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知識點:臺灣問題背景介紹

2020-12-05 新東方網

  臺灣問題的出現,是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內戰的結果。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撕毀《雙十協定》和政協決議,於1946年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通過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最終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蔣介石退踞臺灣,並在美國的繼續支持下,維持所謂「代表全中國」的反共政治、軍事機構,從而導致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分離狀態。

  外國反華勢力插手臺灣問題,推行「以臺制華」戰略,謀求其所謂的全球戰略利益與國家利益,全面扶植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這是臺灣總是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政府從所謂反共全球戰備及國家利益出發,不遺餘力地孤立和遏制新中國。韓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武裝幹涉純屬中國內政的海峽兩岸關係。1954年與臺灣當局籤訂所謂的《共同防禦條約》,而對戰爭挑釁。中國人民解放軍被迫於1954年、1958年兩次奮起還擊,炮擊金門國民黨守軍,兩次臺灣危機由此產生。美國政府插手臺灣問題,阻礙中國統一的錯誤政策,造成臺灣海峽地區長期的緊張對峙局勢。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後,後一方面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另一方面對利用臺灣問題打壓和遏制中國。美國政府的錯誤政策與行動,為臺灣問題的解決增添了新的障礙和阻力。李登輝於1999年拋出兩岸關係是「國與國關係」的分裂言論後,美國雖表示遵守一個中國政策,但仍強調堅持《與臺灣關係法》,這再一次嚴重幹涉了中國內政,使臺灣問題複雜化。由此可知,美國推動「以臺制華」戰略和「雙軌」政策,維持兩岸分裂現狀,阻撓中國統一,這是臺灣問題直到現在還未得到解決的根本原因。

  學科分析

  從地理學科分析:

  1.臺灣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距350千米,北瀕東海,東北與琉球群島相距600千米。臺灣省包括臺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等島嶼,面積共約3.6萬平方千米。臺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中央山脈縱貫南北,把全島分為兩部分,習慣上也稱東臺灣和西臺灣。中央山脈隆起較晚,地質構造複雜,島上多火山、地震。1999年9月21日,臺灣花蓮西部地區發生芮氏7.6級大地震,這是臺灣100年來遇到的最強烈的地震。

  2.臺灣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長夏無冬。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火燒寮在1912年的降水量達8408毫米,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區。臺灣森林覆蓋率約70%,有「森林寶庫」之稱。臺灣又有「海上糧倉」、「東方甜島」和「水果之鄉」的美名。臺灣四周被海洋環抱,魚、鹽資源豐富,享有「祖國東南鹽倉」美稱。黃金、銅、石油等資源蘊藏較豐富。

  3.臺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阿里山風景秀麗,日月潭潭水清澈。臺灣經濟特徵是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臺灣全省2000多萬人口,漢族約佔97%

  從歷史學科分析:

  1.臺灣自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我國古籍記載中,臺灣在戰國時稱島夷,西漢、隋稱東鰻、夷洲,隨唐以後稱流求,明朝時正式使用臺灣名稱。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省晉江縣;元代,中國正式在臺灣設立專門機構——澎湖巡檢司。

  2.17世紀上半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相繼入侵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臺灣,成為維護祖國統一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建立了「承天府」,對臺灣進行管理。1683年,清康熙帝統一臺灣,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臺灣設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1895年日本侵略者割佔臺灣後,臺灣人民堅持進行了保家衛國、驅逐日寇的長期鬥爭。1945年抗戰勝利後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勢力盤踞臺灣,美國全面扶植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造成臺灣與大陸的再度分裂狀態。中國人民一直殷切盼望臺灣早日回歸,並為此不懈努力。1979年元旦,中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的方針。之後鄧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一國兩制」構想。80年代以後,海峽兩岸長期對峙、相互隔絕的局勢得到了緩和與改變,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海峽兩岸同胞都有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臺灣最終還是要回到祖國懷抱的。

  從政治學科分析:

  1.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大原則問題。

  2.從法律意義上講,中國對臺灣擁有不容爭辯的主權,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據國際法規定,凡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權國家就某些重大問題所公開判定和發展的含有規定具體權利和義務的宣言和聲明,都具有國際法的效力和含義。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共同籤署的《開羅宣言》指出:「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的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共同籤署了《波茨坦公告》,進一步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對臺灣歸屬的規定完全具有國際法的效力和意義。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多年來,已有160多個國家先後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這些國家在同中國建交的同時,都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的政府。此外,1971年聯合國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也證明世界上最權威的國際組織承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目前存在於海峽兩岸之間的統一問題,不復存在主權問題,在性質上是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內政問題,不是國際問題,任何將臺灣從中國領土上分割出去的做法和主張都是違反國際法的。2000年2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新聞辦公室聯合發表了《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文中指出:中國政府主張和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中國政府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對臺灣採取「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4.臺灣和祖國大陸統一,是海內外中國人的共同心願,隨著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祖國統一大業必將實現。

  例題剖析

  例題:讀材料回答:

