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9日,最新版的《中國藥典》不包括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這意味著它們將不再被用於傳統中藥。
考慮到由於過度狩獵和棲息地破壞,穿山甲的數量迅速減少。就在幾天前,也就是6月5號,我國將所有種類的穿山甲從二級保護動物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
根據中國藥典的編制大綱明確提出,「枯竭的野生物種將從藥典中撤回」。或許是穿山甲不再被載入藥典的原因之一。
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的數據,穿山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瀕危的動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非法販運最多的哺乳動物。
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科學家孫全輝告訴說:「將穿山甲從藥典中移除將有效地減少穿山甲的消費需求,遏制非法狩獵和交易。」
2019年4月,被查獲的價值3800萬美元的12.7噸穿山甲
中國第一次全國陸地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一份報告稱,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本土穿山甲的數量約為6萬隻,廣泛分布在11個省區。
而現在,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估計,這一數字已經下降了約90%。
據估計,2000年至2013年這段期間,有大約100萬隻亞洲穿山甲被捕獲,隨著亞洲的4種穿山甲瀕臨滅絕,偷獵者又將目光轉移到了非洲的另外4種穿山甲。
我國從2007年開始禁止在野外狩獵穿山甲,並於2018年停止了穿山甲和穿山甲產品的商業進口。但是這種動物作為中藥的獨特價值和對食用它們的寬鬆懲罰導致了偷獵者的持續狩獵。
傳統醫學文獻認為,穿山甲鱗片能夠活血化瘀以及消炎,治療厭食症和治療女性不孕不育以及促進泌乳。在有些地方,人們甚至認為穿山甲能夠壯陽。然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穿山甲鱗片對人類有任何生理影響。
中國中醫藥協會專家王承德告訴媒體,穿山甲的鱗片主要由角蛋白組成,蠍子、蜈蚣和豬趾甲都含有一樣的成分,可以作為中醫藥療法中穿山甲鱗片的替代品。
穿山甲並不是第一個被宣布藥用標準為非法的動物。在1993年中國禁止犀角和虎骨及其相關產品的貿易後,犀角和虎骨也被禁止用於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