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生動物是陋習,以前沒東西吃,吃這個吃那個,現在何必吃野生動物呢?」
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經數次談到了野生動物與急性傳染病之間的關係。
以前不少人迷信野生動物,認為吃了穿山甲可以「大補」,如果現在告訴你:穿山甲的鱗甲成分跟我們的指甲差不多,吃一塊穿山甲肉還不如吃豬肉有營養,更重要的是,吃野生動物還有中毒風險,那你還會吃嗎?
最近,穿山甲終於被《中國藥典》除名了!
在新修訂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這也意味著穿山甲這個極危保護動物脫離了入藥的苦海。馬兜鈴、天仙藤的基源均為馬兜鈴同屬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未收載的原因或是由於其存在腎毒性。而黃連羊肝丸未收載的原因,是因為處方中含有夜明砂(蝙蝠類動物的糞便)。
為加強保護,近日,我國將穿山甲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穿山甲專家組委員吳詩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穿山甲和大熊貓護級別同為一級,但它們的瀕危程度不一樣,「大熊貓現在是易危,穿山甲是極度瀕危。這個就意味著這個物種受到威脅程度非常大,滅絕的風險比熊貓要大多了,可以說穿山甲比大熊貓都珍貴。」
80%急性傳染病來源動物
經歷過非典和新冠兩次重大疫情,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明確指出,冠狀病毒常常存在於野生動物的體內,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是一種陋習。
「從這幾十年多發急性傳染病的情況看起來,接近80%都是從動物來的。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特別是南方吃的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所帶的病毒往往會通過一些病人傳給人。」鍾南山說,從SARS到新冠,人類感染冠狀病毒都可能跟野生動物有關,不僅是穿山甲、蝙蝠,還可能有別的,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有關決定,對以後的突發傳染病防控有重要意義。
穿山甲鱗片成分跟指甲差不多
為什麼那麼多人「管不住嘴」?其實一直以來,民間有「吃野味滋補」的所謂養生風俗,認為越是珍稀的動物,越有滋補價值,例如穿山甲可以防癌解毒,燉貓頭鷹可以治偏頭痛等。但事實上,野味滋補是沒有科學依據,反而更可能惹來健康風險。
以穿山甲為例,以前民間認為穿山甲能打洞,因此鱗甲特別珍貴。其實從營養學角度看來,穿山甲的鱗甲只是角質化的皮膚附屬物,主要成分是β-角蛋白,和毛髮、指甲等成分沒有本質區別。
吃穿山甲不僅沒啥好處,實際上可能還有害處。因為穿山甲的鱗片累積砷、銅等有毒元素,很多應用穿山甲的方劑需要將鱗片煅燒為灰服用,這和服用碳和重金屬構成的混合物無異。
吃野生動物還不如吃豬肉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趙泳誼明確表示,野生動物身上所含的蛋白質、脂肪及其他營養成分和普通動物差別不大,並沒有特殊的成分。
「可以這麼說,吃一塊穿山甲肉或者鱷魚肉的營養價值,與吃一塊普通畜禽肉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趙泳誼說,野生動物與普通動物最大的分別,可能只在於口感的差別,以及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
但是,口感並不決定營養價值,更遑論吃野生動物帶來的健康風險。野生動物攜帶的寄生蟲、病毒等,不僅可以經由食用進入人體,而且密切接觸的過程中也有感染風險。
除了寄生蟲與病毒以外,重金屬積累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在野外生存的動物,生長期長,體內無法分解代謝的有害物質會堆積得更多,且重金屬進入身體後無法有效去除。人吃下去了,也就等於把重金屬也吃進肚子裡。
普通食物才是最適合人類吃的
除了大家熟知的穿山甲、蝙蝠、果子狸、袍子等外,還有不少飯桌上的「常客」:蛇、野豬、野兔等。本報之前也曾經報導過不少由於生吃、濫吃野生動物,而造成感染的病例。
例如我們去年曾經報導過一位汕頭的男性,由於想「降火」,聽信民間偏方而生吞蛇膽,突發四肢抽搐,陷入昏迷,輾轉多家醫院後,才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查明病變原因是寄生蟲感染。
當人喝了含有寄生蟲卵的生水,或吃了含有原尾蚴的食物後,都有可能感染。我們也報導過不少類似案例,患者一般有在農田抓野生青蛙、田螺等食用的經歷,由於感染了寄生蟲導致多年癲癇、昏迷。
大眾不必迷信野味的口味和營養價值,其實千百年來,人類從大自然中挑出了已知的常吃的食物,就證明它們才是安全、健康、對人類無害的。與其冒著健康風險去破壞生態,吃有疫病傳播可能的野生動物,還不如選擇更安全、廉價的普通養殖動物。
文/健康參考全媒體記者黃旭君
通訊員/餘子媛
編輯/黃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