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自閉症孩子考上公務員,還順利工作28年,這個故事真實存在

2020-12-04 大米和小米平臺

重度自閉症人士

在公務員崗位上工作了28年

2011年,日本遭遇了史上罕見的9級大地震。

在交通、通訊全部癱瘓的情況下,一位公職人員先鎮定地和同事把敬老院的老人護送回家,然後才在匆忙的人流中,走了兩個小時的路,平安回到自己家中。

這位公職人員叫明石徹之,是一位重度自閉症人士。

他在3歲那年,被診斷為伴有重度智力障礙的自閉症;20歲時,與普通人一起參加公務員考試並一次性通過,如今,已經在日本川崎市的公務員崗位上堅持工作了28年。

(註:在日本,擔任國家或地方公共團體職務、為全體或市民服務者皆可稱為「公務員」,包括公立學校的老師、圖書館或圖書管理員、環抱清掃工人等等。)

無論是在日本,還是當今世界,明石徹之的經歷都是罕見的奇蹟,而這背後,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那就是他的母親——明石洋子。

工作後的徹之和母親明石洋子

小時候的徹之問題重重,但母親明石洋子堅持不懈地對他進行康復訓練,細緻而有創造性地,填補了自閉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間的差距。

她送兒子去普校上學,送他去社區工作,將周圍人的誤解與質疑,變成對自閉症孩子的接納和支持,最終讓他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工作、生活的人。

他們的故事在NHK播出後,引起日本社會的巨大轟動。母親明石洋子在2012年榮獲日本年度社會福祉事業最高獎項——厚生大臣獎,並應邀受到日本天皇的召見。

一個問題成堆的自閉症孩子,媽媽是怎麼讓他走進普校,學會自理,並最終獨立工作的呢?

明石洋子在「與自閉症兒子同行三部曲」——《原汁原味的育兒》《通往自立之路》《為了工作,加油》三本書中,娓娓道來。

拒絕隔離「圈養」

讓兒子在熟悉的領域中生活

1972年,徹之出生了。在他被診斷為殘障兒童前,媽媽明石洋子只是一個普通的全職家庭主婦,而爸爸是一個堅信兒子具備科學家潛質的科研人員。

徹之一歲多時,即便已經察覺到他的異常——自顧自地玩耍,不關注周圍的人,別人對他說話,他不理睬,甚至對父母沒有任何目光的對視和情感的交流。

明石洋子和丈夫也並未在意,以為長大了就會好。

直到徹之2歲10個月時,被診斷為「有障礙」,之後被確診為自閉症。

那時候,洋子找不到一本書具體講該怎麼教自閉症孩子,更可悲的是,當時的日本社會,上至專家,下至普通人,都把自閉症的成因歸咎於家長的性格、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世上並不存在一開始就很堅強的家長,帶著問題成堆的自閉症孩子生活,明石洋子說,自己是雙腿顫抖著跨越一個又一個壁壘。

而她要跨越的第一個壁壘,就是應付超級多動的徹之的同時,主動想辦法讓家人,讓周圍人,讓學校理解、接納徹之,讓他可以在熟悉的當地社會中生活,而不是被隔離起來。

進普校!

讓自閉症兒子跟普通孩子一起成長

培養徹之跟他人的關係前,洋子先從培養他跟家人的關係開始。

徹之被診斷的同時,弟弟政嗣出生了,他是個可愛的普通孩子。

很多老家長一般會讓nt兄弟姐妹多照顧有缺陷的孩子,洋子恰恰相反,從小,他就給徹之灌輸「弟弟小,哥哥大」的概念,儘量讓哥哥讓著弟弟,照顧弟弟。

結果政嗣非常喜歡這個什麼都讓著他的哥哥,而徹之也比誰都喜歡黏在自己身旁的弟弟。遇到新的環境,只要看到弟弟在旁邊,徹之就會靜下心來,邊模仿邊學習,漸漸學會了很多技能。

幼時的徹之和弟弟幼時的徹之和弟弟

另外,洋子磨合古板丈夫跟徹之關係的技巧,也讓人拍案叫絕。最初,爸爸一回家,徹之便大哭大鬧,如臨大敵,這也讓爸爸心灰意冷,把單位當成避難所。

為此,洋子想出一個小竅門:每天丈夫出門時預先給他帶上徹之愛吃的巧克力,下班回來時再由他分給孩子們。

這樣過一段時間,徹之和弟弟都會在門口恭迎爸爸。爸爸高興了,以後就自己給孩子們備禮物,父子關係由此越來越好。

一次講座中,洋子聽專家說,把孩子放進普通兒童的群體裡是治療自閉症的方法之一。這句話成了她百折不撓的動力。

徹之入園前,總沉湎於自己的世界,完全不會跟同齡孩子一起玩,洋子就在自家開了個「迷你保育園」,用各種方法吸引孩子們跟徹之一起玩,並刻意給他留下了很多愉快的體驗,讓他懂得與人相處的樂趣。

