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是唯一的入場券嗎?
在這個時代,或許有不一樣的答案。
01
最近小e刷到一位網友吐槽同事。
「部門同事,同樣93年,他三本,我985,一樣職級。」
「他情商高,長得帥,同事們都喜歡他。」
「元旦前一天聽說他開了一輛七八十萬的寶馬,還說他平時穿的衣服都是名牌幾千塊起步。」
在他描述中,同事外形好,為人處世不錯,家境也頗為殷實,也就是說各方麵條件都很可觀,唯獨「稍遜一籌」的就是學歷——同事畢業於三本學校。
但這樣的遜色並不影響工作,他們旗鼓相當。
最後這位發帖網友無奈感嘆:「憑什麼我自己這麼努力學習,到最後還是不如一個三本的。」
說了一通,仍舊轉回了學歷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02
網友怎麼回應呢?
有些人表示,下一代的生活,離不開上一代人的鋪墊,這是必須承認的初始差距。
「你想憑自己十年青春就逆襲人家長輩三十年的積累?」
「社會是個大染缸,如果你出來了就必須面對全資源競爭。」
還有不少人認為,學歷並不能說明一切:
「你只是高考比他好而已。」
「都工作了這麼久,還在糾結學歷,真是完蛋了。」
「當比較開始的時候,差距感這頭野馬便掙脫了韁繩。心態放正,別人有的不一定全要有,先接受自己。」
其中有一個回答讓小e特別認同:「情商高+長得帥+人很好,憑什麼人家就不配擁有好生活呢?」
開大牌車穿名牌衣服,這些可以視作父輩打下的基礎,而工作能力好、情商高會來事,這些顯然是後天才學會的本領。
你用你的先天條件對比別人,輸了不奇怪。
但你用後天條件去對比照樣慘敗,抹殺了別人所有努力,末了仍說他人是贏在起跑線?
未免有些離譜。
03
重本、二三本、專科之爭久矣,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學歷代表一項重要能力。
但據《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讀大專就超過90.71%的人,本科畢業就超過96.2%的人。
本科率不足4%,誠然這與人口結構有關,但也能說明一個問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其實沒那麼多,你大可不必因為自己留學或讀重本985,就將鄙夷目光投向所有人。
職場中,像發帖網友這樣的情況屢屢見到,許多人都感到自己被倒掛了,工資不如新員工,又或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其實,比起憤懣、豔羨或者「酸」,我們更多應該做的是反思自己。
例如令網友感到驕傲的名校學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何不反思自己怎麼混成這樣,和瞧不起的三本學生同樣職級?
豆瓣甚至還有一個專組叫「985廢物」,名校學生聚在一起,吐槽自己做啥事都不成。
學歷,真的不是唯一門檻,鄙視鏈更加大可不必。你越是在心裡排出三六九等,就越是為自己思維上枷鎖。
一葉障目,反而更看不清前路。