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自閉症人士
在公務員崗位上工作了28年
2011年,日本遭遇了史上罕見的9級大地震。
在交通、通訊全部癱瘓的情況下,一位公職人員先鎮定地和同事把敬老院的老人護送回家,然後才在匆忙的人流中,走了兩個小時的路,平安回到自己家中。
這位公職人員叫明石徹之,是一位重度自閉症人士。
他在3歲那年,被診斷為伴有重度智力障礙的自閉症;20歲時,與普通人一起參加公務員考試並一次性通過,如今,已經在日本川崎市的公務員崗位上堅持工作了28年。
(註:在日本,擔任國家或地方公共團體職務、為全體或市民服務者皆可稱為「公務員」,包括公立學校的老師、圖書館或圖書管理員、環抱清掃工人等等。)
無論是在日本,還是當今世界,明石徹之的經歷都是罕見的奇蹟,而這背後,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那就是他的母親——明石洋子。
工作後的徹之和母親明石洋子
小時候的徹之問題重重,但母親明石洋子堅持不懈地對他進行康復訓練,細緻而有創造性地,填補了自閉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間的差距。
她送兒子去普校上學,送他去社區工作,將周圍人的誤解與質疑,變成對自閉症孩子的接納和支持,最終讓他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工作、生活的人。
他們的故事在NHK播出後,引起日本社會的巨大轟動。母親明石洋子在2012年榮獲日本年度社會福祉事業最高獎項——厚生大臣獎,並應邀受到日本天皇的召見。
一個問題成堆的自閉症孩子,媽媽是怎麼讓他走進普校,學會自理,並最終獨立工作的呢?
明石洋子在「與自閉症兒子同行三部曲」——《原汁原味的育兒》《通往自立之路》《為了工作,加油》三本書中,娓娓道來。
拒絕隔離「圈養」
讓兒子在熟悉的領域中生活
1972年,徹之出生了。在他被診斷為殘障兒童前,媽媽明石洋子只是一個普通的全職家庭主婦,而爸爸是一個堅信兒子具備科學家潛質的科研人員。
徹之一歲多時,即便已經察覺到他的異常——自顧自地玩耍,不關注周圍的人,別人對他說話,他不理睬,甚至對父母沒有任何目光的對視和情感的交流。
明石洋子和丈夫也並未在意,以為長大了就會好。
直到徹之2歲10個月時,被診斷為「有障礙」,之後被確診為自閉症。
那時候,洋子找不到一本書具體講該怎麼教自閉症孩子,更可悲的是,當時的日本社會,上至專家,下至普通人,都把自閉症的成因歸咎於家長的性格、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世上並不存在一開始就很堅強的家長,帶著問題成堆的自閉症孩子生活,明石洋子說,自己是雙腿顫抖著跨越一個又一個壁壘。
而她要跨越的第一個壁壘,就是應付超級多動的徹之的同時,主動想辦法讓家人,讓周圍人,讓學校理解、接納徹之,讓他可以在熟悉的當地社會中生活,而不是被隔離起來。
進普校!