進入公立保育園受阻,洋子聯合當地家長組織開展「入園運動」,背著弟弟,拉著哥哥四處求助。

後來看她一個人帶兩個娃實在不容易,保育園就破例讓他先把年齡尙小的弟弟送進來。

洋子又想到了一個突破的辦法,每天接送弟弟時,都帶著徹之去,藉機讓園方的老師、孩子都慢慢熟悉徹之,並建立起了感情。

一年之後,5歲的徹之終於進入了保育園,有孩子們做榜樣,他能模仿學習很多東西,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喜歡與人交往,交流性的語言也出來了。

同時,在洋子參與的家長組織的努力下,最終使得川崎市實現了「全園全入」,即保育園無條件接納提出申請的任何孩子。

因此洋子越發堅定了讓孩子跟普通孩子一起成長的想法,堅持不懈,運用智慧和技巧,幫助徹之進入了普通小學、初中、高中,逐漸找到越來越多的朋友和支援者。

利用刻板行為,走上自立之路

洋子曾經也希望徹之的障礙能被治癒,成為一個普通人。

但這個念頭讓她走了很多彎路,自己和兒子都痛苦不堪。

幾經周轉後,她徹底改變了育兒方針:那就是承認現實的徹之,再到考慮如何使他自立。

小時候的徹之因為迷戀水和衛生間,經常跑到人家家裡搗蛋,洋子只能到處賠禮道歉。收到的訓斥不斷,身心俱疲時,洋子也因此怨懟兒子。

後來,在真正接納兒子後,她習慣了用逆向思維去看待生活,反過來看,因為徹之,他們一家每搬到一個新的地方,都能很快就和社區裡的人們熟悉起來,不必畏首畏尾,前瞻後顧。

再比如,每當徹之要參加考試,或者適應新環境緊張不安時,就會不停地畫寫文字、交通標識等東西,使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

專家們稱這是「刻板行為」,丈夫也曾在徹之小時候,一把搶走他手頭的紙張,扔進河裡,惹得徹之大哭大鬧,甚至跳入河中去撈。

洋子否定了這些說法和做法,在她看來,這倒是一貼沒有副作用的精神安定劑,是兒子自創的「情緒調節法」。

同時,利用徹之對水和衛生間的喜愛,洋子便從打掃衛生間開始,一項一項地拓展開來,教他學會打掃浴缸、擦地板、擦玻璃、洗碗、洗衣做飯等等,讓徹之自小便鍛鍊起勞動的意識和能力。

而在教孩子學習任何一個技能的過程中,洋子始終遵循簡單易懂、循序漸進的原則。

例如刷牙、洗臉等簡單的生活自理技能,她會按照孩子的理解水平,利用視覺提示,分成簡單的10到20個步驟,一步一步地教給他。當孩子取得任何進步,洋子也從不吝惜自己的讚美和欣賞。

從「愛錢」開始

讓重度自閉症兒子想工作、能工作

一個重度自閉症孩子,能在一片「不行」聲中念完小學、初中、高中已然是奇蹟。

那畢業後的徹之還能去哪裡呢?

外公曾為孫子考慮過出路:在山裡買個牧場,讓徹之與牛羊為伴,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家人也考慮送徹之去福利院。

但是,從徹之很小開始,媽媽就堅信,徹之將來哪都不去,就是要在當地社會中融合、生活。

通過自身努力,和周圍環境的支持,徹之已經在普通孩子們的世界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春時期,接下來,在社會中就業謀生就是他下一步努力的目標。

從徹之幼兒時期開始,洋子就在不間斷地鍛鍊他的勞動技能了。但是她慢慢領悟到:人只有學會用錢——把勞動所得用於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明白「勞動」的重要意義。

徹之在商場實習

所以,當徹之小時候經常進入商店隨便拿東西時,洋子就教他,必須要付錢才能買東西,而金錢是勞動所得,為了得到錢,他就必須通過幹家務換;

徹之念初中後,喜歡單獨旅行,媽媽就趁機給與他支配金錢的自由,讓金錢滿足他興趣愛好的需要。也是從那時候起,媽媽便開始帶著徹之去參加一些社會勞動,讓他領會金錢的來源。

