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應該由人民共享。「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終貫穿如一,發出了不負人民的宣言書。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年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沉著應對、果斷決策,不惜一切代價拯救生命、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堅如磐石的意志信念,一心為民的真摯情懷,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抗擊疫情立起了主心骨。 在這次大考中,我們黨和國家不計代價,救治每一個生命,創造出了一個個「生命奇蹟」,生動詮釋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深刻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千鈞分量。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執政70多年來,引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就是因為其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所以,廣大人民群眾理性地認同、堅定地支持中國共產黨。 一個人也好,一個政黨也好,最難得的是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心裡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講話貼近人民、奮鬥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總結過中國共產黨的這一成功經驗,在他自己成長過程中也有深刻感悟。 習近平總書記生長於革命家庭、從小沐浴著紅色家風,有對黨對人民的天然感情和紅色基因,有家國情懷的厚實文化底蘊,更充分得到實踐沃土的滋養,得益於他7年知青生涯、3年正定歲月、在福建17年多的實踐鍛造、在浙江和上海「一把手」位置上的不尋常歷練。多年持之以恆苦讀修身的明心立志,多年深刻體察民之苦樂、國之滄桑而玉汝於成,集中體現在他從青年時代就牢固樹立起為什麼而奮鬥、為誰而奮鬥的人生理想,集中體現在他一路走來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奮鬥初心。 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一個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小村莊。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回到了這裡看望父老鄉親時深情地說:「我在這裡當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就下定決心,今後有條件有機會,要做一些為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千萬要記住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字」「群眾在幹部的心裡有多重,幹部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我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用樸素的語言表達著他對人民的摯愛和為民服務的情懷,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落下,一個也不能少。全面深化改革,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全面依法治國,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全面從嚴治黨,要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有利於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人民至上」是最終的價值指向,也是砥礪前行的力量源泉。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收錄了習近平主席2019年3月22日會見義大利眾議長菲科時的談話要點:「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人民至上,在黨的創新理論和實踐中得到了全面和充分體現。一個矢志為了人民並得到人民衷心擁護的大黨,將在前行的路上變得更加強大。 永遠要想著給老百姓辦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頭等大事。他強調: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在貧困地區。「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新年之際,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集中連片的特殊困難地區河北阜平到「苦瘠甲於天下」的甘肅定西,從湘西特困農村到沂蒙革命老區……習近平總書記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對於困難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方略,指導全國脫貧攻堅戰。 2015年2月,在陝西延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區農村貧困人口儘快脫貧致富,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8年2月,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共產黨給老百姓的承諾,一定要兌現!」 2019年8月,在甘肅省古浪縣富民新村,習近平總書記說:「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 今天的中國,書寫了最成功的脫貧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出發,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鬥,已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正是因為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人間奇蹟。 群眾身邊小事,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大事。他指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氣熱不熱、霧霾能不能少一點、河湖能不能清一點、垃圾焚燒能不能不有損健康、養老服務順不順心、能不能租得起或買得起住房,等等。 「十三五」時期,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化作前行動力。數據是最好的證明: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5億人,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這5年,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3.9億人次獲得資助,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超過6000萬人,全國棚改開工超額完成2000萬套目標……一個個民生難點得到解決,一個個美好夢想得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要求正不斷成為現實,惠民為民的「升級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為「十四五」時期中國乘風破浪奠定堅實基礎。 將以人民為中心貫穿治國理政始終 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鮮明主線。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和舉措,無一不是圍繞人民展開的。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是重要的評判標準。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一系列重要論述: 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談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說:「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 談全面依法治國,習近平總書記說:「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談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說:「讓人民始終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磅礴力量」。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項工作,也都圍繞人民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全面深化改革,到「不讓一個人掉隊」的精準脫貧,從「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反腐敗鬥爭,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生態文明建設,正是因為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人才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無私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始終,書寫下溫暖人心的中國故事。 不懈奮鬥歸於人民,不竭動能源於人民。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在城市建設的工地,在基層治理的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在民主懇談的會場,億萬群眾依法通過各種途徑管理國家事務,用汗水與智慧為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2020年,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的頒布,體現人民至上的思想;「十四五」規劃建議問計於民,彰顯執政為民的初心。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人民」二字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是根本力量、根本宗旨、根本動力,人民性是根本標準、根本理念、根本方法,人民利益至上是群眾史觀的理論基點、價值支點與實踐原點,也是治國理政的始點與歸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人民至上論」「人民幸福論」「人民美好生活論」展現得淋漓盡致。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 在建黨近百年的歷史時刻,有人追問:中國共產黨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習近平總書記以行動告誡全黨: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無論走多遠,中國共產黨都不能忘了來時的路,中國共產黨為民愛民的本色永遠不能褪色。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中國革命原點,是中國共產黨的「產床」與精神家園。2017年,黨的十九大閉幕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趕赴這裡,探尋我們黨的精神密碼。他強調:「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 回顧我們黨走過的近百年崢嶸歲月,一切為了人民,永遠是黨的初心與使命之所在。 河北西柏坡紀念館、陝西延安楊家嶺黨的七大會址、貴州遵義會議會址、安徽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用腳步重溫歷史,也不斷提醒新時代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是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對「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問題的鄭重回答。「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不謀私利才能謀根本、謀大利,才能從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出發,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 2019年5月31日,在北京京西賓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主題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如潮湧,似風雷。這場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設計、親自動員部署、親自領導推動的黨的集中教育,一經拉開恢弘大幕,在全黨上下迅速展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了知信行合一能力,思想政治受到洗禮和錘鍊,幹事創業、擔當作為的精氣神得到提振,積極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強化了宗旨意識和為民情懷。並大力開展專項整治,消除了一些可能動搖黨的根基、阻礙黨的事業的因素。 在2020年抗疫過程中,有這樣一組統計數據,令人動容:全國3900多萬名黨員、幹部戰鬥在抗疫一線,1300多萬名黨員參加志願服務,近400名黨員、幹部為保衛人民生命安全獻出了寶貴生命。人們常常以「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來讚譽共產黨員,其所以特殊,最突出的表現,就在於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產黨員常常以「緊急時刻、黨員先上」要求自己,就在於每個人在入黨時都宣誓「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環顧全球,世界上很少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在理論上鮮明提出、在實踐中明確要求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很少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把公而忘私、奉獻犧牲作為對黨員的基本道德要求。正是這種無私的精神境界、強大的人格力量,讓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持久的向心力,讓鮮紅的黨旗始終能凝聚起各種力量,把中華民族變成一個堅強的命運共同體。 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我們黨來自於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因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黨出發伊始便目標明確;因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我們黨前進的步伐也愈發堅定。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