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究竟有多強?遇到同時期的東方六國,誰能活到最後?

2021-01-10 記者李滿

「越是鋒芒畢露的人,弱點越明顯。就像一把無鞘劍,時時予人寒芒;但是,好刀應該收在刀鞘裡,關鍵時候再亮劍。」

這段話用在馬其頓方陣,再是合適不過。

何謂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帝國的一種多兵種方陣,方陣中的步兵裝備長矛和圓盾,使得敵人無法貼身攻擊。在戰鬥過程中,一旦前排士兵倒下,後面的士兵立刻回補充上去,如此,方陣就可以持續保持基本陣型。

另外,為了保護步兵劍盾方陣的側翼和後方,馬其頓方陣還配備了突擊騎兵和伴隨騎兵。整個方陣就像航行在海上的航空母艦艦隊,以航空母艦為核心,周邊有驅逐艦、

巡洋艦等戰艦保護。

整個方陣化零為整,如同一臺威力巨大的戰爭機器,每一位步兵就如這臺機器裡的零配件,隨時可以得到補充。這種「刺蝟」一樣的軍團,一度讓敵人無從下手。

所謂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說的就是這種有騎兵保護的「刺蝟」兵團。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曾經憑藉馬其頓方陣踏上徵服世界的徵程,一路所向披靡。

網上還有這樣一個調查:如果亞歷山大沒有征服印度,而是選擇穿越河西走廊與戰國時代的東方七雄正面對壘,誰會獲勝?

這份調查,眾說紛紜,其中呼聲最高的是:拋開時空上的差距,馬其頓方陣無懈可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論斷,是因為馬其頓方陣的確太強了!長矛主攻、圓盾主防,方陣還能夠給敵人一種壓迫,令敵人的刀槍劍戟等各類無從施展。

不過,重甲長槍既是馬其頓方陣的「鎧甲」,同時,也是他的「軟肋」。

士兵一旦裝備重甲長槍,就會喪失機動性。即便亞歷山大大帝為方陣配備了騎兵,可方陣緩慢的行進速度,勢必會拖累騎兵。

馬其頓方陣就像一隻行動緩慢的刺蝟,一旦被敵人拔去「滿身的刺」,方陣基本上也就涼了。

可是,如何拔去馬其頓方陣的刺呢?

諸葛亮、周瑜等謀略家會說,用火攻!用水淹!用陷阱!這些「戰術」都能完美地避開刺蝟的刺,直擊它的軟肋。有人會說這些方法太下三濫,可是,作為指揮官,能贏就行了,管得了那麼多?

戰國時期,秦國發明了一種威力巨大的兵器,名曰「秦床弩」,在當時,這是一種威力十分巨大的攻城器械。所謂攻城器械,大抵相當於現如今的「戰略核武器」,有它在,敵人堅固的城池就不再是噩夢。

兵馬俑二號坑戰車上的弩,根據考古學家復原出來的結果,其射程達到270米,有效射程達到130米左右,可以有效擊穿鎧甲。因為秦床弩威力巨大、操作複雜,需要多個步兵配合才可以發射。

對付馬其頓方陣這樣的集團軍,秦床弩最合適不過。

與之對戰,可以放棄近距離貼身戰(這是馬其頓方陣的優勢),只用遠攻。待馬其頓方陣的突擊騎兵出擊,可以從側翼包抄,將其陣型打亂。彼時,方陣就會大亂陣腳,化整為零,威力大大削弱,可趁機除之。

當然了,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連續打了幾百年的仗,研究出無數種「下三濫」的戰術,編成了《孫子兵法》、《吳孫臏兵法》、《白起屠城術》等等優秀戰術,對付一個活靶子一樣的兵團,應該不缺手段。

