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增加
◆跳鼠減少
◆鵝喉羚恢復
◆大芸難見身影
本報訊 天山北部廣袤的荒漠戈壁裡到底生活著多少野生動物?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開發對它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擔,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所、蘭州大學、南京環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以及新疆科研、林業、環保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天山北部荒漠物種資源監測》項目,經過2年多的野外監測,基本掌握了這個區域部分物種的基本信息。這也是新疆首次系統開展荒漠物種資源監測工作。
監測顯示,這個區域鳥類比20年前多出61種,一些旅鳥成了留鳥;荒漠裡原本隨處可見的跳鼠卻難覓蹤影;20年前常見的雪蓮、貝母、大芸等野生藥材,由於亂採濫挖,已極為稀少。
馬鳴研究員帶領的項目累計行程25515公裡,完成樣線調查623條次,共調查到包括百靈在內的160種鳥,比1989年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站調查出的鳥類多出61種。馬鳴注意到,黃鸝、翁鳥、歐亞鴝等,都是近年來新疆新記錄到的鳥種,並逐漸在新疆成為「繁殖鳥」或「留鳥」。馬鳴分析說,歐洲鳥類甚至熱帶鳥類擴散到新疆,均違背了鳥類原有的遷徙規律。「有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也有可能是原棲息地人為開墾、過度使用農藥導致的。」
讓李維東研究員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和助手在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部荒漠準備了300副鐵板夾、15個活捕籠捉跳鼠,但從去年2月至今,這個區域沒有夾到一隻跳鼠。李維東研究員10年前曾和德國柏林科技大學在此開展了一項合作項目,那時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非常多。跳鼠突然「失蹤」,李維東研究員分析,這可能與當地做過的藥物滅鼠工作有關,也可能與曾有人收購跳鼠有關。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通過近年來大力度的圍欄封育等措施,這個區域荒漠灌木林得到了較好恢復,給大型哺乳動物提供了較好的棲息環境。調查發現,鵝喉羚數量增長穩定,在15公裡樣線內數量維持在7到12隻。
20年前曾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裡工作過的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站副站長馬健說:「那時候這裡大芸到處都能見到,現在卻難得一見了。」他帶領的小組在這裡監測到植物42種,大部分為短命和類短命植物。其中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植物只有9種,如梭梭、淡枝沙拐棗等。
新疆之前從未系統做過荒漠物種監測,因而對荒漠物種的動態變化很難了解。但2年的普查還是讓項目組感到,礦產能源開發已經給當地的環境造成巨大變化,幹擾日益加劇。(記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