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女童哭鬧不止,
竟然是
「小豬佩奇」惹的禍!
真實案例:
12月24日早上,長沙一歲女童悅悅(化名)起床後一直哭鬧不止,家長怎麼也找不出原因,於是趕緊將其送往醫院檢查。
醫生通過CT檢查發現,孩子體內竟藏了個「小豬佩奇」?!
孩子母親回憶,這個小豬佩奇應該是悅悅鞋子上的裝飾,「鞋子上裝飾縫得也不怎麼牢固,孩子可能看到好玩,就扣下來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塞進了嘴裡」。
幸好,檢查及時發現了異物,醫生已經通過手術,取出了這個讓孩子不停哭鬧的「元兇」。
家長們都知道,小朋友在最初認識世界的時候,常常喜歡用嘴去感知,孩子拿到任何東西,無論是不是食物,他們都想往嘴巴裡塞,特別是形狀多樣、顏色鮮豔、造型奇特的物體更容易觸發其好奇心。紐扣電池、棗核、玩具配件、釘子、塑料棒、縫衣針、玻璃彈珠、硬幣……只要家長稍不注意,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就能傷害到孩子,甚至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常見異物包括:
1)無創傷性異物:硬幣、圓鈍果核、棋子、紐扣、玻璃球等;
2)有創傷性異物:尖銳金屬物品、別針、發卡、牙髓針、易拉罐環、螺絲釘、戒指、耳環、磁鐵、糖棒、牙籤、魚刺、雞骨等;
3)腐蝕性異物:紐扣電池等;在所有異物中以硬幣類異物所佔比例最高。
危險就在身邊!
洗手液、肥皂、藥品、酒精等
含有毒性的物品,
也常有孩子誤食的情況。
總之,
只有家長想不到,
沒有孩子「吃」不了。
注意:異物卡喉容易引起吞咽困難、呼吸困難;如處理不及時,或者是異物比較大還可能造成局部或相鄰器官感染,引發食管膿腫、食管穿孔等症狀,可能繼發大出血、術後感染、休克等風險。
一般兒童消化道異物常見於6歲以下的孩子,以1-3歲幼兒多見。
小兒誤吞異物有什麼症狀?
大多數兒童誤吞異物後是無症狀的。
食管異物嵌頓的孩子會出現反覆哭鬧、拒乳拒食、唾液分泌增加、咽下不適或疼痛、進食時或進食後嘔吐等症狀。
異物進入胃以下消化道,如果出現梗阻或穿孔等情況會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發熱、便血等症狀。
絕大多數上消化道異物可經胃腸道自行排出體外,但仍有10%-20%的患者需急診處理。
一般而言,長度>5cm、直徑>2.5cm的異物很難自行排出。
兒童誤吞異物時,如果患兒或其照護人不能提供異物吞入史的話,則需要通過X線、B超、纖維喉鏡、食道鏡、胃鏡、纖維支氣管鏡、消化道造影等輔助檢查手段來診斷。
小兒誤吞異物怎麼辦?
1、氣管異物:
採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適合3歲以下方法:
圖1:海姆立克急救法之背部拍擊 圖2:海姆立克急救法之按壓
(1)家長馬上把寶寶抱起來,一隻手捏住寶寶顴骨兩邊,手臂貼著寶寶的前胸,另一隻手託住寶寶後頸,讓寶寶臉朝下趴在家長大腿上,且頭部稍低於軀幹,在寶寶背部兩肩胛骨間拍打1-5次。
(2)讓寶寶仰臥背貼在家長的大腿上,用中指和食指,放在寶寶胸廓下和臍上的腹部,快速向上壓迫1-5次。
(3)循環進行背部拍擊和腹部按壓,直到異物衝出為止。
適合3歲以上方法:
家長從背後抱住小孩,一手握拳,頂住寶寶上腹部,另一隻手手掌壓在拳頭上,雙臂用力向上、向內緊壓,有節奏地一緊一松,直到將異物衝出。
2、食道異物:
(1)保持安靜,切忌再進食,以防將異物推向深處,加重損傷。
(2)如果是光滑小異物,通常經過2-3天時間就能夠隨大便自行排出,可以讓寶寶多吃富含粗纖維的蔬菜,如芹菜、紅薯等,但不要導瀉。
(3)如果是大異物或者尖銳異物,如棗核、縫針等,容易引起食道和胃腸穿孔,應儘快去大醫院,用兒童胃鏡取出。
溫馨提醒:
家長們一定要注意!
1)看管好孩子,儘量不讓孩子接觸各類可被誤吞的物體;並教育孩子不要隨意將物體放入口中。
2)孩子誤吞異物後,不建議家長自行給孩子催吐或導瀉,有可能會導致誤吸、消化道損傷、腸穿孔等後果。
3)誤吞異物後可適當進食富含纖維素類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促進腸道的生理性蠕動,有利於異物排出。
4)等待異物排出期間,每次大便後應仔細檢查有無異物排出。如患兒出現異常哭鬧、嘔吐、腹痛、腹脹、發熱、排黑便等症狀,應立即急診就診治療。
來源:湖南長沙政法頻道、廣州日報、微醫、佛山市禪城中心醫院、健康廣東
編輯:小瓊
審核:林彥青、陳伊菲
惠生活go微信綜合整理,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