與此同時,洋子也積極組建勞動就業的據點,藉助志願者的力量,不斷為徹之創造實習的機會。

4年的夜校高中即將畢業,徹之要就業的工作願望越發強烈,他宣布,「徹之是大人了!要辛勤勞動!」

高中畢業典禮上的徹之

挑戰公務員考試,他一次性通過了

在為孩子選擇就業方向時,洋子發現,城市每年的公務員招錄中,還有「現場作業崗位」,包括清掃作業員、下水道作業員、土木作業員等等。

考試試題的難度相當於初中低年級學業水平,關鍵是徹之也擅長這些體力類勞動。

當洋子猶豫著告訴老師們,想讓徹之參加公務員考試時,竟然得到了一致贊成。

當徹之知道公務員的工作,就是可以乘坐心愛的清掃車收集垃圾時,馬上宣告,「要成為公務員。」

但是,在當時的川崎市,心智障礙者成為公務員沒有先例可循。

洋子一邊為兒子準備考試工作,一邊發起「智障者錄用運動」,她下定決心,無論花上多少年時間,一定要實現兒子的願望,打破障礙者參加公考的困局。

有了明確的目標後,徹之也開始惡補高中老師為其挑選的試題和知識點。看著每天努力做功課的哥哥,弟弟政嗣非常佩服地說,「我一遍就學會的東西,哥哥要重複千百遍才能學會。他所付出的努力,何止我的千百倍。」

公務員的考試正式到來了。

因為高中已習慣了各種考試,徹之對考試的套路已經很熟悉,其他可以死記硬背的題目,洋子都不太擔心,唯獨最擔心最後一場考試的作文。

結果開考二十多分鐘後,徹之就笑嘻嘻地出考場了。

洋子拉著他問才知道,考試作文題叫「我的休息日」,而徹之是這樣寫的:

我正在川崎高中夜校部學習,對體力有信心。我很健康。要流汗水,辛勤勞動。今年暑假曾去清掃局打工,被辭退了很傷心。為了不被辭退,我要考上公務員。拼命地工作,拿到工資,在休息日去旅遊。

出了考場大門後,徹之單方面宣布自己合格了。

讓洋子意想不到的是,徹之竟然真的一次性通過考試,並在滿19歲生日那天拿到了合格通知書。

儘管只是一份現場拼體力的工作,但是徹之一直全力以赴地勞作了二十多年,直到如今。從清掃員,到養老院護理員,期間也有各種各樣的困難阻礙著他,但是洋子很驕傲的是,徹之每天都能如新生一般,積極地去迎接挑戰。

