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

2020-09-03 中國青年報

「每天,全世界有75個物種滅絕」——這是2019年聯合國披露出來的一組驚人數字。而亞洲象就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出的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一度降至170餘頭。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科技企業聯手,率先將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集成運用於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構建了一套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實現野生亞洲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目前邊緣端人工智慧模型精度達到96%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經過多年的拯救和保護,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動物發展到2020年的300頭左右,種群數量約增加55%。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應用,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保護也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國際瀕危物種保護的難題:人象衝突、物種觀測數據難以獲得

野生生物棲息地往往在叢林、險峰、深海、河流深處,野外環境變化,生物及科研人員要想展開深入研究面臨很高的安全風險,野生動物保護在國際上一直面臨物種觀測數據難以獲得的問題。

幾十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展開,亞洲象數量不斷恢復,活動範圍擴大,部分亞洲象開始走向農地取食水稻、玉米等莊稼作物,不斷侵入村莊、城鎮。由於亞洲象食量巨大,人象衝突不斷升級。

據西雙版納州林草局統計,1991年至2010年,20年裡人象衝突不僅致41人死亡、170人重傷,農作物被大量糟蹋、農地與農田設施被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亞洲象保護面臨嚴峻考驗。

一方面是頻發的人象衝突,一方面是傳統科學監測手段的粗放與艱難。

郭賢明,一位奮戰在一線長達35年的亞洲象的保護專家,現任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所長。他介紹,因為西雙版納亞洲象棲息地境屬熱帶雨林,地貌複雜,道路不通,監測預警工作長期依賴人工觀察大象糞便、腳印,不僅無法實時監測日益活躍的亞洲象種群軌跡,而且對於後續預警、科研及管護工作的開展也帶來不便,容易出現誤判、漏判的情況,監測數據的收集和管理方式也比較粗放。

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開始探索在無人機的協助下,步行追蹤象軌跡、預測路線,並對周邊居民發出預警。很快,生物及科研人員發現,無人機也有很多局限性,霧大的時候看不到象,下雨的時候無人機沒法飛,加之續航時間太短,一般無人機飛行不超過半個小時就得回來換電池。發揮新科技力量,去實現探索和改變珍稀物種保護遇到的困境成為當務之急。「在國家林草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開始與浪潮尋求數位化解決方案,構建了由數百個視頻監測系統構成的統一數據採集系統,實現全天候實時採集圖像及影像數據。」郭賢明表示。

科技的創造力:破解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大問題

「我們正在面臨氣候變化、雨林消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嚴重的環境與生態問題。」浪潮信息副總裁沈榮表示,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及性與可持續性,不僅需要新的技術解決方案,而且要有更智能的方法,保障全天候實時監測,為瀕危物種保護科學探索提供參考。

據了解,目前國際已有的亞洲象智能識別模型的準確率普遍較低,模型精度大概只有在60%左右,首個針對亞洲象的AI保護應用就顯得至關重要。沈榮介紹,平臺建設初期,由於亞洲象數量稀少,活動範圍廣,可獲得的圖片、視頻數據樣本非常少。加之亞洲象出沒時間不定,體型非常龐大,在夜晚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根據一個尾巴、一個背影立刻判斷亞洲象非常困難。為了提高模型精確度,浪潮在野象谷周邊搭建了眾多採集站點,收集到上萬張野生亞洲象圖像資料。專門針對陰雨天、夜間等畫面光線差、模糊、殘缺等問題,工程師又進行了3個多月的算法優化,將模型精度提高到90%。

此外,邊緣側經過清洗處理的數據也將被用於建立亞洲象庫及生物多樣性庫,為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亞洲象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從而能夠深入洞察人象衝突原因,為有效預防攻擊事件提供指導,分析食源減少情況支撐食源地優化。

目前在西雙版納,一個月時間視頻、圖片的數據量就會達到30TB,隨著野生亞洲象活動範圍擴大,數據量也將不斷擴大,模型算法不斷優化迭代,不斷提高亞洲象監測的準確性和實時性。

重塑地球生態平衡:解決瀕危物種研究和生態保護的長遠命題

最新信息顯示,數據中心端藉助管護員提供的模型訓練數據與浪潮自採集數據,對大象影像資料進行機器學習與建模並不斷迭代,識別準確率高達96%以上,且仍在不斷提升,處在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表示,自然保護區的專家們不需要再去通過大象的足印、糞便、吃剩的食物殘渣推斷個體數量、分布範圍和飲食習慣。基於人工智慧模型,可以對亞洲象進行全天候的觀測和精準識別,不僅有利於緩解人象衝突,也基於觀測結果為食源地優化和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區域規劃提供科學參考,科技可以讓「與象為伍」成為可能。

郭賢明表示,在我們的地球家園,還有眾多的生物面臨著不同的生存困境。目前,國際上有超過30000個物種被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國有千餘種瀕危動植物,生態穩定性面臨嚴峻挑戰。

沈榮認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從而在食源地優化、棲息地保護、瀕危生態保護層面帶來長期深遠價值。當然,這個方案還需要不斷探索與完善。