再者說,馬其頓方陣在歐洲對陣羅馬軍團,就不止一次敗下陣。東方六國的大規模軍團作戰,動輒幾十萬,就算用人海戰術……

相關焦點

  • 同時期的亞歷山大大帝和秦始皇的大軍對壘誰能贏?答案出乎你意料
    其軍隊中最強大的是馬其頓的方陣。方陣是早期西方步兵戰鬥中使用的一種戰術(從希臘重型步兵方陣改編而來)。 實際上,縱觀整個古代西方的戰爭歷史,它都早於荷馬時代之前。西方步兵基本上是匆忙作戰(就是毫無章法可言的亂戰)。因此,當嚴格的馬其頓方陣步兵形成方法問世時。即使面對多個敵人,馬其頓方陣仍然可以輕鬆擊敗這些不守規矩的敵軍。
  • 世界四大方陣長矛:中國一種長矛位列其中,而且比馬其頓長矛強大
    古代方陣有多種形式,最古老最常見的就是方陣。這種陣型最為簡單,最為緊密,適於步兵野戰。方陣中使用的兵器一般為長矛、盾牌、戟、劍、鉞等,以長矛最為普遍。方陣中的長矛一般放在最前列,是攻防主戰兵器,可對敵人構成極大威脅。下面就說說世界四大方陣長矛,中國一種長矛位列其中,而且比馬其頓長矛強大。
  • 馬其頓靠步兵方陣徵服波斯?波斯人:與這無關,怪豬隊友和大流士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在上一篇文章《馬其頓方陣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古希臘人:老杜這話有前提,也怪我們體力不好》中,論述了馬其頓如何徵服希臘。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馬其頓如何徵服波斯。一直以來,波斯做為馬其頓最大的對手,在網絡上總是遭到貶低。
  • 誰才是騎兵之王?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亞歷山大馬其頓軍人數則得到增強,約為47000多名士兵。雖然人數上波斯軍隊仍然佔有優勢,但是波斯可以用來抵擋馬其頓方陣的的重裝步兵——卡達克重步兵與希臘僱傭軍已經在伊蘇斯會戰中遭到慘重損失,特別是卡拉克重步兵。現在波斯軍隊除了波斯王身邊的衛隊(金蘋果衛隊及不朽軍衛隊)與殘餘的少量希臘傭兵外,步兵的現況非常不容樂觀。
  • 馬其頓王國的早期歷史,孕育出亞歷山大的國度是如何成就的?
    在西方歷史的早期時候,希臘北部有一個馬其頓王國。說起馬其頓王國,我們聽過比較有名的還是它的馬其頓方陣和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東方的歷史。那麼,馬其頓王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它的早期歷史又是如何開始的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馬其頓王國西接伊利裡亞、東鄰色雷斯,與希臘半島隔著奧林匹亞山。
  • 【大愚書論】同源異派,遂分今古,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
    孔壁所出之書乃是戰國文字,從時間上來說並不比同時期秦國的大篆早,為什麼卻被稱為古文呢?這就要從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的關係說起,我們先看下面這張秦統一文字表。通過這張圖片可以發現戰國時期七國的文字或同或異,有很多有趣之處,首先是楚國與燕國,雖然一南一北,相隔懸遠,但兩國文字的相似之處反較他國為多,這可能是因為兩國位置離周王朝的政治中心較遠,受其影響較小,所以文字演變相對緩慢,楚國的文字甚至保留有殷商的某些風格。
  • 塞拉西亞會戰:馬其頓薩裡沙長矛與斯巴達超長槍的對決
    後者拋棄了斯巴達人傳統的2~3米長槍,換裝了長度達到5~6米的薩裡沙超長槍,同樣以馬其頓方陣的方式作戰。於是卡利科斯和他最為根正苗紅的馬其頓方陣士兵們,正在被一群仿效他們的敵手逐漸打敗。▲考古發現的薩裡沙長矛矛頭實物馬其頓方陣這一作戰形式的出現要追溯到腓力二世時期。這位馬其頓的中興之主曾經一度到希臘軍事強邦底比斯充當人質。
  •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八名將都有誰上榜?
    東方六國八名將,出自賈誼的《過秦論》,《過秦論》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此八人因而成為東方六國八名將。  東方六國,亦稱山東六國,指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崤山以東的魏國、趙國、韓國、燕國、齊國、楚國,由於賈誼列舉的八位名將,皆出自「東方六國」,故被稱為東方六國八名將。
  • 馬其頓無敵軍團再現劍與家園 新版本戟兵全新神技
    《小冰冰傳奇》研發商莉莉絲遊戲的第二款自研大作《劍與家園》於近日更新了新版本,除了增加野外PK與借兵功能兩個大更新之外,還對人族兵種——戟兵作出了調整,小編覺得,簡直是將歷史上的馬其頓軍團和他們的長槍方陣在遊戲中重現了一樣。
  • 「大愚書論」同源異派,遂分今古,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
