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鋒芒畢露的人,弱點越明顯。就像一把無鞘劍,時時予人寒芒;但是,好刀應該收在刀鞘裡,關鍵時候再亮劍。」
這段話用在馬其頓方陣,再是合適不過。
何謂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帝國的一種多兵種方陣,方陣中的步兵裝備長矛和圓盾,使得敵人無法貼身攻擊。在戰鬥過程中,一旦前排士兵倒下,後面的士兵立刻回補充上去,如此,方陣就可以持續保持基本陣型。
另外,為了保護步兵劍盾方陣的側翼和後方,馬其頓方陣還配備了突擊騎兵和伴隨騎兵。整個方陣就像航行在海上的航空母艦艦隊,以航空母艦為核心,周邊有驅逐艦、
巡洋艦等戰艦保護。
整個方陣化零為整,如同一臺威力巨大的戰爭機器,每一位步兵就如這臺機器裡的零配件,隨時可以得到補充。這種「刺蝟」一樣的軍團,一度讓敵人無從下手。
所謂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說的就是這種有騎兵保護的「刺蝟」兵團。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曾經憑藉馬其頓方陣踏上徵服世界的徵程,一路所向披靡。
網上還有這樣一個調查:如果亞歷山大沒有征服印度,而是選擇穿越河西走廊與戰國時代的東方七雄正面對壘,誰會獲勝?
這份調查,眾說紛紜,其中呼聲最高的是:拋開時空上的差距,馬其頓方陣無懈可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論斷,是因為馬其頓方陣的確太強了!長矛主攻、圓盾主防,方陣還能夠給敵人一種壓迫,令敵人的刀槍劍戟等各類無從施展。
不過,重甲長槍既是馬其頓方陣的「鎧甲」,同時,也是他的「軟肋」。
士兵一旦裝備重甲長槍,就會喪失機動性。即便亞歷山大大帝為方陣配備了騎兵,可方陣緩慢的行進速度,勢必會拖累騎兵。
馬其頓方陣就像一隻行動緩慢的刺蝟,一旦被敵人拔去「滿身的刺」,方陣基本上也就涼了。
可是,如何拔去馬其頓方陣的刺呢?
諸葛亮、周瑜等謀略家會說,用火攻!用水淹!用陷阱!這些「戰術」都能完美地避開刺蝟的刺,直擊它的軟肋。有人會說這些方法太下三濫,可是,作為指揮官,能贏就行了,管得了那麼多?
戰國時期,秦國發明了一種威力巨大的兵器,名曰「秦床弩」,在當時,這是一種威力十分巨大的攻城器械。所謂攻城器械,大抵相當於現如今的「戰略核武器」,有它在,敵人堅固的城池就不再是噩夢。
兵馬俑二號坑戰車上的弩,根據考古學家復原出來的結果,其射程達到270米,有效射程達到130米左右,可以有效擊穿鎧甲。因為秦床弩威力巨大、操作複雜,需要多個步兵配合才可以發射。
對付馬其頓方陣這樣的集團軍,秦床弩最合適不過。
與之對戰,可以放棄近距離貼身戰(這是馬其頓方陣的優勢),只用遠攻。待馬其頓方陣的突擊騎兵出擊,可以從側翼包抄,將其陣型打亂。彼時,方陣就會大亂陣腳,化整為零,威力大大削弱,可趁機除之。
當然了,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連續打了幾百年的仗,研究出無數種「下三濫」的戰術,編成了《孫子兵法》、《吳孫臏兵法》、《白起屠城術》等等優秀戰術,對付一個活靶子一樣的兵團,應該不缺手段。
再者說,馬其頓方陣在歐洲對陣羅馬軍團,就不止一次敗下陣。東方六國的大規模軍團作戰,動輒幾十萬,就算用人海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