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曾說,「沒有食物,一個人會死去。然而沒有藝術同樣也不能活,只是離開世界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繪畫、攝影、裝置、VR藝術,眾多領域的當代藝術家們都愛以美食為素材或靈感,創造出一件件打通感官的藝術作品,聯結起食物與藝術,這兩樣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小說餐桌
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裡,都曾出現過令人難以忘懷的美食:《追憶似水年華》裡已成為文學經典之味的瑪德蓮小蛋糕;《天才雷普利》邊吃熱騰騰的義大利麵邊醞釀殺人;《納尼亞傳奇》的白女巫拿出讓愛德蒙變成小間諜的土耳其軟糖;《彼得兔的故事》裡小兔生病時,兔媽媽會餵它一湯勺甘菊茶、一把黑莓;《跳房子》中身在巴黎的主人公,只能通過喝一杯充滿南美風情的馬黛茶來慰藉鄉愁……
《龍文身的女孩》中不斷出現的三明治
50餐經典小說中的美食都被還原成真,並以餐桌造型的場景圖與原文本同步呈現,將文學、美食、攝影超時空完美結合,這場文學愛好者的饕餮盛宴,就是美國作家、平面設計師、藝術指導黛娜•弗萊德(Dinah Fried)跨界創意的作品《小說餐桌》。這本書用味覺來復原與現實化書中故事裡食物的味道,用味覺化的閱讀體驗陪伴小說愛好者品嘗美食,也將美食愛好者帶入迷人的文學世界。
《小說餐桌》插圖
真實美味×視覺幻象
說到吃一頓「VR大餐」,讓人想到的是大概沒有實際的食物,但在一場未來主義VR大餐中,卻可以真實吃到主廚親手現做的11道美味,但戴著VR眼鏡看到的一道道佳餚,和吃到的食物已是完全不同的形態,真實美味與虛幻視覺的有趣相遇,就是義大利藝術家馬蒂亞·卡薩萊尼奧(Mattia Casalegno)與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廚師弗拉維奧·吉尼奧尼·卡蕾斯蒂亞(Flavio Ghignoni Carestia)合作,曾在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呈現的實驗性感官表演《航空宴會RMX》(The Aerobanquets RMX)。
藝術家馬蒂亞·卡薩萊尼奧設計出每道菜所搭配的場景時,除了從菲利普· 馬裡內蒂(Filippo Marinetti)1932年所著的《未來主義食譜》(The Futurist Cookbook)書中所描述的虛構性「宴會」汲取了靈感,他還取材於很多自己個人記憶中的場景,比如童年印象,和親友共享的時光,海邊度過的假日。食物的部分則是和主廚溝通,用未來主義感的視覺呈現出食材給人的感覺,比如像辣味會有放射性的直線來體現。
生物塑料奇想
英國藝術家喬安娜 施米爾(Johanna Schmeer)創作出了一組她想像當中的50年之後的食物,這些作品雖然色彩鮮豔,但看著卻讓人沒什麼食慾。這組名為「生物塑料奇想」(Bioplastic Fantastic)的作品,包括七種產品,理論上能夠提供人類生活所需的七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水、纖維、糖、維生素和礦物質。它們的形狀仿自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幾種細菌,看上去有些奇形怪狀,有的像融化的雪人,有的像石化了的檸檬。
喬安娜解釋說,她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當今生物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很快將能夠製造活體細胞,可用於人造食物,最終將有利於緩解世界範圍內的食物短缺,不過這些科技產物可能和我們習慣的食物外形截然不同,這些食物作品的美學訴求,是要表現一種「更具感官衝擊力,少一些科技和工業的味道」的概念。
食物搭建的小人國
在五花肉上衝浪,坐法國麵包火車,來到花椰菜之森探險?在充滿無窮幻想力的網紅攝影設計師、日本微縮藝術達人田中達也眼裡,看見的東西都不是現實中的實物,而是持續創造的素材或食材。
田中達也從小就喜歡收集各種立體小人、微型玩偶,這成為了他創作的起點;現在每天日常生活中,他隨時隨地都在思考各種創意,努力超越自己的創造極限。正如田中本人所言,只要視角改變,就可以發現生活中的有趣之處,或許你也可以令生活用品或者常見食材化身為藝術作品創作素材,來記錄你每一天的日常。
甜點波普
生於1920年的美國畫家偉恩•第伯(Wayne Thiebaud) ,以畫小蛋糕出名,也因此被寫入藝術史。偉恩·第伯不是糕點師,也從沒有經營過蛋糕店,但是他是個摯愛甜點的狂熱分子,他的「甜美」作品被稱為「最美味的波普藝術」。
第伯畫中的糕點櫥窗透露出一種安靜、美好的感覺,他喜歡色彩柔和、灰度偏高的顏色組合。藝術家把自己畫作中的審美歸功於在好萊塢從事設計時所積累的視覺經驗。糕點櫥窗、棒棒糖、冰淇淋是他繪畫的主題,也投射出第伯所親身經歷的美國商品文化、消費文化開始大行其道的年代。
想像力月食
「月食」得名於「每月一食」,是 「想像力學實驗室」中的一個長期藝術項目,由藝術家耿建翌發起。自2013年9月開啟第一期後每月20日舉辦,每次邀請兩組藝術家、創作者,由他們擔當主廚創作16道菜品,飯局人數為20人。活動不僅限於藝術圈,一切與創意、創作相關的人士均可成為主廚,如建築師、詩人、音樂愛好者。
徐震作品《蜂窩配酒》
UFO媒體實驗室作品《USB》
將食材當做藝術去創作,無規則限制。僅有兩條基本的原則:第一,所做的需要是沒聽說過的沒有見過的沒有吃過的;第二,不能對人造成傷害。它是在固定的時間、空間,發生的一期一會的集體經驗,將想像力發揮到極致,連接食物與藝術。
張如愚作品《D._._》
火腿也有表情
在超市打工跑腿的時候,Karsten Wegene、Silke Baltruschat 和Raik Holst偶然地在冷藏櫃的一塊包裝火腿中發現了一張「臉」。火腿的形狀,雞蛋、黃瓜、胡蘿蔔的排列完美,一看就想到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這個香腸版的《吶喊》給了他們靈感,他們決定利用可食用性的介質去創造一些知名的作品,利用一些熟食像香腸、雞蛋、泡菜等等去去創造藝術,娛樂一些名作。
編輯 - S
撰文-FSD
圖片- 來源於網絡
以上內容來自:
《周末畫報》
美食&美酒公眾平臺「iTaste」
(微信公眾號ID:mwicity)
mwicity
iTaste周末畫報
懂品味 & 很美味·全球美食行動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