讓自閉症兒子跟普通孩子一起成長
培養徹之跟他人的關係前,洋子先從培養他跟家人的關係開始。
徹之被診斷的同時,弟弟政嗣出生了,他是個可愛的普通孩子。
很多老家長一般會讓nt兄弟姐妹多照顧有缺陷的孩子,洋子恰恰相反,從小,他就給徹之灌輸「弟弟小,哥哥大」的概念,儘量讓哥哥讓著弟弟,照顧弟弟。
結果政嗣非常喜歡這個什麼都讓著他的哥哥,而徹之也比誰都喜歡黏在自己身旁的弟弟。遇到新的環境,只要看到弟弟在旁邊,徹之就會靜下心來,邊模仿邊學習,漸漸學會了很多技能。
幼時的徹之和弟弟幼時的徹之和弟弟
另外,洋子磨合古板丈夫跟徹之關係的技巧,也讓人拍案叫絕。最初,爸爸一回家,徹之便大哭大鬧,如臨大敵,這也讓爸爸心灰意冷,把單位當成避難所。
為此,洋子想出一個小竅門:每天丈夫出門時預先給他帶上徹之愛吃的巧克力,下班回來時再由他分給孩子們。
這樣過一段時間,徹之和弟弟都會在門口恭迎爸爸。爸爸高興了,以後就自己給孩子們備禮物,父子關係由此越來越好。
一次講座中,洋子聽專家說,把孩子放進普通兒童的群體裡是治療自閉症的方法之一。這句話成了她百折不撓的動力。
徹之入園前,總沉湎於自己的世界,完全不會跟同齡孩子一起玩,洋子就在自家開了個「迷你保育園」,用各種方法吸引孩子們跟徹之一起玩,並刻意給他留下了很多愉快的體驗,讓他懂得與人相處的樂趣。
進入公立保育園受阻,洋子聯合當地家長組織開展「入園運動」,背著弟弟,拉著哥哥四處求助。
後來看她一個人帶兩個娃實在不容易,保育園就破例讓他先把年齡尙小的弟弟送進來。
洋子又想到了一個突破的辦法,每天接送弟弟時,都帶著徹之去,藉機讓園方的老師、孩子都慢慢熟悉徹之,並建立起了感情。
一年之後,5歲的徹之終於進入了保育園,有孩子們做榜樣,他能模仿學習很多東西,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喜歡與人交往,交流性的語言也出來了。
同時,在洋子參與的家長組織的努力下,最終使得川崎市實現了「全園全入」,即保育園無條件接納提出申請的任何孩子。
因此洋子越發堅定了讓孩子跟普通孩子一起成長的想法,堅持不懈,運用智慧和技巧,幫助徹之進入了普通小學、初中、高中,逐漸找到越來越多的朋友和支援者。
利用刻板行為,走上自立之路
洋子曾經也希望徹之的障礙能被治癒,成為一個普通人。
但這個念頭讓她走了很多彎路,自己和兒子都痛苦不堪。
幾經周轉後,她徹底改變了育兒方針:那就是承認現實的徹之,再到考慮如何使他自立。
小時候的徹之因為迷戀水和衛生間,經常跑到人家家裡搗蛋,洋子只能到處賠禮道歉。收到的訓斥不斷,身心俱疲時,洋子也因此怨懟兒子。
後來,在真正接納兒子後,她習慣了用逆向思維去看待生活,反過來看,因為徹之,他們一家每搬到一個新的地方,都能很快就和社區裡的人們熟悉起來,不必畏首畏尾,前瞻後顧。
再比如,每當徹之要參加考試,或者適應新環境緊張不安時,就會不停地畫寫文字、交通標識等東西,使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
專家們稱這是「刻板行為」,丈夫也曾在徹之小時候,一把搶走他手頭的紙張,扔進河裡,惹得徹之大哭大鬧,甚至跳入河中去撈。
洋子否定了這些說法和做法,在她看來,這倒是一貼沒有副作用的精神安定劑,是兒子自創的「情緒調節法」。
同時,利用徹之對水和衛生間的喜愛,洋子便從打掃衛生間開始,一項一項地拓展開來,教他學會打掃浴缸、擦地板、擦玻璃、洗碗、洗衣做飯等等,讓徹之自小便鍛鍊起勞動的意識和能力。
而在教孩子學習任何一個技能的過程中,洋子始終遵循簡單易懂、循序漸進的原則。
例如刷牙、洗臉等簡單的生活自理技能,她會按照孩子的理解水平,利用視覺提示,分成簡單的10到20個步驟,一步一步地教給他。當孩子取得任何進步,洋子也從不吝惜自己的讚美和欣賞。
從「愛錢」開始
讓重度自閉症兒子想工作、能工作
一個重度自閉症孩子,能在一片「不行」聲中念完小學、初中、高中已然是奇蹟。
那畢業後的徹之還能去哪裡呢?