而他的精神,也不斷影響著周圍的人。

註:本文內容和圖片來源於「與自閉症兒子同行三部曲」——《原汁原味的育兒》《通往自立之路》《為了工作,加油》

整理|小熊 編輯|噹噹 主編|潘採夫

相關焦點

  • 浙江女孩5年公務員升科長後辭職:工作越穩心越慌
    身後是紹興的一家機關單位,2017年12月6日,28歲的小妮姑娘式從這個公家單位辭職,告別了公務員隊伍。辭職前,她已經是單位裡最年輕的一名科長。為什麼辭職公務員?這個結果自然也是出乎家裡所有人的預料,父親說,既然進了面試,那就不妨好好準備一次,報個面試培訓班,真的當了公務員,也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小妮子捧著2萬元現金,在杭州報了一個班。2012年的3月,結果出來了:面試第一,總成績第二,順利錄用。小妮學的是金融專業,考上的這家窗口單位,專業剛好對口。
  • 寶山區培智學校為自閉症孩子建「一對一」教案 「小蝸牛」慢慢學會...
    ……在寶山區培智學校工作了20多年,該校老校長、上海市教育功臣張潔華,聽過太多太多這樣心焦的故事。2003年,該校在全市特教學校中率先實行全免費教育,2001年,培智學校又成為本市唯一一個設立自閉症教育訓練中心的學校。今年,該校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圖說:每個班級都配有「影子老師」輔助學習圖說:感覺統合室內,醫生每周進入校園為孩子們提供訓練每人一個成長方案樓梯轉角處的一張照片上,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正暢快地大笑。
  • 星星的孩子會做咖啡了,你有故事嗎-a-coffee 自閉症 患兒 顧客...
    別看凱凱現在不僅可以跟人簡單交流,還可以製作美味的咖啡。其實,他曾是一名重度自閉症患兒。5年前的他,還是整天耷拉著頭、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5年來通過音樂嘗試治療,凱凱不僅抬起了頭,還能看著別人的眼睛,跟人交流。看著凱凱一點一滴的變化,他的媽媽說:「音樂是一帖神奇的藥方,讓我的孩子開口說了話。我希望咖啡館能夠成為第二個產生奇蹟的地方,讓我的孩子能做正常簡單的社交。」
  • 公務員是「鐵飯碗」,那麼在家工作不是工作嗎?
    在老一輩父母眼裡,孩子只有有車有房才能找到工作,老了才會結婚,生孩子是為了繼承家庭和有兒子的老一代…………和封建思想的人的幸福,不僅影響他們自己,也影響我們這一代,他們深陷其中,但我們被拔了出來,卻不能被拔出來。
  • 世界自閉症日:「愛心帽」為梅河口市「星星的孩子」遮風擋雨
    他們是自閉症兒童,被稱作「星星的孩子」——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2018年4月2日是第十一個世界自閉症日,吉網吉刻APP記者跟隨梅河口市愛心之家助殘志願者協會商玉軍會長走進這些特殊家庭,探訪「星星的孩子」,試圖了解他們的世界。
  • 螢屏前的「星星的孩子」,自閉症類型電影大盤點
    螢屏前的「星星的孩子」,自閉症類型電影大盤點自閉症患者,因為像星星一樣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貌似遙不可及,所以也叫作星星的孩子。為了提高人們對他們的關注,國內外大銀幕上發布了很多與自閉症相關的電影,現在就讓我們通過鏡頭了解自閉症患者的世界。
  • 一隻豬,一個真實的故事,改變了一個孩子的一生!感動哭無數人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真實故事,更是一個用愛喚醒奇蹟的故事。這是一本剛上市的新書——天地出版社的《和你在一起》。故事講述了媽媽從初聞噩耗面臨絕境的掙扎,到為兒子康復做出的一系列勇敢的爭戰,再到文末校長發來的下午茶邀請函裡對兒子的肯定。這本書讓我多次落淚,有傷心的也有喜悅的。
  • 工作二十年的體制內人員坦言:這四類人,最適合考公務員
    那麼究竟哪些人適合考公務員呢?一位有二十年工作經驗的體制內人員告訴我:這四類人,最適合考公務員。 一、有「天下為公」情懷和出色口才的人 這類人正直善良,對人熱情,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會毫不猶豫地捨棄個人利益。
  • 事業編職工考上公務員,需要先辭職還是直接走調動?
    問:在職事業編職工想考公務員,需要先辭職還是直接走調動?答:不需要辭職,直接辦理相關手續走調動程序即可。一般情況下,事業編職工在考公務員前,需要先獲得原單位同意報考證明,才有參加考試公務員考試的資格。一旦考上公務員,從事業單位辭職去公務員崗位是第一種途徑,事業單位通常不會強行留人。還有一種途徑是走調動程序,如果在同一地區,走調動程序基本沒什麼問題,如果是跨省調動,會有一些程序上的麻煩需要來回跑,調動程序雖然不會很快,但基本上都可以正常辦理。兩種途徑都可以走。相比直接辭職,走調動程序更有利於自身發展。如果走辭職路線,到公務員崗位後除工齡外一切清零重新開始,這點上是比較吃虧的。
  • 剛考上縣級公務員,多少時間能升到正科級?五年可以嗎?
    最近,一位剛剛考上縣級公務員的朋友很興奮地問我:多久可以升到正科級?準備5年時間夠嗎?一下子問得我啞口無言,不知道怎麼回答。說實話,本來問這個問題無可厚非,畢竟已經進入體制了,誰不想升遷呢?畢竟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關心自己的前途也是非常正常的。
  • 兒子考上警校全家樂開了花,心痛的是父親曾犯過錯,政審沒能通過
    文/小曼聊育兒 公務員一直是熱門,工作穩定,固定的上班時間,薪資待遇好,社會地位高,如果能考上公務員,可以說是光宗耀祖了,不次於高考考上清華北大。
