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中國藥典》2020版編制大綱中明確提出,野生資源枯竭的品種將從藥典退出,這或為穿山甲未收載進本次藥典的原因之一。(6月9日《健康時報》)
穿山甲,是全球最為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國內穿山甲的種群數量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經下降了90%,距離滅絕僅有一步之遙。今年6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公告,將穿山甲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如今,穿山甲從《中國藥典》「除名」,體現了對野生資源保護與中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我國古代素有將野生動物入藥的傳統,《本草綱目》記載的許多藥物都取自野生動植物。然而,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野生動物的藥用價值往往並沒有傳說的神乎其神,有的甚至缺乏科學依據。比如,穿山甲的鱗片被視為名貴中藥材,有緩解關節炎、改善泌乳、有安神療傷等功效,以至於穿山甲成為世界上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動物。但現代西醫指出,穿山甲的鱗片只是角質化的皮膚附屬物而已,它的成分和人類的指甲毛髮沒有本質區別。
近年來,取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藥用標準成為大勢所趨。1993年,我國全面禁止進行犀牛角和虎骨相關的一切貿易活動,開始用水牛角和豹骨代替。從2010年版《中國藥典》起,不再新增收載瀕危野生動物藥材,而是引導用體外牛黃、人工麝香、人工虎骨等替代品用於藥材。如今,穿山甲保護提級並從藥典中被除名,更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如果說在古代科學落後的情況下,採用野生動物來治病純屬迫不得已,那麼在醫學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以野生動物入藥。野生動物的藥用功效被誇大,不僅威脅到野生動物尤其瀕危物種的生存,而且不利於中藥的可持續發展。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就提出,「加強珍稀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支持珍稀瀕危中藥材替代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在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之後,全面禁止野生動物入藥也要提上日程。最近一次中國中藥材資源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現有12809種中藥材,其中瀕危野生動物藥材僅有十多種。繼穿山甲之後,其他瀕危野生動物的「除名」工作也要加快步伐。有關部門不妨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中醫藥法》等相關法律,明確禁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入藥,同時從《藥典》中刪除所有含瀕危野生動物成分的藥品。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