  材料一:一個中國原則是在中國人民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鬥爭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有關臺灣的全部事實和法律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二:1999年9月21日凌晨01時47分,在我國臺灣省花蓮西南(震中位於北緯23.7度,東經121.1度)發生芮氏7.6級地震。隨後又發生20多次有感餘震,其中最強烈的一次為6.8級。這是臺灣近百年來發生的最強烈的地震。據報導,有4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一些地區電力和用水供應中斷。煤氣管斷裂引起火災,一些縣市停止上課和上班。

  臺灣地震牽動著祖國大陸億萬同胞的心。大陸各界迅速開展援災行動,救援人員和物資整裝待發。但因臺灣當局極力阻找,致使大陸救災工作被擱置、拖延。

  材料三:由於臺灣分裂勢力堅持「兩國論」,企圖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臺灣海峽局勢存在著嚴峻的危機。對此,中國政府發表《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強調指出:中國政府仍然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統一。但是,如果出現臺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如果出現外國勢力侵佔臺灣,如果臺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中國政府只能被迫採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完成中國的統一大業。

  (1)簡要回答下列有關臺灣歷史方面的問題。

  ①舉出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對臺灣地區實行有效管轄的兩個實例。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得到國際承認的兩個重要文件是什麼?

  ③在解放戰爭期間,臺灣人民為促進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做出的重要貢獻是什麼?

  (2)按成因,臺灣這次地震屬於 ,這類地震是由於 而發生的。

  (3)①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②這一基本方針是如何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的?

  ③面對臺灣海峽局勢存在著的嚴重危機,作為一名中學生,你認為自己應怎麼辦?

  剖析:這是一道運用歷史、地理、政治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跨學科綜合題。第(1)問要綜合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有關知識回答,說明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2)問則從地理學科角度設問;第(3)問要求運用哲學觀點分析我國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並縱使現實談認識。

  答案:(1)①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割臺灣和澎湖;清朝設臺灣府管轄臺灣地區。②《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③發動「二•二八」起義,成為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二條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3)①一個國家,兩種制度。②「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尊重世界和中國的歷史與現實,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以「一個中國」為原則,實現中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方法;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當家作主、管理臺灣的原望,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③(鼓勵學生創造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自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決擁護「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用實際行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利益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履行當代中國青年應有的社會責任。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話說
    更多中考信息新東方網中考頻道
    新東方報名系統新東方中考培訓課程

(責任編輯:薛琳)