外公曾為孫子考慮過出路:在山裡買個牧場,讓徹之與牛羊為伴,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家人也考慮送徹之去福利院。
但是,從徹之很小開始,媽媽就堅信,徹之將來哪都不去,就是要在當地社會中融合、生活。
通過自身努力,和周圍環境的支持,徹之已經在普通孩子們的世界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春時期,接下來,在社會中就業謀生就是他下一步努力的目標。
從徹之幼兒時期開始,洋子就在不間斷地鍛鍊他的勞動技能了。但是她慢慢領悟到:人只有學會用錢——把勞動所得用於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明白「勞動」的重要意義。
徹之在商場實習
所以,當徹之小時候經常進入商店隨便拿東西時,洋子就教他,必須要付錢才能買東西,而金錢是勞動所得,為了得到錢,他就必須通過幹家務換;
徹之念初中後,喜歡單獨旅行,媽媽就趁機給與他支配金錢的自由,讓金錢滿足他興趣愛好的需要。也是從那時候起,媽媽便開始帶著徹之去參加一些社會勞動,讓他領會金錢的來源。
與此同時,洋子也積極組建勞動就業的據點,藉助志願者的力量,不斷為徹之創造實習的機會。
4年的夜校高中即將畢業,徹之要就業的工作願望越發強烈,他宣布,「徹之是大人了!要辛勤勞動!」
高中畢業典禮上的徹之
挑戰公務員考試,他一次性通過了
在為孩子選擇就業方向時,洋子發現,城市每年的公務員招錄中,還有「現場作業崗位」,包括清掃作業員、下水道作業員、土木作業員等等。
考試試題的難度相當於初中低年級學業水平,關鍵是徹之也擅長這些體力類勞動。
當洋子猶豫著告訴老師們,想讓徹之參加公務員考試時,竟然得到了一致贊成。
當徹之知道公務員的工作,就是可以乘坐心愛的清掃車收集垃圾時,馬上宣告,「要成為公務員。」
但是,在當時的川崎市,心智障礙者成為公務員沒有先例可循。
洋子一邊為兒子準備考試工作,一邊發起「智障者錄用運動」,她下定決心,無論花上多少年時間,一定要實現兒子的願望,打破障礙者參加公考的困局。
有了明確的目標後,徹之也開始惡補高中老師為其挑選的試題和知識點。看著每天努力做功課的哥哥,弟弟政嗣非常佩服地說,「我一遍就學會的東西,哥哥要重複千百遍才能學會。他所付出的努力,何止我的千百倍。」
公務員的考試正式到來了。
因為高中已習慣了各種考試,徹之對考試的套路已經很熟悉,其他可以死記硬背的題目,洋子都不太擔心,唯獨最擔心最後一場考試的作文。
結果開考二十多分鐘後,徹之就笑嘻嘻地出考場了。
洋子拉著他問才知道,考試作文題叫「我的休息日」,而徹之是這樣寫的:
我正在川崎高中夜校部學習,對體力有信心。我很健康。要流汗水,辛勤勞動。今年暑假曾去清掃局打工,被辭退了很傷心。為了不被辭退,我要考上公務員。拼命地工作,拿到工資,在休息日去旅遊。
出了考場大門後,徹之單方面宣布自己合格了。
讓洋子意想不到的是,徹之竟然真的一次性通過考試,並在滿19歲生日那天拿到了合格通知書。
儘管只是一份現場拼體力的工作,但是徹之一直全力以赴地勞作了二十多年,直到如今。從清掃員,到養老院護理員,期間也有各種各樣的困難阻礙著他,但是洋子很驕傲的是,徹之每天都能如新生一般,積極地去迎接挑戰。
而他的精神,也不斷影響著周圍的人。
註:本文內容和圖片來源於「與自閉症兒子同行三部曲」——《原汁原味的育兒》《通往自立之路》《為了工作,加油》
整理|小熊 編輯|噹噹 主編|潘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