  • 廣東省2021年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告_廣東省公務員考試錄用管理系統
    2021年廣東公務員考試報名時間暫未公布,根據歷年的考試報名情況,2021年廣東公務員考試報名時間預計在2021年3月左右,筆試時間預計在2020年4月,歷年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兩科。廣東華圖建議大家積極備考,以實力迎考。祝願大家早日走上理想工作崗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守護「星星的孩子」 三亞市婦幼為自閉症兒童打開「天窗」
    「孤獨症譜系障礙又稱自閉症。」於得澧介紹,自閉症是一組神經發育障礙,其特徵是不同程度社會交往障礙,以及狹隘興趣和刻板行為,這種功能障礙在兒童早期出現,並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持續存在。三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門診曾對1017名0~6歲兒童心理髮育行為進行評估,有28名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其中年齡最小的1歲6個月,年齡最大的6歲2個月。
  • 在嚴重的自閉症發育遲緩孩子,只要選擇對路,孩子都是沒問題的!
    這兩天一直被一位媽媽纏著,她還沒確診的兒子,只是有些行為類自閉症行為,於是每天在網上查找自閉症相關信息,心理一直在自我判斷著他是屬於中度、重度自閉症?有時感覺孩子挺聰明的呀,只是有時在語言表達上不夠主動,我們問的問題不太愛回答……他是否有智力問題……這兩天帶孩子在機構裡訓練,看到那些比他大的嚴重的自閉症孩子,家人說幾年來不停的訓練,一直沒什麼變化……內心焦慮的不得了,我的孩子會不會也會這樣?昨天也接到類似孩子行為的家長,真是不同狀態的家長,看待孩子及判斷家長自己需要的選擇完全不同。這位家長明顯感覺非常淡定、平靜,她在冷靜的面對孩子的問題。
  • 自閉症的特徵:一篇文章幫你分析孩子缺乏眼神接觸是自閉症嗎?
    孩子缺乏眼神交流、缺乏眼神接觸是自閉症嗎?如果你了解過自閉症的症狀,可能知道這個名詞「缺乏眼神接觸」,這是一個簡單的症狀描述,實際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存在障礙的孩子可以進行有限的交流,但不包括眼神交流。不是說孩子不喜歡眼神交流,只是她無法理解眼神交流。如果她僅僅只是眼神交流出現障礙,那她不一定是自閉症患者,但是缺乏眼神接觸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可能符合自閉症症狀的條件。
  • 自閉症男孩被狗狗治癒 開始與人交流
    據英國《都市報》12月28日報導,一名患有自閉症的男孩從小與狗狗朝夕相處,從交流困難到喋喋不休,男孩的變化令家人十分震驚。2017年,Leon還是一個小嬰兒,父母收養了一隻可卡犬,取名為Fern。Leon與Fern從小一起長大,像好朋友一樣形影不離。但隨著Leon的長大,他的父母發現他很難與人交流,他總是將自己困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只有見到Fern時他才會放鬆一些。
  • 這5所非同一般的警校,直屬於公安部門,考上就是公務員
    這5所非同一般的警校,直屬於公安部門,考上就是公務員現如今,警察類學校越來越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一方面是對分數的要求相對較低,而另一方面就是畢業後就業具有針對性,再加上在很多學生眼中,警察的工作既崇高又很酷,所以警校成為考生心目中的理想選擇。
  • 為什麼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考公務員、進體制內國企工作?
    為什麼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考公務員、進體制內國企工作?每當有孩子參加高考或者步入社會之前,一大批的家長就會跟在後面念叨「選好考公務員的專業、進國企單位、找國家體制裡的工作」等相關的話語,結果沒幾個孩子會聽,都是奔著自己的「夢想」去了。
  • 世界自閉症日 一起觸摸「來自星星的孩子」
    對自閉症的關注和關愛是一個長期的使命,從1943年世界上出現第一個自閉症病例至2014年已71年,人類對於自閉症的認知邁出了新的歷史性一步。2005年,美國篩查數據表明,每166名兒童中就有1名孤獨症兒童;到了2012年,每88名兒童中就有1名孤獨症兒童。國內專業研究機構數據表明,20年間確診的自閉症患兒數量上升百餘倍,我國已確診自閉症患病兒童人數約在164萬左右,75%以上的自閉症患兒在6歲前未能及時確診。
  • 春節煙花爆竹聲音大,對聲音敏感和害怕的自閉症兒童怎麼辦?
    在語言矯正的工作中,輕常遇到這樣的自閉症孩子,聽覺過敏是自閉症兒童特有的現象,是我們正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很多自閉症孩子在聽到某些特定的聲音時,會表現出無法忍受,並常感到疼痛或流露出消極的情緒。這種聽覺過敏,會給自閉症孩子的康復帶來極大的困難,因為,老師的康復幹預需要語言引導,需要聲音配合,甚至要進行語言矯正等等,對外界聲源的抗拒,需要付出教師們很多精力和心血,也未必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