相關焦點

  • 無錫市北中學名師:高考地理試題不迴避熱點!
    近年來,江蘇高考地理試題以圖表為載體,通過真實的地理情境,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思維發散能力、創新意識、環保意識等。系列專題《高考"臨門一腳"》,今天(6月16日)約請設有江蘇省減災教育課程基地、獲得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的無錫市北高級中學名師推出第七篇:地理。
  • 盧灣中學這堂「生物地理課...
    這是記者日前在盧灣中學舉行的一場「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交流研討會上見到的一幕。根據上海市教委此前公布的《上海市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新中考改革中設置了全新的跨學科案例分析題,在探索跨學科案例分析的起步階段,案例內容主要涉及地理、生命科學等學科。如何才能讓學生用有跨學科案例分析能力?
  • 英語課上學地理,語文課上學生物 北京高中有了新學法
    世界上最乾旱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最潮溼的地方是位於卡西山地的乞拉朋齊……一篇英語閱讀短文,同時成了學習世界地理的好素材。日前,在人大附中通州校區高一課堂上,地理老師和英語老師共同打造了一節「氣候的『最高級』」課程,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跨學科體驗。
  • 世界地理知識點匯總
    世界地理知識點匯總  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  知識點1:東亞各國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各自優勢  中國:勞動力豐富且廉價,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廣闊。  蒙古:資源豐富。  知識點2:日本問題  1、日本農業重視生物技術和水利化,重點發展適合水田用的小型農業機械。日本人多地少,地形複雜,農場規模小,農民精耕細作,農產品單產高。  特別提醒  2、從河流的長度、流域面積、水流速度、流量季節變化等方面,歸納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徵。  流域面積狹小,河流短促。多山地,落差大,水流急。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冰島人口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冰島人口,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冰島人口是一個內容複雜、綜合多種社會關係的社會實體,具有性別和年齡及自然構成,多種社會構成和社會關係、經濟構成和經濟關係。
  • 常識地理知識點:洋流分布及影響
    常識是行測考試必考的知識點之一,地理知識出現頻率也是比較高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會有所涉及。在自然地理中洋流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那麼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從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規律和洋流的性質及影響兩個方面來分析。
  • 區域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區域地理知識點有哪些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 1)  世界海陸分布:陸地佔 29%,海洋佔 71% 2) 大陸:亞歐(最大) 、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3)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4)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5) 半島
  • 學好地理是為啥? 最「碉堡」地理題目走紅網絡
    隨後,記者按徐指引撥打了南開中學教務處電話,也一直無人接聽。而多方打聽來的南開中學田校長手機也一直處於呼叫轉移狀態。最後,記者通過幾個小時的多方打聽,終於在18點輾轉聯繫上重慶南開中學地理老師王磊。王老師聲音聽上去並不年輕,他坦言題目正是自己所出:「從2006年新教材改革後開始至今,每年的初二地理結業考試都有這道題,許多學生答過這題。這道題是我原創,甚至可以說是全國首創。」
  • 【高考考卷】物理:符號的規範使用存在較多問題
    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教授、高考物理評卷組長文德華介紹,2019年高考理綜全國Ⅰ卷物理試題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又服務選拔、引導教學,實現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與應用性有機結合。命題內容知識點覆蓋面廣,既突出力、電、磁等基礎性主幹知識的考查,又體現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試題加強對學生推理分析、圖像信息處理、數學運算能力等的考查。與往年對比,試題整體平穩。
  • 港詭實錄手遊嘉慧的服裝背景介紹
    遊戲中一開始出現的主角嘉慧,身穿一套藍色民國風學生校服,這套衣服背景故事是怎麼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遊戲中一開始出現的主角嘉慧,身穿一套藍色民國風學生校服,這套衣服背景故事是怎麼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2020年高考地理知識點超強總結
    2020年高考地理知識點超強總結 2020-02-15 11:10:29 來源:高考網整理
  • 巧記憶,情景記憶地理知識點,快速記憶的方法
    情景記憶法學習地理最好的方法是能夠進入我們所學習的場景去實地觀察,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通過我們大腦的想像力去進行記憶,通過我們所「看到」的,所「感覺」到的,記住該地點的氣候、動物、植物、地貌、資源、人文等知識點。
  • 臺灣新北市地理氣候
    新北市為臺灣本島最北端的都市,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隅與基隆市相鄰、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縣。本市與臺北市、基隆市構成大臺北都會區,生活圈並擴大影響到鄰近的桃園縣及宜蘭縣。新北市的轄區主要是以臺北市區為中心而發展的衛星市鎮構成,是臺灣組團式都市的代表。
  • 國家地理學習閱讀教材——Reading Explorer介紹
    小新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出品的Reading Explorer系列。教材全面貼合歐標語言能力,其內容覆蓋了這個時代大家所關心的人文歷史、自然科學、社會問題等等。在Reading Explorer系列中,學習者可以學習和發展各種積極的技巧,例如:#1 Making predictions運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以及對該話題的了解,來對文章進行預測。
  • 老師:讓問題成為教學「腳手架...
    12月3日,廣東華僑中學聯合中山市華僑中學、清遠市華僑中學、廣東汕頭華僑中學、廣東順德德勝學校等「僑」字號中學,開展以「聚焦新課堂·助力新高考」為主題的「廣東省華僑中學聯合體同課異構」教學交流活動,聚焦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新課堂教學研究,研討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學與管理。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巴甫洛夫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巴甫洛夫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8-19 14:53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在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操弄下,繼新歷史書三國消失史記不見後,又對初中地理講義下手!臺灣律師蘇逸修21日在臉書貼女兒初二康軒版地理科學習講義,其中「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取款機品質不佳」、「一帶一路製造窮國債務陷阱」、「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等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引發網友熱議。△圖片截取自臺媒學習講義雖然不是教科書,但都是學生搭配教科書使用。
  • 每天都在看的微信封面 居然是道地理題
    不過這圖可不是用來給你欣賞的,今年江蘇省「小高考」地理一道選擇題就考了這個微信開機圖,提問:請問這張圖是幾月份拍攝的?回答:。。。。。這是什麼鬼記得曾有有網友想過這個小人是不是站在火星上這樣的古怪問題,不過那可能就是網友一時腦洞大開的玩笑而已,這次卻是認真的了。
  • 臺南市地理與氣候 - 中國臺灣網
    地理環境   臺南市位於臺灣西南,人口約76萬2千人(截至2007年5月底),地處土地富庶的嘉南平原腹地,四鄰疆界,東接臺南縣仁德、永康二鄉,西鄰臺灣海峽,與澎湖遙遙相對鹽水溪貫穿於北區及安南區之間,自東向西流至安平出臺灣海峽。   臺灣光復後,臺南成為省轄市,來年,全市被分為東、西、南、北、中、安平、安南7個行政區,2004年,中區與西區合併為中西區。   臺南市接鄰臺灣海峽的海岸線,平整流暢,將近20公裡的海岸沿線風光,各有特色。在北邊的海岸線,位於鹽水溪西北的四草水域溼地,因為長滿了罕見的紅樹林,而成為飛鳥棲息覓食的樂園。
  • 中學英語教師資格證筆試高頻知識點解讀(二)之英語學科教學知識與...
    簡述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圖(4分),指出該語誤可能存在的兩個問題(8分),並寫出至少兩種正確的表達方式(8分)。④情境型教學法(Communicative method): 首先設置語境,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學生解決問題,最後讓學生對問題解決情況進行評價。合適的情境設置可有助於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晦澀的語法點。語法活動設計:句型操練(sentence practice)為主要形式,以準確為目標的(accuracy oriented)語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