    在中國文化史上有一個大事件直接開啟了貫穿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今古文之爭。那就是西漢景帝之子魯恭王為了擴建自己的宮室,拆除孔子家的舊宅,結果從牆壁中發現了許多古文經傳。孔壁所出之書乃是戰國文字,從時間上來說並不比同時期秦國的大篆早,為什麼卻被稱為古文呢?
  • 馬其頓帝國的悲劇:王者逝去
    熟悉亞歷山大的人都知道,在亞歷山大遠徵印度的歸國途中,亞歷山大大帝率領他的馬其頓大軍進行了自己人生中最後一場戰鬥。掉頭回國的馬其頓大軍在行到一個叫達亞辛的地方時,遇到了摩拉瓦國的抵抗。亞歷山大決定穿越位於摩拉瓦國北方的沙漠地帶,出其不意地對該國發動攻擊他親自率部急行軍一天一夜,穿過沙漠突然出現在摩拉瓦軍隊的側背。摩拉瓦人被打得潰不成軍。
  • 馬其頓帝國是怎樣興起和衰落的?
    馬其頓其實從未有過帝國,一般只稱作馬其頓王國。只有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王國才被稱作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強盛一時,但在歷史長河中如同曇花一現。也很快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下面就來說說馬其頓王國的興衰史。馬其頓位於希臘東北部的邊緣地帶,與希臘沿奧林匹斯山隔開,西為伊利裡亞,東鄰色雷斯。
  • 戰國末年東方六國唯一良將李牧最終還是死於離間計下
    戰國發展到了末期,齊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東方六國已經在秦國的壓迫下一直在收縮防線,對於秦國的強勢基本上都處於守勢的狀態。秦滅六國前的最後一次合縱,在春申君黃歇的帶領下,聯軍一直打到了秦國的函谷關,但是在函谷關的時候一直不能前進,最後合縱被秦國以離間計破壞,合縱終結。
  • 盤點世界歷史上的超級帝國(2)——馬其頓帝國
    馬其頓帝國是公元前4世紀在馬其頓地區崛起的國家,曾徵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馬其頓帝國在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領導之下,迅速從希臘邊陲的所謂蠻夷之國,發展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三洲大帝國,開創了中東地區幾個世紀的希臘化時代,極盛時期版圖達520萬平方公裡,人口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30%。
  • 歐洲從騎兵制霸天下,到步兵方陣獨樹一幟,是怎樣變革的?
    理論上任何騎兵部隊都能攻擊步兵,他們傾向於側翼或後方的攻擊。古人提到騎兵衝鋒,都是轉身,投擲了幾支長矛,然後飛奔而去再次嘗試。這個想法是為了嚇唬或擾亂步兵,因為如果那些步兵開始後退,變得紊亂,騎兵可以靠近,並利用他們的重量優勢達到極大的效果。但並非總是如此,騎兵在一場古老的戰役開始時相互對峙,以爭奪戰場的兩翼,從而在戰鬥中指揮誰能包抄敵人。
  •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秦國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頂住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滅國級軍事入侵,並最終積蓄力量完成了對東方的反噬。那麼,秦國究竟依靠了何種力量呢?01 山河之固毫無疑問,秦國所處的關中平原自古山川形勝,東據崤函之固,有一夫當關、萬夫當關之險,當東方六國的軍隊從洛陽一帶沿黃河南岸抵達關下之時,秦軍便可以據險而守,與東方各國的遠徵軍展開攻防拉鋸戰。東方各國軍隊頓于堅城之下,士氣自然難以維繫,一待秦軍開關掩殺,勝敗已然明了。除了陸上的崤山與函谷關之險外,秦國同樣依靠黃河作為天然的國防屏障。
  • 馬其頓悲劇:亞歷山大帝國的衰亡
    我們知道一個政權無論曾經多麼強大,都有它走向衰老、死亡的那一天,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同樣也不能例外。亞歷山大的東侵,給東方人民帶來了極為深重的災難,使他們飽受戰亂之山大帝國同樣也不能例外苦。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的遠徵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戰役中打敗了大流士率領的波斯軍,這次戰役使古希臘和古代東方的關係告一段落。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 白起和韓信,殺神戰兵仙,誰能笑到最後,項羽表示不服氣!
    歷史上對白起的稱呼是:殺神、人屠,可謂是實戰派的典範,最最經典的就是長平之戰坑殺趙國40萬俘虜,到如今幾乎人人皆知。但是白起雖然取得了這麼多勝利,但是也不是沒有代價,光是長平之戰秦國以多擊少(當時秦國幾乎舉國皆兵,決一死戰)就幾乎死了一半秦兵,白起的戰爭都是慘烈異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