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深圳公務員,差不多一年了。27歲開始備考公務員,29歲上岸,終於趕在30歲之前,為自己的人生換了個賽道。現在工作忙忙碌碌,但生活逐漸有了清晰的盼頭,開始了新的篇章。
其實,我是大專畢業的,出社會工作時,年紀很小。在企業裡工作久了,感覺到晉升空間越來越小,於是想要考公務員。但深圳能考的專科崗位實在是太少了,於是我就自考了本科,接著又開始備考公務員。那種一頭扎進學習裡的感覺,仿佛就在昨天。
話不多說,還是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試複習經驗,希望對大家有用。
行測學習
個人認為,行測的備考就是多做題,掌握解題技巧。我的學習能力並沒有那麼好,所以我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達到熟練。
根據自己日常做題情況,確定自己的答題順序,我的答題順序是:判斷-資料-言語-常識-數量。在自己頭腦還清醒的時候,做自己最擅長的題。
行測還考察做題者的取捨能力,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幾個人能全部做完那麼多題,所以把能拿手的分數儘量拿到,其餘的當斷則斷。
我覺得行測複習有幾個重點:
重點一:多做題
做完深圳市考的真題後,可以挑全國各地近兩年的真題來做做。
各個地方的題目都可以試試看,畢竟國考、省考、市考的考試內容都差不多,只有略微幾個題型不一樣。
重點二:有側重點地做題
我當時做了個深圳市考行測的分值表,分析各種題型的比重,然後有側重點地去複習(不過已經找不到了)。
我以過去三年深圳市考真題的分值表為例:遞推數列、最值問題、初等數學、行程問題、成語/實詞/虛詞、病句題、細節理解題、事件排序、數量推理、增長率、綜合分析、法律、馬哲、市情/時政等,都是常考的題目。
因為我是理科生,我就會在自己的基礎上,有重點地去練習言語理解、資料分析題。比如,注意積累詞語搭配和成語辨析,學會找材料中的關鍵詞、連接語等。
重點三:做好錯題筆記
當時每個模塊都整理錯題筆記,最後整理了滿滿的兩大本。在整理錯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加深印象,還能找到一些題目的規律,可能這就是所謂的「題感」吧,總結多了,見到一個題目,你就會知道考點是什麼,你的瞬間反應會帶你做題。
申論學習
很多人覺得申論不就是寫作文嗎?然後就不去練習。曾經我也這樣認為,結果就是要從頭再來備考。
我建議做申論時,先看問題,再去看材料。帶著問題去看材料,就能找到重點,快速找到重點的句子,能節省很多時間。
申論小題是踩點判分,練習往年真題的紙質版,要學會用筆圈出重點詞句,在旁邊標註相應的「原因、意義、現狀、問題、對策」等詞語。這樣就能在後面答題時,清晰地找到對應的採分點。之後,可對照不同機構的答案,看看自己點踩得準不準,句子怎麼去凝練,分析自己的答案差在哪裡、如何提升。
至於大作文,個人認為不需要糾結什麼策論文、政論文,其實很多觀點也是從材料中來的。只要論點清晰明確,論據有力,論據很多是出自原文。
平時多積累一些素材,注意文章結構、行文風格,可研究十八大、十九大材料,多看半月談、人民時評等,然後把領導人講話、名言名句儘量放在每段前面,但也不能每段都用,要懂得適當,免得太過刻意,變得通篇沒有亮點。
再來就是,申論的書寫也蠻重要的,保持卷面乾淨、字跡工整。可以在網上買申論紙,平時多練多寫(現代人很容易提筆忘字,大家都懂的)。
備考時間安排
家在深圳,日常可以不愁吃住,安心備考。不過我並沒有辭掉工作,這可能是自己最後的倔強了。身邊的本地人,儘管有房有車,也非常努力。自己也得爭口氣,至少沒考上的話,還能繼續工作。
有工作保證了經濟基礎,就是會缺時間缺精力,所以就要統籌安排工作和學習的時間。列好計劃、嚴格執行。
我在行測上花的時間會更多一點,行測和申論的備考時間大概是6:4。一般我都是利用業餘時間看書、刷題。
晚上學到11點左右;早上六點起,學習一小時再去上班。我在早上注意力會比較集中,用這個時間晨讀,看一看學習強國上的文章,不是為了背下來,而是在積累語感,語感對了,對於言語理解和申論,都會有幫助。
大塊的學習時間就是周末。每周末刷2套題,掐時間做套題,刷了幾千題。
但自律真的太難了,畢竟是人不是機器,總是有很多計劃外的事情,總有那麼一些想要偷懶的時刻。很多次回到家都想直接倒頭就睡,中間有過一段時間的懈怠。真的堅持不下去時,就好好去放鬆一下,獎勵一下自己,然後再加把勁堅持下去。
在考試前,我都沒覺得自己是去當炮灰的,但我是參加了第四次才考上的,畢竟公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誰也說不準。每次有能參加的公考,我都會去參加,主要是積累經驗。考場上有很多細節問題,真正到了現場才會意識到。
你每多堅持一日,離上岸就更近一日!想要的工作、想要的生活就盡力去爭取,搏一把!
文章來源:職域公考(專注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考試培訓)
原標題:我大專畢業,終於考上深圳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