未來,還將在天文、考古、能源等多領域提供持續不斷的科技動力,為更多區域的研究提供有效支持。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中國「計算之力」守護300頭亞洲象:全天候監測觀察
    中國「計算之力」守護300頭亞洲象:全天候監測觀察緩解人象衝突中新社西雙版納8月12日電 (記者 夏賓)闖入農田取食還破壞農作物,損毀農地設施和居民財產,更不幸的是造成人員傷亡……如何解決「肇事象」頻頻引發的人象衝突,成了中國保護野生亞洲象工作中的一道
  • 浪潮:以「計算之力」守護300頭亞洲象
    資料顯示,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浪潮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
    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點燃亞洲象生存希望
    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供圖 「體溫37.6度,心率42,身體表面無傷痕……一切都正常。」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為救助到中心的亞洲象「小強」進行每天的例行身體檢查。
  • 用人工智慧,去保護中國那300頭野生亞洲象吧
    由於保護不斷加強,中國境內的野生亞洲象——這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在過去的30多年裡,從170多頭增長到了約300頭,其中,就有285頭生活在西雙版納。事實上,由於亞洲象對同域分布的其他野生動植物資源可以起到重要的傘護作用,因此保護亞洲象對促進當地生態系統穩定,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對於這些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出的瀕危物種,保護它們,和保護所有野生動物一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獲取物種觀測數據。
  • AI上陣,帶300頭瀕危亞洲象重返雨林
    這些可愛而充滿靈性的生靈,在我國的總數量僅有區區約300頭。作為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亞洲象數量自19世紀以來迅速減少,已被列為我國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出的瀕危物種。
  • 面對盜獵者瘋狂殺戮 亞洲象無奈選擇不長牙(圖)
    在我國境內,盜獵亞洲象最為猖獗的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其中的兩次大規模盜獵過程中,共有近30頭亞洲象被獵殺。1990年頒布的國際象牙禁令曾一度使猖獗的象牙走私得到了緩解,但獵象取牙的犯罪活動至今仍未被根除。  「目前我國亞洲象種群只有250頭左右,其中有200頭左右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張立博士對記者說。
  • 世界大象日 | 用科技之力共建「象」往的生活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僅有170頭左右亞洲象。近年來,隨著保護措施力度加大,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長至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西雙版納野象谷內的亞洲象作為目前亞洲最大的陸生動物,成年亞洲象的體重可達3000千克至5000千克,身高200釐米至300
  • 浪潮推出暖心短片:用科技幫助亞洲象重返雨林,讓童話成真
    這支名為《幫亞洲象重返雨林》的短片,用人文視角講述了科技助力出走的亞洲象重回家園的故事。浪潮藉此呼籲大家關注亞洲象,以新技術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想要讀懂這個故事,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故事的主角——亞洲象。亞洲象是世界瀕危物種之一,也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世界大象日丨走進我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
    在我國,隨著人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不斷加強,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從上世紀末的100多頭到2019年底已經增長到約300頭。在雲南西雙版納州的野象谷,設有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每天早上8點,位於西雙版納野象谷的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就逐漸熱鬧起來。這個中心2008年建成,先後救助過20多頭野生亞洲象。
  • 從事野生亞洲象救助14年,他能說出每一頭大象的故事
    1月16日,在紫外線消毒室裡待了5分鐘後,亞洲象種源繁育中心的主管熊朝永帶領《方圓》記者走進亞洲象的世界。 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和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我國亞洲象約300頭左右,主要分布於雲南的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等地。
  • 中國亞洲象保護問題的再思考
    最近,很多政府文件或者某些學者發表的文章中都說中國的亞洲象數量在過去30年增加了多少多少;隨著人象衝突報導的增加,也有很多人說中國野象的數量已經有300多頭了,所以,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做得太好了,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控制其數量的問題云云。我從10年前開始從事亞洲象棲息地和行為生態的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我所了解的事實並非人們想得那麼簡單。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亞洲象:吃素可以減肥?笑話!我們就是...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脊椎動物·亞洲象。脊椎動物·亞洲象Elephas maximus脊椎動物,哺乳綱,長鼻目,象科,亞洲象屬。別名印度象,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棲息於氣候炎熱,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河邊以及熱帶竹闊混交林中,國內僅分布於雲南。照片攝於西雙版納。
  • 從衝突到和諧,西雙版納如何做到亞洲象保護有「數」
    西雙版納雨林,近300頭野生亞洲象的棲息地。  它們在這裡生活、棲息、繁衍,隨著種群規模的不斷增加,亞洲象的活動範圍也不斷擴大,一些大象頻繁走進村寨、城市「肇事」,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棘手的難題:人象衝突問題。
  • 從衝突到和諧,西雙版納如何做到亞洲象保護有「數」
    西雙版納雨林,近300頭野生亞洲象的棲息地。浪潮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解決了過去亞洲象保護的幾大難題:一是數據採集的難題,亞洲象數量稀少、活動範圍廣,過去影像數據樣本少,沒有足夠的數據則無法為模型精度提升提供幫助;浪潮通過架設眾多採集站點,收集到大量亞洲象圖像資料,並且專門針對各種環境中的圖像識別難題,不斷對模型算法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